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 “颓、鳞、遂、寝、藻、荇”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理解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欣然起行、藻荇交横” 等短语的意思,并能准确运用。疏通两篇短文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理解书信体和游记体短文的特点。学习两篇短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对比分析两篇短文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两篇短文的内容,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运用对比阅读法,将《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在写景、抒情、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参与 “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活动,结合文中的景物和情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进行情景对话设计,提升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两篇短文的写景内容、情感表达及对比要点,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答谢中书书》中山水景色的秀美壮丽,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中月夜景色的清幽宁静,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理解古代文人寄情于景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一)已有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能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他们在生活中也有欣赏自然景色的经历,对山水、月夜等自然景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二)潜在学习困难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的差异,学生对两位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情感(如陶弘景的归隐情怀、苏轼的贬谪心境)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完全体会文中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词汇(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的 “与”,“念无与为乐者” 中的 “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分析能力。对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准确把握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三)兴趣激发点从学生自身欣赏自然景色的经历入手,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山水或月夜景色,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活动贴近文本内容,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参与积极性。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山水画卷、月夜意境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 “找景物,析情感” 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教学重难点聚焦核心问题(一)教学重点掌握两篇短文的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对比分析《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两位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如陶弘景的隐逸之乐、苏轼的旷达之情)及其产生的背景。准确把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两篇短文中的具体体现,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在对比阅读中,能从多个维度系统地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三)突破策略对于重点字词和文意疏通,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翻译等方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其含义。分析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时,让学生分组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语句,讨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并填写对比表格进行梳理,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针对难点,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语句,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如 “实是欲界之仙都” 体现了陶弘景对山水的赞美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体现了苏轼的旷达心境。开展对比阅读时,提供对比阅读表格,明确对比角度(如写景对象、写景顺序、语言特点、情感基调等),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四、教学资源与工具保障教学实施(一)文本材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补充阅读篇目:陶弘景的《与顾章书》、苏轼的《记游松风亭》,用于拓展阅读和对比分析。(二)媒体资源PPT 课件:包含作者陶弘景、苏轼的简介,两篇短文的写作背景,重点字词解析,景物描写的相关图片(如山水、月夜),对比阅读材料,关于山水和月夜的视频片段等。音频素材:课文的配乐朗读音频、与山水和月夜相关的古典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用于营造文化氛围。网络平台链接:关于陶弘景和苏轼的生平网站、古典山水文学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三)教具学具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两篇短文的写景内容、情感表达及对比要点。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情景创作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对比表格模板:用于梳理两篇短文的异同点。五、教学过程具体教学环节设计(一)第一课时1. 导入环节(5 分钟)展示一组山水美景和月夜景色的图片,同时播放古典乐曲《高山流水》的片段,营造文化氛围。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有没有过欣赏山水或月夜景色的经历,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分享后,导入课题:“自古以来,山水和月夜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他们用精妙的文字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看看陶弘景和苏轼是如何描绘山水和月夜,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2. 新知探究(25 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用 PPT 展示陶弘景和苏轼的画像和简介,重点介绍陶弘景的隐逸生活和苏轼的贬谪经历。补充两篇短文的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秀美;《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记录了他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字卡认读 “颓、鳞、遂、寝、藻、荇” 等词语,解释含义。提问:“这两篇短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初步读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章内容和情感。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0 分钟):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遇到困难的地方做好标记。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的难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文意。3. 能力深化(15 分钟)分析《答谢中书书》的景物描写(7 分钟):提问:“《答谢中书书》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语句,分析景物特点和描写顺序。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中描写了山川、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景物特点是秀美壮丽,描写顺序是从早到晚,动静结合。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景物描写(8 分钟):提问:“《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语句,分析景物特点和描写方法。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中描写了月色、庭院、藻、荇等景物,景物特点是清幽宁静,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清澈。4. 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字词、两篇短文的景物描写等。教师强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两位作者的情感,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阅读。(二)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 分钟)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谁能说说这两篇短文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两篇短文,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并进行对比阅读。”2. 新知探究(25 分钟)深入分析作者情感(10 分钟):提问:“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陶弘景怎样的情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 表达了陶弘景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体现了他对自己能欣赏到如此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流露出他的隐逸情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方面表达了苏轼对月夜景色的欣赏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被贬谪后的旷达乐观心境。