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有一种文化,它源远流长、流光溢彩,照亮了中国文化长廊。②它就是濡养了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让世人为之chà(  )异,世界为之回首的唐诗宋词。
③唐诗宋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展览了中国文学的智慧与力量。④在这里,你能领略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气度,也能领略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刚劲;你能见到迎面走来的“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也能见到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你能在句句箴(  )言中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在莺莺细语中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⑤捧读唐诗宋词,是了解时代的不二法门,这力透纸背的力量刻写着历史;鞭挞黑暗,字字带泪;思索人生,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声声不倦。
1.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chà   异 ②箴   言
2.请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濡养   ②不二法门   
3.文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4.依据文章内容和下联对出上联。
上联:    下联:明清小说绘炎凉
5.文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写出病句的序号与类型,并给出修改意见。
6.(2024九上·南宁期中)诗词歌赋里寄予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认真品读,你能从中领略诗人的胸襟气度。
何为家国情怀?是①   (作者)在《沁园春·雪》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是许浑在《咸阳城东楼》里②“   ,③   ”,抒发对时移世迁、故国兴衰的感慨;是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④“   ,⑤   ”,显露着忠心耿耿、老而弥坚的胆气。
何为时代担当?是刘禹锡在⑥《   》(诗题)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对世事洞彻的达观精神;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⑦“   ,⑧   ”,用转折的语气暗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是李白在《行路难》里⑨“   ,⑩   ”,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实现理想的坚定自信。
二、阅读(39分)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西人方言知多少
方言三分天下
①广西语言大体上一分为三,南部通行粤方言(俗称白话),北部通行西南官话(桂柳话),西部为壮话(土话)。
②广西东南部平原广阔,河网密布,农业发达,长期以来人口密集,该地通行粤方言。广西以粤方言使用人数最多,广义上人口有1500-2000万。桂柳话次之,分布于桂北,使用人口大约在1200-1500万。壮语使用人口1000万,分布于桂西。桂西又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西北部属壮语与西南官话混合区(桂柳话通行市镇,壮语通行市镇外的地区),西南部则属于壮语和粤语的混合区(粤语通行市镇,壮语通行市镇外的地区)。广西强势方言还有平话、客家话(新民话)。平话分布于南宁至桂林的交通沿线,人口约500万;客家话散布在广西全境,人口约700万。
③此外,广西还有另外两种少数汉语方言,湘语,分布在桂北靠近湖南的地区;闽语,零星分布在桂东南地区。
④拥有丰富多样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广西可称得上是国内罕见的语言宝库。
有趣的方言岛
⑤广西人之所以掌握众多方言,是因为广西境内分布了大量的方言岛,最典型、规模最大的方言岛要数南宁市区。南宁城区通行粤语,郊区通行平话,农村通行壮话。
⑥方言岛的成因主要归类为军事移民、政治移民和经济移民。南宁属于方言岛的典型案例,平话的迁入与军事有关,官话的通行与政治有关,而粤语的强势则源于经济。现在的南宁形成了壮话包围平话,平话又包围着粤语的“岛中之岛”型的方言岛。方言岛造成的结果就是“岛民”们需要切换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群体交流。普通话未普及前,说壮语、平话的人进城购物、办事需转化成白话。白话群体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平话、壮话。对于壮族人来说,壮语是家庭语言,维系亲情;平话是交友、交际语言;曾经流行的官话是衙门语言;粤语则是工作、经商语言,缺一不可,各自行使着不同的社会职能。
消失的乡音
⑦对地方来说,语言的多样性是一种的文化财富和文化名片,方言的传承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然而方言在广西流失的速度令人担忧,南宁粤语已奄奄一息。据公开数据,南宁年轻人会说方言的比例仅为13%,竟低于移民城市深圳。
⑧如何保护方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选自2022年08月06日论道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2021年底,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上线。该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语音语气都透着真切、自然,仿佛时空穿越,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中,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
②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的。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让人工智能的科技温度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选自202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秒懂”30种方言,中国电信用人工智能守护方言
①在中国电信CTO、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的带领下,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于5月25日发布业内首个支持30种方言自由混说的语音识别大模型——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该大模型的最大亮点是摆脱了单一模型只能识别特定单一方言的困境,解译了包括上海方言、粤语、四川方言,以及有“中国最难懂的语言”之称的客家话、温州方言在内的30种方言,一跃成为国内支持最多方言语音识别的大模型。
②不仅如此,能用方言沟通的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未来将通过广泛的场景应用满足更多群体的情感需求。如有大模型“加持”的智能座驾助手,能与全国各地的司机用他们家乡的方言流畅沟通。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
③“我们已将语音识别大模型全面开源,希望联合开发者共建覆盖更多方言的大模型,打破沟通壁垒。”李杰表示,团队呼吁更多专家、方言爱好者及大众用户一起加入“守护方言计划”,共同传承语言文化,推动人工智能普惠。
(选自2024年05月27日《中国科学报》,有删减)
7.阅读以上三则材料,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广西语言一分为三,南部通行粤方言(俗称白话),北部通行西南官话(桂柳话),西部为壮话(土话)。
B.“南宁人现在会说方言的比例仅为13%,比移民城市深圳还要低。”该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语言是在运用中发展与传承的,要让方言的生命力鲜活起来,应让它浸润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来。
D.现在,能用方言沟通的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已经通过广泛的场景应用满足更多群体的情感需求。
8.中国电信用人工智能守护方言,这一案例最适合作为下面哪个观点的事实论据?(  )
A.方言的传承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B.科技可以为我们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工具。
C.方言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的保驾护航。
D.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9.为帮助方言走得更远,相关部门组织人工智能开发技术人员与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请根据材料提示,补充完成对话。
技术人员:大家可以谈谈方言使用时遇到的问题或希望得到的帮助。
老年人:   
技术人员:对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促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大家有什么策略?
