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实验操作 图1-1 水的沸腾 图1-2 石蜡的熔化 图1-3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图1-4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遇冷凝结成水珠 熔化成液态 产生蓝色沉淀 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或解释 物质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 生成新物质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生成举例 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冰融化、水结冰、石油分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锅炉的爆炸、车胎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酿酒、造醋、光合作用、冶金、食物消化、电解水、煤的干馏、塑料降解、炸药爆炸、物质燃烧和金属生锈等。联 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但在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填一定或不一定)【易错辨析】1.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气球爆炸、锅炉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炸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2. 固体变为液体不一定是物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具体取决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 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举例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等。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内 容 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特别提醒】在描述性质时往往有“能、会、有、具有、可以”等字眼,而在描述变化时没有这些字眼。【实验1-2】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点燃一根小木条,将其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实验记录氧气 二氧化碳颜色、气味、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能否支持燃烧 能支持燃烧,使火焰燃烧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比较】性质和变化(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叙述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会、易、是、具有”等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用语。(2)变化:是物质运动的过程,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在”等表示时态的词。(3)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体现 物质的性质。知识点3 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 性质 用途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 具有可燃性 用作燃料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 物质的性质。教材习题P13-1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 )。A. 花香四溢 B. 冰雪消融C. 蜡炬成灰 D. 沙里淘金 解题方法“花香四溢”、“冰雪消融”、“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炬成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教材习题P13-3下列事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1)碘升华(2)天然气燃烧(3)食醋挥发(4)水结成冰(5)大理石遇到稀盐酸后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解题方法(1)、(3)、(4)事例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5)事例都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教材习题P13-4酒精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以下是对酒精的一些描述: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燃烧;⑥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上述描述中,哪些是酒精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酒精的化学性质? 解题方法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性质在表述时常用“能”“会”“可”“易”等词。物理性质可分为两类:通过观察或仪器测量直接获取的固有性质(如颜色、密度)和物理变化中表现出的特性(如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考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发射 B.粮食酿酒 C.汽油挥发 D.铜片生锈2.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 B.生火 C.切菜 D.烧水3.下列词语描述的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的是A.粮食酿醋 B.铁水凝固 C.浪里淘沙 D.活字印刷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B.颜色改变 C.发光、放热 D.有新物质生成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B.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燃烧肯定是化学变化D.物质从液态变成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考点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下列物质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 B.常温下酒精易挥发C.常温下金属汞(俗称水银)是液态 D.液态氧是淡蓝色2.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用于合成氨C.稀有气体作霓虹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3.近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发超高纯石墨产品,标志着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下列石墨的性质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相同类别的是A.熔点高 B.稳定性 C.导电性 D.灰黑色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1.木炭具有可燃性,根据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其可以用作A.吸附剂 B.燃料 C.冶炼金属 D.制墨水2.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下列叙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①氧气广泛应用于高空作业、潜水等 ②酒精挥发 ③燃放烟花 ④大理石可以和盐酸反应 ⑤铁丝是银白色固体3.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点燃木炭;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横线上:(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属于用途的是 。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方法。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4.知道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学习重难点】1.会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会判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会判断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伐木制舟 B.五谷酿酒 C.沙里淘金 D.粉碎矿石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句子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以下颜色变化过程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的是A.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整杯水变红 B.霓虹灯中的氖气通电发出红光C.氧气降温后变为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D.加热“铜绿”,发现固体逐渐变黑4.下列关于新能源的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光伏发电 C.风力发电 D.氢氧燃料电池供电5.用高粱酿酒的生产流程如下,有关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粉碎 B.润湿 C.发酵 D.蒸馏6.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B.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D.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7.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金属钠能在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产生以下现象,其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色的火焰C.集气瓶中的黄绿色逐渐褪去 D.产生大量白烟8.氯化钠外观是白色晶体状,味咸,易溶于水、甘油,这些属于氯化钠的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物理变化 D.用途9.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下列对文房四宝的描述与所含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A.薄如蝉翼 B.墨迹犹新C.豪尖似锥 D.温润如玉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体现物理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B.食品充氮防腐C.乙醇用作燃料 D.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和硝酸二、填空与简答11.将A.物理变化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化学变化填入下列横线上。