分析写作手法(15 分钟):提问:“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语句,分析两者的关系。小组讨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教师总结:两篇短文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秀美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隐逸情怀;《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清幽的月夜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旷达乐观心境。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刻,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3. 能力深化(15 分钟)深入对比阅读(8 分钟):学生再次阅读两篇短文,结合表格从写景对象、写景顺序、语言特点、情感基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比角度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对象 山川、高峰、清流等山水景色 月色、庭院、竹柏等月夜景色写景顺序 从早到晚 以时间为线索,从入夜到夜游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语言华丽典雅 简洁明快,朴素自然情感基调 赞美、得意、隐逸情怀 旷达、闲适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7 分钟):活动要求:假设陶弘景和苏轼跨越时空相遇,围绕 “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 这一主题进行对话。学生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运用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语句,创作一段情景对话。学生分组合作创作,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优秀作品,学生互评,教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准确把握作者情感。4. 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分享参与 “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的感受和对两篇短文的新认识。教师总结:《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它们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之美,寄托了作者的深情。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要欣赏文中的景物之美,更要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怀。六、课堂练习设计分层巩固学习效果(一)基础巩固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颓( )_________ 鳞( )_________ 遂( )_________寝( )_________ 藻( )_________ 荇( )_________用 “五色交辉”“欣然起行” 造句。翻译下列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能力进阶题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结合文中的景物描写,说说《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三)拓展挑战题仿照《答谢中书书》或《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不少于 150 字。搜集关于山水和月夜的诗句,制作一份 “山水月夜” 主题诗集,并为每首诗写一句简短的赏析。结合两篇短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然景色对人的情感和心境有什么影响,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短文。七、板书设计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一)主框架《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字词:颓、鳞、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等景物:山川、高峰、清流等(秀美壮丽)情感:赞美、得意、隐逸情怀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字词:遂、寝、藻、荇、欣然起行等景物:月色、庭院、竹柏等(清幽宁静)情感:旷达、闲适写法:借景抒情、比喻(二)互动区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作者情感的补充理解和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独特感悟。展示学生 “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的优秀片段。(三)视觉化要点用绿色粉笔标注《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描写语句,突出山水的生机与秀美。用银色粉笔标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景物描写语句,突出月夜的清幽与宁静。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抒情语句,突出作者的情感。用箭头连接景物描写语句与抒情语句,展示借景抒情的逻辑关系。八、作业布置延续学习链条(一)必做作业背诵《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这两篇短文的部分。将课堂上创作的 “跨时空对话” 情景对话进行修改和完善,誊写工整。(二)选做作业为《答谢中书书》或《记承天寺夜游》配一幅插图,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体现文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阅读补充阅读篇目《与顾章书》《记游松风亭》,比较它们与课文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与家人一起欣赏一次自然景色(如山水、月夜),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三)长周期项目开展 “古典山水文学赏析” 主题活动,为期三周。第一周:搜集更多古典山水文学作品(如郦道元《三峡》、柳宗元《小石潭记》),阅读并整理其中的景物描写语句。第二周:小组合作,制作一份 “古典山水文学中的自然之美” 手抄报,包括作品简介、景物描写赏析、作者情感分析等内容。第三周:在班级内举办 “古典山水文学赏析” 分享会,各小组展示手抄报并进行讲解交流。九、教学评价设计多维度评估效果(一)课堂观察表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深度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分享想法,善于倾听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参与度 不合作,不交流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字词,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和写作手法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和情感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对比分析全面深入 有一定分析能力,能进行简单对比 思维局限,缺乏分析和对比能力(二)随堂检测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景物特点、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合作的协调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情景创作评价:从内容的贴合度、情感的把握、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 “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三)成果评价量规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 30 分手法分析 能准确分析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在两篇短文中的运用 25 分对比能力 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25 分创意表达 “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有创意,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手法 20 分十、教学反思与改进优化后续教学(一)亮点与不足亮点: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音乐能有效营造文化氛围,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活动新颖有趣,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不足:在分析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时,部分学生对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比阅读时,学生对语言风格差异的分析不够深入;课堂时间分配有时不够合理,导致小组讨论环节不够充分。(二)学生反馈典型困惑: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存在困难;对作者情感的深层内涵把握不准;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创意表现:在 “跨时空对话” 情景创作中,学生写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对话,如 “陶弘景:‘山川之美,令人沉醉,不知苏兄以为如何?’苏轼:‘月色亦佳,虽遭贬谪,能与自然相融,亦是快事。’” 体现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运用。(三)改进方向针对学生对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境,多举例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如何为情感表达服务。对比阅读时,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语言风格分析角度(如用词、句式、修辞等),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加深理解。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长,确保小组讨论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加强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查阅工具书,解决部分字词问题;课堂上多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在创意活动前提供优秀的范例,讲解创作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