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6分)1.(2024八上·福绵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湛蓝(zhàn) 溃退(guì) 绯红(fěi) 窥谷忘反(kuī)B.窒息(zhì) 翘首(qiáo) 畸形(qī) 殚精竭虑(dàn)C.锃亮(zènɡ) 凛冽(lǐn) 蛮横(hèng) 藏污纳垢(ɡòu)D.镌刻(xié) 蒙昧(mèi) 一绺(liǔ) 屏息敛声(liǎn)2.(2024八上·福绵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诘责 吹嘘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B.浩瀚 胆怯 油光可鉴 重岩叠嶂C.黝黑 斑斓 僵绳 筋疲力尽D.禁固 默锲 祖藉 黯然失色3.(2024八上·福绵期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李明用这个方案整治班上的纪律卓有成效。B.早晨睡醒,他如梦初醒,开启了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C.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D.看见他一天郁郁寡欢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4.(2024八上·福绵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B.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声音,一滴滴落在地上。C.既然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此你的成绩不会令大家失望。D.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学生”,提升学生精神品质。5.(2024八上·福绵期中) 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呐喊》。B.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庭坚被称为“唐宋八大家”。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D.《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6.(2024八上·福绵期中)古诗默写(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2)《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3)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7.(2024八上·福绵期中) 名著阅读。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是 (人名)。(2024八上·福绵期中)综合性学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中医药里挖掘宝藏,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请你参加以“传承民族瑰宝,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8.根据材料一,请你综合四幅图片及文字说明,探究传统中医药学具有哪些特点。每点均用四字词语概括,至少写出四点。材料一①从远古到三国时期,是中医药起源、中医理论初步形成时期。伴随着火的发明,中医的熨法和负法初步形成。 扁鹊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创立了中医诊断基础。②从晋代至五代时期,是中医药学全面发展时期。 孙思邈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包括理论、医方、诊法、治疗、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③明、清两代,我国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口齿类要》《外科正宗》《女科要略》《血证论》《鼠疫约编》等医学专著。 李时珍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前人的中草药经验与知识,被誉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的保护.挖掘、发展和传:承。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屠呦呦,我国现代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1972 年,她发现了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2015年10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的探究结果: 9.阅读材料二,请你为这则材料拟-个恰当的题目。(限15字以内)材料二1973 年,抗疟新药青萵素诞生;2009年,世界首个专门治疗甲型H1NI流感的中药方剂“金花清感方”面世;2010年,国产“华佗再造丸”等进入俄罗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第六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医学分类(ICD- -11);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2年,澳大利亚立法承认中医合法;2014年,美国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成立;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的世界中医药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已成为国际中医药领域有影响的盛会。题目: 二、阅读理解(44分)(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我的母亲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儿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③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④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⑤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⑥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5.选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6.文段⑥画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7.结合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①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请将句式变换成肯定句,并说说原句在表达上的好处)②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里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任选一种赏析)18.随着一些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电视剧的热播,“爹娘难当”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请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你更好地成长。(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米粽之忆雷抒雁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乌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19.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21.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22.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23.