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制定礼后需要指定的乐来配合,隋初“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隋文帝认为不妥,下令议定正乐,然“音律多乖,积年议不定”。隋文帝最后结合遗文旧物,于开皇十四年颁行了新乐。由此可知,颁行“新乐”主要是为了( )
A.歌功颂德,教化民众 B.恢复传统,重塑礼仪
C.凝聚人心,巩固统一 D.变革音乐,正化风俗
2.如图所示为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铭刻砖。史载,含嘉仓始建于隋代,唐代和北宋时都在沿用,“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可藏粮一万几千石以上”。该记载可用来说明,隋唐至宋
A.粮食生产得到持续增长 B.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国家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3.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
C.建粮仓建东都洛阳 D.移民开发江南地区
4.隋唐时期,中外人士包括使节、高僧多有经苏州港出入华境和登船远航,还有不少胡商在苏州经营,给苏州留下了中外交流的各种文化印记。唐代苏州还出现了常熟黄泗浦和华亭青龙镇两大陶瓷外销港。苏州港在隋唐时期兴起主要得益于(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丝织、制瓷技术成熟 D.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5.观察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隋代前后期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表
A.文帝时期的统治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B.炀帝时期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情况
C.文帝时期仓库制度有效缓解了饥荒问题
D.炀帝时期自然灾害减少与政治局势相关
6.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内容 史籍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曰:“事急矣!若不行权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戳,于义何成?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草泽,不得居王左右。”太宗然其计 《旧唐书》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侯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 ”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 《资治通鉴》
A.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为尖锐 B.《旧唐书》的相关记载更具真实性
C.儒家伦理在唐初遭到了严重破坏 D.玄武门之变是一次偶然性的政变
7.唐太宗李世民常借与官员论史谈经之机,以“勿贪明珠射鸟雀”“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等典故劝诫臣僚修身慎行。这一做法属于( )
A.开放文化政策的推行实施 B.儒家伦理主导的政治策略
C.官僚考核标准的严格制定 D.佛道思想激烈斗争的产物
8.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9.据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在长安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拔河赛事,千人聚集,“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唐玄宗为此赋诗《观拔河俗戏》:“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由此可见,唐代拔河( )
A.表达了民众庆祝丰收的心情 B.反映了崇军尚武精神的强化
C.体现了政俗合一的治理智慧 D.意在向外藩展示强大的国力
10.如表为唐朝中后期关中地区农业方面的相关记载。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
内容 出处
玄宗时期,高力士于京城西北截沣水作碾(水磨),并转五轮,日破麦三百斛 (后晋)刘昫《旧唐书》
广德二年(764年),工部侍郎李栖筠上书: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硙(水磨)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请皆撤毁 (宋)宋祁等新唐书》
大中六年(852年)诏曰:(京畿周围)百姓多端以麦造面入(京)城货易,所费亦多。切宜所在严加觉察,不得容许 (宋)王溥《唐会要》
A.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 B.都城粮食买卖受到严格限制
C.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 D.政府重视农业的多样化经营
11.《唐六典》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这表明唐代( )
A.私营手工业职业世袭 B.家庭手工业注重世代技艺传承
C.手工业工种更换频繁 D.官营手工业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12.《唐律疏议·杂律》载:“诸市司每旬校定度量权衡,并须平章。其有以欺诈增减分量、出入不平者,杖六十。若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私作斛斗秤度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由此可知( )
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B.通过立法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规范市场交易以维护经济秩序 D.旨在推动全国度量衡的统一
13.唐以前,上巳、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主要与信仰、巫术及鬼神崇拜相关。到唐代,民众踏青郊游、聚会饮宴逐渐成为这些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唐代( )
A.民众重视现世生活享受 B.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D.节日的信仰色彩消失
14.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被称为“羊钱”。这一政策表明唐朝( )
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依据当地实际进行国家治理
15.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唐朝往往会回赠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贞观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业为主,进贡马匹等物资,而唐朝回赠了农具、蚕种和工匠。据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的联姻 B.吐蕃的朝贡 C.经济上的互补 D.唐朝的强盛
16.度牒是唐代官方颁发的僧尼身份凭证。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奏请“鬻官及度牒以佐军用”,朝廷遂以售卖官职与度牒充盈财政,此后地方节度使亦竞相效仿。这反映了( )
