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关键知识点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一、单选题1.西周时,“家臣”指卿大夫为管理私家政务设置的职官,多为家主的生活管家,其职能主要是“事保厥家”;到春秋中期后,家臣除管理生活事务之外,还参与到政治、军事等事务中。这反映出当时( )A.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兼并战争剧烈频繁C.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D.官僚制度逐渐成型2.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由下图可推出这一时期( )A.君主专制建立 B.地主阶级衰落 C.局部走向统一 D.百家争鸣兴起3.如图是先秦时期“章渠水道”线路复原示意图。该区域水系纵横,水陆交通网与铜矿遗址、粮仓遗迹相连。据此可推断,该区域(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奠定楚国强盛基础C.改变中原交通格局 D.铸就华夏认同观念4.据《论语》记载,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区,有人认为“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春秋公羊传》认为夷夏之称无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国的礼义,夷狄也可以进为中国;如果中国放弃了礼义,则退为夷狄。这体现了( )A.同源共祖观念 B.阶级关系异变 C.崇德尚贤理念 D.文化认同意识5.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大墓一次出土铁器160多件,其中铁农具就有58件。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农具主要有?、铲、锸、锄、耙、镰等。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如翻土、整地、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经使用了铁农具。据此可知( )A.铁农具在全国广泛应用 B.铁农具已取代木石工具C.冶铁技术全面领先世界 D.铁农具种类和功能丰富6.如表为春秋至西汉时期滇中地区青铜兵器数量占兵器数量比例变化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西汉早中期 西汉中晚期比例 100% 99% 92% 67%A.军事战略的调整 B.政权更迭逐渐稳定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青铜产量有所减少7.《孟子·滕文公》中记载了孟子与农家许行的弟子的对话。“许子冠乎?”曰:“冠。”“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子以釜甑(瓦器)爨(指烧火做饭),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这段对话不能反映当时( )A.铁器运用于农业生产 B.社会分工得到发展C.商品交换较为频繁 D.推行工商皆本政策8.《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二年(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指使者),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战( )A.造成了伦理价值观的混乱 B.改变了中原的政治格局C.客观上推动了区域的开发 D.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认同9.史籍中的“秦夏”原指“西方之秦”。商鞅变法之后,过去以华夏正统自居的礼乐旧邦,不能同新近崛起的“秦夏”相抗衡,秦人更将此“夏”解释成为“华夏”。“秦夏”释义之变( )A.缘于颠覆周代基本制度 B.旨在构建集权统治基础C.催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D.伴随中原文化向东扩展10.《文献通考》记载:“自汉以来,民得以自买卖田土矣。盖自秦开阡陌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贵者可得之,富者有赀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田之夫,率属役于富贵者也。”这反映了( )A.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繁荣 B.等级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土地所有权的不断强化 D.土地租赁关系相对成熟11.《论语·先进》记载,颜渊去世后,其父请求孔子卖车置办椁(外棺),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为由拒绝;而《论语·乡党》提到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礼制规范与仁爱精神 B.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推崇德治教化与正名思想 D.强调仁义礼智的道德修养1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派哲学认为自然是由阴阳、五行相互作用而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方的失衡紊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不安定。能够体现这一哲学思想的是(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13.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旧的传统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流派应运而生。”该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C.私学兴起,讲学之风盛行 D.各国纷纷变法,礼崩乐坏14.《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对当时社会现象发牢骚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说明战国时期( )A.兼并战争引发大规模移民 B.区域间贩运贸易日渐兴盛C.小农经济冲击了等级秩序 D.政策调整加速了社会流动15.墨子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体现了墨子主张( )A.仁政 B.礼治 C.节俭 D.尚贤16.下表所示为《墨子》中对禹的言行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意在( )记载 出处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墨子·兼爱中》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 《墨子·兼爱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A.保存历史记忆 B.讴歌先君智慧C.宣扬政治理想 D.讽刺黑暗现实17.商鞅认为:“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者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韩非子说:“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由此可知,两者都( )A.认为农业是治国之本 B.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C.否认商业存在的价值 D.强调大力增加国家人口18.战国时,人们特别强调“明主察相”的作用,认为只要英明的君主和精明的相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其国家就可取得“霸主”的地位。楚怀王时期,昭阳任楚相,怀王与昭阳被时人视为相当好的配合。韩非认为国君如果宠信近臣,就算不上是明君。这些思想观念可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法家思想主导治国实践C.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D.