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三、作文(50分)24.(2024八上·福绵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请以《我相信》或《我不相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A.有误,“溃退” 的 “溃” 读音应为 “kuì”,“绯红” 的 “绯” 读音应为 “fēi”;B.有误,“畸形” 的 “畸” 读音应为 “jī”,“殚精竭虑” 的 “殚” 读音应为 “dān”;C.正确;D.有误,“镌刻” 的 “镌” 读音应为 “juān”。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2.【答案】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有误,“催枯拉朽” 的 “催” 应为 “摧”,该词指摧毁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B.正确; C.有误,“僵绳” 的 “僵” 应为 “缰”,“缰绳” 指牵牲口的绳子; D.有误,“禁固” 的 “固” 应为 “锢”,“禁锢” 指束缚、强力限制;“默锲” 的 “锲” 应为 “契”,“默契” 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祖藉” 的 “藉” 应为 “籍”,“祖籍” 指祖先的原籍。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答案】B【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解析】【分析】A.有误,“催枯拉朽” 的 “催” 应为 “摧”,该词指摧毁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B.正确; C.有误,“僵绳” 的 “僵” 应为 “缰”,“缰绳” 指牵牲口的绳子; D.有误,“禁固” 的 “固” 应为 “锢”,“禁锢” 指束缚、强力限制;“默锲” 的 “锲” 应为 “契”,“默契” 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祖藉” 的 “藉” 应为 “籍”,“祖籍” 指祖先的原籍。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4.【答案】B【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解析】【分析】A、语序颠倒,大家发现、讨论、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C、关联词语误用,你的成绩就不会令大家失望。D、缺少成分,争当“最美学生”的活动。5.【答案】C【知识点】外国文学【解析】【分析】A.有误,《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B.有误,黄庭坚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C.正确;D.有误,《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6.【答案】(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2)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3)攀条折其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 直接点明了早春花草的特点,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2)《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的感慨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鸢飞戾天者” 指追逐功名利禄的人,“望峰息心” 表达了他们看到奇山后放弃追名逐利的想法,与后文对功名利禄的否定相呼应。(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攀。故答案为:(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2)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3)攀条折其荣 【点评】(1)(2)(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7.【答案】《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和人物的把握。根据“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A是毛泽东。故答案为:《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答案】8.师法自然、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持续发展。9.中医成就不断,影响力日渐扩大。【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8.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伴随着火的发明,中医的熨法和负法初步形成”可得:师法自然。根据“包括理论、医方、诊法、治疗、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可得:包罗万象。根据“他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前人的中草药经验与知识”可得:兼收并蓄。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的保护。挖掘、发展和传承。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可得:持续发展。故答案为:师法自然、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持续发展。9.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1973年,抗疟新药青萵素诞生;2009年,世界首个专门治疗甲型H1NI流感的中药方剂‘金花清感方’面世;2010年,国产‘华佗再造丸’等进入俄罗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第六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医学分类(ICD--11);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可得:中医成就不断。根据“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的世界中医药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已成为国际中医药领域有影响的盛会”可得:影响力日益扩大。故答案为:中医成就不断,影响力日渐扩大。【答案】10.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11.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营造的意境。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0.“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诗人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表现了有飘零之感,选取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包含离别之恨,本句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故答案为: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写得含蓄深情,抒发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故答案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案】12.堂屋的门,单扇的门;高兴,愉快;考虑,想到;交错纵横13.(1)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14.D【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②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③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④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⑤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2)句意为:高兴地起身出门。