年轻人:   
领导倡议: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下阳春
彭学明
①姐姐姐夫为兔年春天做准备时,还是虎年的寒冬腊月,距离温暖春天的到来还有一段光景。农人在春天里干活叫种阳春,为种阳春做准备叫备春。
②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寒气和雾气跟着,将姐姐姐夫包裹。山色和山影跟着,与姐姐姐夫同行。
③柴火灰是乡间最易得也最实惠的有机肥料。姐姐姐夫把灰一篮篮筛下,顺着筛眼飒飒漏下的柴火灰用于肥土肥泥,剩下的炭渣用来烤火取暖。姐姐把灰均匀铺撒在坡地上,姐夫则开动农耕机翻耕。农耕机来到姐姐姐夫家好几年了,不但熟悉了家里的一切,也熟悉了山坡上的一切。姐姐姐夫更是熟悉农耕机的脾气,把农耕机驯服得比耕牛还要听话、勤快、有力。偌大一块坡地,很快就犁完了。
④在姐姐姐夫眼里,柴火灰就是满地的乌金碎银!一整片泥土被农耕机像翻面团一样一溜溜翻开,被一锄锄翻晒,柴火灰也与泥土紧紧交融,成为喂肥庄稼的养料。
⑤翻耕完后,姐姐把翻耕的土地平整好,姐夫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备好的粪肥运到地里,一层层泼洒。这片跟了姐姐姐夫几十年的地,在他们年复一年的精心伺候下,一年比一年黑,一年比一年肥,黑得发亮,肥得流油。尽管虎年里半年都没下雨,那泥土还是带着湿气和地气,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
⑥姐姐姐夫都是在泥土里生、泥土里长的,伺候了泥土大半辈子,他们生命的颜色已是泥土的颜色,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与泥土紧紧相连。他们已是泥土的一部分。他们最懂土地对人间的意义,他们像疼爱子孙一样疼爱土地。
⑦哥哥嫂子一样不会让他们的农田吃亏、挨饿。哥哥虽然也七十来岁了,身体却比姐姐姐夫好,还挑得起一百多斤的担子,背得起一百多斤的东西。干涸了半年的农田,已经坼裂了,哥哥得抢在雨水来临前先翻耕一遍。
⑧哥哥上了年纪,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嫂子骂他,他笑呵呵的,听不见;天上打雷,他懵懂懂的,听不见。但田土和庄稼的一呼一息,他听得清清楚楚。一坝子干涸得没有一滴水的稻田,只剩下收割后的稻草桩子和茬子,排着整齐的队列,有如待阅的方阵。哥哥犁田用的旋耕机一进农田,那板结的泥土就一下子翻开松散、搅碎平整了,那满田的稻草桩子和茬子也都被打成细碎的粉末了。
⑨在后辈心里,干这些农活辛苦,他们心疼老人。可在哥哥姐姐这辈人眼里,这根本不苦,反倒乐在其中。姐姐说,有什么苦的呢?现在耕田有耕田机,犁地有犁地机,收割有收割机,打米有打米机,榨油有榨油机。哥哥说,现在不用交农业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植树补贴,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日子呢?
⑩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
(选自《长在心中的大树》,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有删改)
10.关于为兔年“备春”,姐姐姐夫先后做了哪些工作?请仿照示例简要概括。
筛制柴灰→①   →驯服耕机→平整土地→②   
11.结合文本,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赏析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②尽管虎年里半年都没下雨,那泥土还是带着湿气和地气,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2.赏析标题“种下阳春”的妙处。
13.班级准备举办“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A慷慨激昂 B.热烈奔放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我选用(  ),理由是: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下列对此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小序点明作词时间,“子由”指苏辙,他们已有七年未见,所以苏轼对月怀念兄弟。
B.上阕由问句开启,既表达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委婉表达词人对明月的不满之情。
C.下阕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心情也由郁结到舒畅,最后表达对天下人的祝福。
D.词中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是矛盾的。
15.词中作者“问天”“问月”,其实是在问自己。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试举出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与苏轼一样人生态度的人物,并简单阐释理由。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传(节选)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曰,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①,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②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属羌:羌族部落。羌,西北少数民族名称。②酋:首领。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皆为叹息 B.则有去国怀乡 斋三日而去
C.不以物喜 以赡族人 D.览物之情 哭之如父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景物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B.甲文中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
C.乙文中范仲淹一家生活贫困俭朴,连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也是“仅能自充”。
D.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正、侧面相结合来表现范仲淹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
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19.范仲淹虽身为高官却不富裕,为什么呢?请在【乙】文中找出原因:“   ”;而【甲】文中“   ”(填原文句子)则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的诠释。
20.苏轼评价范仲淹,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简要分析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综合(共10分)
(2024九上·南宁期中)学校举办“经典润心灵书香溢校园”读书活动,文学社筹备了一系列趣味挑战活动,我们班选中的名著是《艾青诗选》,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挑战。
21.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它的阅读不同于散文、小说或应用性文体,我们该如何来阅读现代诗歌呢?
①【知人论事法】《艾青诗选》的作者原名蒋正涵,发表诗歌《   》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②【分析技巧法】《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采用了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来表达情感。
③【分析意象法】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描写了喉咙嘶哑的鸟、激怒的风、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等意象,其中“土地”象征着   。
22.以下两则材料分别介绍了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所呈现的独特风格。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创作,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多写国家与民族苦难,悲悯忧伤,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
材料二:
建国之后的创作,反观人生,赞美社会正义,字里行间包含着睿智哲思,诗句排列整齐、诗情深沉、诗意警策。
下面的诗歌节选有可能是艾青哪个时期的作品?请结合以上材料判断并阐释理由。
几千年了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他们曾在这里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永远不会灭亡
他们为保卫土地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古老的国土
他们死了 ——这国土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世界上最艰苦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与最古老的种族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北方》节选
诗歌《北方》创作于   (时期)
理由:   
23.班级准备排演《艾青诗选》中爱国诗歌吟诵节目,小东等同学却觉得和平年代没有必要再朗诵这些诉说苦难的爱国诗歌。对此,你怎么看?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四、作文(共50分)
24.(2024九上·南宁期中)鲁迅选择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身怀大义,心怀天下;邓稼先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矢志不渝,为国为民……作为中学生,理想是我们人生重大的选择。
请以《这,是我的选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理想。
要求:①把题目“这,是我的选择”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诧;zhēn
2.滋养;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文中指读唐诗宋词是了解唐朝和宋朝的最好方法
3.源远流长、流光溢彩、老泪纵横、力透纸背、不二法门
4.唐宋诗词书华夏(上联的后三个字还可以换为“展智慧、解时代、写历史”等)
5.③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修改意见:把“展览”改成“展现”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搭配不当;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chà异”的“chà”应写作“诧”。②“箴言”的“箴”应读作“zhēn”。
故答案为:诧;zhēn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①濡养:滋养。②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文中指读唐诗宋词是了解唐朝和宋朝的最好方法。
故答案为:滋养;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文中指读唐诗宋词是了解唐朝和宋朝的最好方法
3.本题考查成语。文段的成语有:源远流长、流光溢彩、苍茫刚劲、老泪纵横、莺莺细语、不二法门等。任选三个即可。
故答案为:源远流长、流光溢彩、老泪纵横、力透纸背、不二法门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协。依据文章内容可得,“明清小说”对“唐宋诗词”都是偏正短语,“绘炎凉”和“书华夏”都是动宾短语。“夏”是仄声,“凉”是平声,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明清小说绘炎凉”是下联,上联应为:唐宋诗词书华夏(上联的后三个字还可以换为“展智慧、解时代、写历史”等。
故答案为:唐宋诗词书华夏(上联的后三个字还可以换为“展智慧、解时代、写历史”等)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③“唐诗宋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展览了中国文学的智慧与力量”的主干是“唐诗宋词展览智慧与力量”。病句类型:搭配不当,修改意见:把“展览”改成“展现“。
故答案为:③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修改意见:把“展览”改成“展现”
6.【答案】毛泽东;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经典诗词的作者、诗句、诗题及情感主旨的掌握,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毛泽东,词中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对祖国的热爱。 许浑《咸阳城东楼》中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通过渭水依旧流淌与故国兴衰对比,抒发时移世迁的感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为朝廷除弊的决心和不顾自身衰老的忠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体现达观精神。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李白《行路难》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实现理想的自信。
故答案为:毛泽东;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7.C
8.B
9.老年人:老年人看病讲方言很不方便,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版语音交流机。或:老年人常常感到寂寞,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陪聊机器。(能从材料三中“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得出相应推断即可。);年轻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等方式,激发年轻人了解方言、传承方言的热情。或: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能从材料二中得到相应推断即可);都投入到方言的保护活动中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人工智帮助方言走得更远。(小结应有涉及人工智能、或科技改变生活,或涉及对方言的保护。)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7.A.有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均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助力作用,但并没有提及人工智能技术会取代人工对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一主要说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创新传承形式;材料二强调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在方言识别和应用场景上的优势以及推动方言传承的意义。选项说法错误。