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二、材料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简牍媒介在西周时期已经展现出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青铜媒介所建立的贵族文化秩序具有强大的惯性,青铜媒介使一整套烦琐的礼仪制度维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简牍媒介只能在青铜媒介的主导下填补一些应用空缺。西周国家的突然崩溃使青铜媒介所创造的文化秩序逐渐在混乱无序中解体,简牍媒介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成为主导性媒介。在简牍媒介的推动之下,有关周王朝中央政府及各诸侯国内部的文化档案开始在不同诸侯国之间传播,这无疑提升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摘编自孙易君《简牍媒介的普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西周发展起来的“礼乐”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春秋时期的“重法”思想正是具有破坏性的因素之一。从西周发展起来的礼乐文化本身也包含法制思想,西周实行的是“德主刑辅”的道德政治。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的重构、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礼乐”这种道德政治已经规范不了社会秩序,于是重视法律与法制的思想兴起。……诸子学术兴起和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简牍媒介成为主导性媒介的原因与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陈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这一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政治权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没落,“重民”思想的兴起,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政”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说来,国家管理还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古代的“为政”思想只不过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始终一贯的系统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从此,行政管理的实践在更深广的领域内展开,“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发展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安国《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D D C D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C B D D C A C1.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家臣主要负责卿大夫私家政务和生活事务,到春秋中期后,家臣的职能扩展到了政治、军事等更广泛的领域,这表明家臣的权力在逐渐增大,原本属于卿大夫的某些权力开始下移到家臣手中,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兼并战争的情况,且家臣职能的变化与兼并战争的剧烈频繁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礼乐制度主要涉及社会等级、礼仪规范等方面,题干中描述的是家臣职能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礼乐制度的瓦解,排除C项;官僚制度通常指的是一套完整的、由中央政府控制的行政管理体系,题干中虽然描述了家臣职能的扩展,但并未提及官僚制度的逐渐成型,且家臣并不等同于官僚,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形成了局部统一,C项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排除A项;此时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和壮大,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术派别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无关, 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楚国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疆域包括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题目中的“章渠水道”位于楚国境内,水系纵横、水陆交通网发达,铜矿和粮仓的分布表明该区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这些条件确实可以为楚国的强盛奠定基础,B项正确;先秦时期的经济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而不是南方的楚国,排除A项;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题目中的“章渠水道”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指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历史和身份的认同感,涉及民族交往、经济联系、文化认同等。题目中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资源方面,不太能推导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春秋公羊传》认为夷夏之称无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国的礼义,夷狄也可以进为中国;如果中国放弃了礼义,则退为夷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文化对地域文明程度的决定作用,而非地域本身的优劣,《春秋公羊传》明确提出“夷夏之称无常定”,以是否遵循“中国礼义”作为夷狄与中国的转化标准,打破了固定的族群界限,凸显文化认同的核心地位。二者均以“礼义”这一文化要素作为衡量文明的尺度,体现了对文化一致性的认同,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同源共祖观念强调族群血缘上的共同起源(如华夏各族同出炎黄),但题干未提及血缘、祖先等内容,而是以“礼义”为核心判断标准,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讨论的是“夷夏”的文化标准,未涉及社会阶级的变动或矛盾,与阶级关系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崇德尚贤强调尊崇道德、任用贤才,属于政治伦理范畴,材料虽提到“礼义”,但核心是通过文化(礼义)区分夷夏,而非直接讨论“德”“贤”的政治实践,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铁农具就有58件”、“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以及“农具主要有?、铲、锸、锄、耙、镰等……翻土、整地、中耕、除草、收割等环节都已使用铁农具”,可知两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种类多样,功能全面覆盖农业生产主要环节,说明铁农具在类型分工和应用范围上已相当丰富,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河南的魏、韩两国情况,无法据此推断铁农具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程度,排除A项;材料提到铁农具数量占比较高,但未提及木器、石器等传统农具是否消失,排除B项;材料仅列举了铁农具种类和功能,未涉及冶铁技术本身,更无与其他地区冶铁水平的对比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至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青铜兵器占比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不断发展,冶铁技术不断进步。