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共23分)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乌鲁木齐的城市记忆中,红山与雅山如同两位饱经风霜的卫士,从荒芜苍凉到绿意盎然,书写了一部边城生态复兴的史诗。红山、雅山隔“河”对望,一座屹立于河滩之东,一座雄据于外环之西,遥相呼应。两山各有一塔,且各自留下一段传说:一座镇河水泛滥,一座镇妖魔祸害。两座山,曾经也是一片萋凉的景象,红山小而贫瘠,雅山大而荒秃。一年四季就那样裸露着,让人唏嘘感慨。如今再看,两座山已成为边城的亮丽风景:绿树葱茏、塔影斜长、鸟鸣似歌、游人如织,且以公园冠名,乌鲁木齐人都( )。有朋自远方来,若不引领其登上红山和雅山,一定会留下遗撼。它们是首府的象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边城人久久为功、改天换地的气魄和决心。(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3分)(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荒芜(wú)B.泛滥(làn)C.裸露(lòu)D.冠名(guàn)(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雄据B.萋凉C.遗撼D.气魄(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沾沾自喜B.望眼欲穿C.叹为观止D.引以为荣2.(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赋、比、兴的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源头。B.戴望舒,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我们学过他的《萧红墓畔口占》。C.《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等。D.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各类代称,“布衣”“汗青”“婵娟”“青鸟”“桑梓”常用来代指平民、史册、月亮、信使、家乡。3.(8分)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总能引发古代文人雅士丰富的诗情。窗前听雨,李商隐以“何当共剪西窗烛,① ”寄重逢之愿;塞上观雪,岑参以“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绘边塞之奇;更深待月,苏轼以“庭下如积水空明,③ , ”写空灵之境;抚琴奏弦,刘禹锡以“④ ,阅金经”述闲雅之趣;钱塘探春,白居易以“⑤ ,浅草才能没马蹄”摹早春之态;潼关怀古,张养浩以“⑥ , ”绘山河之势。二、活动(共19分)【活动一】行业观测4.(9分)新疆雪莲中学举办以“走进行业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下面是资料小组搜集到的2025年初快递行业信息。请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之与上文紧密衔接。(回答不超过12个字)(3分)“101天、500亿件,相当于全国人均快递量约35件,每天约有5亿件快递穿梭在神州大地……”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了18天。快递数量呈激增之势,成为展示全年电商发展的绝佳窗口之一。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显然,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 。(2)近年来,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下面是一份关于快递员的调查统计图。请根据相关数据,说说快递员的行业特点。(3分)(3)快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目前“智能快递柜”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上,仍面临一些质疑。下列解说最能打消用户顾虑的一项是 (3分)A.智能快递柜的操作简单快捷,取件仅需三步即可完成,方便又高效。B.智能快递柜由专业团队维护管理,定期升级系统,确保其稳定运行。C.智能快递柜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全程监控保障,存取件安心无忧。D.智能快递柜通常采用金属材料,材质坚固,结实耐用,且防水防潮。学校正在开展“典耀中华”读书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活动二】名著观察5.(3分)下列是同学们在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很多故事情节都和“酒”有关,比如武松喝酒大闹五台山,是“酒令好汉狂”;杨志喝酒被劫生辰纲,就是“酒误好汉差”。B.团结群众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红军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仍坚持召开群众大会,建立青年党组织。C.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大量使用贴切生动的北京方言,使小说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令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现了保尔在挫折磨砺中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以叙述、描写为主,还穿插书信、日记来丰富人物的思想性格。6.(3分)《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说到: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请根据“牛”字的甲骨文写法(见图),分析其属于哪种造字法,并说明判断依据。