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资源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公祭、杀戮、缅怀、捍卫、铭记、初衷、矢志、篡改、抵赖、呓语”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熟练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围绕 “国行公祭” 所阐述的观点和列举的事实,把握议论文的特点。
学习通过列举事实、引用资料等论证方法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如何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视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的论证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法,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与相关纪念和平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和平宣言” 创作活动,结合历史与现实,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情感表达技巧,表达对和平的珍视,提升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列举的事实和阐述的观点,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国行公祭的意义,树立捍卫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方式看待历史与现实,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有一定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大致论证过程。他们在历史课上已经学习过南京大屠杀等相关历史事件,对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有初步的认识,这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二)潜在学习困难
由于时代的距离,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和其在世界历史中的深远影响了解不够全面,难以深刻体会国行公祭的重大意义。
对文中所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辨析和作用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对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论证角度、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分析文章的异同,缺乏深入比较的能力。
对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厚的和平情怀体会不够深刻,难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和信念。
(三)兴趣激发点
从当下的和平纪念活动入手,如国家公祭日的相关报道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发学习兴趣。
“和平宣言” 创作活动贴近时代主题,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对和平的理解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参与积极性。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纪录片片段以及当下和平生活的影像资料,形成鲜明对比,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的沉重和和平的珍贵。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 “找论证方法,说表达效果” 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中所列举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案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捍卫之情,理解国行公祭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与国行公祭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国行公祭对当下和未来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把握文中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理解其对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在对比阅读中,能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准确分析文章的异同。
引导学生将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向往转化为自身的责任和行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和平观。
(三)突破策略
对于重点字词和文章结构,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思维导图梳理等方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和关键句,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分析论证方法时,让学生分组找出文中运用的不同论证方法的典型例子,讨论这些论证方法在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方面的作用,并填写表格进行梳理,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
针对难点,补充介绍南京大屠杀的详细历史背景资料和世界各国纪念战争、捍卫和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国行公祭的关联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结合具体的论证方法例子,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如通过列举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行为,与国行公祭的庄严形成对比,突出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开展对比阅读时,提供对比阅读表格,明确对比角度,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文章的特色。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原文。
补充阅读篇目:《和平的祈祷》(相关纪念和平的文章),用于对比阅读。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国家公祭日相关图片、重点字词解析、文章结构梳理、论证方法分析、对比阅读材料、关于和平的视频片段等。
音频素材:国家公祭日相关的朗诵音频、关于和平的歌曲(如《和平之梦》),用于营造情感氛围。
视频素材: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国家公祭日活动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网络平台链接: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网站、和平主题的公益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三)教具学具
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
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论点和论据。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创作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表格模板:用于梳理文章的论证方法与作用、对比阅读时填写异同点。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片段(约 2 分钟),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无辜民众的苦难。
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当今和平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要铭记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
学生简单交流后,导入课题:“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国设立了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了解国行公祭的意义。”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背景及作者介绍(3 分钟):用 PPT 展示国家公祭日的相关信息,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和意义)。说明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坚定捍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播放课文朗诵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字卡认读 “公祭、杀戮、缅怀、捍卫、铭记、初衷、矢志、篡改、抵赖、呓语” 等词语,解释含义并让学生造句。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什么事件展开论述?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7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引出国行公祭这一事件,强调其意义;第二部分(第 3 - 5 段)列举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阐述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 6 段)总结全文,呼吁人们珍惜和平,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分析论证方法(7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列举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对比论证(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与国行公祭对比)等。
小组合作,填写 “论证方法与作用” 表格。
学生代表展示表格,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初步理解不同论证方法对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体会情感(8 分钟):
提问:“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找出文中饱含情感的语句,如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捍卫和平。” 等,小组讨论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对历史的沉痛缅怀、对和平的坚定捍卫以及对篡改历史行为的愤慨之情。
对比阅读引入(7 分钟):
发放《和平的祈祷》的片段,学生快速阅读。
