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力旺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分。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万马奔腾 C. 星光闪闪 D. 春风拂面2.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三者均可3.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路灯,图中符合实际的光路示意图是( )A. B. C. D.4.《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图所示,“霜降”中的霜的形成是( )A. 凝华现象B. 熔化现象C. 升华现象D. 汽化现象5.如图所示,木雕是木头经过雕刻、镂空、钻磨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在加工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质量B. 体积C. 密度D. 形状6.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鹅》中写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如图所示,白鹅的红掌向后拨水,白鹅受力向前运动,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A. 绿水B. 红掌C. 白毛D. 空气7.如图,锤头松了,只要把锤柄的一端在石头上撞击几下,就能使锤头紧紧地套在锤柄上,这主要是利用了( )A. 锤柄的惯性B. 锤头的惯性C. 锤柄的重力D. 锤头的重力8.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王亚平老师在太空舱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将“冰墩墩”水平抛出,忽略空气阻力,则“冰墩墩”将( )A. 竖直下落 B. 水平运动 C. 斜向下直线运动 D. 无法确定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9.imax3d是立体影片的放映技术,结合imax巨幕,能够产生逼真震撼的全视野立体效果。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将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呈现在比普通影院屏幕更大的巨幕上,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关于IMAX3D电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B. 在观看电影时,逼真震撼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 电影画面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D. 观影者看到巨幕上“身临其境”的画面是倒立放大的实像10.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与量杯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量杯的质量是20gB. 该液体的密度是1.25g/cm3C. 液体质量80g时体积是60cm3D. 该液体的密度是1×103kg/m3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11.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冰壶运动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如图小明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______cm。冰壶投掷出去后继续往前运动,此时的冰壶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12.如图所示是我国某地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刻有一条条凹槽,每条凹槽就像一个音符,可以把整条路面看成是一张留声机碟片,汽车的轮胎就像是唱针,每当汽车驶过这段路面时,一段完整的音乐就奏响了,音乐声是由轮胎的______产生的,凹槽之间留不同的间距,目的是使轮胎发出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公路的两旁有大量植树,是为了在______中减弱噪声。13.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知,______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14.如图所示,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水中形成了清晰的倒影。水中白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选填“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形成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5.2024年3月20日,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鹊桥二号中继星”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发射升空时,向下喷出燃气,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的,“鹊桥二号中继星”进入环月轨道,并在______(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下,沿着椭圆轨道绕月飞行。16.医院使用冰块对发烧的病人进行物理降温,取450g水凝固成冰后,其质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体积增大了______cm3。(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17.图甲是探究“水沸腾的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室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2)实验表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同时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两位同学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发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选填“质量”或“初温”)不同;(4)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差异,若结论无误,可知当地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压。18.小红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选择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时,她应该在______(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的一侧进行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乙所示),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______(选填“偏高”或“偏低”)。请在右侧等效图中画出此时蜡烛AB的像。(4)小红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她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______(选填“A”或“B”)是反射面。19.小榕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通过如图甲的实验操作,确定了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将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安装在光具座上,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______。(2)实验时,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如图乙,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与其原理相同的光学仪器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若蜡烛燃烧变短了,它在光屏上的像会向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如果用纸板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的像还完整吗?答:______。(4)在图乙中,小榕只将透镜更换为另一块焦距为11.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小明将老师所戴眼镜给透镜戴上,发现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由此判断老师戴的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20.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矿石的密度。(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a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b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小明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如图c所示,则矿石的密度ρ= ______g/cm3;(3)若小明先测出矿石的体积,再测出矿石的质量,这样测出的密度比上述结果偏______。(选填“大”或“小”)2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1)请在甲图中画出小车所受重力的示意图(O点为小车的重心)。