7.(4分)《儒林外史》中,作者常用对比手法描写某人对另一人前后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请根据示例,从书中再选一例加以说明。示例:梅玖与周进——周进做老童生时,梅玖对其态度轻慢,任意嘲弄;而周进做了国子监司业后,梅玖却冒认门生,对周进敬重如神。三、阅读(共48分)(一)古代诗歌阅读8.(3分)阅读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六个字却包含三个动作,语言精炼传神,描述富有画面感,一个鲜活的形象呼之欲出。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运用比喻手法,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渲染雄壮的气势,表现将士们的壮志豪情。C.“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化用“的卢救主”的典故,借战马疾驰写将士的勇猛无畏,侧面体现词人渴望沙场建功的抱负。D.“可怜白发生”表达词人对自己两鬓染霜却不知理想能否实现的感慨,“老之将至”却壮志难酬,悲壮之情油然而生。(二)文言文阅读9.(18分)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比B.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C.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为了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得到(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设喻类比,把生命比作鱼,把道义比作熊掌,从生活常理中类比推理,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B.孟子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告诫人们,即使面对“万钟”这样高官地位的诱惑,也不能够违背礼义原则而去接受。C.作者将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进行多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和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D.这篇文章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运用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气势,文中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显得工整对称,自然流畅。【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墨者:指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 (tūn):人名。(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B.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C.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D.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5)甲文最后一句提到的“本心”,在乙文中也有体现,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三)现代文阅读10.(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当下,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而言,碧瓦朱檐已是遥远的记忆;筒瓦顶端的瓦当,更难以见到。很多人已经淡忘了秦砖汉瓦中的“汉瓦”指的是秦汉建筑艺术的瑰宝——瓦当。瓦,是圆弧形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指器物的底部或头部。瓦当又称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位于屋顶筒瓦之端、屋檐椽头之上,即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其作用是阻挡雨水回流以免屋檐橡木浸水腐烂,同时具有整饬美观的效果。早期的瓦当素面无文,后来逐渐加上了动物纹、蟠纹、葵纹、云纹、网纹等纹饰。秦汉时期,瓦当上开始使用文字,字数不等。瓦当是一种实用物件,加上文字后又具有了人文内涵,能够表达民众的心理意愿,因而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瓦当文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标记建筑主人的姓氏;二是标明建筑的名称或功用,包括宫殿、官署、祠庙、陵墓、园林等;三是记载某件值得纪念或炫耀的大事,如青海海晏县三角镇出土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证实了东汉西海郡城址的位置,表明它是丝绸南路通向西域诸国的一座重镇;四是对瓦当主人的吉祥语,多是祈求富贵,如“安乐富贵”“飞鸿延年”等。除上述表意作用外,瓦当文字的装饰作用也很明显。为了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往往会对瓦当文字的排布和形体进行设计,所以,瓦当文字的构形、用字和读法,跟通用文字会有一些不同。随着建筑风格和民俗追求的变化,曾经风光一时的瓦当文字在现代已少有使用,但历史上的屋檐瓦当所显示的人文风景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筒瓦瓦头下垂的部分。