铁兵器相较于青铜兵器,在硬度、韧性等方面具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导致青铜兵器占比下降,C项正确;军事战略调整主要涉及作战方式、兵种配置等方面,与青铜兵器占比下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政权更迭稳定与否主要影响政治局势、社会秩序等方面,对兵器材质的选择影响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青铜产量有所减少,青铜兵器占比下降主要是因为铁兵器的兴起,而非青铜产量本身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7.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政策是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出的,战国时期未推行,D项不能反映材料,符合题意,选择D项;据材料“以铁耕乎”可知铁器运用于农业生产,A项可反映,排除A项;据材料“冠,以粟易之;釜甑、铁耕,以粟易之”可知存在商品交换,说明社会分工得到发展,B、C项可反映,排除BC项。故选D项。8.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寿梦称吴王后,成为当时参与争霸战争中晋国所争取的力量,而“教吴用兵乘车”“始通于中国”“吴伐楚”说明吴国因得到晋国的支持而逐步增强了实力,与中原地区联系逐渐增多,可见,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战行为是推动区域开发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伦理价值观的混乱和中原政治格局的改变,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虽然材料中有“吴于是始通于中国”的信息,但是这不足以得出“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认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人将被边缘化的“西方”阐释为“华夏”,旨在适应秦兼并诸侯,一统天下,构建文化认同的需要,为集权统治奠定基础,B项正确;秦制于周制,有颠覆的一面也有继承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论;且颠覆周代基本制度与秦以华夏自居获取身份认同的逻辑相矛盾,排除A项。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已产生,而材料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 “秦夏” 释义之变体现的是秦国(西方)在文化上向华夏(中原)靠拢,是中原文化向西扩展的影响,而不是中原文化向东扩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首先自汉朝开始,民间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民得以自买卖田土”),其次土地占有呈现两极分化,再次农民(“耕田之夫”)沦为富贵的役属对象,即佃农或依附农,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废井田,开阡陌”到汉代土地自由买卖,土地所有权逐渐从国家下移到个人(尤其是富人和权贵),富者和贵者通过经济或政治手段集中土地,导致自耕农破产,形成地主-佃农关系,土地所有权集中后,租赁关系(佃农制)成为主要剥削形式可知,从秦朝“开阡陌”到汉代自由买卖,土地私有产权日益明确,富者、贵者对土地的占有权被法律和社会认可,C项正确;材料强调自耕农沦为“役属者”,说明自耕农经济衰退,而非繁荣,排除A项;“等级所有制”通常指封建领主制(如西欧庄园经济),而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化与买卖,非等级划分,排除B项;材料提到“率属役于富贵者”,说明租赁关系存在,但租赁关系是土地所有权强化的结果,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时期(中国)。材料通过《论语》中的两个事例,展现孔子的行为选择,颜渊去世事件:孔子拒绝卖车置办外棺,理由是“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这体现了孔子对礼制规范的重视;马厩失火事件:孔子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仁爱精神,即优先关怀人的安危,而非财产损失,彰显“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综上,A项正确;虽然“问人不问马”体现对人的重视,但“以民为本”更侧重治国层面(如孟子发展),材料仅为个人行为,未涉及治国理念,排除B项;“德治教化”强调道德引导,“正名”强调名分规范(如第一个事件部分体现),但第二个事件更突出仁爱而非教化或正名,整体匹配度不足,排除C项;“仁义礼智”是孟子系统化的概念,孔子时代尚未形成;材料主要体现“礼”与“仁”,而非完整道德修养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典型表述。它强调了人、地、天、道之间的层次关系,最终归结于“自然”。这与题目中提到的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高度契合,C项正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句话出自《尚书·泰誓》,强调天意与民意的统一,认为天的意志是通过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这与题目中提到的自然与社会相互关联的思想有一定联系,但更侧重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而非自然哲学,排除A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强调了从个人到家庭、国家再到天下的递进关系,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排除B项;“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这句话出自《墨子·法仪》,强调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局面”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客观背景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私学兴起,讲学之风盛行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但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各国纷纷变法,礼崩乐坏为百家争鸣出现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氛围,却并非百家争鸣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发生灾荒,梁惠王通过迁移百姓和调运粮食的方式来缓解饥荒,促进了人口大规模迁移,体现政策调整对社会流动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的“凶”是指灾荒,而非兼并战争,兼并战争引发大规模移民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转移粮食,不是贩运贸易,无法得出区域间贩运贸易日渐兴盛,排除B项;人口迁移是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并非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墨子主张“尚贤”,即选拔贤能之人,不论贫富贵贱,体现了其反对世袭、提倡任人唯贤的思想,D项正确;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礼治是儒家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而非生活方面的节俭,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本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记载禹治水使民众受益,体现了兼爱思想,禹讨伐有苗说“用天之罚”,借助天意来维护正义,禹去世后葬礼简单,体现了节葬主张,这些都是墨子宣扬自己兼爱、非攻、节用等政治理想的方式,通过对禹的言行记载来为自己的政治理念寻找历史依据和榜样,C项正确;虽然这些记载客观上可能保存了一些关于禹的历史记忆,但从《墨子》记载的意图来看,重点并非单纯为了保存历史记忆,保存历史记忆只是附带的结果,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歌颂禹的智慧和功绩只是传播墨家思想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记载并没有明显针对春秋战国之际战乱频繁、道德沦丧的黑暗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17.