B.有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仅局限应用于语言领域,且对其他行业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社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两则材料只是围绕人工智能在方言保护方面的应用展开,不能由此推断其应用局限。
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不仅如此,能用方言沟通的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未来将通过广泛的场景应用满足更多群体的情感需求”可知,原文说的是未来将通过广泛场景应用满足需求,而不是现在已经通过广泛场景应用满足了需求。
故答案为:C
8.A.有误,材料二主要围绕中国电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守护方言展开,重点在于科技对方言保护的作用,并未提及方言传承与地方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关系。所以该案例不适合作为此观点的论据; B.正确;
C.有误,材料中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方言保护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说方言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工智能,表述过于绝对。所以该案例不适合作为此观点的论据;
D.有误,材料主要突出的是中国电信利用科技手段守护方言,没有体现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内容。所以该案例不适合作为此观点的论据。
故答案为:B
9.一空,结合材料二第②段“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可知,材料中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能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服务,这暗示了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存在因方言而导致交流不便的情况。所以老年人可能会提出像“老年人看病讲方言很不方便,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版语音交流机”或者“老年人常常感到寂寞,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陪聊机器”这样基于自身生活中方言使用问题而产生的需求,以解决实际交流困难和精神慰藉的问题。二空,结合材料一第①段“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以及第②段“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可知,材料中展现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以及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融入年轻人喜欢的视听文艺形式等方式,能够吸引年轻人对方言的关注。所以年轻人可能会提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等方式,激发年轻人了解方言、传承方言的热情”或者“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这样的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符合年轻人的视角和材料所给的启示。三空,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利用人工智能保护方言的积极作用,从技术人员的研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策略探讨,整体围绕着保护方言展开。所以领导倡议“都投入到方言的保护活动中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人工智能帮助方言走得更远”,既呼应了前面关于人工智能保护方言的内容,又从整体上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方言的行动中,利用科技力量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符合对话情境和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老年人:老年人看病讲方言很不方便,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版语音交流机。或:老年人常常感到寂寞,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陪聊机器。(能从材料三中“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得出相应推断即可。);年轻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等方式,激发年轻人了解方言、传承方言的热情。或: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能从材料二中得到相应推断即可);都投入到方言的保护活动中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人工智帮助方言走得更远。(小结应有涉及人工智能、或科技改变生活,或涉及对方言的保护。)
【答案】10.铺撒柴灰;泼洒粪肥
11.①运用一系列的叠词,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强调乡村清晨景色的美丽,表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泥土比作海绵,生动形象地写出泥土在姐姐姐夫的精心伺候下的柔软、蓬松,侧面表现姐姐姐夫的勤劳与用心。
12.“种下阳春”表层含义指像哥哥姐姐一样的农人在春天里干活,深层含义指在合适的的时间播种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勤劳和汗水。(含义)
“种下阳春”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2点任答1点即可分),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农人辛勤播种、不知疲倦、乐在其中精神的赞美。(学生答对主旨即可)
13.①. C ②. 本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田园春天的美丽,用平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哥哥姐姐细心伺候土地的场景,一一列举了他们为种阳春所做的大量工作,字里行间饱含对像哥哥姐姐一样热爱土地、辛勤劳作、勤劳肯干的农民的赞美。因而我选用平和舒缓的配乐。(选择,内容,情感)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①根据“姐姐把灰均匀铺撒在坡地上”,姐姐在坡地上均匀铺撒柴火灰,据此可概括为:均匀铺撒柴火灰;②根据“姐夫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备好的粪肥运到地里,一层层泼洒”,姐夫把粪肥运到地里泼洒,据此可概括为:泼洒粪肥。
故答案为:铺撒柴灰;泼洒粪肥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从“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可以看出运用了环境(景物)描写,结合“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姐姐姐夫一大早就上山了,据此可知描写了乡村清晨的美好景象,作者把家乡景色描绘的十分美好,暗含着对乡村的赞美之情。“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一山山青翠秀色”,可以看出运用了叠词,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富有气势,结合“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姐姐姐夫一大早就山了,可知该句写出了乡村的美丽景色,作者把家乡景色描绘的十分美好,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泥土”比作“海绵”,形象地描绘了泥土在半年没下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湿气和地气,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质。通过“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的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泥土的这种特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故答案为: ①运用一系列的叠词,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强调乡村清晨景色的美丽,表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泥土比作海绵,生动形象地写出泥土在姐姐姐夫的精心伺候下的柔软、蓬松,侧面表现姐姐姐夫的勤劳与用心。
12.本题考查赏析标题的妙处。标题“种下阳春”的“阳春”一词通常指温暖的春天,但在这里,它不仅仅代表季节的转换,更寓意着农人对于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努力。通过“种下阳春”,作者传达了农人通过辛勤劳动播种希望、期待收获的美好愿景。标题中的“种下”一词,使得整个标题充满了动态感和画面感,仿佛读者能够亲眼看到农人忙碌于田间地头,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土地上的情景。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种下阳春”还蕴含着农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这一标题,作者表达了对农人勤劳、坚韧、乐观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传递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种下阳春”表层含义指像哥哥姐姐一样的农人在春天里干活,深层含义指在合适的的时间播种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勤劳和汗水。(含义)“种下阳春”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2点任答1点即可分),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农人辛勤播种、不知疲倦、乐在其中精神的赞美。(学生答对主旨即可)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配乐。在选择配乐风格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章的主题、情感基调以及朗诵的整体氛围。首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姐姐姐夫和哥哥嫂子在寒冬腊月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做准备,通过辛勤的劳动播种希望的故事。文章整体情感基调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A.不合适,慷慨激昂:这种风格通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昂的斗志,与文章主题和情感基调不太相符。
B.不合适,热烈奔放:虽然这种风格也能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但过于热烈可能会掩盖文章中的细腻和深情。
C.合适,平和舒缓:这种风格能够很好地契合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既能够表现出农人劳动的辛勤和坚韧,又能够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同时,平和舒缓的配乐也有助于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朗诵氛围。
D.不合适,哀婉低沉:这种风格通常用于表达悲伤或哀愁的情感,与文章主题和情感基调完全不符。
故答案为:①. C ②. 本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田园春天的美丽,用平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哥哥姐姐细心伺候土地的场景,一一列举了他们为种阳春所做的大量工作,字里行间饱含对像哥哥姐姐一样热爱土地、辛勤劳作、勤劳肯干的农民的赞美。因而我选用平和舒缓的配乐。(选择,内容,情感)
【答案】14.B
15.【示例1】“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例如陶渊明,他选择归隐田园,超然脱俗。
【示例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能自我开解,豁达的胸怀。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示例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旷达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情怀。例如刘禹锡,他阅尽沧桑,却积极乐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4.ACD.正确。
B.有误,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对明月的不满之情”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重点诗词句子的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从诗句中也可以看出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故答案为: 【示例1】“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例如陶渊明,他选择归隐田园,超然脱俗。
【示例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能自我开解,豁达的胸怀。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示例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旷达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情怀。例如刘禹锡,他阅尽沧桑,却积极乐观。
【答案】16.B
17.C
18.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或:即使是小巷中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
19.(而)好施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甲文:①范仲淹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劝勉滕子京,可见他是一个乐观旷达人。②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乙文: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刚柔并济,本性很孝顺的人。