(1)硫是淡黄色固体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 。(3)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 。(4)硫能燃烧 。12.区分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a.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 b.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c.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 d.酒精易燃,点燃时会与氧气反应;e.钢铁能变成铁锈; f.粮食酿醋。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选填字母,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9℃,稳定性强,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 。(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 不同,这一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根据文中的信息和生活经验,推测金在常温下 (填“能”或“不能”)与氧气反应。(4)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 。1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央视3.15晚会曝光黄金行业乱象,所谓的千足金,很多都没达标,而是添加了另一种元素,叫做“铱”。铱的密度与黄金非常地相似,但它的价格是黄金的五到十分之一。有的厂家就把这个铱掺杂到黄金当中,做成首饰来卖给消费者,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厘米3,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常用于制作钢笔笔尖,汽车工业界,铱可用于制作高档次火花塞的放电极,其性能优于铜质火花塞。铱的物理性质:(1) ;(2) ;(3) ;(4) ;(5) 。铱的化学性质: 。铱的用途:(1) ;(2) 。1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原料制成建筑装饰材料已走入家庭,新材料的使用也带来了室内空气的污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公认的代表性化学物质﹣﹣甲醛。小明在互联网上查到有关甲醛的如下信息:①甲醛的化学符号为HCHO;②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的气体;③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④易于水、醇和醚;⑤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⑥甲醛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存在,其37%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医学和科研部门常用于标本的防腐保存;⑦甲醛对人体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变状,抑制一切细胞机能,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等。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信息中,属于甲醛物理性质的是(填编号) ;(2)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甲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主要是因为该物质在体内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16.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纯净的臭氧()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也可用于医用消毒。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臭氧的物理性质为 。(填一条即可)(2)臭氧的沸点 (填“大于”或“小于”)氧气的沸点。(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答案和解析知识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实验操作 图1-1 水的沸腾 图1-2 石蜡的熔化 图1-3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图1-4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遇冷凝结成水珠 熔化成液态 产生蓝色沉淀 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或解释 物质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 生成新物质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生成举例 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冰融化、水结冰、石油分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锅炉的爆炸、车胎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酿酒、造醋、光合作用、冶金、食物消化、电解水、煤的干馏、塑料降解、炸药爆炸、物质燃烧和金属生锈等。联 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但在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填一定或不一定)【易错辨析】1.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气球爆炸、锅炉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炸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2. 固体变为液体不一定是物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具体取决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 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举例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等。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内 容 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特别提醒】在描述性质时往往有“能、会、有、具有、可以”等字眼,而在描述变化时没有这些字眼。【实验1-2】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点燃一根小木条,将其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实验记录氧气 二氧化碳颜色、气味、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能否支持燃烧 能支持燃烧,使火焰燃烧更旺 不能支持燃烧,火焰熄灭【概念比较】性质和变化(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叙述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会、易、是、具有”等表示能力或者属性的用语。(2)变化:是物质运动的过程,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在”等表示时态的词。(3)性质和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体现 物质的性质。知识点3 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 性质 用途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来灭火乙醇(俗称酒精) 具有可燃性 用作燃料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 物质的性质。教材习题P13-1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语是( )。A. 花香四溢 B. 冰雪消融C. 蜡炬成灰 D. 沙里淘金 解题方法“花香四溢”、“冰雪消融”、“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炬成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答案】C教材习题P13-3下列事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1)碘升华(2)天然气燃烧(3)食醋挥发(4)水结成冰(5)大理石遇到稀盐酸后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解题方法(1)、(3)、(4)事例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5)事例都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答案】(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4)物理变化;(5)化学变化教材习题P13-4酒精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以下是对酒精的一些描述: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燃烧;⑥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上述描述中,哪些是酒精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酒精的化学性质? 解题方法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性质在表述时常用“能”“会”“可”“易”等词。物理性质可分为两类:通过观察或仪器测量直接获取的固有性质(如颜色、密度)和物理变化中表现出的特性(如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答案】酒精的物理性质有:①②③④酒精的化学性质有:⑤考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发射 B.粮食酿酒 C.汽油挥发 D.铜片生锈【答案】C【详解】A、火箭发射过程中有燃烧发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D、铜片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铜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五育并举,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在下列劳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 B.生火 C.切菜 D.烧水【答案】B【详解】A、淘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生火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切菜过程中只是菜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烧水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3.下列词语描述的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的是A.粮食酿醋 B.铁水凝固 C.浪里淘沙 D.