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关键知识点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一、单选题1.曹魏的城乡市场多以谷物、布帛为交易媒介,至北魏初期仍存在“谷帛为市”现象。同一时期南方多以甘蔗、橘柚、高级奢侈品等换取北方的骆驼等特产。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租庸调制广泛推行 B.时局变动影响商品经济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拉大2.据《资治通鉴》记载,晋武帝曾向跟随吴主孙皓投降而来的吾彦问起东吴亡国的原因,吾彦回答说“吴主英俊,宰辅贤明”,但“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故为陛下禽耳”,引得晋武帝赞赏。吾彦的回答( )A.展现了对旧主的忠诚 B.客观分析了吴国灭亡的原因C.基于江东望族的立场 D.以天人感应阐释了西晋法统3.魏晋时期氐人“多知中国语”,普遍使用苻、姜、杨、梁、吕等单姓。同时,许多羌人贵族有较高的儒学造诣,如姚兴“听政之暇”,引“耆儒”姜龛等“讲论道艺,错综名理”。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的发展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各民族生活方式日渐趋同 D.北方少数民族已完成封建化4.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当今的研究者也认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当时各地区占据山险、构建坞堡状况的理想化描述。据此,《桃花源记》的“纪实”应是( )A.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 B.军事强大,不断开疆拓土C.政治清明,对外交通发达 D.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5.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文献可考的家训至少有80余篇(部),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些家训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训大量涌现主要缘于(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高门士族日益崛起C.私学教育走向兴盛 D.基层治理不断强化6.南朝时期,《清商乐》盛行,成为南方音乐的主流。《清商乐》是北方旧曲传入江南后,与江南吴音相结合,经“吴人传授讹变”发展起来的,后被朝廷视为“华夏正声”。朝廷下令“可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清商乐》的发展反映出( )A.士族主导审美趋向 B.北方正统地位提升C.南朝构建文化正统 D.大一统的政治趋向7.“永嘉之乱”后,初到江南的北方世族因置身于其地而哀歌痛哭。而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方山水竟如此清朗秀丽。于是,寂寞千古的江南山水便有了情趣、诗意和生命。这一变化( )A.激发了世族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 B.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的时局C.拓宽了“文人地理”的生存空间 D.促使世族心理结构由务实到敏感8.魏晋南北朝以前,江南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则呈现多样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等北方耐旱作物逐渐普及的格局。这些来自北方的耐旱作物在播植时间上和对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开。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A.统治者政策的推动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精耕细作技术成熟9.刘宋孝武帝颁布“占山格”的律文,规定官僚贵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占有山泽的最高限额,一、二品官占山三顷,至九品及百姓一顷;已经占足者,不得再占;先前不足者,可以补足。据此可推知,这一规定( )A.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客观上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C.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稳定了均田制下的小农经济10.编定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 禹贡》根据土地的肥瘠状况,评扬州的土地为“下下”。到南朝时,其地则被称誉为“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余,尤为殷盛”。以上变化说明该地区( )A.气候适合农业发展 B.生产能力得到提升C.稻麦复种得到推广 D.经济发展超过北方11.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江东垦田面积从东汉末年的400万亩增至东吴时期的900万亩,永兴(今浙江杭州)地方精耕细作的稻田,一亩可产米三斛。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江东( )A.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B.生态环境持续恶化C.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民众生活日渐富足12.南朝梁初,京城及三吴、荆、郢、湘、益等地使用钱币、交州、广州地区把金银作为货币其金州郡混杂着甪谷物布帛进行交易。这反映了( )A.币制混乱左右经济重心南移 B.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较为发达13.下面是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势力范围及生产方式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国号 兴亡年代 民族 统治区域 生产方式前赵 304—329年 匈奴 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 半农半牧后赵 319—351年 羯 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重视农业前燕 337—370年 鲜卑 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半农半牧后燕 384—407年 鲜卑 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的大部分 半农半牧A.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B.经济重心向南转移C.民族交融趋势显现 D.南北对峙局面形成14.史料记载,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诏令的颁布( )A.得益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大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C.意在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D.实现了民族文化封建化15.北魏初期,朝廷中枢机构如御史台(南台)等要职均由鲜卑勋贵掌控,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宗室、鲜卑勋贵在将相大臣中占92.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族士大夫在中枢机构占比提升至41%,中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核心。这一变化( )A.淡化了门第观念的羁绊 B.消除了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C.推动了区域间均衡发展 D.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16.北魏时期,高闾曾上书:“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递修三献,共荐黍稷,配以祖考,以像祖考来格。”同时,鲜卑等少数民族姓氏大量改为汉姓,如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这些现象表明,北魏时期( )A.延续前朝旧制彰显统治的正统性B.民族交融呈现制度与文化协同推进C.姓氏改革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策略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使社会风俗趋同17.北魏建国后向归顺北魏的汉人上层和少数族人首领赐授“客”身份,这被称为赐客制。“客”阶层在归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少数族人的“客”可通过赐婚融入鲜卑阶层,多数汉人的“客”则纳入各级官僚机构。北魏的赐客制(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C.加速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 D.削弱了北魏政权的正统性二、材料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乾坤众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晋末年,陈郡谢氏家族南渡。谢鲲墓志于1964年出土于南京,其文如下:“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暂时浅埋)建康县石子罡,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妻中山刘氏,息尚仁祖,女真石。弟褒幼儒,弟广幼临,旧墓在荥阳(谢氏家族墓原在河南荥阳)。”