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西周已非常成熟。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上都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瓦当中重要的一类——文字瓦当。文字瓦当出现最晚,人们对它的兴趣却最浓。宋人率先注意到文字瓦当,留下记载,而对无字的图像类瓦当不著一字。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初。现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后,对文字瓦当的研究更加深入。考古发掘表明,文字瓦当可能出现于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7——前141年),西汉中晚期是发展高峰。西汉文字瓦当的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者如“佐弋”瓦当,直径仅13厘米;大者如“益延寿”瓦当,直径可达22厘米。西汉文字的篆法线条在刚柔、曲直、疏密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和谐。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衰落,文字瓦当也式微了。秦汉的篆书、隶书以对称平衡为主要结字原则,整齐规矩,书于碑石、铜器,莫不合宜。但这种方块文字应用于瓦当,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瓦当的外形是圆形,个别为半圆形。以西汉文字瓦当中最常见的四字瓦当为例,早期瓦心基本为突起的球面,个别呈柱状或饼状,其外施弦纹(圆形隔线),后来出现双隔线中再饰联珠纹。瓦心隔线与外轮隔线间形成4个扇形区域,于是,打破对称、因形而化,成为瓦当文字的必由之路。西汉书法处在由小篆向隶书转化之时,是旧制已破、新法未立的艺术转型期,这造就了人们欣赏不同书体时的宽容心态,更为西汉书法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加夸张的笔画屈伸、挪让、穿插、增减,成为当时营构装饰性瓦当文字字形的利器。方圆有机组合、曲直因形展开,形成了全新而极富个性的形式。西汉人在非圆非方的瓦当上改造方块字所展现的飞扬想象力,令人惊叹。瓦当表面形态造就了瓦当文字奇异的结字和章法。而由文人设计书写,再由工匠摹刻于瓦范,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和书法载体,也影响了瓦当文字,形成了或曲劲、或圆淳、或古朴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成就了西汉文字瓦当之大美。(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是筒瓦屋顶下垂部分,主要是为达到整饬美观的效果,此外它也能阻挡雨水回流。B.文字瓦当之所以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流行,是因为其具有实用价值和人文内涵,能够表达民众的心理意愿。C.瓦当文字可以标记姓氏,标明名称、功用,记载大事,祈求富贵等,青海海晏县三角镇出土的瓦当就能够证实这一点。D.文字瓦当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到西周时已极为成熟,其使用的广泛性和艺术性在汉代进入鼎盛期。(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西汉文字瓦当直径多在15至18.5厘米间,“佐弋”瓦当最小,“益延寿”瓦当最大。B.西汉人在非圆非方的瓦当上改造方块字的丰富想象力源于那时处于书法艺术转型期。C.两则材料均谈到瓦当文字的特点,材料一侧重其表意功能,材料二则关注其艺术特征。D.材料一用举例子的方法加以说明,材料二从发展时期、形制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阐释。(3)小文的爷爷最近在整理老宅时发现了几块带有文字的古瓦当。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帮小文给爷爷简要说明这些古瓦当的价值。(3分)11.(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泥巴黎小丫①泥巴和泥土是不一样的。泥土可以是混着些碎石又质地坚硬的土块,或者是耕耘时松软的土壤。但提起泥巴,我总会想起挽起的裤脚上蹭到的些许黄泥,雨天里鞋的纹路,还有进屋前的台阶上深深浅浅被刮下来的稀泥。泥巴总是黏腻的、厚重的。②我对泥巴的印象比对泥土的印象深,也更习惯于喊出“泥巴”。小时候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和爷爷奶奶住在山里。清晨的雾很浓,土里种的白菜总是挂着晨雾凝结起来的露珠,根部蘸着些许黄泥。奶奶左手抓着白菜叶,右手拿着镰刀向根部挥去,一棵白菜便被奶奶利落地扔进背筐,随着奶奶弯腰蹲身的动作在背筐里翻滚。回家洗净白菜,炉子上水壶发出沸腾的声响,奶奶唱着欢快的小曲。灶房梁上悬着的腊肉往下滴油星子时,泥地里就会绽开褐色的花。奶奶在灶台下升起一簇火,灶台上鲜美的酸汤汁在锅里打转。爷爷的胶底鞋沾着半指厚的泥巴,进屋时在石板上蹭三下——喀拉,喀拉,喀拉,像老水牛嚼碎新鲜的草。③我喜欢爬上一棵歪脖子树吃饭。沿着它皲裂的树皮往上蹭,膝盖卡在树杈凹槽时,能感觉到前夜雨水渗进木质的凉。这株矮树是泥捏的梯子,枝干上结着陈年泥痂——去年端午的田垄泥,过年留下的鞭炮红纸,此刻都成了脊背倚靠的支点。接过奶奶递过来的粗瓷碗,新米饭的热气裹着柴火香,把脸埋进碗里时,脸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大了嘴巴饱满地呼吸着。院子里还有高高的柚子树和柿子树,当我拿竹竿敲打树枝时,它们会摔到土里发出一声厚重的闷响,极少数会顺着土坡圆滚滚地滚下去,引得我小跑追赶。但这样的果实总是酸涩的,仿佛是对我顽皮的“惩罚”。④暮色漫上来时,泥就醒了,它变成了气味自由地在山间蔓延。我趴在奶奶背上从山里回家,挑去她发丝间沾上的泥土,在她宽厚柔软的背上感受风吹拂过发烫脸颊的片刻宁静。