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
③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
④“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
⑤“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见范仲淹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它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内心刚强而外表温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但)不是招待宾客就不会用两道荤菜。妻子儿女的衣服食物,仅仅能够自给。他却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乡里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广泛地喜爱做善事,士人中很多人出自他的门下,即使是街巷里的百姓,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去世那天,四面八方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为他叹息。治理政事崇尚忠厚,所到之处都有恩德,邠州、庆州的百姓和归属的羌人,都画下他的画像建立生祠来祭祀他。等到他去世时,羌族首领几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斋戒三天才离开。他有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16.A.不同,“或异二者之为”的“为”是“心情、思想感情”的意思;“皆为叹息”的“为”是“为之、为他”的意思。
B.相同,“则有去国怀乡”和“斋三日而去”的“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C.不同,“不以物喜”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以赡族人”的“以”是“用来”的意思。
D.不同,“览物之情”的“之”是“的”的意思;“哭之如父”的“之”是代词,“他”的意思。故选:B。
故答案为:C
17.ABD.正确。
C.有误,范仲淹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仅能自充”理解有误,原文是“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意思是因为母亲在世时贫困,后来显贵后,招待宾客才会有两种以上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并不是母亲和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浮光”,浮动的光。这里指湖面上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样子。“跃”,跳跃。②重点词:“虽”,即使;“里巷之人”,街巷里的普通人,指普通百姓;“道”,说出,讲出。
故答案为: 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或:即使是小巷中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乙】文中原因是“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里巷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诠释,他心怀天下,把他人的忧患放在自己之前,体现了他的无私和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故答案为:(而)好施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范仲淹是一个品德高尚、有政治抱负的人。从【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有旷达的胸襟,不被外物和个人得失所左右,并且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在朝廷为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还为君主担忧,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从【乙】文“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等内容可以看出他乐善好施、关爱他人、忠厚仁爱。无论是对族人,还是对士人,甚至是普通百姓和少数民族,他都广施恩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死后,羌人首领为他痛哭,百姓为他画像立祠供奉,可见他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甲文:①范仲淹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劝勉滕子京,可见他是一个乐观旷达人。②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乙文: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刚柔并济,本性很孝顺的人。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③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④“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⑤“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见范仲淹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
【答案】21.大堰河——我保姆;直抒胸臆;多灾多难的祖国
22.抗战;理由:诗句中“国土”“土地”“大地”反复出现(符合材料一中的“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诗句排列参差,长短不一,类似散文的自由)。
23.和平年代也有必要朗诵这些诉说苦难的爱国诗歌。朗读这些诗歌,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能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朗诵爱国诗歌。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②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人的经历,从诗歌主旨的角度把握。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1.①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发表诗歌《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上句提出问题,下一句接着回答这个问题,明显是运用的是修辞手法当中的设问,“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明了地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这是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③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意象是指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对意向属性的解析是打开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把重要的解题钥匙。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现代文学史上的爱国诗人一艾青,其诗歌大多以极富情感的笔墨书写着对受苦受难的祖国的热爱,此首诗也是这样,通过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可以感觉出是赤子对祖国的爱,这里的“土地”即祖国,被暴风雨打击是指饱经苦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大堰河——我保姆;直抒胸臆;多灾多难的祖国
22.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根据“他们为保卫土地”“把土地遗留给我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强地生活在大地上”等诗句可知,诗句中“国土”“土地”“大地”反复出现。符合材料一中的“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诗句排列参差,长短不一,排列不整齐。类似于散文的自由。符合材料一中的“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所以这一首诗歌是艾青抗战时期的作品。
故答案为:抗战;理由:诗句中“国土”“土地”“大地”反复出现(符合材料一中的“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诗句排列参差,长短不一,类似散文的自由)。
23.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结合所学,《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饱含着爱国之情,体现了“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学生可以就此展开论述,强调这些精神、这些情感、这些品质,是当代的我们需学习和感悟的。言之有理、结合诗选内容和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和平年代也有必要朗诵这些诉说苦难的爱国诗歌。朗读这些诗歌,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能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朗诵爱国诗歌。
24.【答案】【参考例文】
这,是我的选择
人生之路漫长,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而理想的选择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于我而言,成为一名投身公益的志愿者,便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
选择公益,是因为社会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在偏远山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令人心疼;在城市的角落,孤寡老人孤独的身影让人揪心;在灾难发生后的废墟上,受灾群众无助的面容使人动容。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重锤,敲打着我的心,让我深感自己不能置身事外,而应有所作为。
投身公益,能让我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受伤的心灵,用实际的行动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每一次看到受助者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每一次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内心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回报,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对善的执着追求,这是任何金钱和名利都无法给予的珍贵体验。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谈公益是否为时尚早?实则不然,公益与学业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学业上的挑战,拓宽我的视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学习机会,激发我为实现更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这是我的选择。我深知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我毫不退缩。我愿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汇聚起社会的温暖洪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就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爱与希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知识点】议论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分析】 材料以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和邓稼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选择为例,引出 “理想是中学生人生重大选择” 的话题,属于观点引导类材料,核心围绕 “理想选择” 展开。
【题干分析】 ①材料中,鲁迅的选择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大义担当,邓稼先的选择彰显了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二者都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理想是我们人生重大的选择” 明确了写作核心:作为中学生,要阐述自己基于理想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一选择的意义。 ②写作思路:可先明确自己的理想选择(如成为教师、医生、科研工作者等),再阐述选择这一理想的原因,如受榜样影响、对该领域的热爱、希望为社会带来的价值等。接着说明为实现理想将如何行动,如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对应能力等。要避免泛泛而谈,需结合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开头可引用材料中鲁迅或邓稼先的事例引出自己的选择;中间用自身经历或其他榜样事迹论证选择的合理性;结尾可表达坚守理想、践行选择的决心,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这,是我的选择 —— 以师者之心育桃李,写作角度:阐述选择成为教师的理想,说明希望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这,是我的选择 —— 以科技之光筑国梦,写作角度:表明选择投身科研的理想,立志像邓稼先一样,用知识和汗水为国家科技发展添砖加瓦,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例文:
这,是我的选择
人生之路漫长,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而理想的选择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于我而言,成为一名投身公益的志愿者,便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
选择公益,是因为社会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在偏远山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令人心疼;在城市的角落,孤寡老人孤独的身影让人揪心;在灾难发生后的废墟上,受灾群众无助的面容使人动容。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重锤,敲打着我的心,让我深感自己不能置身事外,而应有所作为。
