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描绘景物的艺术手法,领会平实中蕴含的奇妙,淡雅中透露的韵味。
2.理解意象,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中所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勾勒出内心的“桃花源”。
3.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意象,感悟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感受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教学难点
学习描绘景物的艺术手法,领会平实中蕴含的奇妙,淡雅中透露的韵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陶渊明在41岁时彻底告别了仕途,摆脱了精神的束缚,回归了久别的田园。从此,他的灵魂得以安宁,而他笔下的田园世界也为中国士大夫提供了精神的归宿。他创立了一种文化范式,为失意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安放之所——田园。那么,这个田园究竟是怎样的呢 它又是如何承载诗人的生命观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归园田居(其一)》,共同探寻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诗篇,探究诗人辞官归隐的缘由。
问题:“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诗人为何在官场中却坚决选择了归隐田园 请从诗中寻找答案。
(首先独立完成诗歌第1至8句的理解,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人归隐的原因”,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其他成员 可进行补充说明。)
1.天性使然。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诗人从小就不适应世俗,与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对自然界的淳朴有着内在的向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的高洁孤傲和与世不合的性格。
2.坚守本真使然。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可见,“拙”意味着朴实无华、原始自然。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重门第、貌相和辞藻的时代,他不愿追随时代的浮躁和虚伪,坚守真实、纯朴、诗意、自由和美好,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经历使然。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见,“三十年”是对“十三年”的夸张表达。
陶渊明曾有过宏伟志向,但官场的经历让他看清了其中的尔虞我诈和不自在。身为官员的他,感到自己如同被囚禁的鸟儿和池中鱼儿。“误”字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悔恨。东晋末年,权力斗争激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统治阶级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政治斗争的网中,因此感到极度痛苦。
小结:显而易见,诗人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天性,并清楚地看到了那混浊且暗淡的官场并不是他天性的归宿,因 此他急切地希望退隐到田园之中
(二)重新阅读诗篇,勾勒出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
问题:诗人离开官场,他所向往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那一小块田园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圣地,景色宜人,如同诗画一般。在这段描述中,你觉得哪两句最为动人,请挑选两句进行简要的赏析。
(首先独立理解诗歌第9至16句的含义,然后小组讨论,挑选出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在班级中分享。)
明确: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的,展现了主人简朴的生活和乡村生活的质朴。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和建筑,但这毕竟是自己自由的小天地,主人在这里亲耕劳作,必定感到无比的愉悦。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和柳树的枝叶茂盛,遮蔽了屋后的檐。堂前的桃树和李树芳香四溢,竞相绽放。粉红的桃花与洁白的李花,素雅与艳丽相映成趣。这样的环境是多么的幽静而美丽。
3.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方的村落若隐若现,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呈现出一幅宁静、安详、柔和的景象。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既是视觉上的描绘,也是听觉上的体验。侧耳倾听,深巷中偶尔传来狗吠声,鸡在桑树顶上得意地啼鸣。动静相衬,更显乡居生活的宁静与和平。鸡鸣狗吠,这些乡村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经过诗人的描绘,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在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小结:
这八句诗从近景到远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宛如电影镜头缓缓拉远,将一个充满乡村气息的茅舍融入到遥远的背景之中。这朴素的画面背后蕴含着浓厚的喜悦之情,使人感到胸怀开阔、心情愉悦。这是一幅宁静而美丽、清新 愉快、素雅平和、和谐自然的田园风光画,与那充满杂草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诗歌详析
(一)诗人在描绘田园生活的画面时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可以从描写技巧、视角、词语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后,分享交流。)
1.巧妙运用白描:诗人使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以粗犷的线条描绘出景物的轮廓。这种表达方式给人以素雅朴实之美,正是陶诗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体现。
2.以动衬静:“狗吠”、“鸡鸣”是大自然的声响,是田园生活独有的声音。它们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却又增添了喜悦,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3.巧用叠字:“暖暖”描绘了远处村庄的朦胧景象。“依依”刻画了炊烟缭绕的情态。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朦胧远逝、宁静自然的意境,而且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充满了韵律之美。
小结: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祖”,开创了田园诗的一派,其诗风朴素远逝,宁静自然,情感真挚。陶诗的语言风格:
朴素、平实、清新、自然。本诗通过白描、以动衬静、巧用叠字等一系列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
四、深入探究
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田园,他的感受如何 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独立完成诗歌第17至20句的理解,然后小组讨论诗人归园后的感受,并在班级中分享。)
诗人回归庭园,感受到的是一种解脱、舒适与欢愉。"无尘杂“描绘了远离官场纷扰的清净,“有余闲"则描绘了按个人喜好自由生活的可能。这种缺少与充足恰恰构成了诗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状态。
自然,不仅指代周遭的自然环境,也指代那种顺应天性、自在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两个层面与诗的开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映成趣。
总结:诗全篇从对官场生活的深切厌恶,到田园景色的动人描绘,再到新生活的愉悦,诗人挣脱束缚后的自在心情自然流露。这样的结尾既细腻入微,又合情合理。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的"归去”,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放弃,还是一种绝望而无声的反抗 你如何看待他的“归隐" 他的归去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四百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