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45 + 25 =( )
A. 10 B. 15 C. 20 D. 25
2.设两个正态分布 ( , 21 1)( 1 > 0)和( 22, 2)( 2 > 0)的密度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有( )
A. 1 < 2, 1 < 2 B. 1 < 2, 1 > 2
C. 1 > 2, 1 < 2 D. 1 > 2, 1 > 2
3.某质点沿直线运动,位移 (单位: )与时间 (单位: )之间的关系为 ( ) = 5 2 + 6,则物体在 2 时的瞬
时加速度(单位: / 2)是( )
A. 5 B. 10 C. 11 D. 20
4.已知函数 ( ) = + 2 2 在(0, + ∞)上单调递增,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 1 12 B. ≥ 2 C. > 1 D. ≥ 1
5.假定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的,现随机选择一个有两个小孩的家庭,已知该家庭有女孩,则两个小孩
都是女孩的概率是( )
A. 23 B.
1
2 C.
1
3 D.
1
4
6 ( ) =
(2 1)
.已知函数 1 ,则 ( )的大致图象为( )
A. B. C. D.
7.离散型随机变量 的取值为 0,1,2,若 ( = 0) = 0.2, ( = 1) = , ( = 2) = , ( ) = 1,则 (2
1) =( )
第 1页,共 9页
A. 0.2 B. 0.6 C. 0.8 D. 1.6
8.用 1,2,3 组成三位数,数字 最多用 次,其中 = 1,2,3,则满足条件的三位数个数是( )
A. 15 个 B. 18 个 C. 19 个 D. 27 个
二、多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已知(1 + )( 2)5 = 0 + 1 + 22 + 3 4 5 63 + 4 + 5 + 6 ,则( )
A. 0的值为 32
B. 4的值为 30
C. ( + + + )20 2 4 6 ( 21 + 3 + 5) 的值为 2
D. 6 ( 2 =1 ) = 0
10.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
A.在两个随机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中,若相关系数 越大,则样本的线性相关性越强
B.若用不同的模型拟合同一组数据,则残差平方和越小的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C.若以 = 模型去拟合某组数据时,为了求出回归方程,设 = ,将其变换后得到线性方程 = 4 +
3,则 , 的值分别为 3,4
D.一组成对数据( , ), = 1,2, , ,增加一对数据( +1, +1)
1 1
,其中 = +1 =1 , +1 = =1 ,




= + ( = =1 ( )( 线性回归方程 不变 其中 )

)
=1 ( )2
11.如图,一个质点在随机外力的作用下,从原点 0 出发,每隔 1 向左或向右移动一个单位,向左移动的概
2 1
率为3,向右移动的概率为3,设移动 次后质点位于位置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当 = 4,则 ( 84 = 0) = 27
B. 80当 = 5,则 ( 5 = 1) = 243
C.当 = 6,该质点共经过两次 3 4的概率为243
D.当 = 2025, 2025的期望 ( 2025) = 675
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2.在数字通信中,信号是由数字 0 和 1 组成的序列.由于随机因素的干扰,发送的信号 0 或 1 有可能被错
误地接收为 1 或 0.已知发送信号 0 时,接收为 0 和 1 的概率分别为 0.8 和 0.2;发送信号 1 时,接收为 1
和 0 的概率分别为 0.9 和 0.1.假设发送信号 0 和 1 是等可能的,则接收信号为 1 的概率是______.
第 2页,共 9页
13.把 6 张座位编号为 1,2,3,4,5,6 的电影票全部分给 4 个人,每个人至少分 1 张,至多分 2 张,且
这两张票具有连续的编号,那么不同的分法共有______种. (用数字作答)
14.已知 ( )是定义域为(0, + ∞)的函数,且满足 ( ) + ′( ) = , (1) = 2,则不等式 ( ) ≤ log3
的解集是______.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 13 分)
已知(2 + 1 ) 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是第二项系数的 2 倍.
(1)求 的值;
(2)求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
(3)求(1 + )3 + (1 + )4 + + (1 + ) +2的展开式中含 2项的系数(结果用数值表示).
16.(本小题 15 分)
为比较甲、乙两所学校学生的数学水平,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80 名学生,通过测试得到了表中数
据:
数学成绩
学校 合计
不优秀 优秀
甲校 10 30 40
乙校 20 20 40
合计 30 50 80
(1)依据小概率值 = 0.01 的 2独立性检验,能否据此推断两校学生的数学成绩优秀率有差异?如果表中所
有数据都扩大为原来的 10 倍,在相同的检验标准下,再用独立性检验推断学校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关联性,
结论还一样吗?请你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2)现从所抽取的数学成绩优秀学生中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5 人,再从这 5 人中随机选取 3 人,设这 3
人中来自乙校的人数为 ,求 的分布列和期望.
2 = ( )
2
附:① ( + )( + )( + )( + ),其中 = + + + .
②临界值表
0.1 0.01 0.005
2.706 6.635 7.879
第 3页,共 9页
17.(本小题 15 分)
已知函数 ( ) = 1 33
1
2 (2 + 1)
2 + 2 + 1.
(1) 7若 ( )在点(1, 6 )处的切线方程为 = + ,求 的值;
(2)求 ( )的单调区间.
18.(本小题 17 分)
在高中校园足球比赛中,组委会计划采用单淘汰制进行比赛,即每支球队负一次即被淘汰出局,现有 8 支
1
球队随机编号到对阵位置,所有球队在任何一场比赛中获胜的概率均为2,已知甲、乙两队参赛.
(1)求甲队获得冠军的概率;
(2)求甲、乙在第 轮(其中 = 1,2,3)相遇的概率;
(3)为使得甲、乙两队在比赛过程中相遇的概率小于 0.001,组委会计划增加球队支数到2 ( ∈ )支,对阵
图和上图类似,求 的最小值.
19.(本小题 17 分)
( ) = + ( ) = 已知函数 , + .
(1)若函数 ( )的极大值与 ( ) 2的极大值之和为 ,求 的值;
(2)若 ( 1) = ( 2) = ,当 <