欣:高兴,愉快。(3)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4)句意为: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交横:交错纵横。故答案为:堂屋的门,单扇的门;高兴,愉快;考虑,想到;交错纵横。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句重点词语:亦,也。寝:睡。于,在。中庭,院子里。(2)句重点词语:但,只(是)仅仅。“耳”同“尔”,语气词,罢了。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14.ABC.正确。D.有误,“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写水,所以“写水突出其清”错误。【答案】15.①每天天刚亮就叫醒 “我”,教导 “我” 认错、用功读书,催 “我” 上早学;②管束 “我” 很严,犯错时适时责罚,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 “我”;③因 “我” 说轻薄话重重责罚 “我”,后又用舌头舔 “我” 的病眼。16.表达方式是抒情。作用:抒发了 “我”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点明母亲对 “我” 做人方面的深刻影响,升华主旨。17.①肯定句: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原句好处: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强调了九年学习确实为 “我” 打下了基础。②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示例:动作描写中 “气得坐着发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 “我” 说轻薄话而极度愤怒的状态,表现了母亲对 “我” 的严格管教和内心的痛心。18.选文中母亲严格管教 “我” 却又不失慈爱,注重 “我” 的品德养成。生活中,父母应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规范,如纠正 “我” 的不良习惯;同时给予关爱,在 “我” 失落时给予安慰。比如 “我” 考试失利,父母不责骂,而是帮 “我” 分析原因,鼓励 “我” 下次努力,这样能让 “我” 更健康成长。【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需通读全文,找出母亲与 “我” 相关的具体事件,再用简洁语言提炼。第③段写母亲每天天刚亮就叫醒 “我”,指出 “我” 的错误,教导 “我” 向父亲学习,催 “我” 上早学,“我” 常是第一个到学堂开门的。第④⑤段写母亲管束 “我” 很严,犯错时不在外人面前责罚,犯小错次日早晨教训,犯大错晚上人静后责罚,因 “我” 说轻薄话重重责罚 “我”,后又因 “我” 害眼翳病用舌头舔 “我” 的病眼。 故答案为:①每天天刚亮就叫醒 “我”,教导 “我” 认错、用功读书,催 “我” 上早学;②管束 “我” 很严,犯错时适时责罚,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 “我”;③因 “我” 说轻薄话重重责罚 “我”,后又用舌头舔 “我” 的病眼。16.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及作用的把握。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画线句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直接表达了 “我”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属于抒情。作用:这种抒情直抒胸臆,点明了母亲对 “我” 成长的深远影响,强调了母亲的教诲对 “我” 做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升华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表达方式是抒情。作用:抒发了 “我”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点明母亲对 “我” 做人方面的深刻影响,升华主旨。17.①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及表达效果分析。原句 “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是双重否定句,变换为肯定句需去掉双重否定词,即 “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原句好处: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气更强烈,强调了这九年的读书生活确实为 “我” 在文字和思想方面打下了基础,更能体现出 “我” 对这九年学习成果的肯定。 ②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赏析。“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是语言描写;“气得坐着发抖” 是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还有神态描写。故答案为:①肯定句: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原句好处: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强调了九年学习确实为 “我” 打下了基础。②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示例:动作描写中 “气得坐着发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 “我” 说轻薄话而极度愤怒的状态,表现了母亲对 “我” 的严格管教和内心的痛心。18.本题考查联系文章与生活实际谈感悟。需结合选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严格又不失慈爱、注重品德教育、不在外人面前打骂孩子等),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例分析。故答案为:选文中母亲严格管教 “我” 却又不失慈爱,注重 “我” 的品德养成。生活中,父母应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规范,如纠正 “我” 的不良习惯;同时给予关爱,在 “我” 失落时给予安慰。比如 “我” 考试失利,父母不责骂,而是帮 “我” 分析原因,鼓励 “我” 下次努力,这样能让 “我” 更健康成长。【答案】19.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20.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2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22.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23.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标题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标题一般有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作为文章线索的作用。本文中,因为端午节要到了,看着面前的几个粽子,“我”回忆起小时候端午节和爸爸妈妈做的一些事情,所以“米粽之忆”表明了文章内容,概括了文章叙述的事情。“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接着是包粽子”“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米粽”贯穿全文,“米粽之忆”表明了文章的线索为“米粽”。故答案为: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接着是包粽子”“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要跟父亲‘趟露水’去”“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根据这些句子及相关段落便可概括得到答案。