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农村地域广大,情况复杂,没有办法用一种标准对农村进行归类。近年我在江西、湖北和浙江温州调查,发现村民生活的面向相当不同,似可以作为农村分类研究的一个指标。
②在江西贯村,村民出钱演地方戏,已经连演18天,破了邻村保持的演地方戏的时间纪录。出钱演戏的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或承包工程,村里打电话让他们回来看戏,他们就专程从遥远的上海或深圳赶回来了。不仅本村的村民,而且由本村出去工作的人,也对村庄生活关爱有加。外出工作的人不仅捐款捐物,而且愿意退休后回村居住。村民也许在村庄以外获得经济收入,但他们一定要在村庄内获得人生价值。村庄认同成为他们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
③在江西的宗族村庄,不仅可以看到高大的宗祠,新修的族谱,而且可以看到游神、村庙庆典、开光等传统仪式。浙江温州的情况有些不同。我曾到瑞安市郊一些农村调查,这些农村现在已经城市化了,诸如宗祠、村庙庆典、开光等传统的器物和仪式基本上不见了。不过,星火村的叶姓正在筹资兴建其先祖、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的纪念馆,村民十分关注自己现在所作所为留下的影响。
④我们调查的瑞安市的城郊村包括星火村,都是人口流入村庄,村民在自己村庄创业,也很少有人打算搬到村外居住。当村干部,他们当然要考虑村民今后如何评价他,是否会挨骂,因此,他更努力地做村中工作。这种村庄村民生活的面向也是向内的。村民不仅在村庄内获得经济收入,而且在村庄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江西宗族村与温州人口流入村的情况大不相同,但这两类村庄的村民都具有面向村庄生活的特点。与这两类村庄的情况不同,湖北荆门农村村民的生活面向村庄以外,他们都急于摆脱与村庄的联系。很多村庄甚至已经10多年没有建新房了,要建房,村民就建到镇上或市区。面向村庄以外生活的村民和村干部,谁也不愿意对村庄未来作出承诺,村庄也没有稳定的未来预期。既然村民是在村庄以外获取收入且实现人生价值的,就很容易割断与村庄的联系。在荆门农村,不仅宗族解体了,而且因人口流出使村庄未来预期难以建立,共同体意识无从产生,历史感不能形成。这是一种正在解体的村庄。
⑥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属于面向村庄的价值取向。费老说农民的半截身子是插在土地中的,主要描述了传统农村社会较少流动的物质基础,我提出生活面向,主要是讲农民在村庄生活中可能获得的价值感受。与村庄生活面向紧密相关的是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对于村民而言,生活于其中的村庄不仅是一个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意义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村民的行为目的就不仅在于获取物质性利益,而且希望得到价值性收益。具有价值生产能力的村庄,才能够造成农民向内的生活面向。更进一步,随着中国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农村价值生产能力弱化,从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们很难从城市获得归属感,问题是家乡已经变得陌生,精神上和感情上好像都不再回得去,那么,他们的精神寄托在哪里?甚至那些从农村考上大学并在城市获得稳定工作的农家子弟,随着他们年老,“乡愁”越来越浓,失去价值生产能力的家乡是他们的归属吗?这显然也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⑦杨华在其论文《隐藏的世界》中,将村庄价值生产机制分为“历史感”和“当地感”两个维度。所谓“历史感”,是指村庄生活能够为农民提供“生从何来、死向何处”的想象;所谓“当地感”,是指农民之于村庄形成的主体意识。二者叠加起来,就在农民的个体生存状态与村庄时空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既塑造了农民个体生命意识,也赋予了生活价值,还能够制造出社会道德规范。我们常说的“根”或者“宗”,都是与此有关的。
⑧从生活面向的角度看,村庄不仅象征着一种与城市相隔离的生活空间,也象征着一种与之相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经济物质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乡土社会器物层面的变迁,真正的变化则发生在价值系统层面。村庄具备的生产价值和意义的能力,事关农民的福利和尊严,事关基层社会秩序,事关精神文明发展。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都将文化重建当做重点。我所期待的“新乡土中国”理想,也包含着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村能够为农民提供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农民获得主体感、价值感和尊严感,让他们对未来有预期。
(摘编自《新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二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②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自《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村村民专程返乡看戏,体现了他们对村庄文化活动的重视和向内的生活面向。