时,求 12 2的最小值;
(3)判断 ( )图象上存在多少组关于点(1, )对称的点对,说明你的结论和理由.
第 4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0.55
13.144
14.(0, 3]
15.(1)由题意可得,
2 2 2 = 2 × 2 1 1 ( 1) ,解得 2 = 4 ,因为 ∈ ,所以 = 9;
1 1 1 1
(2)由题意可知, 5 = 25 49 2 = 4032 2,第 6 项为 4 5

6 = 2 9 2 = 2016 2,
1 1
所以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为 4032 2和 2016 2;
(3)由(1)知展开式中 2的系数为
2 + 23 4 + + 2 3 2 211 = 3 + 3 + 4 + + 2 311 1 = 12 1 = 219,
所以展开式中含 2项的系数为 219.
16.(1)零假设 0:两校学生中数学成绩优秀率之间没有差异,
2 = 80(10×20 30×20)
2
因为 30×50×40×40 ≈ 5.333 < 6.635 = 0.01,
依据小概率值 = 0.01 的 2独立性检验,没有充分的理由推断 0不成立,
所以认为两校学生中数学成绩优秀率之间没有差异,
若表中所有数据都扩大为原来的 10 倍,在相同的检验标准下,
2 = 800(100×200 300×200)
2
300×500×400×400 ≈ 53.333 > 6.635.
第 5页,共 9页
依据小概率值 = 0.01 的 2独立性检验,可以认为 0不成立,
即学校与数学成绩有关联,
结论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样本容量的不同,导致推断结论发生了变化;
(2)若从所抽取的数学成绩优秀学生中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5 人,再从这 5 人中随机选取 3 人,
所以抽取的 5 名学生中有 2 名来自乙校,
易知 的所有可能的取值为 0,1,2,
3 2 1 1 2
所以 ( = 0) = 3 = 1 33 10, ( = 1) =
3 2
3 = 5, ( = 2) =
3 2 = 3
5 5
3
5 10