投身公益,能让我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受伤的心灵,用实际的行动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每一次看到受助者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每一次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内心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回报,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对善的执着追求,这是任何金钱和名利都无法给予的珍贵体验。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谈公益是否为时尚早?实则不然,公益与学业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学业上的挑战,拓宽我的视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学习机会,激发我为实现更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这是我的选择。我深知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我毫不退缩。我愿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汇聚起社会的温暖洪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就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爱与希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以成为公益志愿者为理想选择,从社会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展开论述,还回应了质疑,逻辑清晰。事例具体,情感真挚,凸显了选择的坚定与意义。
1 / 1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有一种文化,它源远流长、流光溢彩,照亮了中国文化长廊。②它就是濡养了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让世人为之chà(  )异,世界为之回首的唐诗宋词。
③唐诗宋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展览了中国文学的智慧与力量。④在这里,你能领略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气度,也能领略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刚劲;你能见到迎面走来的“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也能见到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你能在句句箴(  )言中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在莺莺细语中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⑤捧读唐诗宋词,是了解时代的不二法门,这力透纸背的力量刻写着历史;鞭挞黑暗,字字带泪;思索人生,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声声不倦。
1.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chà   异 ②箴   言
2.请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濡养   ②不二法门   
3.文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4.依据文章内容和下联对出上联。
上联:    下联:明清小说绘炎凉
5.文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写出病句的序号与类型,并给出修改意见。
【答案】1.诧;zhēn
2.滋养;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文中指读唐诗宋词是了解唐朝和宋朝的最好方法
3.源远流长、流光溢彩、老泪纵横、力透纸背、不二法门
4.唐宋诗词书华夏(上联的后三个字还可以换为“展智慧、解时代、写历史”等)
5.③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修改意见:把“展览”改成“展现”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搭配不当;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chà异”的“chà”应写作“诧”。②“箴言”的“箴”应读作“zhēn”。
故答案为:诧;zhēn
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①濡养:滋养。②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文中指读唐诗宋词是了解唐朝和宋朝的最好方法。
故答案为:滋养;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在文中指读唐诗宋词是了解唐朝和宋朝的最好方法
3.本题考查成语。文段的成语有:源远流长、流光溢彩、苍茫刚劲、老泪纵横、莺莺细语、不二法门等。任选三个即可。
故答案为:源远流长、流光溢彩、老泪纵横、力透纸背、不二法门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协。依据文章内容可得,“明清小说”对“唐宋诗词”都是偏正短语,“绘炎凉”和“书华夏”都是动宾短语。“夏”是仄声,“凉”是平声,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明清小说绘炎凉”是下联,上联应为:唐宋诗词书华夏(上联的后三个字还可以换为“展智慧、解时代、写历史”等。
故答案为:唐宋诗词书华夏(上联的后三个字还可以换为“展智慧、解时代、写历史”等)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③“唐诗宋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展览了中国文学的智慧与力量”的主干是“唐诗宋词展览智慧与力量”。病句类型:搭配不当,修改意见:把“展览”改成“展现“。
故答案为:③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修改意见:把“展览”改成“展现”
6.(2024九上·南宁期中)诗词歌赋里寄予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认真品读,你能从中领略诗人的胸襟气度。
何为家国情怀?是①   (作者)在《沁园春·雪》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是许浑在《咸阳城东楼》里②“   ,③   ”,抒发对时移世迁、故国兴衰的感慨;是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④“   ,⑤   ”,显露着忠心耿耿、老而弥坚的胆气。
何为时代担当?是刘禹锡在⑥《   》(诗题)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了对世事洞彻的达观精神;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⑦“   ,⑧   ”,用转折的语气暗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是李白在《行路难》里⑨“   ,⑩   ”,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实现理想的坚定自信。
【答案】毛泽东;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经典诗词的作者、诗句、诗题及情感主旨的掌握,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毛泽东,词中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对祖国的热爱。 许浑《咸阳城东楼》中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通过渭水依旧流淌与故国兴衰对比,抒发时移世迁的感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为朝廷除弊的决心和不顾自身衰老的忠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体现达观精神。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李白《行路难》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实现理想的自信。
故答案为:毛泽东;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阅读(39分)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西人方言知多少
方言三分天下
①广西语言大体上一分为三,南部通行粤方言(俗称白话),北部通行西南官话(桂柳话),西部为壮话(土话)。
②广西东南部平原广阔,河网密布,农业发达,长期以来人口密集,该地通行粤方言。广西以粤方言使用人数最多,广义上人口有1500-2000万。桂柳话次之,分布于桂北,使用人口大约在1200-1500万。壮语使用人口1000万,分布于桂西。桂西又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西北部属壮语与西南官话混合区(桂柳话通行市镇,壮语通行市镇外的地区),西南部则属于壮语和粤语的混合区(粤语通行市镇,壮语通行市镇外的地区)。广西强势方言还有平话、客家话(新民话)。平话分布于南宁至桂林的交通沿线,人口约500万;客家话散布在广西全境,人口约700万。
③此外,广西还有另外两种少数汉语方言,湘语,分布在桂北靠近湖南的地区;闽语,零星分布在桂东南地区。
④拥有丰富多样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广西可称得上是国内罕见的语言宝库。
有趣的方言岛
⑤广西人之所以掌握众多方言,是因为广西境内分布了大量的方言岛,最典型、规模最大的方言岛要数南宁市区。南宁城区通行粤语,郊区通行平话,农村通行壮话。
⑥方言岛的成因主要归类为军事移民、政治移民和经济移民。南宁属于方言岛的典型案例,平话的迁入与军事有关,官话的通行与政治有关,而粤语的强势则源于经济。现在的南宁形成了壮话包围平话,平话又包围着粤语的“岛中之岛”型的方言岛。方言岛造成的结果就是“岛民”们需要切换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群体交流。普通话未普及前,说壮语、平话的人进城购物、办事需转化成白话。白话群体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平话、壮话。对于壮族人来说,壮语是家庭语言,维系亲情;平话是交友、交际语言;曾经流行的官话是衙门语言;粤语则是工作、经商语言,缺一不可,各自行使着不同的社会职能。
消失的乡音
⑦对地方来说,语言的多样性是一种的文化财富和文化名片,方言的传承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然而方言在广西流失的速度令人担忧,南宁粤语已奄奄一息。据公开数据,南宁年轻人会说方言的比例仅为13%,竟低于移民城市深圳。
⑧如何保护方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选自2022年08月06日论道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2021年底,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上线。该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语音语气都透着真切、自然,仿佛时空穿越,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中,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
②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的。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让人工智能的科技温度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选自202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秒懂”30种方言,中国电信用人工智能守护方言
①在中国电信CTO、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的带领下,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于5月25日发布业内首个支持30种方言自由混说的语音识别大模型——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该大模型的最大亮点是摆脱了单一模型只能识别特定单一方言的困境,解译了包括上海方言、粤语、四川方言,以及有“中国最难懂的语言”之称的客家话、温州方言在内的30种方言,一跃成为国内支持最多方言语音识别的大模型。
②不仅如此,能用方言沟通的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未来将通过广泛的场景应用满足更多群体的情感需求。如有大模型“加持”的智能座驾助手,能与全国各地的司机用他们家乡的方言流畅沟通。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
③“我们已将语音识别大模型全面开源,希望联合开发者共建覆盖更多方言的大模型,打破沟通壁垒。”李杰表示,团队呼吁更多专家、方言爱好者及大众用户一起加入“守护方言计划”,共同传承语言文化,推动人工智能普惠。
(选自2024年05月27日《中国科学报》,有删减)
7.阅读以上三则材料,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广西语言一分为三,南部通行粤方言(俗称白话),北部通行西南官话(桂柳话),西部为壮话(土话)。
B.“南宁人现在会说方言的比例仅为13%,比移民城市深圳还要低。”该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语言是在运用中发展与传承的,要让方言的生命力鲜活起来,应让它浸润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来。
D.现在,能用方言沟通的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已经通过广泛的场景应用满足更多群体的情感需求。
8.中国电信用人工智能守护方言,这一案例最适合作为下面哪个观点的事实论据?(  )
A.方言的传承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B.科技可以为我们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工具。
C.方言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的保驾护航。
D.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9.为帮助方言走得更远,相关部门组织人工智能开发技术人员与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请根据材料提示,补充完成对话。
技术人员:大家可以谈谈方言使用时遇到的问题或希望得到的帮助。
老年人:   
技术人员:对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促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大家有什么策略?