B. 星火村村民筹建其先祖叶适的纪念馆,这符合了杨华提出的“历史感”和“当地感”。
C. 荆门农村村民急于迁居城镇,表明其生活面向完全脱离村庄,共同体意识难以产生。
D. 乡土社会有成法可循,传统效力超过现代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即可满足需求。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举江西、湖北和浙江等地的案例,凸显了不同的村庄生活面向的差异性。
B. 提出“农家子弟”乡愁无依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文化重建紧迫性的思考。
C. 使用疑问句、排比句等多种句式,使论证语言华丽隽永,增强文本可读性。
D. 先通过具体案例描述现象再进行理论分析,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高度。
3. 下列行为中最能提升材料一所述“村庄价值生产能力”的一项是( )
A. 某村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集体增收,实现村民收入增长。
B. 大学生返乡任村官,组织地方戏曲人才发展曲艺经济。
C. 城郊村庄建民宿发展旅游业,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消费。
D. 政府拨款贫困村修建文化广场,定期组织文艺演出。
4. 实现“新乡土中国”的理想有哪些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结合材料,总结研究农村问题的方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自己的主人
杨云苏
我因为惧怕形式主义,惧怕得过了头,所以对一切传统节日包括生日都不留意,除了春节我愿意欢度,其余中秋、清明、元宵一般能忘就忘了。唯有端午,我会在心里轻声说一句:外婆你在那边还好吗?我想你。外婆已经去世十四年,我已经过了十四个她没能出席的端午节。其实,端午既不是她的诞辰,也不是祭日,只是在我这儿,端午是她的节,她是端午节的主角、主人。
外婆在世时对中秋、清明和元宵的态度几乎就是“不作为”。既不张罗做菜吃饭,也不弄什么仪式。后来她年纪大了,儿女子孙为了哄她开心,才兴起来要在家里大摆筵席,或者出去吃,又给她买礼物、献祝福等各种花头,她虽然也说“很好很好”,但口气不是主人翁的口气,倒像是来做客的,情感上疏离。她不是不爱我们,而是从来都为人服务惯了,当不了主角,觉得自己坐不了那头把交椅。另外我也猜想,关于团圆,她心里是有伤口的,尽管她很少很少提——她和她的父母姊妹是早早地、永远地不可能团圆了。因为青年去乡,等几十年后再回去,她最亲的长辈们早已不在人世,而且历经战祸离乱,连人葬在哪里也都不清楚,扫墓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所以,中秋元宵她都三心二意,清明节她就更不理会了。
相比而言,端午节她可谓大有作为。①包粽子、缠彩粽、泡咸鸭蛋、喝酒、煮艾草,桩桩件件,把她能的呀。每年刚入夏,她就会点头道:“马上要端阳了。”临近时更是领先好几天就进入状态,过节的吃食、玩意儿,必须提前准备妥当,严防节日当天缺东少西情况失控。
我见过很多次她走去菜场的样子,很别扭。因为她是半大脚,幼年严格地缠过,做姑娘时赶上放开,但破坏已经形成,不能跑不能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行走,也终生残留了艰难。砂石路刚下过雨,别人踩着都咯吱咯吱,外婆脚下却没什么声响,因为她不是踩上去,而是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轮番把脚底轻轻地放到砂石上去,每步都有一个由虚到实的过程,声音在这过程中消弭了。她走得并不快却总是流露出焦虑,好像始终在悬崖峭壁上摸索。我小时候觉得她做很多事都有“千辛万苦”的意味,还写在作文里,念给她听,她笑得流眼泪,表示实际当然不至于,我被她一笑也承认自己为博老师表扬而夸张了。但现在想想,怎么不至于?哪里夸张了?小孩子心里没杂念,眼睛因此有种毒毒的敏锐,她可不就是千辛万苦吗。
外婆带我从出生到三岁,吃喝拉撒全包。她烹饪不太灵,反正那时我牙口也不太灵。这一点她完全不像一个旧时代的江苏女人。然而她包粽子却妙极了。②煮出来模样俊俏,气味清芬,一咬质感也好,不松不紧,不经三次咀嚼绝不会垮掉,我小小年纪一口气可以吃三个。虽然就是雪白晶莹的清水粽。我不知道她不包馅儿是为什么,是我们家吃不起馅儿,还是她不喜欢馅儿,还是她压根儿不会包馅儿,反正没馅儿我并不遗憾,即使后来我吃过各种馅儿,其中不乏一些豪华超豪华的,吹得神乎其神,③我这么爱荤的家伙,也不过轻藐笑笑,它们比外婆的差远了。
她自己却不能吃,因为20世纪80年代安装的假牙就那个质量水平,没有一颗真正胜任的,很多好吃的东西都给耽误了。她喜欢看我们吃,我蘸白糖,粗粝的蔗糖,一进嘴像嚼玻璃碴子似的发出可怕的“咔嚓咔嚓”声,她听得直皱眉咧嘴,好像假牙都快脱落了,表情是非常不赞成。大概她认为白糖的滋味和质感都是破坏性的,酒米的醇厚和粽叶的清香已经是最好了呀。这么一想,难怪她不包馅儿,连蘸糖都不以为然,她必视馅儿为一种打扰吧,冒失的不速之客会令主人家非常难做。