提问:“这篇文章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与《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相比,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简单讨论,为下节课的深入对比做铺垫。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教师强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阅读。
(二)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5 分钟)
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谁能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情感表达,并进行对比阅读。”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深入分析论证思路(10 分钟):
提问:“文章是如何一步步阐明‘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一中心论点的?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联系?”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先由国行公祭引出话题,强调其意义;然后通过列举历史事实,说明铭记历史的必要性,再结合现实中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突出捍卫和平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呼吁,各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分析情感表达(15 分钟):
提问:“文章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哪些方式?这些情感表达对突出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小组讨论:“强烈的情感表达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文中通过饱含情感的语句直接抒发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热爱,同时通过对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的客观叙述间接表达情感,使文章既有强烈的感染力,又有坚实的说服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深入对比阅读(8 分钟):
学生再次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和《和平的祈祷》的片段,结合表格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和平的珍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从国行公祭这一具体事件入手,结合历史和现实,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明观点,情感强烈而厚重;《和平的祈祷》则更侧重于从个人情感和普遍的人类情怀出发,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情感细腻而真挚。
“和平宣言” 创作活动(7 分钟):
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对历史的认识和对和平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情感表达技巧,创作一段 “和平宣言”,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学生独立创作,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评选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鼓励学生用真诚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分享创作 “和平宣言” 的感受和对和平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通过有力的论证和强烈的情感,阐述了国行公祭的重大意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捍卫和平。我们要将这份对和平的珍视转化为行动,努力学习,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公祭( )_________ 杀戮( )_________ 缅怀( )_________
捍卫( )_________ 矢志( )_________ 篡改( )_________
用 “铭记”“缅怀” 造句。
简要概括《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二)能力进阶题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2)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捍卫和平。
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阐明观点的。
比较《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和《和平的祈祷》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三)拓展挑战题
仿照课文的论证方法,写一段关于 “珍惜当下和平生活” 的议论性文字,不少于 200 字。
搜集关于世界各国纪念战争、捍卫和平的事例,制作一份 “和平之窗” 手抄报。
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字词:公祭、杀戮、缅怀、捍卫、铭记、篡改
结构:引出事件(1 - 2 段)→ 阐述意义(3 - 5 段)→ 呼吁和平(6 段)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情感:缅怀历史、捍卫和平、愤慨篡改
中心论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论证方法的独特理解和对和平的感悟。
展示学生 “和平宣言” 优秀作品。
(三)视觉化要点
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情感强烈的语句,突出作者的情感。
用蓝色粉笔圈出表现论证方法的关键词,如 “例如”“对比” 等。
用箭头连接论点与论据,使逻辑更清晰。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文中表达中心观点和情感强烈的段落。
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本文的部分。
将课堂上创作的 “和平宣言” 誊写工整,与家人分享。
(二)选做作业
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的观点配上相关的历史图片,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阅读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世界和平的文章,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与同学合作,编排一个关于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小短剧。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和平在身边” 主题调查活动,为期两周。
观察记录身边体现和平与和谐的现象(如邻里互助、国际交流活动等)。
采访长辈,了解他们对和平的理解和经历。
两周后在班级内举办 “和平在身边” 分享会,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深度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
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分享想法,善于倾听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参与度 不合作,不交流
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字词,准确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
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能举一反三 有一定分析能力,能解决问题 思维局限,缺乏分析能力
(二)随堂检测
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论证方法、情感表达、中心论点等方面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
创作活动评价:从内容的深刻性、论证方法的运用、情感的真挚性等方面评价 “和平宣言”。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
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论证方法和情感 30 分
方法运用 能准确分析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25 分
对比能力 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20 分
创意表达 和平宣言创作有深度,情感真挚,运用所学方法 25 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化后续教学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导入环节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和平宣言” 创作活动紧密结合主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了对文章论证方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分析能力。
不足:在分析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时,部分学生对其相互配合增强说服力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比阅读时,学生对论证角度差异的分析不够精准;课堂时间分配有时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环节不够充分。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对不同论证方法的区别和综合运用的作用理解不深;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论证角度的差异;创作和平宣言时,不知道如何将论证方法与情感表达更好地结合。
创意表现:在 “和平宣言” 创作中,学生写出了很多深刻感人的作品,如 “历史的伤痕刻在昨日的土地,和平的种子播在今天的心中,未来的世界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体现了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视。
(三)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对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结合具体段落,详细分析多种论证方法如何相互配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多举例子进行讲解。
对比阅读时,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论证角度分析要点,如从事件的针对性、论述的侧重点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差异,加深分析的精准度。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长,确保讨论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
加强对学生创作的指导,在创作活动前提供优秀的 “和平宣言” 范例,讲解论证方法与情感表达结合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