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 学写传记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写作 学写传记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徐海东:从窑工到开国大将的铁血传奇
一、寒门之子的觉醒
1900 年,徐海东出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的窑工世家,祖辈六代在土窑的
烟火中讨生活。12 岁辍学后,他继承祖业成为一名小窑工,常年弯腰劳作在闷
热的窑洞里,双手布满老茧,额头刻着与年龄不符的沟壑。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
会到 “泥巴人” 的苦难 —— 军阀强征窑货抵税,地主霸占窑场逼债,工人们
“烧窑十八年,不如地主一顿饭”。
1925 年春,私塾同窗吝积堂带回的《共产党宣言》像闪电劈开了他的混沌。
当读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时,这个目不识丁的青年突然站起身,窑刀在
砖坯上刻下 “徐海动” 三个字 —— 他要像哪吒搅动东海般改天换地。改名 “海
东” 后,他怀揣着砸碎旧世界的信念,踏上了革命之路。
二、血火淬炼的 “徐老虎”
北伐战场上,身为国民革命军排长的徐海东在汀泗桥战役中一战成名。面对
敌人四个炮兵连的疯狂扫射,他脱去上衣,光着膀子率领全排从侧翼突袭,硬是
用刺刀缴获 12 门火炮。战后师长拍着他满是硝烟味的肩膀:“好你个徐老虎!”
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家乡组建 13 人的农民自卫队。1927 年冬,这支仅
有一支手枪、14 发子弹的队伍夜袭雨坛寺盐卡,用铁锹和扁担缴获 7 支钢枪。
当他举着带血的步枪站在月光下时,贫苦农民们看到了希望 —— 徐家窑的 “臭
豆腐”(地主对他的蔑称),成了穷人心中的 “香饽饽”。
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反 “围剿” 中,徐海东创造了诸多传奇:率一个团击溃国
民党三个旅,在门板上写下 “有我徐海东在,阵地就在”;重伤昏迷三天三夜,
醒来第一句话是 “敌人退了没有?”;被错误批判时,他横刀立马:“我徐海东对
党忠心耿耿,天日可鉴!”
三、血色长征路
1934 年 11 月,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之路。在独树镇的暴风雪中,面对敌
人的机枪扫射,徐海东手持大刀冲入敌阵,棉袄被鲜血浸透仍死战不退,硬是用
血肉之躯为部队杀出一条生路。此战过后,战士们发现他的大衣上凝固着十几处
血痂。
长征途中,他主动让出军长之位给程子华,自己甘当副手。当部队抵达陕北
时,原本 2900 人的队伍壮大到 3400 人,还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 —— 这是
长征中唯一一块由红军创建的新苏区。毛泽东后来感慨:“海东同志,你为中国
革命立了大功!”
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家族牺牲:国民党杀害徐家 66 人,从白发老人到襁褓
婴儿无一幸免。当斯诺问他是否仇恨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眼中闪过泪光:“仇
恨会让我更坚定,我要让所有穷人都不再受这样的苦!”
四、将军本色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描写他:“那个脸色通红的人咧开嘴笑了,
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大窟窿,像个顽皮的孩子。” 这个 “孩子” 在战场上却如猛
虎下山,在生活中却质朴如窑工。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用竹筒当烟袋,把
缴获的毛毯送给伤员。
1935 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物资匮乏,徐海东二话不说从红二十五军仅
有的 7000 大洋中拿出 5000 元支援中央。毛泽东感动地说:“海东同志,你是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五、永恒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尽管长期卧病在床,他仍坚持学习,
用颤抖的手写下《生平自述》。1970 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家人说:“我
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别山,我要看着家乡的孩子们过上好日子。”
徐海东的一生,是窑工的苦难史,是革命者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的
英雄史诗。他用 17 处弹痕和 66 位亲人的鲜血,诠释了什么是 “对革命的无限
忠诚”。正如徐向前元帅为他题写的墓碑:“光荣流血”—— 这四个字,永远镌刻
在人民的心中。(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写作 学写传记
1.通过对传记文本的分析,学会梳理人物的生平事迹与关键事件,培养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能够清晰地构建人物的人生脉络。(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引用等手法,增强传记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语言运用)
3.通过学习名人传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人物的卓越贡献,培养从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发现人性之美、奋斗之美的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重难点