则 的分布列为:
0 1 2
1 3 3
10 5 10
( ) = 0 × 1故 10 + 1 ×
3 3 6
5 + 2 × 10 = 5.
17.(1) 1 1由于函数 ( ) = 3 2 23 2 (2 + 1) + 2 + 1,因此导函数 ′( ) = (2 + 1) + 2 ,
由于函数 ( )过点(1, 7 ) 1 1 76 ,因此3 2 (2 + 1) + 2 + 1 = 6,解得 = 2,
又由于 ′(1) = 1 2 1 + 2 = 0 7,函数 ( )在点(1, 6 )处的切线方程为 = + ,
= 7因此 6, = 0,
因此 = 56.
(2)由于导函数 ′( ) = 2 (2 + 1) + 2 = ( 2 )( 1),令 ′( ) = 0,
解得 1 = 2 , 2 = 1,
①当 2 > 1 即 > 12时,
当 < 1 时, ′( ) > 0, ( )为增函数;
当 1 < < 2 时, ′( ) < 0, ( )为减函数;
当 > 2 时, ′( ) > 0, ( )为增函数;
2 < 1 < 1②当 即 2时,
当 < 2 时, ′( ) > 0, ( )为增函数,
当 2 < < 1 时, ′( ) < 0, ( )为减函数,
当 > 1 时, ′( ) > 0, ( )为增函数;
第 6页,共 9页
③当 2 = 1 即 = 12时, ′( ) > 0,
( )在( ∞, + ∞)上为增函数;
1
综上:当 < 2时, (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2 )和(1, + ∞),递减区间为(2 , 1);
= 1当 2时, (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 ∞),无单调递减区间;
> 1当 2时, (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和(2 , + ∞),递减区间为(1,2 ).
18.(1)设甲队获得冠军为事件 ,甲如果想获得冠军,每轮比赛都要获胜,
则 ( ) = ( 12 )
3 = 18.
(2)设甲乙第一轮相遇概率为 1,甲乙第二轮相遇概率为 2,甲乙第三轮相遇概率为 3,
设甲的位置固定,若乙要与甲在第一轮相遇只能在同一组,
1
所以甲乙在第一轮相遇的概率 1 = 7,
0.06×0.25 2
甲乙要在第二轮相遇,则甲乙在同一个半区,但不在同一组的概率为 0.0525 = 7,
2 1 1 1
同时甲乙在第一轮都要获胜,则 2 = 7 × 2 × 2 = 14.
4
甲乙要在第三轮相遇,则甲乙不在同一个半区的概率为7,
4 1 1 1
同时甲乙在第一、二轮都要获胜,则 3 = 7 × 4 × 4 = 28.
1 1 1
综上,第 1 轮相遇的概率为7,第 2 轮相遇的概率为14,第 3 轮相遇概率为28.
(3)记比赛的轮次为事件 ( = 1,2,3 ),甲乙在比赛过程中相遇的事件为 ,
要使甲乙能在第 轮相遇,
1 2 1
则甲乙必须得在同一个( 2 )
1区内的不同半区,概率为2 1,
同时甲乙在前 1 轮都要获胜,
2 1 ( ) = × ( 1所以 1 1 1 2 1 2 ) × ( 2 ) =
1 1 1
2 1 × ( 2 ) ,
1 1
所以甲乙相遇的概率为 ( ) = 12 1 =1 ( 2 )
1 1 (
1)
= 2 12 1 × = .1 1 2 12
要使得甲乙相遇的概率小于 0.001 1,即 < 0.001,即2 12 1 > 1000,
又因为 为整数,所以最小的 值为 11.
第 7页,共 9页
19.(1) 1 由题意,函数 ( )的定义域为 , ′( ) = ,
令 ′( ) = 0,得 = 1,
则 ′( ), ( )随 的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 (1, ∞, 1) 1 + ∞)
′( ) + 0
( ) 增函数 极大值减函数
∴ ( )的极大值为 (1) = 1 + ,
( ) = 1 + 的定义域为(0, + ∞), ′( ) = 2 ,
令 ′( ) = 0,得 = ,
′( ), ( )随 的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0, ) ( ,+ ∞)
′( ) + 0
( ) 增函数极大值减函数
∴ ( ) 1的极大值为 ( ) = + ,
∴ 2( 1 + ) = 2 2 ,解得 = .
(2)由题意可知: < , 1 1 + =
2 1 2
+ = ,即 1 = = < 0,2 2
∴ 1 < 0, 2 < 0,即 1 < 0 且 0 < 2 < 1,

又∵ 1 2 2 1 = = ,2 2
设 ( ) = ,由(1)知 ( )在( ∞,1)上单调递增,∴ 1 = 2,
2
1
2 = 2
2
2 (0 < 2 < 1)

,令 ( ) = 2 (0 < < 1),
( ) = 1 1 = 2 1则 ′ 2 2 ,
1
在(0, 2 )上, ′( ) < 0, ( )单调递减,
( 1在 2 , 1)上, ′( ) > 0, ( )单调递增,
∴ ( ) = ( 1 ) = 1 + 2 1 1 2 2 2 2 ,即 2 2的最小值为2 + 2 ;
第 8页,共 9页
(3) ( )存在唯一的点对关于(1, )对称,理由如下:
假设存在,设 (1 , (1 )), (1 + , (1 + )), > 0,
于是 (1 ) + (1 + ) = 2 ,
1
得 1 +
1+
1+ = 0,即(1 ) + (1 + ) = 0,
令 ( ) = (1 ) + (1 + ) ,则 ′( ) = ( + ) < 0,
∴ ( ) (0, + ∞) (1) = 2在 上单调递减, > 0, (2) =
2 + 3 2 < 0,
由零点存在性定理可知 0 ∈ (1,2),使得 ( 0) = 0,
即存在唯一的点对 , 关于(1, )对称.
第 9页,共 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