④说外婆喜欢过端午节可能不够,她这应该算忠诚。好像怀着神圣感庆祝的狂欢节。多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当然也从来没企图去弄明白,实际上我是在她去世以后才忽然想到,想明白。那是她去世的当年,我正怀孕。过头七那天晚上妹妹们都蹲在那里烧纸祭奠,我蹲不下去。她们那时都没有结婚,按外婆的讲法是“大姑娘”。我看着她们被火光映红的脸庞,年轻娇美,嘴里一边喃喃说着对外婆的追思,一边也向外婆报喜:“姐姐要生娃娃了!”一时哭一时笑的,觉得她们可爱极了。我忽然想到外婆做姑娘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想到外婆也有做姑娘的时候,外婆也有青春,也曾娇美可爱。我闭眼想象,她在闺房里做什么?不知为什么竟然马上就出现很具体的情形,是两只灵巧的手缠丝线彩粽、包粽子、理艾蒿,一个“大姑娘”兢兢业业进行着端午节的全套流程——那是她的一大乐事吧?
我替她把一生算了算,单纯快乐的时光大概不太多,能自己做主的日子更少,合计下来大概最好的日子就是做大姑娘时的端午节吧?端午节本就是年轻人的节,那样的形式和流程,她一身本事有用武之地,飞针走线,姹紫嫣红,谁还能比一个灵巧的大姑娘更权威?更禁不起人家客套两句赞两声,她越发要掏心掏肺过这节了。唯有端午节,她能做她自己的主人。
(选自《巷里林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刻意遗忘中秋、清明等节日却牢记端午,凸显端午承载独特记忆,饱含着对外婆的深切怀念。
B. “我”蘸白糖吃粽子时,外婆皱眉咧嘴的反应,隐含外婆对食物原始风味的追求,也折射其生活态度。
C. 文章用传神的细节,准确的语言,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由虚到实”的独特步态。
D. 全文采用儿童视角叙事,以懵懂的观察消解沉重,以“我”的纯真映衬出外婆命运的悲剧性底色。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用一连串动作展现外婆的忙碌场景,富有烟火气;“能”字语带调侃,既风趣又亲切。
B. 句②以轻快的笔调、夸耀的语气,多感官联动描摹粽子的色香味,凸显出外婆精妙的手艺。
C. 句③用“轻藐”与“差远了”批判现代饮食文化的浮华,暗示作者对传统手艺消亡的痛心。
D. 句④“忠诚”“神圣感”“狂欢节”等词语,以庄重的笔触,揭示了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
8. 请结合文本,分析外婆“千辛万苦”的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
9. 本文以想象外婆“大姑娘”时的端午场景结尾,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其席卷之初,攻必胜,战则克。因利乘便追亡逐北自以为功勤三王威慑万国。重铁锧戈於仁义,轻诗书礼乐於残贼。犀象有形而采掇,珠玉无胫而奔走。朝则贪竖比肩,野则庶人钳口。负关河千里之壮,言帝王一家之有。
曾不知失全者易倾,逆用者无成。陈涉以闾左奔亡之师,项梁以全吴趫悍之兵。梦骖徵其败德,斩蛇验其鸿名。板筑未艾,君臣颠沛。六郡沙漠,五原旌旆。运历金火,地分中外。因虐主之淫愎,成后王之要害。则知作之者劳,而居之者泰。
呜呼!长城之设,载逾九百。古往今来,岿然陈迹。穷海战士,孤亭戍客。登峻墉,陟穹石。嗟故里而不见,感殊方以陨魄者,亦何可胜道哉!嗟我羁沦,南庭苦辛。长怀壮士,永慕忠臣。经百战之戎俗,对三边之鬼邻。徐乐则燕北书生,开伟词而谕汉;贾谊则洛阳才子,飞雄论以过秦。岁峥嵘而将暮,实慷慨於穷尘。
(节选自徐洪《登长城赋》)
材料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利乘A便B追亡C逐北D自以为功E勤F三王G威H慑万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在朝堂上,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朝”意义不同。
B. 板,筑墙用的夹板,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意义相同。
C. 胜,尽,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义不同。
D. 独夫,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材料中指秦始皇,后常指专制独裁者。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统治者倒行逆施,陈涉、项梁、刘邦等豪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虽然建成了长城,但未能改变秦朝灭亡的命运。
B. 徐洪登长城见其沧桑旧迹,由自身“羁沦”“苦辛”,怀想戍边战士望乡不得、悲怆难抑的情形,抒发了追慕忠烈之情。
C. 徐洪对长城的社会政治意义作全面观照,既批判了秦朝暴政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肯定了长城的价值和作用。
D. 杜牧以珍贵器物被贱用的夸张描写,由统治者对珍宝的践踏,揭露其掠夺无度、奢靡无节的双重暴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关河千里之壮,言帝王一家之有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 请结合材料,概括秦王朝灭亡留给后人历史教训?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武昌怀古
葛长庚
汉江北泻,下长淮,洗尽胸中今古。楼橹[注]横波征雁远,谁见鱼龙夜舞?鹦鹉洲云,凤凰池月,付与沙头鹭。功名何处,年年惟见春絮。
