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藤野先生》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7 藤野先生
素养目标
1.理解回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掌握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掌握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表达技巧。(语言运用)
2.通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培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分析鲁迅的情感变化,培养情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3.感受鲁迅散文的质朴之美、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认识藤野先生的“伟大”。
2.结合相关背景资料,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鲁迅远赴日本留学,在仙台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人——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化身为鲁迅留学记忆的“探寻者”,感受这段跨越国界的师生情。   【回答】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交流仙台医专环境可能给鲁迅留学带来的影响。
第一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识藤野·人物画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细节捕捉。快速阅读课文,圈画描写藤野先生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说说其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形象。 【提问2】为藤野先生贴标签。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填入下面空缺处,填写完毕后进行解说与小结。   【回答1】分析示例。 ①外貌: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分析:“黑瘦”描绘出藤野先生清瘦的形象;“八字须”“戴着眼镜”展现出他学者的模样,给人一种严谨、儒雅之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突出了他对教学的认真负责,是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②动作: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分析:通过“添改”“增加”“订正”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的高度负责,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殷切关心,凸显出他是一位敬业且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③语言: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分析:藤野先生的语言温和且有耐心,体现出他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又循循善诱,是一位教学方法得当、认真负责的教师形象。 【回答2】自主填写,并进行解说和小结。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我们发现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关爱学生、毫无民族偏见且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伟大教师与学者形象。
学习任务二:留学故事·课堂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1)分组活动开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领取相应的场景还原任务。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模拟的讲义、红笔等,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2)场景演绎呈现 请学生自主演绎。 (3)特点分析 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藤野先生的教学方式特点。 教师总结并板书:藤野先生教学方式特点是细致入微、耐心引导、严谨认真,充分展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与负责。 【提问2】(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的故事,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2)在学生分享后,教师提问:大家想想,你们与老师的这些故事,和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小结:无论是哪种师生情,都蕴含着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关怀,这种情感是珍贵且值得铭记的。 【回答1】(1)各小组学生迅速投入准备,讨论角色分配,确定谁来扮演藤野先生,谁来扮演鲁迅。 (2)示例:一组学生开始表演,扮演藤野先生的同学模仿着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认真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我就是藤野严九郎……”,另一组展示藤野先生翻出鲁迅讲义上的图,用红笔添改的场景,“藤野先生”专注地在讲义上圈圈画画,嘴里还念叨着:“这里要添上,这个地方不对……” (3)学生进行特点分析,如,藤野先生讲课很有耐心,从他介绍自己的语气就能看出来。又如,藤野先生添改讲义那么认真,说明其教学认真负责,不放过一点儿小错误。 【回答2】学生分享与自己老师相处的故事。(学生讨论,就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抒己见) 示例一:有一次我在语文课上肚子疼,语文老师发现后,立刻带我去了医务室,还一直陪着我,给我妈妈打电话,特别暖心。 示例二:我的英语老师为了帮我提高口语水平,每天早上都提前来学校陪我练习对话,我的英语成绩因此进步特别大。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以鲁迅留学记忆的“探寻者”的身份,开启了与《藤野先生》的深度对话。从借助仙台医专旧址图片与历史背景描述来营造氛围,到细究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与语言,为其勾勒出严谨认真又关爱学生的鲜明形象。通过课堂场景还原,配合角色扮演的沉浸式体验,我们深切体会到他独特且细致的教学方式。最后,大家分享自身经历,将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师生情,与自己和老师的情谊相连。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让我们领悟到师生情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收获满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记忆拼图·情感线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回忆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时,是这么说的:“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提问1】相处仅两年,日后从未碰面,也无任何交集的一个别国老师,有何魅力能得到鲁迅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探寻这份独特的怀恋。 【展示】 典型事件人物形象作者情感
【提问2】随着在日本学习生活的深入,鲁迅的内心发生了很多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那些让鲁迅情感产生波动的事件。思考: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外,还蕴含了哪些情感? 【小结】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也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 【提问3】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回答1】学生认真填写下面表格,用关键词拼出鲁迅的留学记忆。 典型事件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添改讲义认真负责好奇、 敬佩、 感激。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真务实
【回答2】学生探讨发言。 (1)对日本“爱国青年”的愤慨:通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感受到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表现出作者的愤慨和痛心。例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饱含着作者的无奈和激愤。 (2)爱国主义情感: 【回答3】学生自主概括
学习任务四:情境采访·语言赏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主题探讨 情境假设: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要对鲁迅进行一次采访,询问他为什么以“藤野先生”为题写这篇文章,藤野先生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总结: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不仅因为他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更因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作者的关怀、鼓励,对作者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态度,让作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也激励着作者为了祖国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提问2】语言赏析 情境设置:我们现在就像一群文学评论家,要对鲁迅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赏析。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可以组织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找出更多精彩的语句并进行准确赏析。 【小结】《藤野先生》的语言独具魅力,看似平实,却饱含深情,于质朴中尽显功力。从多方面展现出鲁迅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深刻传达出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 【回答1】主题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模拟采访的场景,从文章中寻找答案。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回答2】语言赏析 示例一: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的辫子比作富士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示例二: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标致”一词本义为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批判,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部分青年精神的空虚与堕落。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自己思想的转变,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同学们要学习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如穿越时空、模拟场景、假设采访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不足之处   在情境模拟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情境本身,而对文本的关注度有所不足,导致在分析一些问题时,对原文的引用和解读不够准确;在探讨较深刻的主题和情感时,虽然创设了情境,但对一些生活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然存在一定困难,课堂上引导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