年轻人:   
领导倡议:   
【答案】7.C
8.B
9.老年人:老年人看病讲方言很不方便,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版语音交流机。或:老年人常常感到寂寞,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陪聊机器。(能从材料三中“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得出相应推断即可。);年轻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等方式,激发年轻人了解方言、传承方言的热情。或: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能从材料二中得到相应推断即可);都投入到方言的保护活动中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人工智帮助方言走得更远。(小结应有涉及人工智能、或科技改变生活,或涉及对方言的保护。)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7.A.有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均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助力作用,但并没有提及人工智能技术会取代人工对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一主要说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创新传承形式;材料二强调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在方言识别和应用场景上的优势以及推动方言传承的意义。选项说法错误。
B.有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仅局限应用于语言领域,且对其他行业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今社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两则材料只是围绕人工智能在方言保护方面的应用展开,不能由此推断其应用局限。
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不仅如此,能用方言沟通的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未来将通过广泛的场景应用满足更多群体的情感需求”可知,原文说的是未来将通过广泛场景应用满足需求,而不是现在已经通过广泛场景应用满足了需求。
故答案为:C
8.A.有误,材料二主要围绕中国电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守护方言展开,重点在于科技对方言保护的作用,并未提及方言传承与地方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关系。所以该案例不适合作为此观点的论据; B.正确;
C.有误,材料中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方言保护的积极作用,但并没有说方言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工智能,表述过于绝对。所以该案例不适合作为此观点的论据;
D.有误,材料主要突出的是中国电信利用科技手段守护方言,没有体现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内容。所以该案例不适合作为此观点的论据。
故答案为:B
9.一空,结合材料二第②段“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可知,材料中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能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服务,这暗示了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存在因方言而导致交流不便的情况。所以老年人可能会提出像“老年人看病讲方言很不方便,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版语音交流机”或者“老年人常常感到寂寞,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陪聊机器”这样基于自身生活中方言使用问题而产生的需求,以解决实际交流困难和精神慰藉的问题。二空,结合材料一第①段“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以及第②段“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可知,材料中展现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以及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融入年轻人喜欢的视听文艺形式等方式,能够吸引年轻人对方言的关注。所以年轻人可能会提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等方式,激发年轻人了解方言、传承方言的热情”或者“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这样的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符合年轻人的视角和材料所给的启示。三空,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利用人工智能保护方言的积极作用,从技术人员的研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策略探讨,整体围绕着保护方言展开。所以领导倡议“都投入到方言的保护活动中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人工智能帮助方言走得更远”,既呼应了前面关于人工智能保护方言的内容,又从整体上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方言的行动中,利用科技力量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符合对话情境和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老年人:老年人看病讲方言很不方便,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版语音交流机。或:老年人常常感到寂寞,希望能开发一款方言陪聊机器。(能从材料三中“该大模型为老年人提供方言版语音交流、智能看护、亲情互动等服务,从精神层面给予慰藉”得出相应推断即可。);年轻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等方式,激发年轻人了解方言、传承方言的热情。或: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能从材料二中得到相应推断即可);都投入到方言的保护活动中来。用科技改变生活。用人工智帮助方言走得更远。(小结应有涉及人工智能、或科技改变生活,或涉及对方言的保护。)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下阳春
彭学明
①姐姐姐夫为兔年春天做准备时,还是虎年的寒冬腊月,距离温暖春天的到来还有一段光景。农人在春天里干活叫种阳春,为种阳春做准备叫备春。
②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寒气和雾气跟着,将姐姐姐夫包裹。山色和山影跟着,与姐姐姐夫同行。
③柴火灰是乡间最易得也最实惠的有机肥料。姐姐姐夫把灰一篮篮筛下,顺着筛眼飒飒漏下的柴火灰用于肥土肥泥,剩下的炭渣用来烤火取暖。姐姐把灰均匀铺撒在坡地上,姐夫则开动农耕机翻耕。农耕机来到姐姐姐夫家好几年了,不但熟悉了家里的一切,也熟悉了山坡上的一切。姐姐姐夫更是熟悉农耕机的脾气,把农耕机驯服得比耕牛还要听话、勤快、有力。偌大一块坡地,很快就犁完了。
④在姐姐姐夫眼里,柴火灰就是满地的乌金碎银!一整片泥土被农耕机像翻面团一样一溜溜翻开,被一锄锄翻晒,柴火灰也与泥土紧紧交融,成为喂肥庄稼的养料。
⑤翻耕完后,姐姐把翻耕的土地平整好,姐夫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备好的粪肥运到地里,一层层泼洒。这片跟了姐姐姐夫几十年的地,在他们年复一年的精心伺候下,一年比一年黑,一年比一年肥,黑得发亮,肥得流油。尽管虎年里半年都没下雨,那泥土还是带着湿气和地气,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
⑥姐姐姐夫都是在泥土里生、泥土里长的,伺候了泥土大半辈子,他们生命的颜色已是泥土的颜色,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与泥土紧紧相连。他们已是泥土的一部分。他们最懂土地对人间的意义,他们像疼爱子孙一样疼爱土地。
⑦哥哥嫂子一样不会让他们的农田吃亏、挨饿。哥哥虽然也七十来岁了,身体却比姐姐姐夫好,还挑得起一百多斤的担子,背得起一百多斤的东西。干涸了半年的农田,已经坼裂了,哥哥得抢在雨水来临前先翻耕一遍。
⑧哥哥上了年纪,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嫂子骂他,他笑呵呵的,听不见;天上打雷,他懵懂懂的,听不见。但田土和庄稼的一呼一息,他听得清清楚楚。一坝子干涸得没有一滴水的稻田,只剩下收割后的稻草桩子和茬子,排着整齐的队列,有如待阅的方阵。哥哥犁田用的旋耕机一进农田,那板结的泥土就一下子翻开松散、搅碎平整了,那满田的稻草桩子和茬子也都被打成细碎的粉末了。
⑨在后辈心里,干这些农活辛苦,他们心疼老人。可在哥哥姐姐这辈人眼里,这根本不苦,反倒乐在其中。姐姐说,有什么苦的呢?现在耕田有耕田机,犁地有犁地机,收割有收割机,打米有打米机,榨油有榨油机。哥哥说,现在不用交农业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植树补贴,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日子呢?
