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一治国政策( )
A.适应了当时社会状况 B.开创了无为而治思想
C.体现了儒家仁政爱民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汉景帝时期,民间流传“田租轻,徭役省,仓廪实,何以不护刘氏天”的说法。胶东王太后对其子说:“景帝仁德,赐田免税,方有吾家富足,当为朝廷守土。”这反映出( )
A.军事征伐强化中央集权 B.郡国并行体制彻底终结
C.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 D.盐铁官营促进经济繁荣
3.经过文、景二帝治理后,西汉由“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发展为“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汉初治国理念的与时俱进 B.彰显了君主专制权威的高度集中
C.拓展了儒家民本意识的基本内涵 D.提供了朝廷解决边患的有利条件
4.西汉初年,齐国贵族田氏一族被押送入关中,成为“汉民”。负责押送的齐国狱史“阑”爱上了田氏女“田南”,想偷偷把她带回齐国,出关时事情败露,被判“从诸侯国来引诱汉民”之罪。这则史料可以用来证实汉初( )
A.地方政区多元 B.等级制度森严 C.民族矛盾尖锐 D.法律制度严苛
5.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而“郡县守令治民,务在平法”。汉武帝采纳主父偃之策,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削弱诸侯势力,同时加强刺史制度,监察郡县。据此可知( )
A.汉武帝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B.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割据问题
C.郡国并行制仍有一定影响 D.汉代地方治理体系趋于完善
6.秦朝宰相“助理万机”,实际上除谋议、选官的职能比较固定外,并没有其他具体任务,诸卿只有太常、卫尉和少府等负责具体国家政务,在政务处理上留下许多空白。西汉时,诸多政务通过公卿、二千石和庶民上书传至皇帝,负责传递文书的尚书逐步发展为协助皇帝处理文书的机构,任务分工逐步明确。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政务范围的扩大 B.宰相职能逐步转移
C.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 D.三公九卿制的优化
7.《汉书》载,西汉豫州刺史鲍宣因“举措烦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且巡视时车驾规格不合礼制,被丞相司直郭钦弹劾免职。这表明,西汉刺史( )
A.行使职权有严格限制 B.巡视对象局限于各郡
C.权势和地位高于郡守 D.已成为地方行政官员
8.汉代察举制设有专门选拔具有各种特殊人才的“异科”,既包括“勇猛知兵法有道术”,也包括“明经典、法律、法规和懂民政、善理财、长治水”等,如:何并、尹赏等就曾以善于治理民政而被察举为县令。由此可知,设立“异科”( )
A.完善察举选拔人才程序 B.为门阀政治形成创造了条件
C.旨在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D.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9.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
B.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
C.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D.消除了地方王侯叛乱隐患
10.汉初以来,朝廷先后铸造过榆荚钱、八铢钱、五分钱、四铢钱;文帝时期,允许私铸,诸王、达官、豪商大量铸钱;武帝时期,改行三铢钱,后又废,改行半两钱,后又废,更铸三铢钱,后又改行五铢钱。据此可知,汉朝的货币政策( )
A.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B.反映了社会秩序的动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干扰了社会经济的运行
11.汉文帝“弛山泽之禁”,盐铁家暴富。武帝时禁止私人冶铸和煮盐,政府在产盐区设盐官,募人煮盐,盐由官家收购发卖;在产铁区设铁官,负责矿石开采冶炼和铁器铸造发卖。这一政策转变( )
A.反映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B.消弭了豪强地主的威胁
C.体现了治国思想的转变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12.秦汉时期,政府针对商业制定了诸多政策。如秦朝对市场商品有严格的价格规定,还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官员;汉朝不仅在城市中设有“市令”等管理市场,还通过均输平准等措施调节物资供应与物价。这些举措( )
A.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 B.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
C.促进了商业长期繁荣发展 D.表明商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
13.“汉代的‘大一统’不仅指政令统一,还要具备正义的性质。儒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强调‘承天受命’是君权实施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从而为世俗政治权威赋予一种神圣性的道德光辉,以削弱其蛮霸的暴力特征。”这一观点突出体现了汉代( )
A.百家思想的历史传承 B.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
C.尊崇儒术的统治方略 D.统治思想的理性色彩
14.史载,汉王朝开辟丝绸之路后,“(汉)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B.保证了汉对西域的管辖
C.利于增强西域的华夏认同 D.遏制了匈奴势力的扩张
15.据考古研究,敦煌汉简中大部分是汉代敦煌郡玉门都尉和中部都尉及其下属各烽燧的文书档案,内容大多与屯戍有关。青海省上孙家寨的东汉南匈奴墓,出土了“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大一统国家得到发展 B.丝绸之路引发战争
C.西北行政以军事为主 D.匈奴族实现了汉化
16.下表为汉代对西南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据此可推知,汉代( )
治理措施 考古依据
推行郡县制 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地发现汉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遗址。
“羁縻之治” 出土“滇王之印”“汉叟邑长”印;滇文化墓地显示滇人血缘群体及聚族而葬制度长期存在,上层人物仍占据很高社会地位和拥有大量财富。
移民实边 云贵高原等地发现大量汉式墓,其形制、结构、葬俗和随葬品与本地原有文化明显不同。
A.形成了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理念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同步治理
