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 “凌空、翘首、酷似、潇洒、轻盈、悄然、由衷、眼花缭乱、如梦初醒” 等,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其含义。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把握本文以瞬间为焦点,多角度、多层次描写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能够提取文中关键信息,概括吕伟跳水夺魁的过程和精彩瞬间。对比两首散文诗(如《海燕》《雪》)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两首散文诗,感受不同文本的语言魅力,培养语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特写新闻与两首散文诗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开展 “精彩瞬间多模态呈现” 创新活动,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漫画分镜、短视频脚本或广播剧台词,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转化能力。以对比分析为线索贯穿课堂,通过表格梳理、小组辩论、成果展示等形式,探究不同文本的差异与联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吕伟在跳水比赛中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和拼搏精神,激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对运动员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对祖国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对比两首散文诗,感受不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培养对生活中精彩瞬间的关注和感悟能力,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二、学情分析(一)已有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字词积累,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新闻类文本和散文诗,对新闻的 “5W1H” 要素和散文诗 “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有初步认知。他们在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观看过体育赛事,对跳水运动有感性认识,且具备基础的对比分析能力,能对不同文本进行简单比较。(二)潜在学习困难对特写新闻与散文诗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深,难以区分两者在写作目的(客观记录与主观抒情)、表达方式(事实描写与象征寄托)上的差异。应对策略:通过 “文本身份卡” 活动,为两种文体制作包含 “写作目的”“读者对象”“核心功能” 的身份卡片,直观呈现差异。对文中密集的动作描写和修辞手法组合(如 “旋风般转体”“疾如流星”)的表达效果分析不透彻。应对策略:借助慢动作视频分解跳水过程,让学生对照文本标注描写角度,体会语言与动作的对应关系。对比分析时易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两首散文诗的深层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应对策略:提供散文诗创作背景资料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分析情感内涵,如《海燕》与革命时代的联系、《雪》与作者精神追求的关联。(三)兴趣激发点体育赛事中的精彩瞬间本身具有视觉冲击力,与学生关注奥运、亚运等赛事的生活经验契合,易引发共鸣。跨媒介表达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动漫、短视频的兴趣特点,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文本转化的乐趣。对比分析中的 “文本辩论会”(如 “哪种文体更能展现精彩瞬间”)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增强参与感。散文诗的意象美(如 “飞天”“海燕”“雪”)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为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把握特写新闻的特点,赏析本文生动形象、富有动态感的语言,分析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表现跳水瞬间的作用。以对比分析为主线,探究《“飞天” 凌空》与两首散文诗在写作手法(客观描写与主观抒情)、语言风格(精准凝练与含蓄隽永)、情感表达(直白赞美与象征寄托)上的异同。掌握提取特写新闻关键信息的方法,能概括吕伟跳水的全过程。