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一、单选题1.东方六国大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而秦国多重用各国流亡士人来辅政,如卫人商鞅、楚人李斯、赵人楼缓等。由此可推知( )A.秦国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国得以确立C.六国严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2.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如图)。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当时唯一通行的文字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重视纠正经济法规弊端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成效显著3.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种价值评定。秦始皇认为由臣属根据君主行为议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的非圣无尊行为,故废除谥法。据此可知,秦始皇此举( )A.继承传统礼乐制度 B.彰显君臣共治理念C.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践行伦理纲常思想4.秦朝三公和诸卿的设立,行政、军事、司法、监察、财政的分设,博士议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这说明秦朝( )A.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B.强化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C.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奠定大一统文化基本格局5.柳宗元《封建论》中有这样的观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强调的是( )A.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B.郡县制推广的进步性C.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 D.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6.某学者指出:这种制度,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后再派到地方去工作。这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的信息带到中央,为中央政府的种种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使庞大的帝国基本上能有效运转。据此可知,学者认为该制度( )A.提高了政府决策效率 B.引发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C.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D.加速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充分流动7.波斯御道沿途设有驿站,信使日夜兼程传递政令。据记载,从苏萨到萨迪斯(约2500公里)的信件仅需7天即可送达,商队则需耗时3个月。秦朝规定“车同轨’,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松树为标。中央政令通过驿站系统传递至边郡、紧急军情可日行五百里。由此可知波斯与秦( )A.疆域辽阔加剧管理难度 B.自治传统影响行政效率C.经济资源集中程度相当 D.官僚体系运行的相似性8.图所示为一枚出土于广西象州的秦国半两铜钱,经鉴定该半两铜钱最可能铸造于战国时期。该币重量为10.05克(按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的标准,半两铜钱的标准重量约为7.89克)。当地出土的秦代半两铜钱,直径误差小于0.4厘米,厚度误差小于0.2厘米。据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战国流行私铸货币之风 B.秦朝铸币逐步走向规范C.秦国直接管辖岭南地区 D.秦朝未能真正统一币制9.如图为秦朝道路交通示意图,驰道中央三丈辟为“御道”,供帝王或特许人员驰行,两侧供他人行走,“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规格为“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另有直道在规格上与之类似,通常供大军调动使用。这反映出秦朝( )A.国家权力集中 B.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C.邮传体系完善 D.重视社会基层治理10.岳麓秦简的秦令载:“新黔首(新地居民)或不勉(勤勉)田作、缮(修葺)室屋,而带剑挟兵,曹(偶)出入,非善谷(俗)殹(也),其谨禁御(禁止)之。”这一规定( )A.开创了中央集权治理模式 B.体现了当时社会基层治理C.反映了秦朝依法治国理念 D.有助于稳定新地社会秩序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12.秦朝在地方设置监察官员,称监御史。监御史除“掌监郡”外,还负责察核地方狱讼及上奏文书,可以领兵作战,负责开凿水渠,以及向朝廷推荐人才,等等。据记载,“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这反映出秦朝( )A.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加强 B.国家治理趋于完善C.监察机构官员职责混乱 D.地方行政权力削弱13.黄河含沙量高达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国( )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14.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至秦完成统一、国家政治实现了“周秦之变”。据此可知,“周秦之变”的主线是( )A.国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免 D.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15.某学者认为,秦朝建立后,部分人通过经营产业、投资等手段,如“用谷量牛马”的乌氏倮和“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巴(郡)寡妇清,“位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原来六国的工商业者在迁徙后“富室巨万”,成为特权阶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贵族女性地位提高 B.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统一局面利于经济发展16.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它面前只剩下灭亡这一条路了。这表明了秦朝灭亡原因是( )A.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专制皇权的滥用C.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D.秦王朝的暴政17.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大梁人献计于嬴政,私下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下列评价秦始皇的表述中,可与该记载互证的是( )A.是圣是魔,未可轻议B.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D.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18.有学者认为,嬴政称帝之后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举措,最基本的就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等一些日常交往的必需品,但统一的运行还缺少一步,不过他当时最终意识到并做好了“高级的统一”。做好了“高级的统一”这一观点主要是指当时秦始皇( )A.巩固国家统一 B.树立君主权威 C.方便交通发展 D.强化思想统一19.探究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历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影响以下历史认识的主要因素是( )作者 观点 出处贾谊(前200—前168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杜牧(803—852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苏轼(1037—1101年)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 《上神宗皇帝书》A.