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素养目标1.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分析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语言运用)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思维能力)3.感受细腻明丽、平实自然的语言特点;学习通过琐碎的生活小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语言运用、审美创造)4.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开朗、坚毅刚强、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做事认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言】提起鲁迅,你们能想起什么?(学生先谈自己心中的鲁迅先生)同学们,现在我们穿越回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走进那充满烟火气又暗藏风云的弄堂。在其中一间略显拥挤却堆满书籍的屋子里,有一位戴着眼镜、神情时而严肃时而和蔼的学者,他就是鲁迅。今天,让我们跟随萧红的脚步,以一个访客的身份,走进鲁迅的生活,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暖与感动。 【展示】多媒体展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街景图片、老上海的建筑、街道上穿梭的黄包车等,播放一段舒缓的带有民国风格的音乐。(参见课件PPT) 【回答】学生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第一课时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初读梳理,感知平凡鲁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背景】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出文中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片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提问1】我们跟随萧红的回忆,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家。大家都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细节呢? 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 【提问2】从这些片段中,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提问3】课文是由多个细碎的片段组成,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但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这是为什么呢?文中寄托了萧红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 出示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结尾: 又过了三个月。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整合片段内容。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回答1】共有十四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①明朗的笑;②走路的姿态;③夜谈沉思;④饮食习惯;⑤待人风趣;⑥会心的笑;⑦读青年来信;⑧不在意校样;⑨看电影;⑩翻书休息; 夜里工作; 尝鱼丸; 包书; 病中工作。 【回答2】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回答3】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之情,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怀念之情。学习任务二:细节品赏,走近真实的鲁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再次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语句,进行批注分析,思考这些细节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性格或品质。 【点拨】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 【小结】从文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真诚率真、风趣幽默、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宽厚仁爱、待友真诚的形象。 【讨论】小组内开展“细节赏析会”,成员互相分享自己的批注,交流对鲁迅先生形象的理解。 【回答】第1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细节描写——爽朗、率真) 第2段: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动作描写——干练敏捷、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第11段: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动作描写——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第14~17段: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语言描写、细节描写——风趣、幽默) 第22~23段: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神态描写——乐观) 第24~26段: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很深的时光。(细节描写——关怀青年人)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初读和研读课文,从萧红的回忆中看到了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鲁迅先生,他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他真诚率真、风趣幽默、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文章中,处处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景仰和怀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去挖掘鲁迅先生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以及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三:感悟精神,叙说心中鲁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背后,隐藏着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世界?说说从鲁迅先生身上所获得的启发。 【指导】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具体的生活细节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小结】鲁迅精神 强烈的使命感:在社会黑暗、民众麻木的时代,鲁迅先生深知唯有通过文字传播新思想,才能唤醒民众,改变社会,因此他甘愿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 勤奋执着:鲁迅对工作勤奋、执着,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笔耕不辍,用文字为社会变革而努力。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底层人民的苦难,以笔为武器,对社会的弊病和不公平现象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试图推动社会变革。 坚定的信念:在艰难的环境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积极支持进步的革命力量。 敢于批判和创新:投身新文化运动,积极传播新思想,倡导文学的社会价值,反对封建文化和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打破思想桎梏,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 【回答】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观点。 示例一:从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了唤醒民众、改变社会,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因为在当时社会黑暗、民众麻木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深知只有通过文字传播新思想,才能让民众觉醒,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鲁迅先生对工作的勤奋、执着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不能轻易放弃。 示例二:鲁迅在生活中还十分节俭,他的衣物总是缝缝补补,居住环境也较为简陋。但在对待书籍时,他却格外珍视,仔细包好书皮。这一细节反映出他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远超物质享受,有着坚定的精神信仰。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一样,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不盲目追求物质。当周围人都热衷于追求名牌、奢华享受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阅读、学习知识等提升自我精神素养的活动中。学习任务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品味萧红文章的语言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萧红语言风格的独特之处。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小结】教师补充讲解,总结萧红文章的语言自然、质朴、细腻,善于用看似平淡的语句传递真挚情感的特点。 【回答】小组交流探讨,选取代表发言,分享对萧红语言风格的理解。 1.用词质朴,无华丽辞藻堆砌,一个“明朗”直白地写出鲁迅先生笑声特点;句式简短,自然流畅,将鲁迅先生率真、爽朗的形象刻画得鲜活。 2.此句语言生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先生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先生敏捷果敢、一往无前的性格特点。 3.此句语言质朴,通过白描手法展现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个真实、立体的鲁迅,还领略了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鲁迅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成长为有担当、有追求的人。板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创设穿越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本研读和讨论活动中。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精神内涵时,部分学生由于对其时代背景了解不够深入,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