风是柔的,风里的泥巴也不再是粗粝的,它混着淡淡的草木香,下雨时能闻到一股土腥气。路过一条长满牵牛花的小径时,我会侧身摘上两朵,花底部的小珠会拉出一条长长的线。我把牵牛花挂在奶奶的耳朵上,把奶奶装扮成傍晚明丽的“夕颜”。爷爷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是个地道的庄稼人。粗大的手掌拿得起锄头,也捏得稳笔杆。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是白天在学校里给娃娃们上课,中午和放假的日子就泡在田里忙农活。我的算术、认字都是爷爷手把手教的。在褪了漆的老木桌上,爷爷笔尖淡淡的墨香混着空气里的泥土味,写出的字迹刚劲有力。我总爱凑近了看、凑近了闻,小时候的我贪恋这种味道,也不觉间埋下了热爱书法和文字的种子。⑤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第一个孙辈,也只有我曾经在山里度过了无忧快乐的童年。后来随着长大求学,我很少回去,只是每当我向城市更远处望去,总会撞见青灰色的山脊。我能听到山峦呼吸起伏的声音,所有的泥土、石块、草木都向我奔涌而来。那是儿时下雨踩上泥巴发出声响的回音,回荡了整个童年,响遍了我整个身体。我意识到,它们已经长在我的血肉里。⑥泥巴,它混着雨水,带有泥土的脏污,却给了我乡土最质朴的纯净;泥巴,浑浊的粘连不是禁锢,是如母亲脐带般温热的牵引,它给予了我最原始的生命力。我的骨骼由泥土烧制,但脉搏里跳动着的是未驯的野性。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人,心中带着山的宁静和对山的敬意。我也是从泥巴里走出来的人,很小便学会了拥抱泥泞,贴近大地。裤脚上的黄泥是土地对我的抚摸,我抹不掉脚底的泥巴,是因为我本就向下扎根着,成为群山中的一棵树。(有删改)(1)【开篇比较】第①段提到泥土是“土块”“土壤”,而泥巴是“黏腻的、厚重的”,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2)【场景回忆】文本②~④段围绕“泥巴”回忆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些场景,请结合相关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A B C (3)【文句品味】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4)【深意解读】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四、写作(共60分)12.(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五月中有一个“小满”节气,“小满”本义是指南方雨水逐渐充盈,北方麦粒开始饱满。有人借用“小满”一词说:人生的小满,就是圆满。确实,回首成长之路我们会发现,那些“小满”的时刻,往往蕴含着“圆满”的真谛。请依据你的成长体验和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参考答案一、积累(共23分)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乌鲁木齐的城市记忆中,红山与雅山如同两位饱经风霜的卫士,从荒芜苍凉到绿意盎然,书写了一部边城生态复兴的史诗。红山、雅山隔“河”对望,一座屹立于河滩之东,一座雄据于外环之西,遥相呼应。两山各有一塔,且各自留下一段传说:一座镇河水泛滥,一座镇妖魔祸害。两座山,曾经也是一片萋凉的景象,红山小而贫瘠,雅山大而荒秃。一年四季就那样裸露着,让人唏嘘感慨。如今再看,两座山已成为边城的亮丽风景:绿树葱茏、塔影斜长、鸟鸣似歌、游人如织,且以公园冠名,乌鲁木齐人都( )。有朋自远方来,若不引领其登上红山和雅山,一定会留下遗撼。它们是首府的象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边城人久久为功、改天换地的气魄和决心。(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荒芜(wú)B.泛滥(làn)C.裸露(lòu)D.冠名(guàn)(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C A.雄据B.萋凉C.遗撼D.气魄(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沾沾自喜B.望眼欲穿C.叹为观止D.引以为荣答案:(1)绿树葱茏、塔影斜长、鸟鸣似歌、游人如织(2)C(3)C(4)D2.(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赋、比、兴的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源头。B.戴望舒,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我们学过他的《萧红墓畔口占》。C.《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等。D.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各类代称,“布衣”“汗青”“婵娟”“青鸟”“桑梓”常用来代指平民、史册、月亮、信使、家乡。选:A。3.(8分)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总能引发古代文人雅士丰富的诗情。窗前听雨,李商隐以“何当共剪西窗烛,① 却话巴山夜雨时 ”寄重逢之愿;塞上观雪,岑参以“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绘边塞之奇;更深待月,苏轼以“庭下如积水空明,③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写空灵之境;抚琴奏弦,刘禹锡以“④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述闲雅之趣;钱塘探春,白居易以“⑤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摹早春之态;潼关怀古,张养浩以“⑥ 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 ”绘山河之势。