故答案为: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2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句中将粽子当做人来写使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粽子像人一样,可以“唱歌”。粽子会“咕咕嘟嘟”地“唱歌”是因为被煮的时候在锅里上下跳动,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粽子在锅里跳动的好玩场景。端午节母亲给“我”包粽子,“我”“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粽子一直在“唱歌”,这样的声音使“我”更想快点吃到粽子,表现了“我”急切地想要吃到粽子的心情。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22.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和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主题对句子进行理解。文章主要讲了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面对粽子,“我”想起了小时候端午节和爸爸妈妈及爷爷做的一些事情。而现在这些亲人都已经不在了好多年,引发“我”“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的感想。当作者看着眼前从超市买来的米粽,不由地想起妈妈原来为自己做的米粽,继而联想到小时候端午节的热闹甜蜜,而现在没有小时候活动丰富、家人生活美满的端午节,很多亲人已经去世,自然会产生哀伤的感情,从而表达作者对端午节、对母亲、对亲人的怀念。故答案为: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23.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中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进行分析。“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说明妈妈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说明妈妈手很巧。“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表现了妈妈对“我”做的一些细小的事情,表现了妈妈对“我”浓浓的爱。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24.【答案】范文:【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 材料是一段充满正能量的歌词,核心关键词围绕 “相信” 展开,包含 “相信自我”“相信明天”“相信青春”“相信自由”“相信希望” 等内容,传递出对自我价值、未来前景、青春力量以及美好事物的积极信念,整体基调昂扬向上,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题干分析】 材料意义解读: “我相信我就是我” 强调对自我独特性的认可与接纳,是自信的体现,意味着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本色。“我相信明天” 体现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即便当下有困难,也坚信明天会更好,蕴含着对生活的希望与韧性。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将青春比作广阔无垠的空间,说明青春拥有无限可能,不受束缚,充满活力与探索精神。 “我相信自由自在 / 我相信希望 /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则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由的向往、对希望的执着,以及对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笃定,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写作思路: 若选择《我相信》,可从 “是什么” 角度,具体阐述自己相信的内容,如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友谊的真挚等;也可从 “为什么相信” 入手,结合生活中让自己产生信念的经历,比如一次克服困难的成功、他人给予的温暖鼓励等,说明信念的来源;还能从 “怎么做” 展开,讲述如何在相信的支撑下行动,去追求目标、面对挑战。 若选择《我不相信》,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对一些片面、消极的观点提出质疑,比如不相信 “努力无用论”、不相信 “青春只有玩乐” 等,需明确不相信的理由,同样要结合生活体验,体现独立思考。 易出现的写作误区: 详略不当:若只泛泛而谈相信或不相信的内容,缺乏具体事例支撑,会使文章空洞;反之,过度堆砌事例,忽略对 “相信” 或 “不相信” 的情感与思考的表达,也会偏离主题。 选材不当:选取的事例与主题关联不紧密,或过于陈旧、缺乏个人独特体验,难以体现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一要求。 开头与结尾:开头若直接点明观点却缺乏引入,会显得生硬;结尾若没有对全文进行总结升华,会使文章结构不完整。开头可从生活场景切入,比如描述一个清晨的阳光、一次失败的经历,自然引出自己的相信或不相信;结尾可呼应开头,重申观点,或发出号召、表达期许。 文体选择:除诗歌外,记叙文可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信念的形成与作用;议论文可提出观点,用事例和道理进行论证;散文则可结合抒情,表达对 “相信” 或 “不相信” 的细腻感悟。 【立意提取】 1.我相信,我相信汗水能浇灌出成功的花朵(结合自己为某次考试、比赛努力拼搏并取得进步的经历)。 2.我相信,我相信真诚能融化隔阂(讲述与同学从误会到和解,因真诚沟通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 3.我不相信,我不相信 “天赋决定一切”(通过自己在某方面起初不擅长,但凭借坚持练习最终有所提升的经历,阐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4.我不相信,我不相信青春只是一段挥霍的时光(结合参与志愿服务、学习新技能等充实青春的事例,表达对青春价值的不同理解)。例文:我相信蝉鸣聒噪的夏日,我盯着数学试卷上那个刺眼的红叉,指尖把草稿纸攥出了褶皱。最后一道几何题像座密不透风的堡垒,任凭我画了十几条辅助线,依旧找不到突围的缺口。同桌凑过来瞥了一眼:“这种题咱们普通班没人能做出来,放弃吧。”我没有说话,只是把试卷折成小方块塞进笔袋。那天放学,我抱着习题册在空荡的教室待到暮色四合。夕阳把窗框的影子拉得很长,粉笔灰在光柱里浮沉,像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不安。当我第五次尝试用旋转法解析图形时,忽然发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隐秘关联,如同在迷宫里摸到了钥匙。后来的月考,最后一道几何题再次出现。我深吸一口气,笔尖在纸上流畅游走,那些曾让我头疼的辅助线,此刻都成了指引方向的路标。成绩公布那天,我看着试卷上的满分,突然想起初学时的自己 —— 连勾股定理都记不住,做习题要对着答案照猫画虎,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声音会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如今我依然会遇到解不出的难题,但再也不会相信 “有些事注定做不到” 这种话。就像每天清晨路过操场,总能看见体育生在跑道上重复着枯燥的折返跑,他们汗水浸透的校服、磨破的运动鞋,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所谓奇迹,不过是相信自己的人,把坚持熬成了光。青春里的很多时刻,我们都像站在雾茫茫的渡口,看不清对岸的模样。但只要握紧船桨继续划行,总会在某个破晓时分,看见朝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我相信那些埋首苦读的深夜,那些反复修改的作文,那些咬牙坚持的八百米,终将在未来的某天,变成照亮前路的星光。【点评】这篇文章以解几何题的经历为切入点,用细腻的场景描写串联起成长中的信念坚守。从最初的困惑到突破后的顿悟,再到对青春与坚持的感悟,层层递进,将 “相信” 的力量融入具体生活片段,语言生动且情感真挚,平凡故事中透着对成长的深刻思考。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6分)1.(2024八上·福绵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湛蓝(zhàn) 溃退(guì) 绯红(fěi) 窥谷忘反(kuī)B.