A.赋税改革后经济恢复 B.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缓和
C.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 D.唐朝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17.881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攻陷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并任命前浙东观察使崔璆、尚让为相,天下藩帅,多持两端,关东方镇牙将,辄逐主帅,自号藩臣。这一现象表明黄巢起义( )
A.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D.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18.“历史地图”是指“今人”以其所在时代的当代地图为底图,依照“今人”需要,以历史上某一年代或时期的地理状况为内容而编制的地图。它能反映众多的地理要素和历史信息。下边的“历史地图”反映的是( )
A.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 B.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C.五代十国的政治变迁 D.辽宋夏金的政权并立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王朝吸取隋亡教训,经前期几位皇帝励精图治,王朝统治逐渐走向全盛。杜甫的《忆昔》诗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秉持开明政策,吸引边地各族慕风向化,纷纷归附。唐都长安城内富居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施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主要表现。(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交流等不同角度回答,任答三个角度,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原因。(从自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交流等不同角度回答,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高昌国(西域民族政权,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献浮光锦裘、浮光锦丝,以紫海之不染其色也,以五采丝蹙成龙凤,各一千二百络,以九色真珠。上衣之以猎北苑,为朝日所照,光彩动摇,观者炫目,上亦不为之贵。一日驰马从禽,忽值暴雨,而浮光锦裘略无沾润,上方叹为异物也。
——摘编自[唐]苏鹗《杜阳杂编》(朱启钤《丝绣笔记》转引)
材料二 对于《丝绣笔记》载“锦始于尧时”,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所引证的)《事物纪原》《古今注》均不足信”;对于《丝绣笔记》中的“宋禁紫色(丝织品)”条,沈从文批,“涉及民族关系及政治讽刺”。
——整理自沈从文等《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
(1)概括材料一中有关唐代丝绸业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中的实例,谈谈沈从文的批注所体现的历史研究原则。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B A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C A D C D D C
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统一南北后,通过整合南北音乐文化,消除文化隔阂、强化共同认同,服务于政治统一,与“结合南北旧乐”的背景和目的匹配,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歌颂功德”或“教化”的直接表述,重点在修正“胡声”、结合传统,与“歌功颂德”无关联,排除A项;“恢复传统”是手段,但“重整礼仪”侧重礼仪制度,而题干核心是统一后通过乐制强化统治,“礼仪”并非最终目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去除胡声、回归中原正统,目的是政治统一,变革音乐或风俗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含嘉仓从隋唐以来都在使用,其经久不衰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储备的重视,故选D项;自隋以来,历经数次政局动荡,受其影响粮食生产无法持续增长,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含嘉仓藏粮的米源,无法据此判定国家经济重心,故拼除B项;含嘉仓属于官仓,藏粮不属于商品.故排除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知,为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需要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隋政府开通运河南粮北运,B项正确;灭陈主要是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而非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排除A项;建粮仓可以储存粮食,但没有解决粮食从南方运往北方的运输问题,排除C项;移民开发江南地区主要是为了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不是直接解决北方粮食短缺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开通,符合“兴起”这样一个起点性的表述;大运河过境苏州,使苏州联结长江通向海外,推动苏州成为重要港口,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出现了胡商以及常熟黄泗浦和华亭青龙镇两大陶瓷外销港,D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即有,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并未完成,排除B项;丝织、制瓷技术在隋唐以前即已成熟,且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不能解释苏州地理空间上的特殊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朝出现开皇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与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隋炀帝统治时期,同样由于政府政策、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而走向灭亡。