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 2025 届八年级第六次阶段适应性评估 生物 下册全部 注意:共两大题,25 小题,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答题框内) 1. 李明同学到花房参观,发现一株杜鹃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大家猜想这很可能是园艺师对该株植物进行 了( ) A. 嫁接 B. 扦插 C 组织培养 D. 剪枝 . 2. 假如一个大豆果实里有五粒种子,那这个大豆果实是由( )发育来的。 A. 五个子房和一枚胚珠 B. 一个子房和五枚胚珠 C. 一个子房和一枚胚珠 D. 五个子房和五枚胚珠 美丽的蝴蝶是由 “ 毛毛虫 ” 变成的,可爱的青蛙的幼体竟是黑黑的小蝌蚪,而鸟类都由卵孵化而来。请完 成下面小题。 3. “ 萍叶青浮水,蛙声闹彻明。” 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蛙声闹彻明” 属于求偶行为 B. 抱对有利于完成体内受精 C. 青蛙的发育是从蝌蚪开始的 D. 生殖和发育过程可以离开水 4. 在 “ 观察鸟卵的结构” 的实验中,用放大镜可观察到卵黄表面有 “ 小白点”(下图),该 “ 小白点” 是 ( ) A. 气室 B. 胚盘 C. 卵白 D. 系带 5. 孕妇适量增补叶酸(维生素 B9 )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胎儿获得叶酸的部位是( ) A. 子宫 B. 羊水 C. 胎盘 D. 输卵管 6. 下列各组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番茄的红果与黄果
第 1 页/共 12 页
B. 兔的黑毛与白毛 C. 小萌的双眼皮和小丽的单眼皮 D. 山羊的直毛与绵羊的卷毛
7. 人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基因 B.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质中 C. 一条染色体上只有 1 个或 2 个基因 D. 人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8. 某男子将 X 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可能性为( ) A. 25% B. 0 C. 50% D. 100% 9. 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的?科学家们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已经完全被实验证实 B.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成功得到了蛋白质 C. 同源器官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D. 科学家模拟的深海热泉合成了原始生命 10. 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 A、B 两种生物化石,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种 A 是由物种 B 进化而来的 B. 物种 A 可能比物种 B 结构复杂 C. 物种 A 比物种 B 数量多 D. 物种 A 比物种 B 体形大 第 2 页/共 12 页
11. 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 点害虫种群中可能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B. a→ b 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b→ c 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12. 最常见的白萝卜(下图)的地上部分为绿色,地下部分为白色,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水 B. 温度 C. 空气 D. 阳光 13. 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下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实例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 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 B. 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是绿色的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 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14.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 3 页/共 12 页
A. a 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B. b 为消费者,“ a→ b→ c” 形成一条食物链 C. c 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D. 图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无机盐等
1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用自制的生态瓶饲养金鱼,实验装置如图(甲、乙、丙 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丁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要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乙和丁两组作对照 B. 影响生态瓶中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C. 在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 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密闭的,且投放小鱼的数量要适宜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倡导我们保护 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以下有关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它 17. 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为:蛇→ 鼠→ 草 B. 人过度捕食蛇短时间内会造成鼠类减少 C. 该食物链中的能量可以从鼠传递至蛇 第 4 页/共 12 页
D.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强
18.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 1094 种植物药材,443 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生 物多样性中的( ) A. 数量的多样性 B. 基因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物种的多样性 19. 长江十年禁渔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江豚、胭脂鱼等珍稀类物种活跃在长江流域。此项保护措施属于 ( ) A. 迁地保护 B. 就地保护 C. 建立资源库 D. 宣传教育 20. 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 “ 碳达峰” 和 “ 碳中和” 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 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 尽量燃烧化石燃料 B. 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 落实垃圾分类政策 D.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雌花位于腋部,雄花位于顶部,可同株内传粉,也可异株间传粉。 材料二图 1 是玉米传粉的示意图,图 2 是玉米花的着生位置及结构图,图 3 是玉米螟的发育过程图。 ( 1 )依据图 1 可知,玉米的传粉方式是 (填 “ 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或 “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 粉” )。阴雨连绵的天气会影响玉米的传粉,造成玉米果穗大量缺粒减产。人们通常采取 的方式来弥 补。 ( 2 )如图 2 所示,花粉从@中散放出来,落在雌花柱头上后长出花粉管,花粉管最终进入胚珠内部释放
第 5 页/共 12 页