答案:①却话巴山夜雨时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④可以调素琴⑤乱花渐欲迷人眼⑥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注意“峦”的书写)二、活动(共19分)【活动一】行业观测4.(9分)新疆雪莲中学举办以“走进行业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下面是资料小组搜集到的2025年初快递行业信息。请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之与上文紧密衔接。(回答不超过12个字)“101天、500亿件,相当于全国人均快递量约35件,每天约有5亿件快递穿梭在神州大地……”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了18天。快递数量呈激增之势,成为展示全年电商发展的绝佳窗口之一。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显然,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 促使快递行业快速发展 。(2)近年来,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下面是一份关于快递员的调查统计图。请根据相关数据,说说快递员的行业特点。(3)快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目前“智能快递柜”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上,仍面临一些质疑。下列解说最能打消用户顾虑的一项是 C A.智能快递柜的操作简单快捷,取件仅需三步即可完成,方便又高效。B.智能快递柜由专业团队维护管理,定期升级系统,确保其稳定运行。C.智能快递柜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全程监控保障,存取件安心无忧。D.智能快递柜通常采用金属材料,材质坚固,结实耐用,且防水防潮。答案:(1)示例:促使快递行业快速发展(2)示例:快递员以中青年为主体,学历层次偏低,工作强度大。(3)C学校正在开展“典耀中华”读书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活动二】名著观察5.(3分)下列是同学们在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很多故事情节都和“酒”有关,比如武松喝酒大闹五台山,是“酒令好汉狂”;杨志喝酒被劫生辰纲,就是“酒误好汉差”。B.团结群众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红军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仍坚持召开群众大会,建立青年党组织。C.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大量使用贴切生动的北京方言,使小说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令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现了保尔在挫折磨砺中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以叙述、描写为主,还穿插书信、日记来丰富人物的思想性格。选:A。6.(3分)《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说到: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请根据“牛”字的甲骨文写法(见图),分析其属于哪种造字法,并说明判断依据。答案:示例:象形。依据:甲骨文“牛”字通过直接描绘牛的头部轮廓(尤其是牛角)来表现事物外形,符合象形字“画成其物”的造字特点。7.(4分)《儒林外史》中,作者常用对比手法描写某人对另一人前后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请根据示例,从书中再选一例加以说明。示例:梅玖与周进——周进做老童生时,梅玖对其态度轻慢,任意嘲弄;而周进做了国子监司业后,梅玖却冒认门生,对周进敬重如神。答案:示例:胡屠户与范进——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其百般羞辱和谩骂;范进中举后,他马上改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唯恐不敬。三、阅读(共48分)(一)古代诗歌阅读8.(3分)阅读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六个字却包含三个动作,语言精炼传神,描述富有画面感,一个鲜活的形象呼之欲出。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运用比喻手法,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渲染雄壮的气势,表现将士们的壮志豪情。C.“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化用“的卢救主”的典故,借战马疾驰写将士的勇猛无畏,侧面体现词人渴望沙场建功的抱负。D.“可怜白发生”表达词人对自己两鬓染霜却不知理想能否实现的感慨,“老之将至”却壮志难酬,悲壮之情油然而生。选:B。(二)文言文阅读9.(18分)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比B.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C.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为了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得到(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设喻类比,把生命比作鱼,把道义比作熊掌,从生活常理中类比推理,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B.