窒息(zhì) 翘首(qiáo) 畸形(qī) 殚精竭虑(dàn)C.锃亮(zènɡ) 凛冽(lǐn) 蛮横(hèng) 藏污纳垢(ɡòu)D.镌刻(xié) 蒙昧(mèi) 一绺(liǔ) 屏息敛声(liǎn)【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A.有误,“溃退” 的 “溃” 读音应为 “kuì”,“绯红” 的 “绯” 读音应为 “fēi”;B.有误,“畸形” 的 “畸” 读音应为 “jī”,“殚精竭虑” 的 “殚” 读音应为 “dān”;C.正确;D.有误,“镌刻” 的 “镌” 读音应为 “juān”。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2.(2024八上·福绵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诘责 吹嘘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B.浩瀚 胆怯 油光可鉴 重岩叠嶂C.黝黑 斑斓 僵绳 筋疲力尽D.禁固 默锲 祖藉 黯然失色【答案】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有误,“催枯拉朽” 的 “催” 应为 “摧”,该词指摧毁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B.正确; C.有误,“僵绳” 的 “僵” 应为 “缰”,“缰绳” 指牵牲口的绳子; D.有误,“禁固” 的 “固” 应为 “锢”,“禁锢” 指束缚、强力限制;“默锲” 的 “锲” 应为 “契”,“默契” 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祖藉” 的 “藉” 应为 “籍”,“祖籍” 指祖先的原籍。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2024八上·福绵期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李明用这个方案整治班上的纪律卓有成效。B.早晨睡醒,他如梦初醒,开启了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C.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D.看见他一天郁郁寡欢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答案】B【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解析】【分析】A.有误,“催枯拉朽” 的 “催” 应为 “摧”,该词指摧毁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B.正确; C.有误,“僵绳” 的 “僵” 应为 “缰”,“缰绳” 指牵牲口的绳子; D.有误,“禁固” 的 “固” 应为 “锢”,“禁锢” 指束缚、强力限制;“默锲” 的 “锲” 应为 “契”,“默契” 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祖藉” 的 “藉” 应为 “籍”,“祖籍” 指祖先的原籍。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4.(2024八上·福绵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B.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声音,一滴滴落在地上。C.既然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此你的成绩不会令大家失望。D.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学生”,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答案】B【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解析】【分析】A、语序颠倒,大家发现、讨论、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C、关联词语误用,你的成绩就不会令大家失望。D、缺少成分,争当“最美学生”的活动。5.(2024八上·福绵期中) 下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呐喊》。B.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庭坚被称为“唐宋八大家”。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D.《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答案】C【知识点】外国文学【解析】【分析】A.有误,《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B.有误,黄庭坚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C.正确;D.有误,《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6.(2024八上·福绵期中)古诗默写(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2)《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3)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答案】(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2)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3)攀条折其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 直接点明了早春花草的特点,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2)《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的感慨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鸢飞戾天者” 指追逐功名利禄的人,“望峰息心” 表达了他们看到奇山后放弃追名逐利的想法,与后文对功名利禄的否定相呼应。(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攀。故答案为:(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2)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3)攀条折其荣 【点评】(1)(2)(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7.(2024八上·福绵期中) 名著阅读。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是 (人名)。【答案】《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和人物的把握。根据“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A是毛泽东。故答案为:《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2024八上·福绵期中)综合性学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中医药里挖掘宝藏,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请你参加以“传承民族瑰宝,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8.根据材料一,请你综合四幅图片及文字说明,探究传统中医药学具有哪些特点。每点均用四字词语概括,至少写出四点。材料一①从远古到三国时期,是中医药起源、中医理论初步形成时期。伴随着火的发明,中医的熨法和负法初步形成。 扁鹊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创立了中医诊断基础。②从晋代至五代时期,是中医药学全面发展时期。 孙思邈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包括理论、医方、诊法、治疗、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③明、清两代,我国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口齿类要》《外科正宗》《女科要略》《血证论》《鼠疫约编》等医学专著。 