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资源简介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奠基、挚友、抉择、毅力、精湛、里程碑、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围绕南仁东所写的典型事例,把握人物通讯的特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南仁东的形象特征。
理解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探究南仁东形象的塑造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法,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与其他描写科学家事迹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在选材、表达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创作活动,结合文本内容,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对南仁东的敬意,提升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写的南仁东的事例及体现的精神品质,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南仁东执着追求、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等优秀品质,体会科学精神的伟大,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理解南仁东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情怀,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
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叙文阅读能力,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通过新闻、纪录片等了解过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对科学精神有初步的认识,这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进行较深入的文本分析。
(二)潜在学习困难
由于 “中国天眼” 涉及专业的天文知识,学生对相关科技背景了解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南仁东工作的难度和意义。
对文中南仁东在科研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艰辛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充分体会其精神品质的可贵。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不同文章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方面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分析能力。
对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分析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概括事例与人物精神品质之间的关联。
(三)兴趣激发点
从学生感兴趣的宇宙、天文现象入手,展示 “中国天眼” 发现脉冲星等成果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发他们对 “中国天眼” 和其建造者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创作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南仁东的敬意,发挥创造力,提高参与积极性。
播放南仁东生前工作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他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 “找事迹,悟精神” 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中所写的关于南仁东的典型事例,概括南仁东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与赞美之情,理解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南仁东在科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把握文中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理解其表达效果。
在对比阅读中,能从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准确分析《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与其他描写科学家的文章的异同。
引导学生将对南仁东精神的理解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担当意识。
(三)突破策略
对于重点字词和文章结构,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思维导图梳理等方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分析南仁东形象时,让学生分组找出文中描写南仁东的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讨论这些内容体现了南仁东的哪些精神品质,并填写表格进行梳理,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
针对难点,补充介绍 “中国天眼” 的科研意义和南仁东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南仁东工作的背景和他所做出的贡献。结合具体的议论和抒情语句,分析其与前文叙事内容的关系,如 “他为‘中国天眼’耗尽了心血,他的精神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这句话是如何由对南仁东事迹的叙述升华到对其精神的赞美。
开展对比阅读时,提供对比阅读表格,明确对比角度,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文章的特色。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原文。
补充阅读篇目:《邓稼先》(杨振宁),用于对比阅读。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南仁东的照片、“中国天眼” 的图片、重点字词解析、文章结构梳理、典型事例分析、对比阅读材料、关于南仁东事迹的视频片段等。
音频素材:课文的配乐朗读音频、关于 “中国天眼” 的科普音频,用于营造学习氛围。
视频素材:南仁东生前工作的纪录片片段、“中国天眼” 的介绍视频,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
网络平台链接:关于南仁东生平的网站、“中国天眼” 官方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三)教具学具
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
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南仁东的典型事例和精神品质。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创作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表格模板:用于梳理南仁东的典型事例与精神品质、对比阅读时填写异同点。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 “中国天眼” 发现脉冲星的短视频,展示 “中国天眼” 的壮观景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宏伟的建筑是什么吗?它的建造离不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南仁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了解这位科学家的故事。”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用 PPT 展示南仁东的照片和简介,重点介绍他在 “中国天眼” 项目中的贡献。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为纪念南仁东而作,展现了他为 “中国天眼” 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字卡认读 “奠基、挚友、抉择、毅力、精湛、里程碑、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等词语,解释含义并让学生造句。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南仁东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章内容和情感。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7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引出南仁东和 “中国天眼”,总述他的贡献;第二部分(第 3 - 10 段)具体讲述南仁东为 “中国天眼” 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困难;第三部分(第 11 - 13 段)赞美南仁东的精神,表达对他的缅怀。
分析典型事例(7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南仁东的典型事例,如他放弃国外高薪回国主持 “中国天眼” 项目、在选址过程中不辞辛劳、在建设过程中攻克技术难关等。
小组合作,填写 “南仁东的典型事例与精神品质” 表格。
学生代表展示表格,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初步概括南仁东的爱国、执着、严谨、奉献等精神品质。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体会情感(8 分钟):
提问:“作者在讲述南仁东的这些事迹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找出文中的抒情语句,如 “南仁东,这个名字将永远与‘中国天眼’一同闪耀,他是民族的骄傲。”“他为了‘中国天眼’,耗尽了自己的心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等,小组讨论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对南仁东充满了崇敬、赞美和缅怀之情。
对比阅读引入(7 分钟):
发放《邓稼先》的片段,学生快速阅读。
提问:“这篇文章也描写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相比,在选材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简单讨论,为下节课的深入对比做铺垫。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文章结构、南仁东的典型事例和作者的情感等。
教师强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南仁东的形象,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阅读。
(二)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5 分钟)
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谁能说说文中讲述了南仁东的哪些典型事例?”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深入分析南仁东的形象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深入分析南仁东形象(10 分钟):