孟子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告诫人们,即使面对“万钟”这样高官地位的诱惑,也不能够违背礼义原则而去接受。C.作者将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进行多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和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D.这篇文章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运用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气势,文中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显得工整对称,自然流畅。【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墨者:指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 (tūn):人名。(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B.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C.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D.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5)甲文最后一句提到的“本心”,在乙文中也有体现,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D(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3)B(4)C(5)【甲】文“本心”:指人先天具有的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的道义准则。【乙】文体现:腹 坚持墨家“杀人者死”的法则,大义灭亲,不以私情废公义。两者均强调坚守原则、不违本心,体现对道义的崇高追求。(三)现代文阅读10.(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当下,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而言,碧瓦朱檐已是遥远的记忆;筒瓦顶端的瓦当,更难以见到。很多人已经淡忘了秦砖汉瓦中的“汉瓦”指的是秦汉建筑艺术的瑰宝——瓦当。瓦,是圆弧形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指器物的底部或头部。瓦当又称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位于屋顶筒瓦之端、屋檐椽头之上,即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其作用是阻挡雨水回流以免屋檐橡木浸水腐烂,同时具有整饬美观的效果。早期的瓦当素面无文,后来逐渐加上了动物纹、蟠纹、葵纹、云纹、网纹等纹饰。秦汉时期,瓦当上开始使用文字,字数不等。瓦当是一种实用物件,加上文字后又具有了人文内涵,能够表达民众的心理意愿,因而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瓦当文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标记建筑主人的姓氏;二是标明建筑的名称或功用,包括宫殿、官署、祠庙、陵墓、园林等;三是记载某件值得纪念或炫耀的大事,如青海海晏县三角镇出土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证实了东汉西海郡城址的位置,表明它是丝绸南路通向西域诸国的一座重镇;四是对瓦当主人的吉祥语,多是祈求富贵,如“安乐富贵”“飞鸿延年”等。除上述表意作用外,瓦当文字的装饰作用也很明显。为了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往往会对瓦当文字的排布和形体进行设计,所以,瓦当文字的构形、用字和读法,跟通用文字会有一些不同。随着建筑风格和民俗追求的变化,曾经风光一时的瓦当文字在现代已少有使用,但历史上的屋檐瓦当所显示的人文风景仍然让我们回味无穷。(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筒瓦瓦头下垂的部分。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西周已非常成熟。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上都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瓦当中重要的一类——文字瓦当。文字瓦当出现最晚,人们对它的兴趣却最浓。宋人率先注意到文字瓦当,留下记载,而对无字的图像类瓦当不著一字。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初。现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后,对文字瓦当的研究更加深入。考古发掘表明,文字瓦当可能出现于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7——前141年),西汉中晚期是发展高峰。西汉文字瓦当的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者如“佐弋”瓦当,直径仅13厘米;大者如“益延寿”瓦当,直径可达22厘米。西汉文字的篆法线条在刚柔、曲直、疏密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和谐。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衰落,文字瓦当也式微了。秦汉的篆书、隶书以对称平衡为主要结字原则,整齐规矩,书于碑石、铜器,莫不合宜。