C.奠定了后世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D.促进了西南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17.西汉时期,政府禁止黄金、铜铁与马匹流向关外,禁军主要用关西人,并在关中大兴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东汉时期,中央政权不再向关中实行各种优惠待遇及财政的倾斜投入。这一调整( )
A.体现了政治重心的东移 B.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分化
C.反映了东汉国力的衰退 D.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18.东汉后期,许多不畏宦官权势的正直之士,分别被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美称。“八及”之一张俭在被追捕时,许多人为救助和保护他而不惜破家,使他得以逃亡出塞。这是由于( )
A.外戚势力暗中支持 B.君主权威遭到削弱
C.社会力量同情支持 D.地方豪强推波助澜
19.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张角领导的一场农民大起义爆发,这场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0.下为东汉末年南北方人口数量增减表(部分)
北方 凉州人口由128万减少到40万;并州由330万减少到70万;幽州由390万减少到200多万;兖州由780多万减少到400万左右
南方 扬州人口从320万增加到430万;荆州人口从350万增加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从470万增加到720多万
这表明( )
A.黄河流域失去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B.古代中国区域经济发生某些变化
C.南方人口数量基本超过北方人口 D.北方人口统计存在严重漏报现象
21.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有关经典著作的表述正确的( )
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②《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③《农政全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④《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下表为汉代一些主要科技成就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汉代( )
成就 主要内容
《氾胜之书》 总结了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经验
地动仪 能够探测地震的方向,在当时对于监测地震、减少灾害损失有一定意义
麻沸散 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使手术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减轻病人痛苦
A.科技领先世界 B.医学成就突出 C.农业技术成熟 D.注重科技应用
二、材料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蔡伦“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为纸”的革新。他们的精神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黄宗羲称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本”。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技知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位汉朝杰出人物,分别写出他们的贡献,并谈谈你从他们身上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多种治(黄)河论纷纷涌现。成帝年间,骁骑都尉平当使领上书:“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孙禁建议改黄河由笃马河入海;后贾让也提出了治黄三策。西汉时,设有“河堤都尉”、“河堤谒者”等中央官职,同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筑堤治河,“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汉武帝时期,在开仓放粮的同时,对于因黄泛而迁徙的难民,政府数年间提供衣食,并假予产业。
——摘编自闫明恕《论西汉时期对黄河的治理》
材料二 清初,设立河道总督,治所在山东济宁;后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迁至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成为专职水利机构,也是治黄的主管机构。在康熙帝的支持下,靳辅带着幕僚陈潢等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工程,行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之法,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此外,从黄河引水至河南、山东等地,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同时,还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黄河形势倏忽变迁,其河流不至之处即淤滩,日久便可垦种”,因此滩涂农业在清代备受关注;雍正元年(1722年)规定,“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因防汛需要,在永定河卢沟桥设立水志观测水位,成为北京水文工作的起源。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黄河下游的滩地垦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西汉时期,清代黄河治理措施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A C A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A A A C B B
题号 21 22
答案 D D