(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特写新闻中 “客观描写蕴含主观情感” 的特点,以及两首散文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其中的民族自豪感与人文情怀。能运用特写新闻或散文诗的写作手法,描写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三)突破策略针对难点 1:开展 “情感解码” 活动,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文本中 “客观信息”(如时间、动作)与 “情感词语”(如 “潇洒自如”“勇敢无畏”),分析两者的融合方式;结合时代背景,通过 “假如我是作者” 角色扮演,说说写作时的情感状态。针对难点 2:采用 “写作脚手架” 方法,提供包含 “场景定位”“细节捕捉”“手法选择”“情感融入” 四步骤的写作模板,先仿写课文片段,再独立创作,最后对照评价量规修改。四、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文本材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对比阅读材料:散文诗《海燕》(高尔基)、《雪》(鲁迅),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辅助区分新闻体裁)。补充资料:吕伟跳水赛事背景、《海燕》《雪》创作背景、特写新闻与散文诗特点对比表。(二)媒体资源PPT 课件:包含跳水动作分解图、修辞手法解析卡、文体对比表格、背景资料汇总。视频素材:吕伟 1982 年亚运会跳水夺冠视频(含慢动作回放)、《海燕》朗诵视频、《雪》动画短片。音频资源:跳水比赛现场解说音频、《海燕》配乐朗诵音频。在线工具:班级共享文档(用于小组协作填写对比表格)、思维导图软件(梳理文本结构)。(三)教具学具字词卡片:重点字词及注音、释义(如 “翘首”“悄然”“眼花缭乱”)。活动任务单:“文本身份卡” 模板、“情感解码” 标注表、“多模态呈现” 创作指南。实物工具:跳水动作示意图、彩色标注笔(用于文本分析)、小组展示评分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 分钟)播放吕伟跳水夺冠视频(15 秒),提问:“视频中哪个瞬间最让你震撼?如果用文字记录这个瞬间,你会怎么写?”展示学生课前提交的 “瞬间描写” 片段(2-3 则),引导发现问题:“有的侧重动作,有的侧重感受,今天学习的课文会用怎样的方式记录?它与我们学过的散文诗又有何不同?”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核心任务:赏析特写新闻的魅力,对比散文诗的表达,学会多样呈现精彩瞬间。(二)新知探究(25 分钟)初读感知,梳理脉络(7 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字词卡片正音释义,完成 “字词闯关” 练习(如给 “悄然”“翘首” 注音,解释 “眼花缭乱”)。(2)默读课文,用 “△” 标注跳水前的状态,“○” 标注跳水时的动作,“□” 标注跳水后的反响,完成思维导图:跳水前:10米高台,沉静自若跳水时: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入水跳水后:水花消失,观众欢呼(3)师生共同总结:本文按 “准备 - 过程 - 结果” 的时间顺序,聚焦吕伟跳水的 3 秒瞬间,展现夺魁全过程。2. 品读语言,赏析技巧(8 分钟)(1)小组合作:选取文中 1-2 处精彩语句(如 “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入水时水花悄然不惊”),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视觉、动态)、表达效果三方面填写赏析表。(2)班级分享:以 “语言化妆师” 角色,说明作者如何用语言 “化妆” 让瞬间更生动,如 “用‘飞天’比喻赋予文化底蕴,用‘悄然不惊’对比突出技艺高超”。(3)教师点拨:特写新闻语言的 “三性”—— 准确性(动作术语)、形象性(比喻夸张)、感染力(观众反应衬托)。3. 对比分析,深化理解(10 分钟)(1)分发《海燕》《雪》文本,学生快速阅读,结合 “文本身份卡” 模板,填写文体对比表(部分示例):维度 《“飞天” 凌空》 《海燕》 《雪》写作目的 记录夺冠瞬间 赞美革命精神 寄托精神追求核心手法 动作描写、比喻夸张 象征、拟人 借景抒情、对比语言风格 精准、明快、有画面感 激昂、有力、富有号召力 含蓄、优美、意境深远(2)小组辩论:“哪种文体更能展现‘精彩瞬间’?”(正方:特写新闻,理由是客观还原;反方:散文诗,理由是情感共鸣)(3)教师总结:不同文体各有优势,特写新闻如 “高清照片”,散文诗如 “印象派画作”,分别满足记录与抒情的需求。(三)能力深化(15 分钟)开展 “精彩瞬间多模态呈现” 创新活动任务分组:学生自选小组,选择以下任一任务:漫画组:将 “跳水转体” 瞬间转化为 3 格漫画,用文字标注关键描写(如 “旋风般转体”)。脚本组:为 10 秒短视频写脚本,包含镜头角度(如 “仰拍高台”“特写水花”)、配音(选用文中语句)。广播组:创作 30 秒广播剧台词,通过动作音效(如 “跳板弹性声”“入水声”)和旁白(引用文本)展现瞬间。创作要求:体现所选文体特点(如漫画组突出视觉描写,广播组注重听觉语言),可融合对比文本的手法(如借鉴《海燕》的激昂语气)。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其他组用 “星级评分卡” 从 “文本还原度”“创意表现力”“文体契合度” 打分,教师点评总结。