思想认同 B.史料来源 C.研究视角 D.主观动机20.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以“大楚兴,陈胜王”为口号,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最终来自楚地的项羽和刘邦,成为最高统治权的角逐者。经过楚汉战争,刘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据此,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A.秦朝在原楚国地区的统治比其他地区更残暴 B.秦统一后未能有效实现国家文化心理的统合C.知人善任是刘邦最终获取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D.“楚”成为秦末凝聚所有反秦势力的文化符号二、材料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含利好战)……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列举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集权采取的主要措施?(2)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柳宗元论周、秦灭亡的原因有何不同?22.【泰半之赋的争议】材料一 泰半在古汉语中意为“大半”“过半”,通常指三分之二左右的比例。“泰半之赋”意为征收百姓收入或产出的一半以上作为赋税,在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经常用于形容暴政,例如:二世皇帝,……发闾左之戍,收泰半之赋……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回应。——整理自(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注:《淮南子》成书于汉初,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兼采纳儒家和阴阳家的观点)材料二 (某田地)宽24步,长20步,面积2亩,其中税田面积为40步。——译自北大秦简《田书》8-007(注:(1)《田书》卷8反映了安陆、江陵等县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征收田租的情况。(2)秦朝征收田租是从农户耕种的土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税田,税田的比例即是田租税率)材料三 对于秦朝的“泰半之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学者黄今言指出:自殷周以来,“租”与“赋”的用途不同。“赋”是供军备给养之用的,历来如此。从《淮南子》《淮南王传》《伍被传》等材料的行文来看,凡言收“泰半之赋”的地方,都是和兵役、徭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带有军赋之性质。……收“泰半”的田租,超脱了秦代当时农业产量的实际水平。据此,黄今言认为____。——整理自黄今言《秦代租赋徭役制度研究》材料四 迁陵县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垦田总面积为5295亩,税田面积为451亩。——译自里耶秦简8-1519(注:里耶秦简为秦朝迁陵县官方文书档案)(1)已知秦朝粮食亩产约65千克,现假设始皇三十一年安陆县某农户名下有田地10亩,请你根据材料二,估算他当年需要缴纳的田租数额(单位:千克,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为整数),并续写材料三的划线部分(40字以内)。(2)并结合所学与上述材料,分析材料四中里耶秦简的记载是否能够澄清有关秦朝“泰半之赋”的争议?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B B C D B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A B D B D D D B1.A【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为官。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大都任用宗族及国人为执政,反映旧贵族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权力。秦国多重用各国流亡士人来辅政,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反映旧贵族的特权受到明显削弱,君主掌握选官权,可以任用国家需要的人才,加强了君主集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六国贵族仍然占据一部分重要官职,贵族政治的残余仍然存在,而非官僚政治在六国得以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日益受到破坏,而非受到严格遵守,排除C项;从材料中秦国重用卫人商鞅、楚人李斯,只能得出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不能断定法家思想在秦国率先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4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不更’是低级爵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志瓦文中的“东武”指的是今天的山东武城县,据此可知,这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后,因为山东武城县应该属于东方六国故地,所以当地设县应该是秦朝建立之后,据此推断出该墓志应该不早于秦朝建立的公元前221年,B项正确;该墓志瓦文使用的字体小篆是秦朝建立后统一的文字,后来隶书也成为通行的文字,而材料所给时间并不确定是秦朝的哪一阶段,所以不能据此推断小篆是当时唯一通行的文字,排除A项;由“居赀”是指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可推断出当时存在劳役代替罚款的规定,但并不能据此得出秦国重视纠正经济法规弊端,排除C项;“不更”是低级爵位,但并不能从中判断这种爵位是怎么获得的,所以不能据此推断出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废除谥法,避免“子议父,臣议君”,旨在强化君主权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礼乐制度已经逐渐瓦解,排除A项;秦始皇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而非君臣共治,排除B项;巩固统治是主要目的,而非践行“伦理纲常”,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和诸卿的设立,使得各机构既分工又相互制衡,最终皇帝操大权于股掌,这表明秦朝通过这种官僚制度的设计,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官僚机构对皇权的服务和皇权的强化,而非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措施,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材料中内容主要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关,没有涉及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容,如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民族融合等方面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说的是政治格局而不是文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虽然其动机是出于皇帝个人的私欲,但客观上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使选官任能更趋“公天下”,为后世中央集权体制奠定基础,因此强调郡县制的推广具有进步性,B项正确;“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侧重于统一的条件而非制度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与材料中批判“私其一己之威”不符,排除C项;“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仅对应材料中“私情”,但材料重点是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并结合所学察举制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使中央和地方人才、信息交流通畅,既能扩大中央统治基础,又能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还能把中央的政策比较准确地带到地方,增强地方对国家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有利于中央与地方信息和人才的流通,政府决策效率的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实行的后期,任人唯亲与“以官举士”的现象日趋严重,反而阻碍社会各阶层间的充分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7.