但这种方块文字应用于瓦当,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瓦当的外形是圆形,个别为半圆形。以西汉文字瓦当中最常见的四字瓦当为例,早期瓦心基本为突起的球面,个别呈柱状或饼状,其外施弦纹(圆形隔线),后来出现双隔线中再饰联珠纹。瓦心隔线与外轮隔线间形成4个扇形区域,于是,打破对称、因形而化,成为瓦当文字的必由之路。西汉书法处在由小篆向隶书转化之时,是旧制已破、新法未立的艺术转型期,这造就了人们欣赏不同书体时的宽容心态,更为西汉书法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加夸张的笔画屈伸、挪让、穿插、增减,成为当时营构装饰性瓦当文字字形的利器。方圆有机组合、曲直因形展开,形成了全新而极富个性的形式。西汉人在非圆非方的瓦当上改造方块字所展现的飞扬想象力,令人惊叹。瓦当表面形态造就了瓦当文字奇异的结字和章法。而由文人设计书写,再由工匠摹刻于瓦范,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和书法载体,也影响了瓦当文字,形成了或曲劲、或圆淳、或古朴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成就了西汉文字瓦当之大美。(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是筒瓦屋顶下垂部分,主要是为达到整饬美观的效果,此外它也能阻挡雨水回流。B.文字瓦当之所以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流行,是因为其具有实用价值和人文内涵,能够表达民众的心理意愿。C.瓦当文字可以标记姓氏,标明名称、功用,记载大事,祈求富贵等,青海海晏县三角镇出土的瓦当就能够证实这一点。D.文字瓦当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到西周时已极为成熟,其使用的广泛性和艺术性在汉代进入鼎盛期。(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西汉文字瓦当直径多在15至18.5厘米间,“佐弋”瓦当最小,“益延寿”瓦当最大。B.西汉人在非圆非方的瓦当上改造方块字的丰富想象力源于那时处于书法艺术转型期。C.两则材料均谈到瓦当文字的特点,材料一侧重其表意功能,材料二则关注其艺术特征。D.材料一用举例子的方法加以说明,材料二从发展时期、形制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阐释。(3)小文的爷爷最近在整理老宅时发现了几块带有文字的古瓦当。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帮小文给爷爷简要说明这些古瓦当的价值。答案:(1)B(2)A(3)内容价值:这些瓦当文字可能标记建筑主人姓氏、标明建筑名称或功用、记载大事或包含吉祥语,能帮我们了解当时建筑相关信息和古人心理意愿。艺术价值:瓦当文字篆法线条和谐,因瓦当外形打破对称、因形而化,有独特的结字和章法,书写方式和载体使其具有曲劲、圆淳或古朴等特点,极具艺术美感。11.(18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泥巴黎小丫①泥巴和泥土是不一样的。泥土可以是混着些碎石又质地坚硬的土块,或者是耕耘时松软的土壤。但提起泥巴,我总会想起挽起的裤脚上蹭到的些许黄泥,雨天里鞋的纹路,还有进屋前的台阶上深深浅浅被刮下来的稀泥。泥巴总是黏腻的、厚重的。②我对泥巴的印象比对泥土的印象深,也更习惯于喊出“泥巴”。小时候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和爷爷奶奶住在山里。清晨的雾很浓,土里种的白菜总是挂着晨雾凝结起来的露珠,根部蘸着些许黄泥。奶奶左手抓着白菜叶,右手拿着镰刀向根部挥去,一棵白菜便被奶奶利落地扔进背筐,随着奶奶弯腰蹲身的动作在背筐里翻滚。回家洗净白菜,炉子上水壶发出沸腾的声响,奶奶唱着欢快的小曲。灶房梁上悬着的腊肉往下滴油星子时,泥地里就会绽开褐色的花。奶奶在灶台下升起一簇火,灶台上鲜美的酸汤汁在锅里打转。爷爷的胶底鞋沾着半指厚的泥巴,进屋时在石板上蹭三下——喀拉,喀拉,喀拉,像老水牛嚼碎新鲜的草。③我喜欢爬上一棵歪脖子树吃饭。沿着它皲裂的树皮往上蹭,膝盖卡在树杈凹槽时,能感觉到前夜雨水渗进木质的凉。这株矮树是泥捏的梯子,枝干上结着陈年泥痂——去年端午的田垄泥,过年留下的鞭炮红纸,此刻都成了脊背倚靠的支点。接过奶奶递过来的粗瓷碗,新米饭的热气裹着柴火香,把脸埋进碗里时,脸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大了嘴巴饱满地呼吸着。院子里还有高高的柚子树和柿子树,当我拿竹竿敲打树枝时,它们会摔到土里发出一声厚重的闷响,极少数会顺着土坡圆滚滚地滚下去,引得我小跑追赶。但这样的果实总是酸涩的,仿佛是对我顽皮的“惩罚”。④暮色漫上来时,泥就醒了,它变成了气味自由地在山间蔓延。我趴在奶奶背上从山里回家,挑去她发丝间沾上的泥土,在她宽厚柔软的背上感受风吹拂过发烫脸颊的片刻宁静。风是柔的,风里的泥巴也不再是粗粝的,它混着淡淡的草木香,下雨时能闻到一股土腥气。路过一条长满牵牛花的小径时,我会侧身摘上两朵,花底部的小珠会拉出一条长长的线。我把牵牛花挂在奶奶的耳朵上,把奶奶装扮成傍晚明丽的“夕颜”。爷爷是一个小学老师,也是个地道的庄稼人。粗大的手掌拿得起锄头,也捏得稳笔杆。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是白天在学校里给娃娃们上课,中午和放假的日子就泡在田里忙农活。我的算术、认字都是爷爷手把手教的。在褪了漆的老木桌上,爷爷笔尖淡淡的墨香混着空气里的泥土味,写出的字迹刚劲有力。我总爱凑近了看、凑近了闻,小时候的我贪恋这种味道,也不觉间埋下了热爱书法和文字的种子。⑤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第一个孙辈,也只有我曾经在山里度过了无忧快乐的童年。后来随着长大求学,我很少回去,只是每当我向城市更远处望去,总会撞见青灰色的山脊。我能听到山峦呼吸起伏的声音,所有的泥土、石块、草木都向我奔涌而来。那是儿时下雨踩上泥巴发出声响的回音,回荡了整个童年,响遍了我整个身体。我意识到,它们已经长在我的血肉里。⑥泥巴,它混着雨水,带有泥土的脏污,却给了我乡土最质朴的纯净;泥巴,浑浊的粘连不是禁锢,是如母亲脐带般温热的牵引,它给予了我最原始的生命力。