提问:“南仁东的这些精神品质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体现出来的?这些品质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意义?”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 “中国天眼” 的科研背景进行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南仁东在 “中国天眼” 项目中面临着技术难关、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但他凭借执着、严谨的精神,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国天眼” 的建成使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分析写作手法(15 分钟):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南仁东精神品质的?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学生找出文中的叙事、议论和抒情语句,分析其作用。
小组讨论:“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文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南仁东的形象,如描写他在选址过程中翻山越岭的细节,体现了他的执着;议论和抒情语句则升华了情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既有感染力又有深度。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深入对比阅读(8 分钟):
学生再次阅读《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和《邓稼先》的片段,结合表格从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两篇文章都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的南仁东更侧重于在科研项目中展现出的执着和创新精神;《邓稼先》中的邓稼先则更多地体现了为国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创作活动(7 分钟):
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南仁东的事迹和精神品质,运用课文中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创作三行致敬语,表达对南仁东的敬意。
学生独立创作,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评选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鼓励学生用真挚的语言表达情感。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分享创作三行致敬语的感受和对南仁东精神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南仁东为 “中国天眼” 付出的艰辛和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品质。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执着、严谨、奉献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奠基( )_________ 挚友( )_________ 抉择( )_________
毅力( )_________ 里程碑( )_________ 一丝不苟( )_________
用 “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造句。
简要概括《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南仁东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进阶题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南仁东,这个名字与 “中国天眼” 紧紧相连,他是 “中国天眼” 的灵魂。
(2)他为了 “中国天眼”,像一颗恒星,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中国天文事业的道路。
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南仁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较《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和《邓稼先》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三)拓展挑战题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介绍自己敬佩的科学家的文字,要求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不少于 200 字。
搜集关于南仁东和 “中国天眼” 的更多资料,制作一份 “致敬南仁东” 主题手抄报。
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南仁东的精神,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字词:奠基、挚友、抉择、毅力、精湛、里程碑、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结构:引出南仁东与 “中国天眼”→讲述南仁东的事迹→赞美其精神
精神品质:爱国、执着、严谨、奉献、创新
写法: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情感:崇敬、赞美、缅怀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南仁东精神品质的补充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独特感悟。
展示学生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优秀作品。
(三)视觉化要点
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抒情语句,突出作者的情感。
用蓝色粉笔圈出表现南仁东精神品质的关键词,如 “执着”“严谨” 等。
用箭头连接南仁东的典型事例与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使逻辑更清晰。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南仁东执着工作的段落。
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本文的部分。
将课堂上创作的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誊写工整,存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二)选做作业
为《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的南仁东画一幅肖像画,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阅读南仁东的传记,写一篇读后感。
与同学交流自己所敬佩的科学家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走近科学家” 主题活动,为期两周。
每天搜集一位科学家的事迹,记录在 “科学家事迹集” 中。
采访身边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人(如学校的科学老师),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精神。
两周后在班级内举办 “走近科学家” 分享会,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深度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
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分享想法,善于倾听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参与度 不合作,不交流
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字词,准确理解文章结构和情感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
思维能力 分析
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能举一反三 有一定分析能力,能解决问题 思维局限,缺乏分析能力
(二)随堂检测
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南仁东精神品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
创作活动评价: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评价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
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南仁东形象和情感 30 分
手法分析 能准确分析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的手法 25 分
对比能力 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20 分
创意表达 三行致敬语创作有真情实感,运用所学手法 25 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化后续教学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导入环节通过 “中国天眼” 的短视频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创作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了对南仁东精神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分析能力。
不足:在分析文中议论和抒情语句的作用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比阅读中,学生对两篇文章情感差异的分析不够深入;课堂时间分配有时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环节不够充分。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对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深;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提炼情感差异;创作三行致敬语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细节描写。
创意表现:在 “给南仁东先生的三行致敬语” 创作中,学生写出了很多感人的作品,如 “您用脚步丈量山河 / 用智慧点亮星空 / 南仁东星,永远闪耀”,体现了对南仁东的深情和对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对议论和抒情语句作用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境,多举例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与叙事内容的关联。
对比阅读时,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情感分析角度,如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情感差异,加深分析深度。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长,确保讨论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
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在创作活动前提供优秀的三行致敬语范例,讲解细节描写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