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和古代波斯。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波斯和秦朝都建立了驿道系统,提高了政令传递的效率,这说明它们的官僚体系运行具有相似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波斯和秦朝都建立了驿道系统加强对疆域的管理,而不是强调管理难度加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自治传统,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治管理,不涉及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由材料可推知,战国时期的秦半两铜钱的实际重量尚不稳定,在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铸币之间的误差有所减小,这可用于印证秦朝铸币逐渐走向规范,B项正确;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这批货币是否为私铸货币,排除A项;秦朝在灭六国后,才在岭南设置郡县,实现直接管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和秦朝货币的对比,不能说明秦朝未统一币制,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驰道中央三丈辟为‘御道’,供帝王或特许人员驰行”“直道通常供大军调动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驰道、直道的专属性设计体现国家资源高度集中于皇权,服务于中央集权统治,A项正确;材料强调道路的规格与用途,未提及工程耗费对民众的影响,排除B项;邮传体系需驿站、文书传递制度支撑,材料仅涉及道路建设,排除C项;社会基层治理涉及户籍、乡里组织等,侧重基层百姓,而“御道”、直道主要为了统治地方,而非强调基层,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秦的法令规定意在让新地居民致力于农耕之事,勤勉田作、修葺房室,限制与“新黔首挟剑兵新居地人民所持私兵器,此举意在形成秦在新占领地区对重型武器的垄断,削弱关东民间反抗力量,这些均有助于稳定新地社会的整体秩序,D项正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治理模式,但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法令中的规定,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法令中的规定,没有涉及秦的基层治理,排除B项;依法治国指的是用法律来规范社会,治理国家,但是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法令中的某些规定,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巡行刻石中,“上农除末”(重农抑商)旨在稳定经济基础,“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规范等级秩序)与“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强化家庭伦理)则指向社会风俗的整顿。这表明秦朝通过政治手段干预社会风俗,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西周等级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而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核心,曾“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刻石中“合同父子”虽含儒家伦理元素,但未确立儒家为官方意识形态,排除C项;重农抑商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由商鞅变法实践,并非秦朝首创,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设置的监御史,不仅负责监察地方,还兼管司法、军事、水利、荐才等多项事务,这意味着中央可以通过监御史将权力渗透到地方的各个领域,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加强,A项正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国家治理并不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监御史的设置是为了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职责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监御史的存在是为了监督和辅助地方行政,而不是为了削弱地方行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黄河含沙量大,容易发生泛滥,因此需要中央集权的国家承担防洪治水的任务。同时小农家庭通过挖掘水井等方式满足自家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小农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条件。可见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合理性,A项正确;“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防洪系统”说明国家组织能力强大,但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材料还提及“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排除B项;自然环境影响而非决定了制度选择,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在讲“治理黄河”,落脚点在“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也即黄河治理与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可知,秦的统一,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建立起官僚政治,B项正确;秦代的统治仍然是“人治”,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免属于“周秦之变”的一个方面,不属于主线,排除C项;科举制的确立说明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排除D项。故选B项。1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大一统局面下,部分人通过经营产业、投资等手段,“位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原来六国的工商业者在迁徙后“富室巨万”,成为特权阶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秦朝统一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巴(郡)寡妇清个人受到礼遇,并不能说明整个贵族女性地位提高,排除A项;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流动频繁”说法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可得出,材料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君主专制破坏社会经济,根源是专制皇权,B项正确;材料提及君主的专制权力破坏社会经济,根源是专制皇权而非社会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赋税和徭役,排除C项;材料强调专制君主空前强大的权力,而非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17.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可知,大梁人认为秦王刻薄寡恩,对其是批判态度一旦得天下,世人必被其奴役。