1.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及一般写法。
2.选择典型事例和适宜的写作方式,运用生动的语言叙写人物传记。
情境导入
同学们,翻开历史长卷,我们总会被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深深吸引——是鲁迅以笔为剑的锋芒,是居里夫人的实验室中不灭的灯光,还是身边长辈奋斗岁月的点点滴滴?传记,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了解他人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将走进“学写传记”的奇妙旅程,学习如何用文字为他人或自己立传,让平凡或伟大的故事在笔尖流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掌握传记基本知识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传记?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传记写法注意事项
传记写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选取真实可信的材料
以真实可靠的资料是人物传记的基础,有事还需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让内容真实可信。如《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作者通过荒野寻址二十年、自降薪酬归国攻坚、施工现场亲力亲为、临终前夜仍在工作这些资料,经多维度刻画,展现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院士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形象。
新知探究
2.抓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
典型言行不仅能记录人物的活动,还能“自行”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在《美丽的颜色》中,作者对居里夫人只撷取几个细节稍加点染,如“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轻轻地笑了笑”“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等,就表现出居里夫人从事科学工作的艰辛和独特的个性气质。
新知探究
3.从写小传入手
比起一般的传记,小传记述较简略,篇幅也较短,因此,作者往往把笔墨集中在传主的主要经历上,通过勾勒生平经历,叙述典型事件,体现人物特点。例如老舍在《著者略历》中的一篇小传(详见教材)。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传记写作实战演练
一、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个少年学生,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一段自我介绍,说说自己过去的经历。回顾过往,有利于更好地成长。300字左右。
思路引导:
①基本信息(出生日期、出生地)要简明,避免流水账式罗列。
②筛选几个典型事件,用具体场景替代空泛描述,用细节代替笼统概。
③写完后请父母或长辈核对关键事件,确保事实准确调整模糊或夸张的表述。
新知探究
我的小传
2010 年暮春,我在苏州老城区的青石板巷呱呱坠地。窗台上的玉兰花簌簌落着,与医院消毒水的气息缠绕在襁褓边。当我第一次攥住爸爸食指时,他掌心的茧子轻轻擦过我的手背,像一片会呼吸的砂纸。
幼儿园大班那年,我举着歪扭的水彩画《会飞的房子》登上舞台。颜料混着鼻涕蹭在米白色领奖服上,评委老师蹲下为我擦拭时,鬓角的珍珠发卡划过耳垂的刺痛,至今
参考范文:
新知探究
仍像藏在皮肤里的细小星芒。那幅画后来被贴在教室后门,直到毕业时,我还能摸到颜料皲裂的纹路,像触摸时光的褶皱。
三年级植树节,我和同桌在操场栽下香樟树。他抡起铁锹磕到石头,震得我俩虎口发麻。当塑料水壶的水浇进树根,泥土咕嘟咕嘟冒着泡,气泡破裂的声音竟和我心跳的节奏奇妙共振。去年深秋加入文学社,第一次投稿的邮箱提示音响
新知探究
起时,我正咬着笔杆发呆 —— 窗外香樟树的叶子恰好落在作文本格子线上,叶脉纹路与钢笔字的起笔完美重合。
这些细碎的记忆碎片,如同散落的拼图,渐渐拼出了如今的我:一个相信泥土有呼吸、文字会生长的少年。
新知探究
二、你和家人朝夕相处,感情深厚,但你知道他们的爱好、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看看通过写小传,你是不是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更深的理解。不少于500字。
思路引导:
①确定写作对象:选性格鲜明/有独特经历者,如“爱修旧物的爷爷”“开过早餐店的妈妈”等,忌选“完美但无记忆点”的家人。②挖掘核心特质:用3个关键词概括,如外婆:倔强、节俭、勤劳,所有素材围绕关键词筛选。③采用真实细节:问他/她的生日、职业变迁、重大选择;观察
新知探究
他/她生活中的习惯动作、珍视物品。④叙述避虚就实:用“每天5点扫楼道”代替“热心助人”,用“存折数字精确到角”代替“生活节俭”。⑤注意情感节制:借物抒情优于直白赞美,结尾可留白。⑥尊重家人意见:写完之后,让家人看看或者读给家人听,结合家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新知探究
参考范文:
爷爷的工具箱
爷爷生于1949年霜降,那只枣红色工具箱是他28岁进厂时领的。箱角磕出的凹痕里嵌着机油,铜锁扣早被磨成了温润的古铜色,掀开箱盖时,总能听见他年轻时哼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在金属碰撞声里轻轻摇晃。