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期,经历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残破,材料 体现了民生凋敝的现状。汉高祖推行轻徭薄赋、简约法令的政策,旨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直接适应了汉初百废待兴的社会需求,是务实的治国选择,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思想源于先秦道家,并非汉初首创,并且汉初政策是对道家思想的实践,而非“开创”其思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治国理念,轻徭薄赋虽客观上符合“仁政”效果,但本质上属于道家“无为”思想的实践,而非儒家主动倡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而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势力较强,中央集权尚未强化,材料中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核心是恢复经济,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初期在国家轻徭薄赋的影响下,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地方得到了发展,这说明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事斗争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文景二帝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初期,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汉武帝解决边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D项正确;汉初实行黄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治国理念 相对稳定,并非与时俱进,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方面的发展变化,没有直接 体现君主专制权威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文景之治主要是践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与中央直辖郡县并存。田氏被押入关中成为“汉民”,表明其户籍归属中央;阑作为齐国官员试图带人回诸侯国,触犯中央限制诸侯国争夺人口的法律。此罪名直接关联诸侯国与中央政区的区分,说明地方政区多元,A项正确;题干虽提到田氏是“贵族”,但未涉及等级压迫、严格的等级划分(如贵族与平民的法律地位差异),定罪原因与“等级”无关,排除B项;田氏为华夏族(汉族前身),齐国是汉族诸侯国,事件不涉及民族冲突,排除C项;题干仅提到“被判罪”,但未说明处罚的轻重(如是否是死刑、重刑),无法体现“严苛”,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王侯骄奢淫乱,反映出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对统治存在不良影响,同时又用“推恩令”和刺史制度治理地方,说明郡国并行制仍有一定影响,C项正确;推恩令虽削弱诸侯势力,但分封制未被彻底废除,西汉中后期仍有诸侯王存在,排除A项;推恩令仅分割诸侯权力,未能彻底解决割据问题,如东汉未年仍有地方割据,排除B项;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监察,但地方治理体系包含行政、军事等多方面,仅监察加强不足以证明体系完善,且西汉后期仍出现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秦朝宰相‘助理万机’……西汉时……尚书逐步发展为协助皇帝处理文书的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虽名义上总揽政务,但实际职能有限,政务处理存在空白。西汉时,政务增多且通过尚书机构直接传递至皇帝,尚书逐渐从传递文书发展为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政务范围的扩大倒逼中央机构调整,以适应新增的治理需求。因此,A项正确;材料提到西汉“诸多政务通过公卿、二千石和庶民上书传至皇帝”,表明政务来源和类型显著增加(地方治理、民生等),远超秦朝原有机构处理能力。尚书的职能扩展正是为应对政务范围的扩大,直接推动机构分工细化。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文书本质是皇权直接介入政务(君主专制加强),而非宰相职能主动转移。丞相职能在西汉仍存(如决策、行政),但皇权通过尚书架空相权,属于权力分配变化,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材料聚焦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调整(君主专制加强),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尚书属皇帝近臣机构,是“中朝”雏形,其发展打破了三公九卿制原有框架,属于制度创新而非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举措烦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鲍宣被免职的核心原因是刺史职权受严格限制,越权即遭惩处。这体现了西汉刺史制度在运作过程中,通过明确职权范围,防止监察权滥用,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的巡视对象不仅限于各郡,还包括诸侯王国,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鲍宣被弹劾的罪名之一“代二千石署吏”表明,刺史无权对郡守的行政权进行干涉,侧面反映了刺史并未凌驾于郡守之上,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刺史才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察举制下设的“异科”能够为国家选拔特殊类型的人才,人才类型丰富多样,这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人才基础,D项正确;门阀政治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旨在选拔各种特殊人才”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异科”拓展了察举制考查的内容,但与完善察举制的选拔程序无关,排除A项。故选D项。
9.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汉武帝通过货币改革,废除了各郡国的铸币权,将货币铸造和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对货币市场的控制。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通过铸造劣质货币来破坏经济秩序,还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和治理能力,B项正确;货币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防止地方势力通过铸造劣质货币来剥削民众和逃避税收,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统一。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更多地受到商品种类、市场需求、交通条件、政治稳定以及贸易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北部边患问题主要涉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冲突和边境安全,需要通过军事手段、外交策略和边境管理等多种手段来解决。