我的骨骼由泥土烧制,但脉搏里跳动着的是未驯的野性。我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人,心中带着山的宁静和对山的敬意。我也是从泥巴里走出来的人,很小便学会了拥抱泥泞,贴近大地。裤脚上的黄泥是土地对我的抚摸,我抹不掉脚底的泥巴,是因为我本就向下扎根着,成为群山中的一棵树。(有删改)(1)【开篇比较】第①段提到泥土是“土块”“土壤”,而泥巴是“黏腻的、厚重的”,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2)【场景回忆】文本②~④段围绕“泥巴”回忆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些场景,请结合相关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A 奶奶割白菜,爷爷带泥进屋。 B “我”爬歪脖子树吃饭。 C 爷爷在老木桌教“我”算术、认字。 (3)【文句品味】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深意解读】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答案:(1)通过对比,突出了泥巴和泥土的不同特点,强调泥巴黏腻、厚重的特性,为下文回忆与泥巴相关的童年生活作铺垫,引发读者对泥巴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泥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深刻的印象。(2)A奶奶割白菜,爷爷带泥进屋。B“我”爬歪脖子树吃饭。C爷爷在老木桌教“我”算术、认字。(3)运用通感修辞,将泥巴的气味通过嗅觉和触觉的转换来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泥巴气味的丰富和独特,表现出“我”对泥巴味道的熟悉与喜爱,也体现了“我”在奶奶背上的惬意与宁静,以及对童年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4)这句话的深意在于,泥巴不仅是童年生活的见证者,陪伴作者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给予作者成长的滋养;还代表着乡土文化,启蒙和滋养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同时作为故乡的象征,给予作者情感上的牵引和归属感,让作者拥有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贴近大地、拥抱泥泞的生命态度。四、写作(共60分)12.(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五月中有一个“小满”节气,“小满”本义是指南方雨水逐渐充盈,北方麦粒开始饱满。有人借用“小满”一词说:人生的小满,就是圆满。确实,回首成长之路我们会发现,那些“小满”的时刻,往往蕴含着“圆满”的真谛。请依据你的成长体验和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小满的智慧爷爷常说:“人生最好是小满。”小时候的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总是想,为什么不能是大满呢?满满的幸福,满满的收获,不是更好吗?直到有一天,我经历了一件事情,才真正明白了爷爷的话。那是一个暑假,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参加一个夏令营。在夏令营中,我们需要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一开始,我充满了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做得很好。然而,随着任务的难度逐渐增加,我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有一次,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团队任务。由于我的过于自信和急于求成,导致我们的团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总是想要做到十全十美,却忽略了团队的合作和沟通。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过分追求完美。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乐观。最终,我们的团队顺利地完成了所有任务,我也收获了更多的友谊和成长。回到家后,我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爷爷。爷爷笑着说:“这就是小满的智慧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小满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懂得取舍、知足常乐的生活智慧,是一种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学会适可而止,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用小满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不再为了追求完美而疲惫不堪,而是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幸运和小满足。我发现,当我放下对大满的执着,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小满的智慧,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和坚定。它让我明白,人生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好,在小满中收获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