结合上述分析,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治世局面的出现,自然灾害自然相对较少,王朝灭亡时期,自然灾害相应的会增多,但是从数据来看,隋文帝时期的自然灾害次数多于隋炀帝时期,这说明炀帝时期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情况,B项正确;政府统治并不会直接影响自然环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仓库制度对饥荒问题的影响,排除C项;隋炀帝统治时期,政治局势恶化,且政治局势并不会直接影响到自然灾害,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均记载了李世民集团内部核心成员对其发动政变的反复劝说,甚至以周公、舜等儒家圣人的“大义灭亲”逻辑施压,两段材料均突出李世民在“诛杀兄弟”决策前的犹豫及内部矛盾的激化,A项正确;两书记载核心情节一致,《资治通鉴》补充细节,无法仅凭材料差异断定孰真孰伪,排除B项;材料中引用周公、舜的“大义灭亲”恰是儒家伦理的工具化利用,说明儒家思想仍为权力斗争提供合法性,而非被破坏,排除C项;两段材料均显示政变经过长期谋划与内部反复讨论,非临时起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通过儒家典故劝诫臣僚,本质是将儒家伦理与政治治理结合:以“修身”为官员德行基础,以“德治”为治国手段,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一做法既非单纯的文化政策,也非刚性的考核制度,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柔性政治策略,旨在通过道德教化维护统治秩序,B项正确;开放文化政策体现在兼容并蓄(如吸收西域文化、允许宗教多元),但题干聚焦于“劝诫臣僚修身”的政治伦理,与文化政策的开放性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官僚考核侧重政绩与能力,而题干强调“道德劝诫”,属于思想引导而非制度性考核标准,排除C项;唐太宗并未借佛道思想劝诫臣下,反而体现儒为主、道为辅的融合,与“佛道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武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酺”作为朝廷特许的官民聚饮,本质是统治者强化权威、凝聚社会认同的政治仪式。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篡唐建周,颠覆传统皇权继承逻辑,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可见,武则天高频次、超规格赐大酺,核心意图是在称帝前后快速建立政治认同,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大酺频次与时长的增加,本质是对李唐旧礼制的突破,而非“规范”,排除A项;武则天通过大酺等仪式,将政治认同从李唐皇室转移到武周政权,意在形成“新朝气象”的社会认知,并非出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排除B项;大酺的参与主体包括 “官民”,并非单纯的“君臣”。武则天时期大酺常伴随大赦、赏赐百姓等举措,更侧重争取民间支持,而非仅针对官僚集团,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官方(唐玄宗)将民间习俗(拔河祈丰)纳入政治实践,通过举办大规模活动来凝聚人心、祈求丰年,既尊重了民俗传统,又实现了政治治理目标(如稳定民生、彰显皇权),体现了“政俗合一”的治理逻辑,C项正确;材料中“求岁稔”(祈求丰收)表明活动目的是“祈愿”,而非“庆祝丰收”,排除A项;“壮徒恒贾勇”是对拔河场面的描写,服务于祈丰主题,与“崇军”无关,排除B项;“蕃客士庶观者”仅说明唐代拔河活动有外藩人士参与,不能说明拔河是为了向外藩展示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高力士于京城西北截沣水作碾(水磨),并转五轮,日破麦三百斛”以及“豪戚壅上游取硙(水磨)利,且百所”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关中地区利用水磨进行粮食加工的规模较大,这反映出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A项正确;根据材料“百姓多端以麦造面入(京)城货易,所费亦多。切宜所在严加觉察,不得容许”可知,这里只是禁止百姓以麦造面入城货易,而不是限制都城粮食买卖,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及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灌溉用水被占、农产品加工以及粮食入城贸易等方面内容,并未涉及人们食物种类、各类食物占比等饮食结构方面的信息,所以无法得出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未涉及农业的多样化经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描述可知,材料中所述属于官营手工业,体现的是职业固化与培训制度,本质是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D项正确;史料中“工巧业作之子弟”指的是在官营手工业作坊服役的工匠,而非私营或家庭手工业者。排除AB项;据材料“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代(中国)。题干引用的《唐律疏议·杂律》条文规定,市场管理部门(市司)每十天必须校准度量衡(如斛、斗、秤等),确保公平;对欺诈性增减分量、造成交易不公者,处以杖刑;若获利较大,按盗窃论处;私自制造或使用不标准度量衡者,处以笞刑。这体现了唐朝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严格监管市场度量衡的使用,旨在防止欺诈、保障交易公平,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每十天校准度量衡的时间频率,但未涉及市场开放时间、地点等时空限制(如坊市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规范商业行为,但未体现“抑商”(如限制商人地位或商业规模),反而通过维护秩序促进商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现有度量衡的校准和使用监管,但未涉及“推动全国统一”的主动性措施(如制定新标准或推广普及),重点在执行而非统一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以前节日核心是信仰与巫术(如端午驱邪、重阳避灾),而唐代民众在节日中热衷于踏青郊游、聚会饮宴,体现了对现实享乐的追求。这种转变与唐代社会“及时行乐”的世俗观念相呼应,反映了民众对现世生活的关注,A项正确;节日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非庶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且题干也未涉及庶民与其他阶层的地位对比,排除B项;唐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占据优势”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代节日中的信仰元素并未“消失”,而是与世俗活动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可知,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做了特殊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进行治理,D项正确;唐中后期的两税法以资产为标准,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削弱的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材料,吐蕃进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唐朝回赠绿罗绸缎、农具等。吐蕃的畜牧产品等与唐朝的丝织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双方各自拥有对方需要的产品,通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彼此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唐蕃民族交流较为关键的原因。因为这种经济互补性使得双方的交流具有内在的经济驱动力,能够持续推动双方的往来,C项正确;政治上的联姻,表现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融的表现,非原因,排除A项;吐蕃的朝贡,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表现,而不是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是因为唐朝赏赐,没有双方内在的政治、经济等需求,这种交流难以持续和深入,排除B项;唐朝的强盛为民族交融奠定了物质基础, 唐蕃民族交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经济上的互补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双方持续进行贡赐往来等交流活动,它涵盖了吐蕃的物质需求等方面,并且与政治友好相互促进,相比其他选项,经济上的互补是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中央赋税收入锐减,军费开支激增。