活字印刷【答案】A【详解】A、粮食酿醋,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铁水凝固,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浪里淘沙,通过水流冲刷,将沙子与其他物质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活字印刷,只是进行活字组合和染料印刷,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B.颜色改变 C.发光、放热 D.有新物质生成【答案】D【详解】化学变化是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其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故选: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B.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燃烧肯定是化学变化D.物质从液态变成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答案】B【详解】A、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选项正确;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放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D、物质从液态变成该物质的气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故选B。考点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下列物质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 B.常温下酒精易挥发C.常温下金属汞(俗称水银)是液态 D.液态氧是淡蓝色【答案】A【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常温下酒精易挥发,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常温下金属汞(俗称水银)是液态,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液态氧是淡蓝色,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A。2.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用于合成氨C.稀有气体作霓虹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答案】C【详解】A、氧气能供给呼吸,则可以用于医疗急救,可供给呼吸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氮气用于合成氨,发生了化学变化,该性质属于氮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光,可以用于制作霓虹灯,该性质不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体现,属于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3.近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发超高纯石墨产品,标志着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下列石墨的性质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相同类别的是A.熔点高 B.稳定性 C.导电性 D.灰黑色【答案】B【详解】A、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B、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C、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灰黑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1.木炭具有可燃性,根据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其可以用作A.吸附剂 B.燃料 C.冶炼金属 D.制墨水【答案】B【详解】A、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吸附剂,和木炭的可燃性无关,错误;B、木炭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正确;C、木炭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和木炭的可燃性无关,错误;D、制墨水一般利用炭黑等,和木炭的可燃性无关,错误;故选B。2.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下列叙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①氧气广泛应用于高空作业、潜水等 ②酒精挥发 ③燃放烟花 ④大理石可以和盐酸反应 ⑤铁丝是银白色固体【答案】 ② ③ ⑤ ④ ①【详解】①氧气广泛应用于高空作业、潜水等,属于用途;②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③燃放烟花,烟花燃烧过程会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④大理石可以和盐酸反应,需要在反应过程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⑤铁丝是银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⑤,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用于的是①;故填:②;③;⑤;④;①。3.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点燃木炭;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横线上:(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属于用途的是 。【答案】(1) ① ②(2) ④ ⑥⑦(3)③⑤【分析】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木炭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③用木炭取暖属于物质的用途;④木炭研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⑤木炭制成黑火药属于物质的用途;⑥点燃木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该过程有生成二氧化碳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详解】(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故填:①;②;(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⑥⑦,故填:④;⑥⑦;(3)属于用途的是③⑤,故填:③⑤。知识导图记忆知识目标复核【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方法。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4.知道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学习重难点】1.会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会判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会判断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伐木制舟 B.五谷酿酒 C.沙里淘金 D.粉碎矿石【答案】B【详解】A、伐木制舟的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五谷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沙里淘金,是将沙子与金子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粉碎矿石的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句子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案】C【详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该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3.以下颜色变化过程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的是A.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整杯水变红 B.霓虹灯中的氖气通电发出红光C.氧气降温后变为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D.加热“铜绿”,发现固体逐渐变黑【答案】D【详解】A、红墨水滴人水中使整杯水变红是扩散现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霓虹灯中的氖气属于稀有气体,通电发出红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氧气降温后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铜绿”(碱式碳酸铜)加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固体逐渐变黑是因为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综上,上述颜色变化过程中D选项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余选项发生物理变化,D选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故选D。4.下列关于新能源的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光伏发电 C.风力发电 D.氢氧燃料电池供电【答案】D【详解】A、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氢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5.用高粱酿酒的生产流程如下,有关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粉碎 B.润湿 C.发酵 D.蒸馏【答案】C【详解】A、粉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润湿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发酵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蒸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6.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B.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D.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答案】B【详解】A、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故正确;B、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不是化学变化都会有沉淀生成,故错误;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中石蜡熔化又是物理变化,故正确;D、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同时物质的用途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故正确。故选B。7.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金属钠能在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产生以下现象,其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色的火焰C.