非不豪似周瑜,壮如黄祖,亦逐秋风度。野草闲花无限数,渺在西山南浦。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浮萍无据,水天几度朝暮。
[注]楼橹,军中用作瞭望敌军的无顶盖的高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句与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笔法相似。
B. “谁见鱼龙夜舞”写夜景繁华,化用自《青玉案》的“一夜鱼龙舞”。
C. 下片转入抒情,感叹周瑜、黄祖这样的英雄豪杰,如今也渺无踪影。
D. 词末借“浮萍”写人生漂泊不定,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
16. 杨慎在《词品》中评价“此调雄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雄壮”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述志时“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他的谦虚谨慎。
(2)小盐同学登山时,流连于山间的奇花异石,不知不觉天色己晚,他不禁吟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
(3)与上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少人会( A )地想到:人工智能能否将《红楼梦》缺失的章回原貌如其所是进行呈现?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研究员表示,人工智能的底层思维在《红楼梦》研究中出现过,只算“( B )”,还不是“雪中送炭”。在他看来,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红楼梦》研究中获得的一些成果,是学术界早就取得的,个别的新声也存在着谬误。他对人工智能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持保留态度,并将《红楼梦》特点概括为:新奇雅趣、蕴藉含蓄、贴切精练、鲜活形象、自然淡雅、灵动避犯、繁省得当、纯正雅洁。总而言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 甲 ,它也无法切合所有红学家的想法,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更不会因此形成定论就此止步。
材料二:
乙 ?这一话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活力,并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力工作。回答这个问题,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说,似乎就太简单了。人工智能不会直接判断,而是展现整个思考过程,并条分缕析,最后得出“协作共生而非简单替代”的结论。看似确凿的结论,背后却有悖论: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不会取代你我”的结论论证得越好、越严密,越可能引发人们对于被抢走饭碗的压力和焦虑,面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工智能,人类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其实,答案已在前文中出现:①压力、焦虑及人类情感,②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③就像人工智能大模型所给的答案,④虽然多么饱含“情感”或者“创造力”,⑤都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生成的,⑥本质上仍是机器对人类创造的模仿。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成语。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分析材料一画横线句子作用。
22. 下面是红楼梦“宝钗扑蝶”片段的原著文本和人工智能软件生成的改写文本:
【原著文本】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生成文本】纱窗下漏进半寸日光,宝钗执一柄湘妃竹骨的团扇,扇面是工笔描的并蒂莲,莲瓣上的胭脂还未干透,正渗着水色。忽有双蝶掠过她鬓边金累丝步摇,在风里抖出蜜色光斑。她追,裙裾扫过三春柳,扫过红芍药,扫过青石板。蝶儿忽停在滴翠亭的飞檐上,她便也停,看自己鬓边珍珠垂络晃成碎月,看罗袜上沾了草露,看扇骨压出的掌纹里沁着薄汗,倒忘了要扑蝶。
(1)请对比原著文本,从语言鉴赏的角度,对生成文本进行点评。
(2)宝钗在扑蝶后误听红玉和坠儿的隐秘谈话,怕被发现便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放重脚步笑着喊出了 的名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人一直试图弥补《红楼梦》未能完篇的缺憾,但这一缺憾反而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也成就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值得欣赏,而有缺憾的美也耐人寻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 C 2. C