⑩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
(选自《长在心中的大树》,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有删改)
10.关于为兔年“备春”,姐姐姐夫先后做了哪些工作?请仿照示例简要概括。
筛制柴灰→①   →驯服耕机→平整土地→②   
11.结合文本,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赏析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②尽管虎年里半年都没下雨,那泥土还是带着湿气和地气,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2.赏析标题“种下阳春”的妙处。
13.班级准备举办“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A慷慨激昂 B.热烈奔放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我选用(  ),理由是:   
【答案】10.铺撒柴灰;泼洒粪肥
11.①运用一系列的叠词,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强调乡村清晨景色的美丽,表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泥土比作海绵,生动形象地写出泥土在姐姐姐夫的精心伺候下的柔软、蓬松,侧面表现姐姐姐夫的勤劳与用心。
12.“种下阳春”表层含义指像哥哥姐姐一样的农人在春天里干活,深层含义指在合适的的时间播种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勤劳和汗水。(含义)
“种下阳春”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2点任答1点即可分),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农人辛勤播种、不知疲倦、乐在其中精神的赞美。(学生答对主旨即可)
13.①. C ②. 本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田园春天的美丽,用平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哥哥姐姐细心伺候土地的场景,一一列举了他们为种阳春所做的大量工作,字里行间饱含对像哥哥姐姐一样热爱土地、辛勤劳作、勤劳肯干的农民的赞美。因而我选用平和舒缓的配乐。(选择,内容,情感)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①根据“姐姐把灰均匀铺撒在坡地上”,姐姐在坡地上均匀铺撒柴火灰,据此可概括为:均匀铺撒柴火灰;②根据“姐夫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备好的粪肥运到地里,一层层泼洒”,姐夫把粪肥运到地里泼洒,据此可概括为:泼洒粪肥。
故答案为:铺撒柴灰;泼洒粪肥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从“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可以看出运用了环境(景物)描写,结合“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姐姐姐夫一大早就上山了,据此可知描写了乡村清晨的美好景象,作者把家乡景色描绘的十分美好,暗含着对乡村的赞美之情。“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一山山青翠秀色”,可以看出运用了叠词,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富有气势,结合“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姐姐姐夫一大早就山了,可知该句写出了乡村的美丽景色,作者把家乡景色描绘的十分美好,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泥土”比作“海绵”,形象地描绘了泥土在半年没下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湿气和地气,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质。通过“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的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泥土的这种特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故答案为: ①运用一系列的叠词,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强调乡村清晨景色的美丽,表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泥土比作海绵,生动形象地写出泥土在姐姐姐夫的精心伺候下的柔软、蓬松,侧面表现姐姐姐夫的勤劳与用心。
12.本题考查赏析标题的妙处。标题“种下阳春”的“阳春”一词通常指温暖的春天,但在这里,它不仅仅代表季节的转换,更寓意着农人对于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努力。通过“种下阳春”,作者传达了农人通过辛勤劳动播种希望、期待收获的美好愿景。标题中的“种下”一词,使得整个标题充满了动态感和画面感,仿佛读者能够亲眼看到农人忙碌于田间地头,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土地上的情景。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种下阳春”还蕴含着农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这一标题,作者表达了对农人勤劳、坚韧、乐观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传递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种下阳春”表层含义指像哥哥姐姐一样的农人在春天里干活,深层含义指在合适的的时间播种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勤劳和汗水。(含义)“种下阳春”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2点任答1点即可分),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农人辛勤播种、不知疲倦、乐在其中精神的赞美。(学生答对主旨即可)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配乐。在选择配乐风格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章的主题、情感基调以及朗诵的整体氛围。首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姐姐姐夫和哥哥嫂子在寒冬腊月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做准备,通过辛勤的劳动播种希望的故事。文章整体情感基调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A.不合适,慷慨激昂:这种风格通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激昂的斗志,与文章主题和情感基调不太相符。
B.不合适,热烈奔放:虽然这种风格也能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但过于热烈可能会掩盖文章中的细腻和深情。
C.合适,平和舒缓:这种风格能够很好地契合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既能够表现出农人劳动的辛勤和坚韧,又能够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同时,平和舒缓的配乐也有助于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朗诵氛围。
D.不合适,哀婉低沉:这种风格通常用于表达悲伤或哀愁的情感,与文章主题和情感基调完全不符。
故答案为:①. C ②. 本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田园春天的美丽,用平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哥哥姐姐细心伺候土地的场景,一一列举了他们为种阳春所做的大量工作,字里行间饱含对像哥哥姐姐一样热爱土地、辛勤劳作、勤劳肯干的农民的赞美。因而我选用平和舒缓的配乐。(选择,内容,情感)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下列对此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小序点明作词时间,“子由”指苏辙,他们已有七年未见,所以苏轼对月怀念兄弟。
B.上阕由问句开启,既表达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委婉表达词人对明月的不满之情。
C.下阕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心情也由郁结到舒畅,最后表达对天下人的祝福。
D.词中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是矛盾的。
15.词中作者“问天”“问月”,其实是在问自己。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试举出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与苏轼一样人生态度的人物,并简单阐释理由。
【答案】14.B
15.【示例1】“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例如陶渊明,他选择归隐田园,超然脱俗。
【示例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能自我开解,豁达的胸怀。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示例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旷达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情怀。例如刘禹锡,他阅尽沧桑,却积极乐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4.ACD.正确。
B.有误,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对明月的不满之情”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重点诗词句子的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从诗句中也可以看出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故答案为: 【示例1】“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例如陶渊明,他选择归隐田园,超然脱俗。
【示例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能自我开解,豁达的胸怀。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示例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旷达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情怀。例如刘禹锡,他阅尽沧桑,却积极乐观。
(2024九上·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传(节选)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曰,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①,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②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属羌:羌族部落。羌,西北少数民族名称。②酋:首领。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皆为叹息 B.则有去国怀乡 斋三日而去
C.不以物喜 以赡族人 D.览物之情 哭之如父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景物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B.甲文中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
C.乙文中范仲淹一家生活贫困俭朴,连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也是“仅能自充”。
D.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正、侧面相结合来表现范仲淹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
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19.范仲淹虽身为高官却不富裕,为什么呢?请在【乙】文中找出原因:“   ”;而【甲】文中“   ”(填原文句子)则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的诠释。
20.苏轼评价范仲淹,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简要分析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6.B
17.C
18.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或:即使是小巷中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
19.(而)好施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甲文:①范仲淹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劝勉滕子京,可见他是一个乐观旷达人。②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乙文: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刚柔并济,本性很孝顺的人。
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
③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
④“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
⑤“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见范仲淹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它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内心刚强而外表温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但)不是招待宾客就不会用两道荤菜。妻子儿女的衣服食物,仅仅能够自给。他却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乡里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广泛地喜爱做善事,士人中很多人出自他的门下,即使是街巷里的百姓,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去世那天,四面八方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为他叹息。治理政事崇尚忠厚,所到之处都有恩德,邠州、庆州的百姓和归属的羌人,都画下他的画像建立生祠来祭祀他。等到他去世时,羌族首领几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斋戒三天才离开。他有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16.A.不同,“或异二者之为”的“为”是“心情、思想感情”的意思;“皆为叹息”的“为”是“为之、为他”的意思。
B.相同,“则有去国怀乡”和“斋三日而去”的“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C.不同,“不以物喜”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以赡族人”的“以”是“用来”的意思。
D.不同,“览物之情”的“之”是“的”的意思;“哭之如父”的“之”是代词,“他”的意思。故选:B。
故答案为:C
17.ABD.正确。
C.有误,范仲淹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仅能自充”理解有误,原文是“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意思是因为母亲在世时贫困,后来显贵后,招待宾客才会有两种以上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并不是母亲和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浮光”,浮动的光。这里指湖面上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样子。“跃”,跳跃。②重点词:“虽”,即使;“里巷之人”,街巷里的普通人,指普通百姓;“道”,说出,讲出。
故答案为: 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或:即使是小巷中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乙】文中原因是“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里巷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诠释,他心怀天下,把他人的忧患放在自己之前,体现了他的无私和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故答案为:(而)好施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范仲淹是一个品德高尚、有政治抱负的人。从【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有旷达的胸襟,不被外物和个人得失所左右,并且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在朝廷为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还为君主担忧,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从【乙】文“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等内容可以看出他乐善好施、关爱他人、忠厚仁爱。无论是对族人,还是对士人,甚至是普通百姓和少数民族,他都广施恩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死后,羌人首领为他痛哭,百姓为他画像立祠供奉,可见他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甲文:①范仲淹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劝勉滕子京,可见他是一个乐观旷达人。②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乙文: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刚柔并济,本性很孝顺的人。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③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④“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⑤“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见范仲淹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
三、综合(共10分)
(2024九上·南宁期中)学校举办“经典润心灵书香溢校园”读书活动,文学社筹备了一系列趣味挑战活动,我们班选中的名著是《艾青诗选》,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挑战。
21.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它的阅读不同于散文、小说或应用性文体,我们该如何来阅读现代诗歌呢?
