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关键知识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中发现200余座墓葬,墓葬规模差异较小,约80%的墓葬仅有少量打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其余墓葬随葬品中出现了磨制的骨质饰品、穿孔贝壳及赭石颜料。据此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据考古发现,我国制陶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还具有明显艺术倾向,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鸮形陶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形陶鬶与狗形陶鬶,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紧密结合的早期典范。这体现出(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
B.生产发展促使文明不断进步
C.不同区域审美意识逐渐趋同
D.私有制及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3.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出土了猪骨、酒的残留物、人工栽培稻的碳化颗粒。与其生活时代相同、距离相近的西平县谢老庄遗址,发掘出目前已知的东亚最早水井和完整的汲水器。这些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生活比较稳定 B.文明水平领先世界
C.社会分工日益显著 D.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4.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下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这可以说明当时南佐地区( )
动物遗存 猪骨、鹿角
植物遗存 碳化的稻、粟、黍
骨器 笄、锥、针、镞
陶器 红陶、白陶、黑陶、灰陶
石器 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
建筑材料 土坯、陶砖
A.出现了小农生产方式 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C.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D.人们已经形成定居生活
5.2003年,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了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观测者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儿山日出方位,从而确定季节、节气,测算结果较为精准。据此推断,陶寺古观象台的出现( )
A.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成就显著 B.表明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C.说明古人具有崇拜自然的观念 D.与原始农耕经济联系较紧密
6.公元前32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衰落,周边地区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崛起。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这表明( )
A.文化共同体已初具规模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C.制玉技术交流较为频繁 D.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
7.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
A.石器时代的结束 B.生产关系的变化
C.部落联盟的瓦解 D.礼乐制度的完善
8.考古发现显示,陶寺文化采取更广泛的“熔合”策略,核心内容包括:吸收“万邦”的优秀文明成果,“熔合”为更成熟的礼仪制度;以核心引领者的地位推动“万邦”一体化进程;以“光被四表”式的文化怀柔为一体化的基本方略。据此可知,陶寺的领导者很可能( )
A.胸怀“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并付诸实践
B.欲初步构建中央集权式的理想的中国
C.建立中国历史上早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D.推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最初的中国”
9.关于启的继位,《史记》中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不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都能经研究还原
10.2023年,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的寨沟遗址,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灰坑、陶范等不同功能遗存,是一处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的商代文化聚落遗址。材料所示这一时期( )
A.商代文化影响波及外服 B.遗址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商王能直接控制各个部族 D.遗址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11.商代甲骨文中指代农作物的文字,被释为黍字者最为常见(如图)。有学者推测,黍在商代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商人好饮,故重黍而轻粟。孔子指出"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也"。这可以解释,商代( )
A.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明显
C.粮食产量有所提高 D.人们饮食习惯改变
12.商朝时期,甲骨卜辞中多有诸侯国派遣人员到殷都为官的记载,如殷墟花园庄54号墓的墓主人是长族派往殷都的大贵族,其墓内出土的青铜礼器大多铸有“亚长”铭文。此外,诸侯邦君在甲骨文中常被称作“长伯”“长子”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商朝时期( )
A.贵族政治渐呈衰败趋向 B.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C.家国一体观念初步显现 D.礼乐制度遭受严重破坏
13.下图是甲骨文中所见殷商设官系统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注:御史为一般政务官,巫、作册等为宗教祭祀官,师、亚、卫等多管理军事。
A.商王具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B.商代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C.商代的血缘政治色彩明显 D.商代的国家结构相对完善
14.在甲骨卜辞记录中,出现卜问灾祸时“殷”与“外”相对的区分。西周金文中出现“四方”等方位名词时,所指多是诸侯国与四夷,而“周、宗周、成周”则指王畿地区。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阴阳五行学说盛行 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D.井田制度已基本确立
15.甲骨文释读结果显示,商代王位继承制度在第27代商王武乙之前基本上是“兄终弟及”的格局,武乙以后又变为嫡长之子继位。西周继承了这一制度,使“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制度革新就是经验总结
C.家国同构现象的出现 D.加强王权成为历史趋势
16.20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应国青铜器。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应国墓地随葬青铜礼器组合统计表
时代 墓主身份 礼器组合
西周早期 国君长子 鼎3、簋3
大夫 鼎1、簋1