李时珍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前人的中草药经验与知识,被誉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的保护.挖掘、发展和传:承。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屠呦呦,我国现代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1972 年,她发现了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2015年10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的探究结果: 9.阅读材料二,请你为这则材料拟-个恰当的题目。(限15字以内)材料二1973 年,抗疟新药青萵素诞生;2009年,世界首个专门治疗甲型H1NI流感的中药方剂“金花清感方”面世;2010年,国产“华佗再造丸”等进入俄罗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第六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医学分类(ICD- -11);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2年,澳大利亚立法承认中医合法;2014年,美国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成立;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的世界中医药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已成为国际中医药领域有影响的盛会。题目: 【答案】8.师法自然、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持续发展。9.中医成就不断,影响力日渐扩大。【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8.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伴随着火的发明,中医的熨法和负法初步形成”可得:师法自然。根据“包括理论、医方、诊法、治疗、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可得:包罗万象。根据“他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前人的中草药经验与知识”可得:兼收并蓄。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的保护。挖掘、发展和传承。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可得:持续发展。故答案为:师法自然、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持续发展。9.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1973年,抗疟新药青萵素诞生;2009年,世界首个专门治疗甲型H1NI流感的中药方剂‘金花清感方’面世;2010年,国产‘华佗再造丸’等进入俄罗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第六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医学分类(ICD--11);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可得:中医成就不断。根据“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的世界中医药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已成为国际中医药领域有影响的盛会”可得:影响力日益扩大。故答案为:中医成就不断,影响力日渐扩大。二、阅读理解(44分)(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0.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11.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营造的意境。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0.“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诗人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表现了有飘零之感,选取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包含离别之恨,本句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故答案为: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写得含蓄深情,抒发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故答案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答案】12.堂屋的门,单扇的门;高兴,愉快;考虑,想到;交错纵横13.(1)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14.D【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②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③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④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⑤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2)句意为:高兴地起身出门。欣:高兴,愉快。(3)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4)句意为: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交横:交错纵横。故答案为:堂屋的门,单扇的门;高兴,愉快;考虑,想到;交错纵横。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句重点词语:亦,也。寝:睡。于,在。中庭,院子里。(2)句重点词语:但,只(是)仅仅。“耳”同“尔”,语气词,罢了。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14.ABC.正确。D.有误,“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写水,所以“写水突出其清”错误。(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我的母亲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儿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③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④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⑤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⑥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5.选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6.文段⑥画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7.结合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①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请将句式变换成肯定句,并说说原句在表达上的好处)②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里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任选一种赏析)18.随着一些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电视剧的热播,“爹娘难当”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请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你更好地成长。