①【知人论事法】《艾青诗选》的作者原名蒋正涵,发表诗歌《   》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②【分析技巧法】《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采用了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来表达情感。
③【分析意象法】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描写了喉咙嘶哑的鸟、激怒的风、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等意象,其中“土地”象征着   。
22.以下两则材料分别介绍了艾青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所呈现的独特风格。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创作,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多写国家与民族苦难,悲悯忧伤,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
材料二:
建国之后的创作,反观人生,赞美社会正义,字里行间包含着睿智哲思,诗句排列整齐、诗情深沉、诗意警策。
下面的诗歌节选有可能是艾青哪个时期的作品?请结合以上材料判断并阐释理由。
几千年了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他们曾在这里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永远不会灭亡
他们为保卫土地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古老的国土
他们死了 ——这国土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世界上最艰苦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与最古老的种族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北方》节选
诗歌《北方》创作于   (时期)
理由:   
23.班级准备排演《艾青诗选》中爱国诗歌吟诵节目,小东等同学却觉得和平年代没有必要再朗诵这些诉说苦难的爱国诗歌。对此,你怎么看?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答案】21.大堰河——我保姆;直抒胸臆;多灾多难的祖国
22.抗战;理由:诗句中“国土”“土地”“大地”反复出现(符合材料一中的“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诗句排列参差,长短不一,类似散文的自由)。
23.和平年代也有必要朗诵这些诉说苦难的爱国诗歌。朗读这些诗歌,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能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朗诵爱国诗歌。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②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人的经历,从诗歌主旨的角度把握。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1.①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发表诗歌《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上句提出问题,下一句接着回答这个问题,明显是运用的是修辞手法当中的设问,“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明了地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这是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③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意象是指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对意向属性的解析是打开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把重要的解题钥匙。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现代文学史上的爱国诗人一艾青,其诗歌大多以极富情感的笔墨书写着对受苦受难的祖国的热爱,此首诗也是这样,通过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可以感觉出是赤子对祖国的爱,这里的“土地”即祖国,被暴风雨打击是指饱经苦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大堰河——我保姆;直抒胸臆;多灾多难的祖国
22.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根据“他们为保卫土地”“把土地遗留给我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强地生活在大地上”等诗句可知,诗句中“国土”“土地”“大地”反复出现。符合材料一中的“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诗句排列参差,长短不一,排列不整齐。类似于散文的自由。符合材料一中的“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所以这一首诗歌是艾青抗战时期的作品。
故答案为:抗战;理由:诗句中“国土”“土地”“大地”反复出现(符合材料一中的“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诗句排列不整齐,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自由风格(诗句排列参差,长短不一,类似散文的自由)。
23.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结合所学,《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饱含着爱国之情,体现了“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学生可以就此展开论述,强调这些精神、这些情感、这些品质,是当代的我们需学习和感悟的。言之有理、结合诗选内容和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和平年代也有必要朗诵这些诉说苦难的爱国诗歌。朗读这些诗歌,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能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朗诵爱国诗歌。
四、作文(共50分)
24.(2024九上·南宁期中)鲁迅选择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身怀大义,心怀天下;邓稼先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矢志不渝,为国为民……作为中学生,理想是我们人生重大的选择。
请以《这,是我的选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理想。
要求:①把题目“这,是我的选择”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这,是我的选择
人生之路漫长,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而理想的选择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于我而言,成为一名投身公益的志愿者,便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
选择公益,是因为社会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在偏远山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令人心疼;在城市的角落,孤寡老人孤独的身影让人揪心;在灾难发生后的废墟上,受灾群众无助的面容使人动容。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重锤,敲打着我的心,让我深感自己不能置身事外,而应有所作为。
投身公益,能让我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受伤的心灵,用实际的行动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每一次看到受助者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每一次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内心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回报,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对善的执着追求,这是任何金钱和名利都无法给予的珍贵体验。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谈公益是否为时尚早?实则不然,公益与学业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学业上的挑战,拓宽我的视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学习机会,激发我为实现更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这是我的选择。我深知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我毫不退缩。我愿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汇聚起社会的温暖洪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就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爱与希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知识点】议论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分析】 材料以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和邓稼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选择为例,引出 “理想是中学生人生重大选择” 的话题,属于观点引导类材料,核心围绕 “理想选择” 展开。
【题干分析】 ①材料中,鲁迅的选择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大义担当,邓稼先的选择彰显了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二者都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理想是我们人生重大的选择” 明确了写作核心:作为中学生,要阐述自己基于理想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一选择的意义。 ②写作思路:可先明确自己的理想选择(如成为教师、医生、科研工作者等),再阐述选择这一理想的原因,如受榜样影响、对该领域的热爱、希望为社会带来的价值等。接着说明为实现理想将如何行动,如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对应能力等。要避免泛泛而谈,需结合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开头可引用材料中鲁迅或邓稼先的事例引出自己的选择;中间用自身经历或其他榜样事迹论证选择的合理性;结尾可表达坚守理想、践行选择的决心,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这,是我的选择 —— 以师者之心育桃李,写作角度:阐述选择成为教师的理想,说明希望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这,是我的选择 —— 以科技之光筑国梦,写作角度:表明选择投身科研的理想,立志像邓稼先一样,用知识和汗水为国家科技发展添砖加瓦,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例文:
这,是我的选择
人生之路漫长,我们会面临诸多选择,而理想的选择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于我而言,成为一名投身公益的志愿者,便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
选择公益,是因为社会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在偏远山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令人心疼;在城市的角落,孤寡老人孤独的身影让人揪心;在灾难发生后的废墟上,受灾群众无助的面容使人动容。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重锤,敲打着我的心,让我深感自己不能置身事外,而应有所作为。
投身公益,能让我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温暖的话语去安慰受伤的心灵,用实际的行动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每一次看到受助者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每一次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内心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回报,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对善的执着追求,这是任何金钱和名利都无法给予的珍贵体验。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谈公益是否为时尚早?实则不然,公益与学业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应对学业上的挑战,拓宽我的视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学习机会,激发我为实现更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这是我的选择。我深知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我毫不退缩。我愿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汇聚起社会的温暖洪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就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爱与希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点评】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以成为公益志愿者为理想选择,从社会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展开论述,还回应了质疑,逻辑清晰。事例具体,情感真挚,凸显了选择的坚定与意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