西周中期 国君夫人 鼎3、簋4
大夫 鼎1、簋1
士 鼎1
西周晚期 国君 鼎5、簋6
A.天人合一观念出现 B.国家权力重心下移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D.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17.殷周之际,中国政治与文化急剧变革。殷人认为其有天下是“天命降监,下民有严”,西周成王则告诫诸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由此可知,殷周之变的内涵之一是
A.走向贵族分封政治 B.神权政治色彩消除
C.敬天保民观念产生 D.形成家国一体格局
18.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开始出现以田易物的零星信息。如卫孟铭文记载:矩伯重获贵族身份后,为了参加周天子在丰都举行的朝会诸侯的典礼,用十三田(每田约百亩)向从事工商业的贵族裘卫换取一件玉璋、两件赤色玉琥、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杂色蔽膝。这反映出当时( )
A.私营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B.宗法礼乐制名存实亡
C.土地私有化趋势的出现 D.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
19.下图是夏商周三代核心板块示意图,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 )
A.华夏认同开始形成 B.国家与部族融为一体
C.以农耕经济为根本 D.王权未实现高度集中
20.如图是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的商代青铜器——亚醜钺。亚醜钺是一种仪仗兵器,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有铭文“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这一文物最能体现( )
A.权力与艺术的统一 B.地域与审美的互映
C.祭祀礼仪的生活化 D.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二、材料题
21.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 发生了争执……
——《礼记·表记》
材料三:己已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 王占曰:吉。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 吉。西土受年 吉。北土受年 吉。
——甲骨卜辞《粹》
(1)北京,是我们伟大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发展。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一说远古时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有哪些著名古人类,这些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的争执,西周确立了哪项制度 该制度核心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
(4)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二《礼记》和材料三出土的甲骨卜辞哪个历史价值较高 为什么
22.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周人之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
——王国维
材料三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财产与权力继承问题,而实行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以及有何作用?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D D A B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B D C C C C A
1.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遗址中多数墓葬仅有打制石器和动物骨骼,显示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但部分墓葬出现磨制的骨质饰品、穿孔贝壳及赭石颜料,表明装饰艺术、仪式活动及初步磨制技术已出现,这符合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特征,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基本不会有磨制饰品、穿孔贝壳等,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早期,磨制石器应成为主要生产工具,材料中多数墓葬仅有少量打制石器与之不符,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发展,贫富差距应较大,墓葬规模应差异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不同区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具有各自特色的陶器,不同文化区域都有独特的陶器造型,这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不是单一发展的,而是多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不同文化区域出土的陶器具有不同特色,重点在于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并没有突出生产发展与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展示的不同文化区域的陶器造型各有特点,如鸮形陶鼎、猪形陶鬶、狗形陶鬶、水鸟形陶壶等,这体现的是不同区域审美意识的差异,而不是趋同,排除C项;材料围绕的是不同区域的陶器特色,与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贾湖遗址有猪骨说明有一定家畜养殖,有人工栽培稻的碳化颗粒说明有原始农业,谢老庄遗址有完整汲水器和水井,这些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有相对稳定的家畜养殖、农业生产以及取水设施等,能够体现出新石器时代生活较稳定,A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了贾湖遗址和谢老庄遗址在东亚地区的一些考古发现,如家畜饲养、农业种植、水井和汲水器等,但并没有将这些发现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当时文明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水井和汲水器等方面,并没有直接体现出不同行业或职业之间的分工情况,排除C项;小农经济开始形成通常与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贾湖遗址和谢老庄遗址距今约9000 - 7500年,时间上远早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遗址内出土了猪骨、碳化稻、粟、黍以及陶器、石铲等工具,可知当时人们已经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已经形成定居生活,D项正确;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无墓葬规模、随葬品差异等分层证据,无法推断贫富差距,排除B项;国家形成的标志是城市、文字、金属器、官僚制度等,材料中未见相关遗存,无法证明进入国家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300—4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陶寺古观象台根据日出时刻太阳出现在对应狭缝的位置判断节气,而节气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因此,可以说明陶寺古观象台的出现与原始农耕经济联系较紧密,D项正确;材料表明陶寺古观象台可以根据日出时刻太阳出现在对应狭缝位置来判断节气,但“历法成就显著”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科技比较,无法体现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天文观测服务于祭祀活动的发展,与原始农耕经济联系较紧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衰落之际,周边各区域文化崛起,且在玉器的特征及祭祀用玉的思想内涵上呈现高度相似性。