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全章习题课件(共3份打包)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内能 全章习题课件(共3份打包)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分子
原子
10-10
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
温度
引力
斥力
C
D
D
A
B
斥力
温度


D
『核心知识速记』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____等构成的。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和_______。
2.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___________对方的现象。
3.影响因素: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_。
分子
原子
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引力
斥力
彼此进入
剧烈
明显
4.下列词语中,能体现分子热运动的是( )
A.骏马奔驰 B.尘土飞扬 C.花香满园 D.水滴石穿
5.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下列根据所列现象进行的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推测:分子之间有空隙
C.现象:固体很难被拉伸;推测: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现象: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
D
6.如图所示,清晨植物叶子上的水珠随风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小水珠相遇时,能汇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从叶子上滑落,叶子上竟然滴水不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叶子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叶子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
7.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如图所示为蜡染中的点蜡工序,即把不染色的地方涂上蜡液,然后放入染缸中进行染色。由于蜡凝固在布上,蜡与布间的作用力会比液体时______(选填“大”或“小”),所以能牢固地粘在布上;蜡染工作会闻到染料的气味,这种现象在夏天特别明显,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越_______。

剧烈
8.陆游的《村居书喜》中有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其中“花气袭人知骤暖”描述的是_____现象,该现象说明: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说明_______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扩散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共28张PPT)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第1课时 认识比热容
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用字母_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
【温馨提示】热量是一个随热传递过程的发生而存在的物理量,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可言,因此,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来描述热量。
Q
焦耳

J
2.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___________,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符号及单位: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J/(kg·℃)。
4.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物理意义表示1 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J。
【易错辨析】比热容的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如水的比热容比冰大)有关,与温度、吸放热、质量、体积等无关。
乘积之比
焦每千克摄氏度
4.2×103
5.比热容的应用
(1)调节温度: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修人工湖缓解热岛效应;傍晚农民在秧田里灌一些水,在夜晚降温时,水的_________大,使秧田的温度变化较_______,对秧苗起了保护作用。
(2)冷却和取暖:汽车发动机和发电厂发电机的冷却系统用水作为冷却液;“暖气”用水作为传热介质。
比热容

C
B




夏天海边较凉爽(合理即可)
AB
(1)实验中应保证水和食用油的初温与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都相同。
(2)在此实验中,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_______和______。
(3)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反映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体现了______(选填“转换”或“比较”)的思想。
(5)经过思考,小明想到了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本领的两种方法:
①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______;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______。 (以上两空均选填“强”或“弱”)
质量
天平
秒表
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加热时间
转换


(6)图乙是小明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水和食用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_______的吸热能力强。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第2课时 比热容相关计算
cm(t-t0)
cm(t0-t)
cmΔt

50
4
温度
1.7×103
Q=7.8×103·Δt J/℃
不可以(共21张PPT)
第3节 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______能与分子_____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符号为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状态和_______。
(1)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_____。
(2)在温度相同、状态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_____。
4.特点: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内能绝不可能为零。


温度
减小

热传递
做功
B


A
C
D
增大
做功
减小
降低
液化
A
C
『核心知识速记』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_______ 与___________的总和。内能的单位是__________。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______。
3.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__________和_______。
动能
分子势能
焦耳(J)
减少
增加
热传递
做功
4.(2024南宁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比冷水含有的热量高
B.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C.热量一定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给内能少的物体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改变
5.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钢锉锉工件,工件变热 B.用磨刀石磨刀具,刀具发热
C.用火烤馒头片 D.用铁锤反复敲打铁丝,使铁丝变热
B
C
6.小琴在帮妈妈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冰箱拿出来的冻肉没有内能
B.炒菜时菜的香味弥漫整个房间,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高压锅能够快速将肉类炖烂,是因为气压越大,水的沸点越高
D.煮饺子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增加饺子的内能
A
7.如图所示是传统的手摇“爆米花机”。爆米花是将玉米放入密闭的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当铁锅突然打开时,随着“砰”的一声,玉米变成爆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B.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C.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不变
D.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内能增加
B
8.(2024广西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艺人先将红糖放在热锅里,通过_________的方式使糖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汁;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淋在模板上塑形,待糖汁凝固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
热传递
熔化
9.桌子上有A、B、C、D四个质量均为0.1 kg的实心铁块。小明用红外成像测温仪拍摄铁块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四个铁块未按A、B、C、D顺序排列)。接着他在铁块A上放上冰块,在铁块B喷上温度为19.2 ℃的乙醇消毒液,用手快速摩擦铁块D,再用红外成像测温仪拍得画面如图乙所示(冰块未画出)。铁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1)相比放冰块之前,铁块A的内能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图乙中,温度是_______℃的铁块是铁块D。
(3)喷在铁块B上的乙醇消毒液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该物态变化过程要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4)由图甲到图乙,左边第一块铁块放出的热量为______J。
减少
20.1
汽化
吸热
9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