货币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内经济活动和金融秩序的调整,与北部边患问题的解决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种类频繁变动以及私铸现象的存在,会导致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不同种类货币的价值标准不统一,私铸货币可能质量参差不齐,这使得商品交换难以按照稳定的价值尺度进行,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D项正确;货币的频繁变动可能会引发市场不稳定,从而对财政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排除A项;题干信息主要聚焦于货币的改铸和私铸现象,并未直接体现社会秩序的情况,且文帝时期社会秩序较稳定,排除B项;多次改铸铜钱以及允许私铸,造成市场上货币大小不一,轻重不同,这给商品交易带来极大不便,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弛山泽之禁”,盐铁家暴富,汉武帝时禁止私人冶铸和煮盐,政府在产盐区设盐官,募人煮盐,盐由官家收购发卖;在产铁区设铁官,负责矿石开采冶炼和铁器铸造发卖,体现的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体现了治国思想的转变,即从无为而治,到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的转变,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中汉文帝弛山泽之禁,盐铁家暴富,汉武帝时禁止私人冶铸和煮盐,政府在产盐区设盐官,募人煮盐,盐由官家收购发卖;在产铁区设铁官,负责矿石开采冶炼和铁器铸造发卖,体现的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与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有利于打击豪强地主,但“消除了豪强地主的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是手工业领域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秦汉时期,政府针对商业制定了诸多政策。如秦朝对市场商品有严格的价格规定,还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官员;汉朝不仅在城市中设有‘市令’等管理市场,还通过均输平准等措施调节物资供应与物价”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调节物价等措施,目的是防止商业过度发展冲击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B项正确;材料中的价格管制、市场管理等措施实际上限制了商人的经营自由和利润空间,不可能提高其积极性,排除A项;这些措施主要是规范和限制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商业活力,排除C项;秦汉时期是农业社会,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导,商业处于被抑制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儒家以“承天受命”解释君权合法性,将统治基础从单纯的暴力转向道德与理性论证——“承天”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受命”是对统治合理性的逻辑推导,体现了用理性思维构建统治思想,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儒家在“大一统”中的作用,未涉及法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思想的传承或融合,排除A项;“政教合一”指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合一,但汉代儒家本质是政治伦理学说,而非宗教,排除B项;材料重点并非仅强调“尊崇儒术”的政策,而是儒家如何通过“承天受命”为统治赋予“正义性”和“道德光辉”,即儒家对统治合法性的构建过程,而非单纯的“尊崇”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可知,莎车王延仰慕中原文化,坚决不叛变汉朝政权,体现了西域贵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使西域上层主动接受华夏文明,形成文化归属感,C项正确;莎车未与内地形成统一行政体系,排除A项;王莽时期匈奴控制西域,说明汉朝未能持续有效管辖,排除B项;匈奴此时已占据西域,势力仍在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敦煌汉简的屯戍文书体现了汉朝对西北边疆的军事管辖与行政建置,“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反映了东汉通过册封制度实现对边疆民族的政治整合,两者共同说明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及民族归附,这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丝绸之路与战争的关联,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军事相关文书,不能推断出西北行政以军事为主,且都尉本身也兼有行政职能(如管理屯田),排除C项;汉化包含语言、服饰、习俗、制度间层面的全面转变,“汉匈奴归义亲汉长”仅体现匈奴在政治上归附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反映,“羁縻之治”保留了西南夷血缘群体、聚族而葬等传统,体现了既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又尊重地方习俗的“因俗而治”理念,A项正确;汉代对西南边疆采用郡县制与“羁縻之治”结合的方式,并非与内地“同步治理”,与史实及材料中“羁縻之治”的治理措施矛盾,排除B项;题干仅呈现汉代治理史实,“奠定后世基本模式”缺乏依据,排除C项;题干主要展示汉代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措施,不能直接体现对西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关东地区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定都洛阳,因此,东汉政府不再向关中实行各种优惠待遇和财政倾斜,这一调整体现了东汉政治重心的东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级分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调整是东汉政府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考虑,看不出东汉国力的衰退,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关中、关西,与南方地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后期(中国)。