这表明不同地域的文化在物质和精神观念层面存在显著共性,反映出各文化单元之间已通过交流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体系,文化共同体初步显现,A项正确;“华夏认同”强调对“华夏”族群或文明的归属感,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器形制、技术的相似性确实可能源于技术交流,但题干更强调思想内涵的一致性,这已超越单纯的技术交流,上升到文化共识层面,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玉器的流通路径、交换方式或经济属性,而是侧重文化和宗教层面的共性,无法得出“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美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可知,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反映了社会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说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不能说明石器时代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未涉及部落联盟的信息,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完善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协和万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协调不同邦国或国家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陶寺文化领导者尝试发挥核心引领者的作用,吸收“万邦”的优秀文明成果,熔合“万邦”的礼仪制度,推动“万邦”一体化进程,表明很可能已经胸怀“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并付诸实践,A项正确;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是在春秋战国时开始萌芽发展,到秦统一六国,标志中国中央集权制正式确立,而陶寺文化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尚不具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条件,排除B项;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夏朝,排除C项;有学者认为,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境内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时期文化之间就存在交流联系,催生了一个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共同体,推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最初的中国”,早于陶寺文化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史记》记载益让位于启,《战国策》记载启通过武力夺取天下,二者说法不同。这表明单一的史料可能存在局限性,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相互印证,C项正确;史料的可信度高低不能单纯以年代久远来判断。年代久远的史料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出现错讹、缺失等情况,排除A项;文字史料虽然是由人记录编写的,存在作者的主观因素,但不能就此判定文字史料不可信。文字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经过严谨的考辨、印证等方法,能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排除B项;由于历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且受到史料保存情况、研究方法等多种因素限制,并非所有的历史真相都能经过研究还原,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寨沟遗址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却发现了大规模的商代文化聚落遗址,包括多种不同功能的遗存,这表明商代文化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其外服地区,A项正确;“大型墓葬、小型墓地” 的存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差异,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王对各个部族直接控制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根据遗址中出现的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等不同等级的墓葬以及多种功能的遗存,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早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推断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甲骨文“黍”字频繁的出现可知,这表明黍已成为商代主要农作物之一,根据材料“在商代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商人好饮”可知,黍的产量可以支撑酿酒,反映了商代粮食产量有所提高,C项正确;小农经济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黍在商代用于酿酒以及商人对黍的重视,并没有提及农产品用于交换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得出农产品商品化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商代饮酒风气盛行,但这种现象更多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祭祀需求,而非饮食习惯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商朝通过诸侯贵族在殷都为官、拟制宗法称谓(如“长伯”)等方式,将家族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结合。“家”是诸侯的家族,“国”是商王统治的国家,家族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交织,家国一体观念初步显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贵族政治衰败的信息,反而显示出商朝通过诸侯派遣人员为官等方式来维持统治秩序,是贵族政治的一种体现,且商朝时期贵族政治正处于鼎盛阶段,诸侯贵族在殷都为官、青铜礼器铸造族徽等现象均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强化,而非衰败,排除A项;诸侯邦君被称为“长伯”“长子”等,说明宗法观念仍然存在,并非名存实亡,排除B项;商朝青铜礼器的使用、贵族墓葬的等级规制等现象表明礼乐制度仍在严格执行而非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表显示商朝已形成“内服-外服”体系,内服设有“三吏、三公”等明确分工的官职(如军事、政务、宗教),表明国家机构已具备一定系统性,D项正确;商王对内外服的控制是有限的,并未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商代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指的是商王通过垄断祭祀等强化王权,材料中体现的是设官机构,未涉及神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官员任免是否基于血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对王畿与周边地区的区分,本质上是国家结构从“内外服”向“分封制”演变的体现,两者均以“王畿为中心” 的政治地理观念为基础,反映了制度的延续性,B项正确;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周时期主要信仰鬼神与祖先崇拜(如甲骨占卜),尚未出现系统的五行理论,排除A项;西周是宗法制度的鼎盛时期,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王畿与诸侯国通过宗法关系紧密相连,排除C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核心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的土地划分,但题干未涉及土地分配、耕作方式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商周时期(中国)。