【答案】15.①每天天刚亮就叫醒 “我”,教导 “我” 认错、用功读书,催 “我” 上早学;②管束 “我” 很严,犯错时适时责罚,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 “我”;③因 “我” 说轻薄话重重责罚 “我”,后又用舌头舔 “我” 的病眼。16.表达方式是抒情。作用:抒发了 “我”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点明母亲对 “我” 做人方面的深刻影响,升华主旨。17.①肯定句: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原句好处: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强调了九年学习确实为 “我” 打下了基础。②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示例:动作描写中 “气得坐着发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 “我” 说轻薄话而极度愤怒的状态,表现了母亲对 “我” 的严格管教和内心的痛心。18.选文中母亲严格管教 “我” 却又不失慈爱,注重 “我” 的品德养成。生活中,父母应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规范,如纠正 “我” 的不良习惯;同时给予关爱,在 “我” 失落时给予安慰。比如 “我” 考试失利,父母不责骂,而是帮 “我” 分析原因,鼓励 “我” 下次努力,这样能让 “我” 更健康成长。【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需通读全文,找出母亲与 “我” 相关的具体事件,再用简洁语言提炼。第③段写母亲每天天刚亮就叫醒 “我”,指出 “我” 的错误,教导 “我” 向父亲学习,催 “我” 上早学,“我” 常是第一个到学堂开门的。第④⑤段写母亲管束 “我” 很严,犯错时不在外人面前责罚,犯小错次日早晨教训,犯大错晚上人静后责罚,因 “我” 说轻薄话重重责罚 “我”,后又因 “我” 害眼翳病用舌头舔 “我” 的病眼。 故答案为:①每天天刚亮就叫醒 “我”,教导 “我” 认错、用功读书,催 “我” 上早学;②管束 “我” 很严,犯错时适时责罚,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 “我”;③因 “我” 说轻薄话重重责罚 “我”,后又用舌头舔 “我” 的病眼。16.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及作用的把握。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画线句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直接表达了 “我”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属于抒情。作用:这种抒情直抒胸臆,点明了母亲对 “我” 成长的深远影响,强调了母亲的教诲对 “我” 做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升华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表达方式是抒情。作用:抒发了 “我”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点明母亲对 “我” 做人方面的深刻影响,升华主旨。17.①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及表达效果分析。原句 “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是双重否定句,变换为肯定句需去掉双重否定词,即 “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原句好处: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气更强烈,强调了这九年的读书生活确实为 “我” 在文字和思想方面打下了基础,更能体现出 “我” 对这九年学习成果的肯定。 ②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赏析。“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是语言描写;“气得坐着发抖” 是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还有神态描写。故答案为:①肯定句: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原句好处: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强调了九年学习确实为 “我” 打下了基础。②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示例:动作描写中 “气得坐着发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 “我” 说轻薄话而极度愤怒的状态,表现了母亲对 “我” 的严格管教和内心的痛心。18.本题考查联系文章与生活实际谈感悟。需结合选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严格又不失慈爱、注重品德教育、不在外人面前打骂孩子等),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例分析。故答案为:选文中母亲严格管教 “我” 却又不失慈爱,注重 “我” 的品德养成。生活中,父母应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规范,如纠正 “我” 的不良习惯;同时给予关爱,在 “我” 失落时给予安慰。比如 “我” 考试失利,父母不责骂,而是帮 “我” 分析原因,鼓励 “我” 下次努力,这样能让 “我” 更健康成长。(2024八上·福绵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米粽之忆雷抒雁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乌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19.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21.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22.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23.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答案】19.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20.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2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22.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23.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标题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标题一般有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作为文章线索的作用。本文中,因为端午节要到了,看着面前的几个粽子,“我”回忆起小时候端午节和爸爸妈妈做的一些事情,所以“米粽之忆”表明了文章内容,概括了文章叙述的事情。“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接着是包粽子”“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米粽”贯穿全文,“米粽之忆”表明了文章的线索为“米粽”。故答案为: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接着是包粽子”“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要跟父亲‘趟露水’去”“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根据这些句子及相关段落便可概括得到答案。故答案为: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2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理解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句中将粽子当做人来写使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粽子像人一样,可以“唱歌”。