3. B 4. ①重视村庄文化传统,如江西宗族村的传统仪式;
②提升村庄价值生产能力,让村民获主体感、价值感;
③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如温州人口流入村的创业;
④进行文化重建,如费孝通“乡土重建”理念。
5. ①实地调查,如作者到各地农村调查;
②案例比较,对比不同地区农村差异;
③理论分析,如用“生活面向”“村庄价值生产能力”等理论分析;
④选择价值系统视角,分析村庄价值体系变化。
6. D 7. C
8. ①身体残疾,半大脚行走艰难;
②家庭负担重,早年离家与亲人分离;
③晚年生活不便,假牙质量差影响饮食;
④情感有伤痛,亲人离世难以团圆。
9. ①丰富外婆形象,展现其年轻时的灵巧快乐;
②解释外婆重视端午的原因,是其少有的快乐时光;
③深化主题,表达对外婆命运的理解与同情;
④结构上首尾呼应,以端午串联回忆。
10. BDG
11. C 12. A
13. (1)凭借千里关河的壮阔,说帝王一家拥有天下。
(2)戍卒起义,函谷关被攻占,楚人放一把火,可惜变成焦土。
14. ①重视民生,不施暴政;②爱护百姓,不掠夺无度;③不骄奢淫逸,行仁义之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秦国席卷天下之初,进攻必胜,作战必克。趁着有利的形势,追逐逃亡的败兵,自认为功劳超过三王,威慑天下各国。(他们)重视刑罚武力超过仁义,轻视诗书礼乐,施行残暴之政。犀象有形体可被捕捉,珠玉无脚却被搜罗殆尽。朝堂上贪官污吏并肩而立,民间百姓闭口不敢言。凭借千里关河的壮阔地势,宣称天下为帝王一家所拥有。
(秦国)却不知失去民心的政权易倾覆,倒行逆施者无法成功。陈涉率领闾左流亡的队伍,项梁凭借全吴强悍的兵力(起义)。梦骖马预示秦的败德,斩蛇验证汉的天命。筑墙的劳役尚未停止,君臣已颠沛流离。六郡沦为沙漠,五原遍布旌旗。历法更替,疆域分属中外。因暴君的荒淫刚愎,成就了后世王朝的险要之地。由此可知,开创基业者辛劳,而守成者安逸。
唉!长城的修建,已超过九百年。古往今来,它岿然矗立为陈迹。穷海的战士,孤亭的戍客,登上高城,踏上巨石,感慨故里看不见,因身处异乡而失魂落魄的人,哪里说得尽呢!叹我漂泊沦落,在南庭受尽苦辛。常怀念壮士,永远仰慕忠臣。历经百战的戎狄风俗,面对三边的强敌。徐乐是燕北书生,以雄辩的言辞劝谏汉朝;贾谊是洛阳才子,发表宏论批评秦朝。岁月峥嵘将尽,我在困厄中慷慨悲歌。
材料二: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聚敛的珍宝,齐楚积累的财富,经过多少代多少年,从百姓手中掠夺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不能保有,就被运到阿房宫中。(秦人)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到这些,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秦始皇喜爱奢华,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夺百姓时连锱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视如泥沙?致使支撑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缝参差交错,比人身上的丝缕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管弦演奏的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嘈杂。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说话却敢心怀愤怒。残暴的君主之心,日益骄横顽固。戍边的士卒呐喊起义,函谷关被攻占,楚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人。唉!如果六国各自爱护百姓,就足以抗拒秦国;如果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百姓,就可以传位三世乃至万世而为君,谁能灭亡它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却不引以为鉴,也就使更后来的人又为后人悲哀了。
15. D 16. ①景象壮阔,如“汉江北泻”“楼橹横波”;
②情感豪迈,对功名的豁达看法;
③典故雄壮,周瑜、黄祖等英雄事迹。
17. ①. 如其礼乐 ②. 以俟君子 ③. 千岩万转路不定 ④.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⑤. 驾一叶之扁舟 ⑥. 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8. A.自然而然;B.锦上添花
19. 甲.即使人工智能能生成内容
乙.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吗
20. ①“及”改为“等” ④“虽然”改为“无论”
21. ①引出人工智能在红学研究中作用话题;
②引发对人工智能局限性的思考;
③为后文观点做铺垫,说明人工智能研究的不足。
22. (1)生成文本语言更典雅精致,如“湘妃竹骨的团扇”“蜜色光斑”等描写,增添古典美感;运用细节描写,如“鬓边珍珠垂络晃成碎月”,细腻展现宝钗的姿态与环境,使画面更具诗意;但少了原著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的生活气息,多了文人化的雕琢。
(2)林黛玉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