题干指出,商代在武乙之前实行“兄终弟及”(兄死弟继),但武乙之后改为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继承并固定了这一制度,使之成为“百王不易之制”。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王位由正妻的长子继承,这有助于避免继承争端,确保王权稳定传递,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强调权力集中于中央,典型确立于秦朝郡县制。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权力分散,嫡长子继承制仅涉及王位继承,不直接反映中央集权,排除A项;商代继承制度的变化可能源于“兄终弟及”导致的混乱(如商代“九世之乱”),体现了经验总结,但选项表述过于宽泛,未点出本质(如加强王权),排除B项;家国同构(家庭结构与国家治理同构)在商周前已有雏形,但题干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的本质,是服务于王权强化而非现象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可知,西周时期,高等级的墓葬中使用鼎、簋的数量远高于低等级的墓葬,等级差异分化明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天与人的关系,排除A项;仅根据墓葬中随葬青铜器的情况无法说明当时权力重心下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墓葬情况,而非王权借用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殷人崇尚天命,周成王则意识到民心对于统治的重要性,体现了敬天保民观念产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敬天保民观念产生,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后期(中国)。结合所学所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施的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贵族的土地不能进行交易;西周中后期矩伯用土地与贵族裘卫交易各种物品,反映出当时土地逐渐沦为贵族的私产,C项正确;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营工商业者出现并繁荣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矩伯为了参加周天子主持的典礼,用土地交易换取符合自身地位的物品,这一行为深受宗法礼乐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中后期土地私有化趋势显现,与“中央与地方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代核心板块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两岸,水源充足适合发展农耕,说明此时以发展农耕经济为根本,C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夏商周三代分布的核心板块,未涉及部族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国家与部族融为一体的结论,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亚醜钺作为仪仗兵器,体现了权力的象征,同时其透雕人面纹和铭文又体现了艺术价值,因此这一文物最能体现权力与艺术的统一,A项正确;虽然亚醜钺出土于山东青州,但题目并未强调地域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亚醜钺虽可能用于祭祀礼仪,但题干中没有信息表明祭祀礼仪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它主要体现的是庄重和威严,排除C项;亚醜钺能体现商代青铜铸造工艺,但这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相比之下,它在权力象征和艺术表现方面更为显著,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古人类: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迁徙生活,学会用火。
(2)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原始迷信色彩
(4)价值:材料三。原因:因为材料三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二是后世文献是二手史料。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原始社会(中国)。第一小问古人类: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远古时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有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北京人遗址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第二小问生活:根据所学,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此外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解决王位继承问题,实行宗法制。第二小问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己已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 王占曰:吉。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 吉。西土受年 吉。北土受年 吉”可知,这是商代的占卜行为,体现了当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原始迷信色彩的特点。
(4)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根据所学,材料三出土的甲骨卜辞,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是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历史价值较高。材料二《礼记》是后世文献。
22.(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宗法制。
(3)制度:分封制。作用:巩固周王室统治,扩大周文化的影响。
(4)特点: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详解】(1)特点:根据“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得出崇尚神灵和祖先,根据“先鬼而后礼”得出实行礼治。
(2)根据“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得出是宗法制。
(3)制度根据“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得出是分封制。分封制的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巩固周王室统治,扩大周文化的影响。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是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