粽子会“咕咕嘟嘟”地“唱歌”是因为被煮的时候在锅里上下跳动,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粽子在锅里跳动的好玩场景。端午节母亲给“我”包粽子,“我”“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粽子一直在“唱歌”,这样的声音使“我”更想快点吃到粽子,表现了“我”急切地想要吃到粽子的心情。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22.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和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主题对句子进行理解。文章主要讲了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面对粽子,“我”想起了小时候端午节和爸爸妈妈及爷爷做的一些事情。而现在这些亲人都已经不在了好多年,引发“我”“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的感想。当作者看着眼前从超市买来的米粽,不由地想起妈妈原来为自己做的米粽,继而联想到小时候端午节的热闹甜蜜,而现在没有小时候活动丰富、家人生活美满的端午节,很多亲人已经去世,自然会产生哀伤的感情,从而表达作者对端午节、对母亲、对亲人的怀念。故答案为: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23.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中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进行分析。“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说明妈妈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说明妈妈手很巧。“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表现了妈妈对“我”做的一些细小的事情,表现了妈妈对“我”浓浓的爱。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三、作文(50分)24.(2024八上·福绵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请以《我相信》或《我不相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答案】范文:【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 材料是一段充满正能量的歌词,核心关键词围绕 “相信” 展开,包含 “相信自我”“相信明天”“相信青春”“相信自由”“相信希望” 等内容,传递出对自我价值、未来前景、青春力量以及美好事物的积极信念,整体基调昂扬向上,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题干分析】 材料意义解读: “我相信我就是我” 强调对自我独特性的认可与接纳,是自信的体现,意味着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本色。“我相信明天” 体现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即便当下有困难,也坚信明天会更好,蕴含着对生活的希望与韧性。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将青春比作广阔无垠的空间,说明青春拥有无限可能,不受束缚,充满活力与探索精神。 “我相信自由自在 / 我相信希望 /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则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由的向往、对希望的执着,以及对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笃定,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写作思路: 若选择《我相信》,可从 “是什么” 角度,具体阐述自己相信的内容,如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友谊的真挚等;也可从 “为什么相信” 入手,结合生活中让自己产生信念的经历,比如一次克服困难的成功、他人给予的温暖鼓励等,说明信念的来源;还能从 “怎么做” 展开,讲述如何在相信的支撑下行动,去追求目标、面对挑战。 若选择《我不相信》,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对一些片面、消极的观点提出质疑,比如不相信 “努力无用论”、不相信 “青春只有玩乐” 等,需明确不相信的理由,同样要结合生活体验,体现独立思考。 易出现的写作误区: 详略不当:若只泛泛而谈相信或不相信的内容,缺乏具体事例支撑,会使文章空洞;反之,过度堆砌事例,忽略对 “相信” 或 “不相信” 的情感与思考的表达,也会偏离主题。 选材不当:选取的事例与主题关联不紧密,或过于陈旧、缺乏个人独特体验,难以体现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一要求。 开头与结尾:开头若直接点明观点却缺乏引入,会显得生硬;结尾若没有对全文进行总结升华,会使文章结构不完整。开头可从生活场景切入,比如描述一个清晨的阳光、一次失败的经历,自然引出自己的相信或不相信;结尾可呼应开头,重申观点,或发出号召、表达期许。 文体选择:除诗歌外,记叙文可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信念的形成与作用;议论文可提出观点,用事例和道理进行论证;散文则可结合抒情,表达对 “相信” 或 “不相信” 的细腻感悟。 【立意提取】 1.我相信,我相信汗水能浇灌出成功的花朵(结合自己为某次考试、比赛努力拼搏并取得进步的经历)。 2.我相信,我相信真诚能融化隔阂(讲述与同学从误会到和解,因真诚沟通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 3.我不相信,我不相信 “天赋决定一切”(通过自己在某方面起初不擅长,但凭借坚持练习最终有所提升的经历,阐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4.我不相信,我不相信青春只是一段挥霍的时光(结合参与志愿服务、学习新技能等充实青春的事例,表达对青春价值的不同理解)。例文:我相信蝉鸣聒噪的夏日,我盯着数学试卷上那个刺眼的红叉,指尖把草稿纸攥出了褶皱。最后一道几何题像座密不透风的堡垒,任凭我画了十几条辅助线,依旧找不到突围的缺口。同桌凑过来瞥了一眼:“这种题咱们普通班没人能做出来,放弃吧。”我没有说话,只是把试卷折成小方块塞进笔袋。那天放学,我抱着习题册在空荡的教室待到暮色四合。夕阳把窗框的影子拉得很长,粉笔灰在光柱里浮沉,像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不安。当我第五次尝试用旋转法解析图形时,忽然发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隐秘关联,如同在迷宫里摸到了钥匙。后来的月考,最后一道几何题再次出现。我深吸一口气,笔尖在纸上流畅游走,那些曾让我头疼的辅助线,此刻都成了指引方向的路标。成绩公布那天,我看着试卷上的满分,突然想起初学时的自己 —— 连勾股定理都记不住,做习题要对着答案照猫画虎,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声音会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如今我依然会遇到解不出的难题,但再也不会相信 “有些事注定做不到” 这种话。就像每天清晨路过操场,总能看见体育生在跑道上重复着枯燥的折返跑,他们汗水浸透的校服、磨破的运动鞋,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所谓奇迹,不过是相信自己的人,把坚持熬成了光。青春里的很多时刻,我们都像站在雾茫茫的渡口,看不清对岸的模样。但只要握紧船桨继续划行,总会在某个破晓时分,看见朝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我相信那些埋首苦读的深夜,那些反复修改的作文,那些咬牙坚持的八百米,终将在未来的某天,变成照亮前路的星光。【点评】这篇文章以解几何题的经历为切入点,用细腻的场景描写串联起成长中的信念坚守。从最初的困惑到突破后的顿悟,再到对青春与坚持的感悟,层层递进,将 “相信” 的力量融入具体生活片段,语言生动且情感真挚,平凡故事中透着对成长的深刻思考。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