材料二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1946年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谢氏家族“南渡”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谢鲲墓志的史料价值。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D B C C B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A C A C D B C1.B【详解】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曹魏时期“城乡市场多以谷物、布帛为交易媒介”,北魏初期仍存在“谷帛为市”的现象,同一时期南方“多以甘蔗、橘柚、高级奢侈品等换取北方的骆驼、马等特产”可知,当时实物交易取代货币流通,折射出战乱、政权对峙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商品交换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直接互换为主,货币功能弱化,B项正确。租庸调制广泛推行是在唐朝,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人口迁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且不符合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原因题、拜占庭,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吾彦说吴国灭亡是因为 “天禄永终,历数有属”,即上天的旨意和命运的安排,西晋取代东吴是顺应天意,这是以天人感应的思想来阐释西晋的法统,D项正确;吾彦的回答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孙皓本人不当行为的影响,但并未直接展现对吴主孙皓的忠诚,排除A项;吾彦的回答将吴国的灭亡归因于天命,并未客观分析吴国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吾彦的出身,无法推测出吾彦基于何种立场,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氐人知中国语,用汉姓且许多羌人贵族有较高的儒学造诣,这些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氐人和羌人对中原文化的推崇是由社会安定造成的,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无法说明各民族生活方式趋同,排除C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保障自身安全,会选择占据山险构建坞堡这种相对安全的居住形式,这正符合《桃花源记》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渴望安宁的心理,D项正确;如果是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的状况,不太可能出现人们需要占据山险构建坞堡来保障自身安全和生活的情况,排除A项;军事强大不断开疆拓土与人们在当地占据山险构建坞堡没有直接关联,不是构建坞堡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政治清明、对外交通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不需要通过占据山险构建坞堡来维持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经济上具有强大势力,为维持家族地位和特权,注重家族传承与教育,家训随之大量涌现,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已成为主流,并非此时家训涌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私学教育在春秋战国已有发展,家训属于家族内部传承,与面向社会的私学性质不同,且材料未体现私学兴盛与家训的关联,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弱化,基层治理多依赖地方豪强而非官方体系,家训是士族自我管理手段,与基层治理强化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北方旧曲传入江南后,与江南吴音相结合”“被朝廷视为‘华夏正声’”及朝廷调整音乐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政权通过改造北方旧曲并融入本土元素,将其定为“华夏正声”,旨在强化自身对中原文化正统的继承与重构,以此对抗北朝的文化竞争,C项正确;材料强调朝廷对音乐的主导性改造,而非士族审美主导,排除A项;南朝将北方旧曲本土化并定为“华夏正声”,恰恰是争夺文化正统而非承认北方正统,排除B项;南朝时期南北分裂,材料未体现政治统一趋向,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影响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题干“永嘉之乱”后,北方世族被迫南迁,这群长久受玄学浸润的北方文化人从亡国丧家之痛,到惊喜发现江南山水之美,促成心理结构、思想意识、审美意识的变化,逐渐地培养出一种超然、艺术心境,进而拓宽了“文人地理”“文人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C项正确;材料的现象会一定程度上消磨世族的斗志,南方偏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持续至589年隋灭陈,与“永嘉之乱”(311年)相隔近300年,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材料聚焦环境对心理的净化作用(“这方山水竟如此清朗秀丽”),心理结构是由敏感走向务实,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则呈现多样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等北方耐旱作物逐渐普及的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作物的多样化,B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虽有一定作用,但材料未直接体现政策引导,且人口迁移的影响更直接,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且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项;“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中农作物多样化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朝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官僚贵族百姓占有山泽的限额,事实上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山林川泽的私人占有,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刘宋试图以此限制豪强士族封山占水的现象,但是标志着山泽私人占有的合法性,且在执行上存在较大困难,事实上,士族豪强多逾限占据山泽,因此无法抑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对国家赋役承担情况,无法得出农民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的结论,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均田制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如牛耕、铁农具推广)和劳动力,推动南方土地开发。由此可见,上述变法说明生产能力的提升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得以改良,B项正确;气候具有稳定性,战国至南朝期间扬州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无法解释短时间内土地肥力的突变,排除A项;稻麦复种制主要在宋代普及,南朝时期尚未大规模推广,且复种制属于耕作制度优化,而非土地肥力提升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尚未超越北方。题干仅提及扬州的开发,未涉及南北经济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魏晋时期(中国)。材料指出江东垦田面积大幅增加(从东汉末年的400万亩增至东吴时期的900万亩),且永兴地区稻田亩产达三斛米。垦田面积扩大反映土地开发规模提升,亩产提高则表明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两者共同说明单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A项正确;虽然开垦可能导致环境问题,但题目中没有提到环境变化,排除B项;超过北方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仍是经济重心,排除C项;民众生活富足缺乏直接证据,且农业发展与生活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京城及三吴、荆、郢、湘、益等地使用钱币,这些地区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在古代,货币的使用通常意味着经济活动较为活跃且相对稳定,有较为成熟的商业体系和经济秩序,能够支撑起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所以可以反映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呈现了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货币或交易媒介的现象,并没有表明这是币制混乱,也没有信息显示这种情况对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影响,排除A项;交州、广州地区把金银作为货币,只能说明该地区有其独特的货币使用情况,不能由此得出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黄河