(四)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填写 “课堂收获卡”:“今天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是______,最想尝试的写作方法是______,对‘精彩瞬间’的新理解是______。”教师总结:特写新闻以精准描写定格永恒,散文诗以抒情笔触赋予瞬间灵魂,两者共同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精彩,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去捕捉,更需要多样的表达去传承。布置分层作业(见 “作业布置” 部分)。六、课堂练习设计(一)基础巩固题默写并解释词语:凌空、翘首、悄然、眼花缭乱、如梦初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飞天” 凌空》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80 字)。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二)能力进阶题对比阅读《“飞天” 凌空》与《海燕》片段,回答问题:(1)两文在描写对象上有何不同?(一为具体动作,一为象征形象)(2)分析 “吕伟的跳水” 与 “海燕的飞翔” 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从《雪》中找出一处景物描写,与文中 “白云飞鸟衬托跳水” 的写法对比,说说衬托手法的不同作用。(三)拓展挑战题选取校园生活中的一个精彩瞬间(如运动会冲刺、艺术节表演),分别用 “特写新闻式” 和 “散文诗式” 写两段文字(各 150 字左右)。为自己的描写片段撰写 “创作说明”,分析选择两种文体时的不同考虑(如语言风格、侧重点)。七、板书设计(一)主框架《“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特写新闻特点聚焦:3 秒跳水瞬间手法:动作分解 + 多修辞(比喻 / 夸张 / 衬托)语言:精准 形象 有画面感对比散文诗文体 核心 例析《海燕》《雪》特写新闻 客观记录 “入水水花悄然不惊”散文诗 主观抒情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精彩瞬间表达公式观察(细节捕捉)+ 手法(描写 / 修辞)+ 情感(隐藏 / 直白)(二)互动区学生发现的 “神来之笔”:如 “酷似飞天” 的文化联想对比辩论金句:如 “新闻是瞬间的镜子,散文是瞬间的火焰”(三)视觉化要点用蓝色粉笔标注特写新闻关键词,红色标注散文诗关键词用箭头连接 “动作描写” 与 “修辞手法”(如 “转体三周”→比喻)用云朵图标圈出《雪》的意象,海浪图标圈出《海燕》的意象八、作业布置(一)必做作业完成课堂练习中的基础巩固题和能力进阶题,订正错题并写解析。完善课堂上的 “多模态呈现” 作品,配上 200 字创作说明,说明如何体现文本特点。背诵文中 3 处精彩描写句和《海燕》中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片段。(二)选做作业为吕伟跳水瞬间设计 “颁奖词”,融合特写新闻的客观事实与散文诗的抒情语言,300 字左右。查找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中的精彩瞬间报道,与本文对比,分析描写角度的异同,写一则短评。(三)长周期项目以 “身边的精彩瞬间” 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践活动:用照片记录生活中的 3 个精彩瞬间(如课堂发言、街头助人)。为每张照片配写两种文体的文字:一则 100 字特写新闻,一则 100 字散文诗。制作 “图文手账”,最后附上 500 字感悟:“不同文体如何丰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九、教学评价设计(一)课堂观察表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等级(优 / 良 / 中)参与度 主动发言次数、小组讨论贡献度、活动参与积极性对比分析能力 能否准确指出文体差异、深入分析手法作用、结合背景理解情感语言表达能力 赏析语句时表述清晰、辩论时逻辑严密、创作时体现文体特点(二)随堂检测字词听写:随机抽取 5 个重点词,检测读写掌握情况。即时写作:用 3 句话描写 “课堂举手瞬间”,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检测描写能力。对比判断:给出 3 个文本片段,让学生判断是特写新闻还是散文诗,并说明理由。(三)成果评价量规(以长周期项目为例)评价指标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内容准确性 特写新闻要素完整,散文诗意象鲜明,与照片匹配度高 特写新闻要素较完整,散文诗有一定意象,与照片匹配度较好 特写新闻要素缺失,散文诗意象模糊,与照片匹配度低手法运用 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文体特征突出,语言生动 运用 1-2 种描写手法,文体特征较明显,语言通顺 手法单一,文体特征不明显,语言平淡创意与感悟 手账设计新颖,感悟深刻,体现对文体差异的独特理解 手账设计较规范,感悟较深刻,体现对文体差异的基本理解 手账设计简单,感悟肤浅,对文体差异理解模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