根据材料“许多人为救助和保护他而不惜破家,使张俭得以逃亡出塞”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张俭作为反对宦官的清流代表,其遭遇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力量对正义之士的声援,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外戚对张俭的直接支持,而是聚焦于民间救助行为,排除A项;君主权威削弱虽是东汉后期的背景,但题干强调的是社会力量的主动救助,而非君主权力问题,排除B项;地方豪强在东汉势力壮大,但材料中“不惜破家”的主体包括普通民众,并非仅豪强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是黄巾起义,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末年的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从“东汉末年南北方人口数量增减”表中的信息来看,东汉末年,北方地区的凉州、并州、幽州、兖州人口锐减,而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人口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北方战争频发,经济遭到破坏,大量北民向南方迁移,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生某些变化,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依然在黄河流域,排除A项;表格中南方州郡人口虽增长,但未提供南北总人口的对比数据,无法得出“南方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C项;人口减少主要因战乱、迁徙等客观因素,材料不能表明是统计疏漏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④表述正确,D项正确;《汉书》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氾胜之书》总结了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地动仪能够探测地震的方向”“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在农业、地震监测和医学领域均注重将科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体现了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题干仅列举了汉代部分科技成就,未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医学成就仅为麻沸散一项,不足以说明整体“医学成就突出”,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氾胜之书》总结了农业技术,但“成熟”需更多证据支撑,且材料未全面涵盖农业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3.(1)人物:司马迁;历史贡献:撰写《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精神品质:严谨治学、不畏强权。人物:张骞;历史贡献: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设立奠定基础。精神品质:勇于开拓、坚韧不拔。
(2)新变化: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西学东渐与科技总结。
【详解】(1)本题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人物及其贡献:材料一列举了五位汉朝人物,提干要求从中选取两位人物,首先可选择司马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历史贡献为撰写《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精神品质:根据材料“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时汉武帝对其的打击,司马迁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史记》的撰写,可以得出司马迁严谨治学、不畏强权;人物及其贡献:其次选取人物张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的历史贡献为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设立奠定基础;精神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屡遭匈奴扣押,历经十三年九死一生才重返长安,可以得出张骞的勇于开拓、坚韧不拔。
(2)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可知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根据材料“黄宗羲称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可得出反对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根据材料“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技知识”可得出西学东渐与科技总结。
24.(1)特点:广泛听取多方治黄之策;综合施策,注重实效;财政支持,投入巨大;事前防范与事后救济相结合;关注民生,妥善安置。(任答三点即可)
(2)进步之处:完善了组织和管理制度;更新治理手段和技术;重视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治水经验的积累;科技水平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统治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多种治(黄)河论纷纷涌现”可知,广泛听取多方治黄之策;根据材料“孙禁建议改黄河由笃马河入海;后贾让也提出了治黄三策”可知,综合施策,注重实效;根据材料“同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筑堤治河”可知,财政支持,投入巨大;根据材料“西汉时,设有‘河堤都尉’、‘河堤谒者’等中央官职”“在开仓放粮的同时,对于因黄泛而迁徙的难民,政府数年间提供衣食,并假予产业。”可知,事前防范与事后救济相结合;根据材料“在开仓放粮的同时,对于因黄泛而迁徙的难民,政府数年间提供衣食,并假予产业”可知,关注民生,妥善安置。
(2)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西汉、清代(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成为专职水利机构,也是治黄的主管机构”可知,完善了组织和管理制度;根据材料“行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之法,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可知,更新治理手段和技术;根据材料“还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可知,重视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根据材料“因防汛需要,在永定河卢沟桥设立水志观测水位”可知,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原因:根据材料“西汉时期,多种治(黄)河论纷纷涌现”可知,治水经验的积累;再结合所学可从科技、经济、社会的进步、国家综合能力的提升等角度分析可知,科技水平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统治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