流域的任何信息,无法根据所给内容推断出黄河流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十六国时期不同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统治区域多在中原华夏文明传统区域,且生产方式以半农半牧或重视农业为主,这些都与华夏文明特征相符,体现出各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安史之乱后,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虽加快但尚未完成转移,且材料仅涉及北方政权,未提及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民族交融强调不同民族间文化、制度、习俗的相互影响,而材料仅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对农业的接受,属于单向文化吸收,未直接反映双向交融,排除C项;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于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对峙之后,而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林立,尚未形成稳定持久的南北政权对立,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并认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可知,孝文帝在寻求文化同源,意在争取汉族地主支持,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改汉姓,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而改姓会遭到守旧派的不满,客观上增加了改革阻力,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民族文化封建化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汉族士大夫在中枢机构占比提升,使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制度等得以广泛地传播和推行,加速了北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孝文帝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并未淡化门第观念的羁绊,排除A项;“消除了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区域间均衡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高闾建议孝文帝祭祀祖先,以彰显统治的正统性,同时进行鲜卑族的社会风俗的变革,这些都有利于民族交融,且这种融合呈现制度和文化的协同推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主动改革,而非延续旧制,排除A项;材料未对改革措施进行比较论述,无法得出姓氏改革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策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的交流描述,无法得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使社会风俗趋同,排除D项。故选B项。17.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族人的“客”通过赐婚融入鲜卑阶层,汉人的“客”纳入官僚机构,这种方式促进了鲜卑族与其他民族在婚姻、政治等层面的交流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进程,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围绕“客”阶层的身份融入、政治安排等方面,未提及与财政收入增加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封建化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制度转型。而赐客制则是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融方面,排除B项;赐客制是北魏政权对归顺群体的整合举措,有助于巩固统治,不会削弱其正统性,反而能通过融合不同群体强化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8.(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多;民族成分繁杂。(答对任意三点)(2)意义: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为隋唐开放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奠定基础;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答对任意三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可知,地图中南迁箭头密集指向长江流域,印证史载“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永嘉之乱后中原衣冠南渡,形成汉人南迁主流方向;内迁少数民族则自塞外迁入中原,形成“北人南迁、胡人内徙”双向流动,由此可得出由北向南迁徙;民族成分繁杂;根据材料信息“归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可得出,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根据材料“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流动人口足迹”及地图范围可知,流动人口覆盖地理跨度极广,由此可得出,迁徙活动范围广;根据材料“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及“十六国以来少数民族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得出,迁徙涉及阶层多。(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归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及地图“鲜卑、匈奴、羌族分布区”结合所学知识,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促进生产技术互鉴和文化习俗融合;北方政权如北魏推行汉化改革,加速民族认同重构,由此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及地图“北方流民南迁箭头指向江南”结合经济史,永嘉之乱后百万人口南迁,带去先进农具与技术;南迁豪族开发山林沼泽,推动江南经济崛起,由此可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根据少数民族内迁与胡汉政权更迭结合政治制度,北魏融合胡汉建立府兵制,创均田制;南方东晋完善门阀政治同时,侨置郡县管理流民,推动行政体系革新,由此可得出,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地图“多民族分布区界限模糊”与材料“波澜壮阔人口大流动”结合文化史,游牧文化注入活力,佛教在民族融合中传播,南迁士族促进玄佛合流,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基础,由此可得出,为隋唐开放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奠定基础;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19.背景:政局动荡,西晋末年,北方发生“八王之乱”,国势衰微(政权衰弱),社会动荡。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后北方战乱不休,北民南迁,北方世家大族及其附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东晋建立,西晋灭亡,晋元帝在南京建立起东晋政权,开始南方的偏安之治。(任答其中2点)价值:《谢鲲墓志》属于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对研究两晋时期南渡名士收复中原的心境、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南迁的状况、东晋墓志的书体(或:谢鲲的生平、晋隶楷化的进程)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任答出其中2点)【详解】本题是原因题、特点题。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背景:根据“西晋末年,陈郡谢氏家族南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西晋末年政局动荡,北方发生“八王之乱”,国势衰微,整个社会动荡;根据材料“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可知,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永嘉之乱”后北方动荡不已,北民南迁,北方世家大族及其附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根据材料“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可知,东晋建立,西晋灭亡,晋元帝在南京建立起东晋政权,开始南方的偏安之治。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1946年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谢琨的墓志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根据材料“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可知,对于研究两晋时期南渡名士收复中原的心境、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南迁的状况、东晋墓志的书体有着重要价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