(2)小组将相同质量的砝码放在左右两盘后,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到小车转动一定角度后恢复静止状态,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_____才能平衡;(3)某次实验中,当左盘砝码质量大于右盘时,小车两边的拉力大小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但小车仍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小车受到的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平衡力,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小车受到______的影响;(4)为尽量减少以上影响,小敏提出将甲装置中的小车换成小卡片,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小敏下一步操作是______;A.左右各加一个钩码B.把卡片剪成两半C.把卡片扭转一个角度(5)如果将小车换成轻质弹簧测力计,如图丙所示,在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忽略盘重和绳重,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22.如图是一位质量为50kg的美人鱼表演者在水面下和海洋生物亲密嬉戏的场景,美人鱼在游泳时,请计算出:(1)美人鱼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N?(2)美人鱼的体积是多少m3?(ρ人=ρ水=1.0×103kg/m3,g=10N/kg)1.【答案】 【解析】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在流动,属于机械运动;B、万马奔腾,马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C、星光闪闪是由于大气层对光线发生了折射形成的,不属于机械运动;D、春风拂面,风是空气的流动,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选C.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2.【答案】 【解析】【解答】由于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所以可以依据音色的不同判断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故选:B。【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乐音三个特征的了解和掌握。3.【答案】 【解析】解:潜水员看岸上的路灯,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故B、D不符合题意;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管是从空气中向水中看,还是从水中向空气中看都是将物体看“高”了。比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潜入水中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等等。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多归纳总结。4.【答案】 【解析】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选:A。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5.【答案】 【解析】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木雕在加工的过程中,变化的是质量、体积和形状,而种类、状态和温度不变,所以密度是不会改变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解答本题要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大小、形状、空间位置无关。6.【答案】 【解析】解:当鹅的脚掌拨清波时,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同时水对脚掌也施加一个向前的力,故使白鹅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绿水。故选:A。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考虑,即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另一个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是施力物体。7.【答案】 【解析】解:锤头和锤柄原来一起运动,锤柄因撞击石头而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故选:B。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惯性的利用,是一道基础题。8.【答案】 【解析】解:在太空舱内,“冰墩墩”水平抛出后,忽略空气阻力,“冰墩墩”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冰墩墩”将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B。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据此解释。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牢记牛顿第一定律,会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9.【答案】 【解析】解:(1)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D正确;(2)在观看电影时,逼真震撼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B正确;(3)电影画面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故C正确。故选:BCD。(1)凸透镜成像规律: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是投影仪;(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电影画面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合成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此题涉及到的3D电影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10.【答案】 【解析】A.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液体与量杯总质量是20g,烧杯质量为m杯=20g,故A正确;BD.当总质量100g时,液体的质量m=m总-m杯=100g-20g=80g;由图可知:液体质量80g时,体积是80cm3,液体的密度为;故B错误,D正确;C.当液体体积V=60cm3时,根据图像知,液体与量杯总质量为80g,则液体质量m'=80g-20g=60g,故C错误。故选:AD。(1)当液体体积为0cm3时,液体的质量为0g,此时的总质量为容器的质量;(2)当总质量100g时,液体的质量m液=m总-m容,由图象得出液体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大小。(3)根据体积确定总质量,根据差值法计算液体的质量。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像分析得出有用信息。11.【答案】 【解析】解:由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端与2.00cm刻度线对齐,B端与13.40cm刻度线对齐,冰壶的高度为13.40cm-2.00cm=11.40cm;冰壶投掷出去后继续往前运动的过程中,观众相对于冰壶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看台上的观众是运动的。故答案为:11.40;运动。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其分度值,然后读出其示数;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刻度尺读数,难度不大。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12.【答案】 【解析】解:汽车的轮胎与路面接触时,轮胎会振动发出声音,即音乐声是由轮胎的振动产生的。当汽车驶过不同间距的凹槽时,轮胎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公路的两旁有大量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振动;音调;传播过程。(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防治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3.【答案】 【解析】解:分析图象可知,乙物质随着加热伊始温度就一直升高,故推知其为非晶体;甲物质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达到80℃时,开始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特征,所以推知甲物质是晶体,且熔点是80℃.故答案为:甲;80℃.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熔点(凝固点),晶体在熔点(凝固点)阶段,温度是一个固定数值,表现在图象上就是一段水平线段.注意熟练掌握晶体的温度变化曲线,此题考查通过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14.【答案】 【解析】解:白鹭在水中的倒影是白鹭经水面这一平面镜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虚像;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大小不变。故答案为:反射;虚像;不变。白鹭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白鹭通过水这一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为虚像。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15.【答案】 【解析】解:火箭发射时,高温高压的燃气从尾部喷出,火箭对气体产生一个向下的力,气体对火箭产生一个向上的力,火箭获得上升的推力,这是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鹊桥二号中继星”进入环月轨道,沿着椭圆轨道绕月飞行,其处于非平衡状态,所以受非平衡力。故答案为:相互;非平衡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在非平衡状态下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力的作用相互的认识,对非平衡状态的了解,属基础题,难度不大。16.【答案】 【解析】解:水的质量为m水=450g,由ρ=可得,水的体积:V水===450cm3;因为水结冰后,状态变化、质量不变,所以冰的质量m冰=m水=450g,冰的体积:V冰===500cm3,水结成冰,体积增大:ΔV=V冰-V水=500cm3-450cm3=50cm3。