后来的事实证明,嬴政统一六国后仍然推行严刑峻法,造成国内矛盾激化,D项正确;材料“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是从两方面看待秦王嬴政,而材料展现的是对秦始皇的批判态度,两者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强调了秦王统一六国的功绩,而非对秦始皇的批判,排除B项;材料“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是从秦朝迅速败亡的史实中得出“重在安民”的历史教训,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在称帝之后,统一文字、度量衡、法律”可知秦始皇完成了物质和制度方面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通过 “焚书坑儒” 等举措来强化思想统一,虽然手段较为极端,但从巩固统一的角度来看,是在物质和制度统一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即实现思想层面的统一,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等举措本身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具体措施,排除A项;秦始皇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树立君主权威,排除B项;方便交通发展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高级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19.D【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西汉贾谊认为秦实施残暴统治是其灭亡原因,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根据材料“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唐代杜牧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根据材料“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可知,宋代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召怨天下”,旨在否定“新法”。由此可见不同时代的文人对秦朝短命而亡有不同的观点,影响他们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主观动机的不同,D项正确;思想认同也包含在主观动机里面,排除A项;史料来源只是因素之一,但并非主导因素,排除B项;研究视角只是历史认识的因素之一,也属于主观动机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20.B【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陈胜、吴广以“大楚兴,陈胜王”为口号,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以及最终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从而建立了西汉,可知秦统一后虽然加强了政治方面维护统一的措施,但是陈胜、吴广起义却打出此前楚国的旗号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说明秦统一后未能有效实现国家文化心理的统合,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在楚地的统治,不能说明比其他地区残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强调刘邦胜利的因素,排除C项;材料中仅说明陈胜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号,不能成为所有反秦势力的文化符号,排除D项。故选B项。21.(1)措施: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思想:焚书坑儒;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2)不同:柳宗元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诸侯势力过大,最后导致周朝灭亡,而不是政治管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而不是郡县制本身。【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关于秦朝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措施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作答,如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思想:焚书坑儒;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2)本题是原因题、对比题。时空是周朝、秦朝时期的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含利好战)……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可知,柳宗元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诸侯势力过大,最后导致周朝灭亡,而不是政治管理;根据材料“……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柳宗元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而不是郡县制本身。22.(1)1/6×1/2=1/12,65×10÷12≈54千克。续写:“泰半之赋”若指田赋,则超出了秦朝的农业生产水平,所以“赋”应当是军赋而不是田赋。(答案唯一,但大意符合即可给分,超过40字不给分)(2)不能。材料二和材料四虽然是实物史料且相互印证,但它们所涉及的地区和时间仍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秦朝所有地区和整个时期的赋税情况;材料一中的《淮南子》成书于汉初,其观点可能存在作者抨击前朝(秦朝)贬抑法家的主观动机,而材料三的观点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基于现有史料的推论,缺乏更多直接证据支持。因此,仅依据现有材料难以完全澄清“泰半之赋”的争议,还需要更多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进一步佐证。【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数额:根据材料二中“(某田地)宽24步,长20步,面积2亩,其中税田面积为40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地总面积 = 24步 × 20步 = 480步 = 2亩(秦制1亩=240步 ),税田面积 = 40步 , 税田面积 = 40步 , 税率 = 税田面积 / 总面积 = 40 / 480 ≈ 8.33。由此推知,若农户有10亩地:总产量 = 10亩 × 65千克/亩 = 650千克,田租 = 650 × 8.33% ≈ 54千克。续写:根据材料三中“‘租’与‘赋’的用途不同。‘赋’是供军备给养之用的”“凡言收‘泰半之赋’的地方,都是和兵役、徭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带有军赋之性质。……收‘泰半’的田租,超脱了秦代当时农业产量的实际水平”可得出“泰半之赋”若指田赋,则超出了秦朝的农业生产水平,所以“赋”应当是军赋而不是田赋。(2)本题是原因题。是否能:不能。理由:根据材料二“《田书》卷8反映了安陆、江陵等县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征收田租的情况”材料四“里耶秦简为秦朝迁陵县官方文书档案”可知,材料二和材料四虽然是实物史料且相互印证,但它们所涉及的地区和时间仍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秦朝所有地区和整个时期的赋税情况;根据材料二“(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南子》成书于汉初,汉初统治者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这与秦朝的法家思想不一致,因此其观点可能存在作者抨击前朝(秦朝)贬抑法家的主观动机;根据材料三“从《淮南子》《淮南王传》《伍被传》等材料的行文来看”可知,材料三的观点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基于现有史料的推论,缺乏更多直接证据支持,因此可得出仅依据现有材料难以完全澄清“泰半之赋”的争议,还需要更多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进一步佐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