1985年夏天,我家那把藤椅的扶手裂成了三瓣。父亲要扔掉,爷爷却蹲在院子里,用细麻绳一圈圈缠着开裂处。蝉鸣声里,他鼻尖沁着汗珠,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物件跟人一样,伤筋动骨得慢慢养。”他把泡过桐油的
新知探究
碎布塞进裂缝,工具箱里的羊角锤在阳光下闪着光,锤头的凹痕里还卡着1976年抢修锅炉时崩掉的铁屑。
爷爷的节俭刻在生活的褶皱里。那只白底蓝花的搪瓷缸,沿口磕掉了拇指大的一块瓷,他用锡片细细补上,补痕像枚银色的月牙。每天清晨五点,他都用这只缸泡浓茶,茶垢在杯壁结了层深褐色的壳。有次我偷偷把缸藏起来,他翻遍整个厨房,最后在储物柜最底层找到时,竟像找到了走失的孩子般摩挲着缸身:“这是你奶奶陪嫁的,比你爸岁数都大。”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修座钟的模样。那台上海牌座钟停摆三年,齿轮间卡着陈年灰尘。爷爷戴着老花镜,镊子尖在零
新知探究
件间游走,像在梳理时光的脉络。当摆锤重新摇晃,钟声在黄昏里荡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抚过钟面,玻璃上的划痕映着他年轻时的影子——那个在车间连续加班三天三夜,只为修好进口机床的青年。
如今爷爷的工具箱躺在阳台角落,螺丝刀柄磨出了包浆,扳手齿痕里藏着岁月的碎屑。每当我翻开箱盖,铁锈味混着机油香扑面而来,恍惚间又看见他蹲在老藤椅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花白的发间织出细密的网。这个总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老人,用半生时光教会我:真正的珍贵,不在于崭新的外表,而在于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痕迹里,藏着永不褪色的温度。
新知探究
三、各学科的学习,都会涉及一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记。学校拟编辑一部《中华英杰人物谱》,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你选择一位杰出人物,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思路引导:
(1)搜集资料
①确保资料真实可靠,如来源官方传记、权威媒体、学术著作等。②多途径互补,如实地调查、访谈等综合运用。③引用资料注意标注来源。
新知探究
(2)选人避坑
①忌选流量名人:避开娱乐明星、网红,聚焦科技、文化等领域人物,如钱学森、张仲景、林巧稚等。
②慎选超经典人物:不选孔子、李白等资料泛滥型人物(易陷资料堆砌),可选詹天佑、黄旭华等“有明确专业标签+生动细节”的英杰。
新知探究
(3)核心素材聚焦
①抓“三个一”:1次人生转折(如钱学森突破美国封锁归国)、1项突破性贡献(如林巧稚首倡中国妇产科学体系)、1句标志性话语(如詹天佑“各出所学即为报国”)。
②用数据证价值:邓稼先参与核试验32次、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数字比形容词更有说服力。
新知探究
参考范文:
潜龙在渊:黄旭华与中国核潜艇的三十年隐秘航行
1958 年深冬,34 岁的黄旭华在上海接到秘密调令时,桌上还摊着未完成的船舶设计图。这个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不会想到,这一纸调令将开启他长达 30 年的“隐形人生”——作为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他将在世人看不见的深海里,为新中国筑起战略核威慑的钢铁长城。
新知探究
人生拐角处的誓言
生于广东海丰的黄旭华,童年恰逢抗战烽火。1938年,日军轰炸汕头时,他躲在防空洞里听着敌机轰鸣,第一次懂得 “没有强大国防就没有百姓安宁” 的道理。1945年报考大学时,原本想学医的他,在目睹美军舰艇横行长江后,毅然转入船舶制造专业。1958年,当组织询问他是否愿意投身“一项高度机密的工作”时,黄旭华只问了一句:“需要我做什么?”从此,他从亲友的通讯录里“消失”,连父母都以为他在上海某工厂工作。
新知探究
用算盘打出核潜艇脊梁
在辽宁葫芦岛的荒滩上,黄旭华带领团队开始了“从一张白纸画起”的征程。当时没有计算机,他就带着设计师们用算盘计算潜艇核反应堆的数百万组数据,为验证一个数据常常昼夜不停地核算。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时,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核潜艇只能在近海漂”,黄旭华却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艇参与深潜试验。1988年,64 岁的他身着潜水服,在核潜艇下潜至极限深度时,全程记录数据,成为世界上首位随核潜艇深潜的总设计师。当潜艇安全上浮,他在舱内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新知探究
对国家的忠是最大的孝
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在《文汇月刊》发表,黄旭华把文章寄给母亲。老人捧着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终于含泪确认:“这个署名‘黄总设计师’的人,就是我 30 年没见面的儿子。” 直到1994年母亲去世,黄旭华才得以公开自己的身份。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核潜艇模型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课堂小结
从青丝到白发,黄旭华用30年隐姓埋名,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跨越。当他以96岁高龄获得“共和国勋章”时,颁奖词这样写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英雄,从来都在看不见的地方,为民族托举着希望的火种。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