故答案为:不变;50。已知水的质量、密度,利用V=求水的体积;水结冰后,状态变化、质量不变,可得冰的质量,再利用V=求出冰的体积,进而求出体积变化值。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对质量属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17.【答案】 【解析】解:(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该齐平液柱的上表面,故B正确;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示数为93℃;(2)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之前产生的气泡逐渐变小,沸腾中产生的气泡逐渐变大;(3)水的质量不同,到达沸点所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同样的加热条件下,质量越大加热的时间越长;(4)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8℃,说明当地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故答案为:(1)B;93;(2)不变;变大;(3)质量;(4)低于。(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该齐平液柱的上表面;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示数;(2)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之前产生的气泡逐渐变小,沸腾中产生的气泡逐渐变大;(3)水的质量不同,到达沸点所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4)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此题考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属于基础题。18.【答案】 【解析】(1)为使成像清晰,便于观察,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实验时,她应该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在实验中,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乙所示),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偏低。因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分别作出A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和B′,连接A′和B′即为此时蜡烛AB的像,如下所示:(4)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红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她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B是反射面。故答案为:(1)较暗;(2)蜡烛A;(3)偏低;见解析中的图;(4)B。(1)从使成像清晰角度考虑;(2)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别作出A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和B′,连接A′和B′即为此时蜡烛AB的像;(4)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据此分析。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19.【答案】 【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0cm-50.0cm=10.0cm;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2)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此时物距为u=50.0cm-10.0cm=40.0cm>2f,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3)凸透镜成实像时,由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物体与像运动方向相反,当蜡烛燃烧变短时,相当于蜡烛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将向上移动。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反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是完整的,但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4)小榕只将透镜更换为另一块焦距为11.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换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所以像延迟会聚,小明将老师所戴眼镜给透镜戴上,发现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比以前会聚得要早了,像距变小了,所以老师戴的是凸透镜,即远视眼镜。故答案为:(1)10.0;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照相机;(3)上;完整;(4)远视。(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进行分析,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可以成完整的像;(4)根据凹透镜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分析。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熟记规律的内容,能做到举一反三。20.【答案】 【解析】(1)使用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图a中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2)矿石的质量:m=20g+20g+5g+1.8g=46.8g,矿石的体积:V=40mL-20mL=20mL=20cm3,矿石的密度:ρ===2.34g/cm3(3)先测量矿石的体积,矿石的体积不变,矿石上会沾着水,导致矿石的质量增大,密度测量值偏大。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左;(2)46.8;2.34;(3)大。(1)使用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若指针不在分度盘的中央,向指针偏转的反方向调节平衡螺母;(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物体的体积等于水和物体总体积与水的体积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3)先测量矿石的体积,矿石上会沾着水,导致矿石的质量增大,密度测量值偏大。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密度测量、实验结果评估。21.【答案】 【解析】(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小车的重心画一条带箭头的竖直向下的有向线段,用G表示,如图所示:(2)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到小车转动,最后恢复到静止状态,说明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能平衡;(3)实验中,当左盘放入稍大一点的砝码时,小车两边的拉力大小不相等;小车仍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小车还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小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桌面对小车有向右的摩擦力,即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影响;(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用剪刀把小卡片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观察两个更小卡片是否平衡,故选:B;(5)由题意知,在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忽略盘重和绳重,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一端砝码的重力,为5N。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同一条直线上;(3)不相等;是;摩擦力;(4)B;(5)5。(1)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物体的重心做竖直向下的力,并标上字母G;(2)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探究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3)小车处于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两个物体接触时,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之间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4)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5)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大小决定。本题为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注意考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2.【答案】 【解析】(1)美人鱼所受到的重力是G=mg=50kg×10N/kg=500N。(2)美人鱼的体积是V====0.05m3。答:(1)美人鱼所受到的重力是500N;(2)美人鱼的体积是0.05m3。(1)根据G=mg计算美人鱼受到的重力;(2)根据V==计算美人鱼的体积。此题考查了重力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属基础题。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