集气瓶中的黄绿色逐渐褪去 D.产生大量白烟【答案】D【详解】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A、放出大量的热,很多物理变化也可能伴随放热现象,比如电饭锅通电会产生热量,但不是化学变化,所以放热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B、发出黄色的火焰,这只是反应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不能直接表明有新物质生成,错误;C、集气瓶中的黄绿色逐渐褪去,可能只是氯气的状态或分布发生了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有新物质生成,错误;D、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固体小颗粒,说明反应生成了新的固体物质,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正确。故选:D。8.氯化钠外观是白色晶体状,味咸,易溶于水、甘油,这些属于氯化钠的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物理变化 D.用途【答案】B【详解】氯化钠为白色晶体状,味咸,易溶于水、甘油,这些对氯化钠性质的描述,且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9.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下列对文房四宝的描述与所含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A.薄如蝉翼 B.墨迹犹新C.豪尖似锥 D.温润如玉【答案】B【详解】A、薄如蝉翼描述的是纸张的厚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墨迹犹新,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C、豪尖似锥描述的是毛笔笔毫的尖锐程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温润如玉描述的是砚台表面的质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体现物理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B.食品充氮防腐C.乙醇用作燃料 D.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和硝酸【答案】A【详解】A、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说法正确;B、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C、乙醇用作燃料,利用其具有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D、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和硝酸,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故选A。二、填空与简答11.将A.物理变化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化学变化填入下列横线上。(1)硫是淡黄色固体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 。(3)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 。(4)硫能燃烧 。【答案】(1)B(2)A(3)D(4)C【详解】(1)硫是淡黄色粉末状固体,描述的是硫的颜色和状态,是物理性质,故填:B;(2)硫粉熔化成液态,是硫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A;(3)硫在空气中燃烧,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4)硫能燃烧,这一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故填:C。12.区分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a.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 b.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c.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 d.酒精易燃,点燃时会与氧气反应;e.钢铁能变成铁锈; f.粮食酿醋。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选填字母,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答案】 de c【详解】a.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b.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酒精易燃,点燃时会与氧气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e.钢铁能变成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f.粮食酿醋,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e;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9℃,稳定性强,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 。(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 不同,这一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根据文中的信息和生活经验,推测金在常温下 (填“能”或“不能”)与氧气反应。(4)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 。【答案】(1) 柔软金黄/熔点1067℃(合理即可)(2) 密度 物理(3)不能(4)做首饰(合理即可)【详解】(1)物理性质是柔软金黄,熔点1067℃;(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密度大小不同,将它们进行分离;“沙里淘金” 这一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分离,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由短文可知,金的稳定性强,不易被氧化,所以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4)由短文可知,金可用作首饰等。1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央视3.15晚会曝光黄金行业乱象,所谓的千足金,很多都没达标,而是添加了另一种元素,叫做“铱”。铱的密度与黄金非常地相似,但它的价格是黄金的五到十分之一。有的厂家就把这个铱掺杂到黄金当中,做成首饰来卖给消费者,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厘米3,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常用于制作钢笔笔尖,汽车工业界,铱可用于制作高档次火花塞的放电极,其性能优于铜质火花塞。铱的物理性质:(1) ;(2) ;(3) ;(4) ;(5) 。铱的化学性质: 。铱的用途:(1) ;(2) 。【答案】 铱是银白色金属 硬而脆 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 熔点2410±40℃ 沸点4130℃ 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制作钢笔笔尖 制作高档次火花塞的放电极【详解】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铱的物理性质的是: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的化学性质的是: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常用于制作钢笔笔尖,汽车工业界,铱可用于制作高档次火花塞的放电极,其性能优于铜质火花塞。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制作钢笔笔尖;制作高档次火花塞的放电极。1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原料制成建筑装饰材料已走入家庭,新材料的使用也带来了室内空气的污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公认的代表性化学物质﹣﹣甲醛。小明在互联网上查到有关甲醛的如下信息:①甲醛的化学符号为HCHO;②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的气体;③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④易于水、醇和醚;⑤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⑥甲醛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存在,其37%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医学和科研部门常用于标本的防腐保存;⑦甲醛对人体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变状,抑制一切细胞机能,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等。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信息中,属于甲醛物理性质的是(填编号) ;(2)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甲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主要是因为该物质在体内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答案】 ②③④ 化学【详解】(1)属于甲醛物理性质的是:②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的气体;③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④易于水、醇和醚。(2)甲醛对人体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变状,抑制一切细胞机能,甲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主要是因为该物质在体内发生了化学变化。16.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纯净的臭氧()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也可用于医用消毒。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臭氧的物理性质为 。(填一条即可)(2)臭氧的沸点 (填“大于”或“小于”)氧气的沸点。(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答案】(1)常温下是天蓝色(有难闻的鱼腥气味)(2)大于(3)ABD【详解】(1)颜色、气味等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臭氧的物理性质为:常温下是天蓝色,有难闻的鱼腥气味等;(2)由图可知,分离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先变为气态,说明臭氧的沸点大于氧气的沸点;(3)A、由题干信息可知,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符合题意;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如可用作漂白剂,但是臭氧有很强的氧化性,对人类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不符合题意;D、臭氧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符合题意。故选AB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