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_____(填 “ ③” 或 “ ④ ” )。 ( 3 )玉米籽粒颜色的黄色( A )和白色(a)是一对相对性状。如图 1 ,将基因组成为 AA 的甲植株和基因 组成为 aa 的乙植株邻近种植。在收获时发现,甲植株的果穗上都是黄粒,乙植株的果穗上既有黄粒又有白 粒。分析可知,乙植株上所结黄色籽粒的基因组成是_____。 ( 4 )图 3 中玉米螟的发育过程为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属于 (填 “ 完全变态” 或 “ 不完全变态” )发育。 22.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搭载斑马鱼进驻中国空间站,首次开展“ 太空养鱼” 项目,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 椎动物的突破。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高达 87%,而且具有体型小巧、发育周期短、易于饲养、早期 胚胎透明等特点,便于直接观测胚胎发育进程,是研究人类相关疾病的模式生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 1 )斑马鱼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25 对,通常这些染色体共包含_____个 DNA 分子。正常情况下,斑 马鱼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条。 ( 2 )利用显微注射器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发育成的斑马鱼特定器官会被荧光标 记(如图 1 ),该过程应用的生物技术是 。控制荧光性状的基因随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使子代 斑马鱼出现荧光性状,这属于 (填 “ 可遗传” 或 “ 不可遗传” )变异。 ( 3 )研究人员通过上述生物技术获得的荧光斑马鱼有两种类型(如图 2 ),染色体上的 G 表示绿色荧光蛋 白基因。要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个体,让荧光斑马鱼与野生型斑马鱼进行杂交,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为 ,则推断荧光斑马鱼为类型 1 ;若后代的性状表现为 ,则推断其为类型 2 ,即能稳定 遗传的荧光斑马鱼。 23. 下图是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生物进化时间轴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 )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生物的进化时期是 (填字母)。根据米勒的实验结果推测,原始生命诞生
第 6 页/共 12 页
的场所是 。
( 2 )根据时间轴上生物类群出现的顺序,判断生物的进化总体上呈现出 的趋势。 ( 3 ) 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历史上很多物种灭绝了,只留下化石证明其曾经存在过,这是 生物进化过程中 的结果。 ( 4 )在生命演化史上,人类只占据一个非常微小的位置,大量的化石等证据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 是由_____进化而来的。 24. 下图中,图 A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 B 表示图 A 某条食物链中以甲、乙、丙、丁为代号 的四类生物按顺序建立的营养级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问题。 ( 1 )图 A 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 A 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 ( 2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生物之间沿着 传递。 ( 3 )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有毒物质铅的污染,则一段时间后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图 B 中的_____。图 B 中的乙对应的图 A 中的生物是_____。 ( 4 )由于某种自然原因,鹰的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兔的数量会增多,一段时间后,鹰和兔的数量又 会恢复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5. 植物修复是一种新兴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科研人员以巨菌草为研究对象,选择 长势相近、健壮无病 虫害的巨菌草幼苗 50 株,实验设置 A~E 共 5 组,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溶液,浓度分别为 0mg/kg、50mg/kg、 100mg/kg、 150mg/kg、200mg/kg。通过观测土壤和根系的重金属含量及有机物的干重, 研究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 实验一 :探究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对巨菌草生长的影响
第 7 页/共 12 页
( 1 )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 ( 2 )如图 1 所示,对照组巨菌草的根、叶有机物干重都____(选填 “ 高于” 或 “ 低于” )其他实验组的 巨菌草,说明铜镉复合重金属____ 巨菌草的正常生长。 实验二:探究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填的修复效果。在实验一基础上,科 研人员测定巨菌草的根 样品和花盆土壤样品中的铜镉含量,结果如下。 表巨菌草对土壤的修复率 组别铜修复率%镉修复率%A(0mg/kg)一一B(50mg/kg)5 61 . 14.31C( 100mg/kg)18.2816.85D( 150mg/kg)33.4637.40E(200mg/kg)23.3825.40
注:土壤的修复率是体现巨菌草吸收重金属的重要依据,土壤修复率=(土壤修复前重金属含量-土壤修复后
第 8 页/共 12 页
亚金属含量)/土壤修复前重金属含量。 ( 3 )据图 2 ,巨菌草的根系能够_____土壤中的重金属。 ( 4 )分析表 1 可知,实验二的结论是:____。 ( 5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____。
第 9 页/共 12 页
江西省 2025 届八年级第六次阶段适应性评估 生物 下册全部 注意:共两大题,25 小题,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答题框内)
【 1 题答案】 【答案】A 【 2 题答案】 【答案】B 【 3~4 题答案】 【答案】3. A 4. B 【 5 题答案】 【答案】C 【 6 题答案】 【答案】D 【7 题答案】 【答案】D 【 8 题答案】 【答案】B 【 9 题答案】 【答案】C 【 10 题答案】 【答案】B 【 11 题答案】 【答案】D 【 12 题答案】 【答案】D 【 13 题答案】 第 10 页/共 12 页
【答案】C 【 14 题答案】 【答案】B 【 15 题答案】 【答案】A 【 16 题答案】 【答案】C 【 17 题答案】 【答案】C 【 18 题答案】 【答案】D 【 19 题答案】 【答案】B 【20 题答案】 【答案】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 21 题答案】 【答案】( 1 ) ① . 异花传粉 ② . 人工辅助授粉 ( 2 )④ ( 3 )Aa ( 4 ) ① . C→D→B→A ② . 完全变态 【 22 题答案】 【答案】( 1 ) ① . 50 ② . 25 ( 2 ) ① . 转基因技术 ② . 可遗传 ( 3 ) ① . 既有荧光斑马鱼又有野生型斑马鱼 ② . 全是荧光斑马鱼 【 23 题答案】 【答案】( 1 ) ① . A ② . 原始海洋 ( 2 )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 3 ) ① . 化石 ② . 自然选择 ( 4 )森林古猿 【 24 题答案】
第 11 页/共 12 页
【答案】( 1 ) ① . 5/五 ② .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 2 )食物链 ( 3 ) ① . 甲 ② . 蛇 ( 4 )自我调节/ 自动调节 【 25 题答案】 【答案】( 1 )不同浓度的铜镉复合重金属溶液 ( 2 ) ① . 高于 ② . 抑制 ( 3 )吸收 ( 4 )巨菌草对铜镉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当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过高, 会影响巨菌草的修复能力 ( 5 )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
第 12 页/共 1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