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将土地和人口资源都转化为国力,韩非子认为应使工商业者数量减少且降低地位,二者实质都是强调重视农业、抑制商业,A项正确;结合所学,商鞅与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主张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材料主旨是对农业工商业的态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减少工商业者数量,并没有杜绝商业,“否认商业的价值”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重视发展农业,不涉及对国家人口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纷纷变法图强,旧的分封制、世官制逐渐瓦解,新的官僚选拔制度(如军功授爵、举荐贤能)开始萌芽。题干中强调“明主察相”的作用、君臣配合的重要性,以及韩非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均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对政治制度变革的探索,C项正确;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这一体制在秦朝才正式形成,排除A项;虽然法家思想在战国时受到重视,但法家思想主导治国实践的说法过于绝对,题干中虽有韩非观点,但未体现其他学派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过于绝对,战国时期旧贵族势力仍有残留,选贤任能尚未成为普遍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19.(1)原因:西周的灭亡使青铜媒介创造的文化秩序即礼乐文化体系解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阶级的重组,贵族势力逐渐衰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士”阶层的形成;等等。影响: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转型;等等。(2)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外部文化媒介的变革与内部“法治”思想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实质上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化在文化上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衍生物;等等。【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西周国家的突然崩溃使青铜媒介所创造的文化秩序逐渐在混乱无序中解体,简牍媒介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成为主导性媒介”可得出,西周的灭亡使青铜媒介创造的文化秩序即礼乐文化体系解体;“简牍媒介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成为主导性媒介”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应用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有大变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阶级的重组,贵族势力逐渐衰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士”阶层的形成;等等。影响,据材料一“在简牍媒介的推动之下,有关周王朝中央政府及各诸侯国内部的文化档案开始在不同诸侯国之间传播,这无疑提升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可得出,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结合所学根据当时时代背景,经济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进而促进思想的争鸣分析,可得出,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转型;等等。(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评价,可运用唯物史观,从转型的原因、实质及影响等方面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外部文化媒介的变革与内部“法治”思想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实质上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化在文化上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衍生物;等等。20.(1)特点:内涵上是治国的方案;反映不同阶层的需求;思想丰富,各有特色;思想派别众多;不够系统性和科学性。(2)原因:社会发生大变革;行政体制的多元化;学术思想自由化;知识分子寻觅治国新方案;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影响:丰富了古代“为政”思想;促进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为后世“为政”提供了思想借鉴;促进了社会转型。(任答三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政’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可知,内涵上是治国的方案;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可知,反映不同阶层的需求;思想派别众多;据材料一“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可知,思想丰富,各有特色;据材料二“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说来,国家管理还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可能达到始终一贯的系统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的境地。”可知,不够系统性和科学性。(2)本题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原因: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可知,社会发生大变革;据材料一“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可知,行政体制的多元化;据材料一“由于‘天命’思想的没落,‘重民’思想的兴起,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可知,学术思想自由化;知识分子寻觅治国新方案;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陈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这一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可知,生产力发展;据材料一“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政治权力逐步下移。”可知,礼崩乐坏;据材料一“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可知,士阶层活跃。影响:据材料一“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可知,丰富了古代“为政”思想;据材料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可知,促进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为政”思想流派及其主张,如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等,为后世“为政”提供了借鉴;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及所学可知,在这一时期,各种“为政”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促进了社会转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