政府通过售卖度牒(原本是官方控制僧尼身份的凭证)来获取收入,正是财政困难的体现。地方节度使效仿,更说明中央财政危机已蔓延至地方,需通过非常规手段维持运转,D项正确;唐代后期的赋税改革指“两税法”(780年由杨炎推行),但材料中“鬻官及度牒”发生在安史之乱后至两税法实施前,且售卖度牒本质是财政危机的应急手段,而非经济恢复的表现,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中央与藩镇关系持续紧张,排除B项;材料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售卖度牒“充盈财政”,而非强调寺院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黄巢起义建立政权,天下藩帅态度暧昧,藩镇内部也不稳定,这种情况使得原本就动荡的唐朝政局更加混乱,加剧了政局的动荡,D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选官用人制度相关内容,黄巢起义未改变选官用人制度,排除A项;唐朝是在907年被朱温所灭,黄巢起义虽给唐朝统治沉重打击,但并未推翻唐朝统治,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在安史之乱后就已形成,并非黄巢起义形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依次更替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同时周边还有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等众多割据政权,小国众多且名称多样,与图中众多小国、名称等特征相符,C项正确;东汉末年主要是董卓、袁绍、曹操等诸多军阀并起,势力范围和相互格局分布与图中情况明显不同,比如没有图中众多小国林立且有相似国号等情况,排除A项;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十六国相互争战,与南方东晋对峙,政权情况和势力范围划分等与图中呈现的形态差异较大,图中并非单纯南北对峙以及北方十六国的形势,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主要是几个相对较大且稳定的政权相互并立,没有图中这种大量小国割据的情形,排除D项。故选C项。
19.(1)表现: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明;商品经济发展;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2)原因:吸取前朝教训,励精图治;政策开明、开放;政治制度的保障;人事制度以及赋税制度的推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经济繁荣;根据材料“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秉持开明政策,吸引边地各族慕风向化,纷纷归附。”可知,民族政策开明;根据材料“唐都长安城内寓居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以及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唐王朝吸取隋亡教训,经前期几位皇帝励精图治,王朝统治逐渐走向全盛。”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励精图治;根据材料“李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秉持开明政策,吸引边地各族慕风向化,纷纷归附。唐都长安城内寓居的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可知,政策开明、开放;根据材料“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可知,政治制度的保障;根据材料“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施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可知,人事制度以及赋税制度的推动。
20.(1)历史现象:唐朝后期,新疆地区丝织业有所发展(出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丝绸);丝绸是朝贡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原因:唐朝长期经营西域,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联系紧密;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丝绸之路的发展;养蚕、织锦技术及中原图腾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唐朝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需求。
(2)原则:历史研究应遵循实证性原则,查询史料记载的原始出处,并考订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结合特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来解释经济、文化新现象。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高昌国(西域民族政权,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献浮光锦裘、浮光锦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新疆地区丝织业有所发展(出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丝绸);根据材料一“一日驰马从禽,忽值暴雨,而浮光锦裘略无沾润,上方叹为异物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是朝贡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高昌国(西域民族政权,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献浮光锦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期经营西域,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联系紧密;根据材料一“以五采丝蹙成龙凤,各一千二百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养蚕、织锦技术及中原图腾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上衣之以猎北苑,为朝日所照,光彩动摇,观者炫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需求;根据材料一“西域民族政权,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
【小题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丝绣笔记》所引证的)《事物纪原》《古今注》均不足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应遵循实证性原则,查询史料记载的原始出处,并考订原始材料的可靠性;根据材料二“‘宋禁紫色(丝织品)’条,沈从文批,‘涉及民族关系及政治讽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结合特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来解释经济、文化新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