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1.交流分享这一阶段的读书成果,熟悉这本书的内容,了解重要人物的特点。(思维能力)
2.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归纳阅读纪实文学的要点和阅读方法,培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运用)
3.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小人物的可敬,大英雄的可亲,继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重难点
1.分析归纳纪实文学的阅读要点和阅读方法。
2.做好课下纷繁复杂的准备工作,交流遇到的困难,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情境导入
本学期伊始,大家便着手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各小组的阅读情况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分享信息,走进红色经典
1.有关本书的信息,哪个小组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
小组指派成员,为大家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信息。
(1)关于本书的背景信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新知探究
此后,斯诺前往陕北苏区红军前线部队,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诸多红军将领,还搜集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在四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斯诺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之中,对陕北苏区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等方面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密密麻麻写满了 14 个笔记本。
同年 10 月底,斯诺带着丰富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回到北平,开始着手写作《红星照耀中国》。
新知探究
这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新知探究
(2)关于本书作者信息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复始之旅》《大河彼岸》等。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3年秋到1935年底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图说内容,读薄历史厚书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请各小组根据书中内容,完成下面方任务:
(1)以地点和人物为线索,绘制斯诺的行程图,并加以解说。
新知探究
斯诺采访路线示意图:
新知探究
手绘图示例:
新知探究
解说:
埃德加·斯诺于 1936年在爱国人士宋庆龄先生的暗中帮助下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了西安府。在西安,他拜访了杨虎城和邵力子,并且与红军方面的联络人取得联系。在联络人以及邓发的帮助下通过张学良获得前往延安的机会。斯诺乘坐张学良部队的军用卡车来到延安到达延安后,斯诺步行四小时见到了红军刘龙火。在他的帮助下,斯诺来到了安塞百家坪
新知探究
在这里见到了周恩来、李克农等红军的高级领导人。第二天,斯诺跟随红军的通讯部队骑马到了红色中国临时首都--保安。在保安,斯诺采访了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毛泽东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红军的长征历程、共产党的政策以及对当时世界的一些看法。此外,在保安,斯诺还参观了红军大学、红军剧社,采访了当时的红军大学校长林彪以及徐特立等人。
新知探究
离开保安后,斯诺准备前往甘肃边境的前线。途中,经过吴起镇。在这里,斯诺见证了苏区的工业发展,采访了工厂的工人,体验工人们的生活。之后,斯诺到达了宁夏南部预旺堡,这里是红军一方面军和司令员彭德怀的司令部所在地。在这里,斯诺近距离地感受到正规红军部队的作风和战斗力,真实地了解了彭德怀、徐海东以及一些红小鬼的革命经历。之后斯诺从前线返回到保安,在外交部安顿下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搜集整理他采访得来的资料。随后,斯诺带着他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是第一次拍到的中国红军的照片和影片--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离开了红色中国,回到了西安府。
新知探究
(2)根据书中内容绘制地图,讲解长征路线以及书中介绍的重大事件,并为大事件配上插图。
参考示意插图
新知探究
绘制图示例:
新知探究
解说:
破四道防线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防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兵力由 8.6 万减到 3 万。
新知探究
巧夺金沙江
为顺利渡过金沙江,红军声东击西。在一天晚上,有一营红军突然改变方向,强行一天一夜到达唯一可以摆渡的地方―皎平渡。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悄悄解除了驻军武装。天黑后,他们又押着一个村长到河边,扮成国民党向对岸哨兵要来了渡船,红军不久就在北岸登陆。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进军,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运了九天,全军到达四川境内。
新知探究
强渡大渡河
刘伯承与彝族的总首领歃血为盟而赢得了彝族人的友谊,于是红军很顺利的进入了四川。他们在大渡河边奇袭安顺场时,获得了国民党刘文辉回家探亲所遗留的一艘船,选了 18 名战士冒着敌人的子弹把另外两艘船带回来。船带回后,三天把一师人员送到了北岸。
新知探究
飞夺泸定桥
由于还有许多红军未被送到北岸,蒋介石的飞机已开始轰炸。于是第二天,南岸的战士不断前进,甩走蒋军。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桥已撬走了一半,30 红军冒着火焰抓住铁锁向前进,向敌人扔手榴弹,敌人的意志受到了影响,有些还帮着红军打白军,最终红军歼灭了敌人。
新知探究
翻雪山
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许多南方战士不习惯高原气候,冻死不少。并且,在有很多地方没有路,他们只能自己铺出来。红军战士经过梦笔山、打鼓山等,最后在 1935 年 7 月 20 日进入毛尔盖地区。
过草地
红军进入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都不见人烟,只有沿着一条本地山民才能穿过这个沼泽地带的中心,许多人在这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而无法自拔。沿途中,红军战士吃青稞和野菜;到了夜里,就蜷缩在灌木枝下,条件异常艰苦,损失了许多人和牲口。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大会师
长征历时 368 天,100 多天遇战。任何一次战斗失败都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失败。在漫长艰苦的征途中,由于战斗环境,自然灾害,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历尽艰险终于到达陕北。长征得以胜利结束。
新知探究
(3)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全书大事件,配合时间轴便于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信息。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读写结合,传承红色精神
1.阅读红色经典作品,要学会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还要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净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2.注意借助历史知识去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要用事实说什么“话”,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方法:
新知探究
活动:
专题一:为革命者写小传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介绍的众多革命者中选择一位,梳理书中关于他的内容,如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投身革命的缘由、在革命中的贡献,以及外貌言谈、性格气度等,根据梳理的内容,为他写一篇小传。
新知探究
徐海东大将
参考范例:
从窑工到开国大将的铁血传奇
新知探究
专题二:举行读书分享会
《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许多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介绍了革命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围绕所给的话题,谈谈你的阅读体会和获得的启示。
讨论,如: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新知探究
参考范例:
长征精神的内核
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保持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为救国救民,不惜面对一切艰难险阻,以无畏的牺牲精神突破敌人封锁、克服自然险阻。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革命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各部队紧密配合,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依靠群众的为民情怀:始终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把人民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出发点,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本课小结
《红星照耀中国》以纪实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真实形象,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以及这部作品独特的价值。在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向红色经典里的英雄人物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诱惑,为实现梦想努力拼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