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经纶世务”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熟练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景物。理清文章的写景顺序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所描绘的富春江山水景色,把握骈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通过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写景手法,分析文中景物的特点及表达效果。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探究写景手法的运用。运用对比阅读法,将《与朱元思书》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参与 “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活动,结合文中景物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向 “游客” 介绍富春江美景,提升语言表达和情境运用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写的景物及运用的写景手法,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景色,体会自然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理解作者寄情山水、厌弃世俗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超然淡泊的心境。欣赏骈文的语言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一)已有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能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游览自然山水的经历,对自然美景有一定的感受,这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和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二)潜在学习困难由于骈文这种文体较为特殊,学生对其句式特点(如对仗、声律等)了解较少,可能难以体会其语言的韵律美。对文中多种写景手法的辨析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把握景物描写的妙处。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分析能力。对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寄情山水、厌弃世俗的情感理解不够透彻。(三)兴趣激发点从学生自身的游览经历入手,引导他们分享自己见过的自然美景,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活动贴近生活场景,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参与积极性。展示富春江的实景图片、视频片段等,营造浓厚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 “找写景句,析手法” 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教学重难点聚焦核心问题(一)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写景顺序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写景手法,如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世俗的超脱,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骈文的句式特点及其语言的韵律美,感受骈文的文体魅力。把握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系,理解作者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对比阅读中,能从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准确分析《与朱元思书》与《三峡》的异同。引导学生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升华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突破策略对于重点字词和文章结构,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思维导图梳理等方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析写景手法时,让学生分组找出文中的写景句,讨论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并填写表格进行梳理,教师进行总结和点拨。针对难点,补充介绍骈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体会其句式特点和韵律美。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开展对比阅读时,提供对比阅读表格,明确对比角度,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文章的特色。四、教学资源与工具保障教学实施(一)文本材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与朱元思书》原文。补充阅读篇目:郦道元的《三峡》,用于对比阅读。(二)媒体资源PPT 课件:包含作者吴均的简介、富春江山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重点字词解析、文章结构梳理、写景手法分析、对比阅读材料等。音频素材:课文的配乐朗读音频、与山水相关的古典乐曲(如《高山流水》),用于营造情境氛围。网络平台链接:关于富春江的旅游网站、古典文学网站中关于骈文的介绍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三)教具学具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文章所写的景物和运用的写景手法。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角色扮演活动的任务和要求。表格模板:用于梳理文中的写景句与写景手法、对比阅读时填写异同点。五、教学过程具体教学环节设计(一)第一课时1. 导入环节(5 分钟)播放富春江山水的美景视频,配以古典乐曲《高山流水》,营造优美的情境。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对富春江的山水有什么感受?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描绘这美丽的景色的?”学生分享感受后,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起领略他笔下富春江山水的独特魅力。”2. 新知探究(25 分钟)作者及文体介绍(3 分钟):用 PPT 展示吴均的画像和简介,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成就和 “吴均体” 的特点。补充骈文的相关知识:骈文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用典的文体,句式多以四字、六字为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播放课文配乐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字卡认读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经纶世务” 等词语,解释含义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描述一幅景物。提问:“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富春江哪些地方的景色?作者对这些景色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文章内容。再读课文,梳理结构(7 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讨论,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景色,点明游览的缘由;第二部分(第 2 段)具体描写富春江江水的清澈和湍急;第三部分(第 3 段)描写富春江两岸的山景,突出其峻峭和生机。分析景物特点(7 分钟):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江水和山景的句子,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等。小组合作,填写 “景物特点梳理” 表格,明确江水和山景的特点。学生代表展示表格,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初步概括江水清澈、湍急,山景峻峭、充满生机的特点。3. 能力深化(15 分钟)体会语言韵律(8 分钟):提问:“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小组讨论骈文的句式特点,如对仗、四字句和六字句的运用等。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文章多用对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韵律美,体现了骈文的特色。对比阅读引入(7 分钟):发放郦道元《三峡》的片段,学生快速阅读。提问:“这篇文章也描写了山水景色,与《与朱元思书》相比,在写景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简单讨论,为下节课的深入对比做铺垫。4. 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文章结构、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和骈文的语言特点等。教师强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阅读。(二)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 分钟)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词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谁能说说文中描绘了富春江山水的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深入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2. 新知探究(25 分钟)深入分析写景手法(10 分钟):提问:“作者为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文中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写景手法的句子。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视觉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是听觉描写,写出了山的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静态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江水的特点。这些写景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体会作者情感(15 分钟):提问:“作者在描绘富春江山水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语句,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等,小组讨论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对富春江的山水充满了赞美之情,同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他超然淡泊的心境。3. 能力深化(15 分钟)深入对比阅读(8 分钟):学生再次阅读《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三峡》的片段,结合表格从写景角度、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教师点评总结:两篇文章都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色,《与朱元思书》侧重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语言清新明快,情感上更突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三峡》则侧重描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语言简洁凝练,情感上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活动(7 分钟):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扮演富春江山水的解说员,结合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向 “游客”(其他小组学生)介绍富春江的美景。解说时要注意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突出景物的特点。各小组进行准备,然后依次进行解说。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评选出 “最佳解说员小组”,鼓励学生在解说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4. 总结提升(5 分钟)学生分享参与 “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和对富春江山水之美的新认识。教师总结:《与朱元思书》以其精炼的语言、巧妙的写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富春江山水的奇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的眼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要培养自己超然淡泊的心境,热爱生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六、课堂练习设计分层巩固学习效果(一)基础巩固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缥碧( )_________ 急湍( )_________ 轩邈( )_________泠泠( )_________ 鸢飞戾天( )_________ 经纶世务( )_________用 “嘤嘤成韵”“负势竞上” 造句。简要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所描绘的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二)能力进阶题分析下列语句运用的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的。比较《与朱元思书》和《三峡》在写景角度上的异同。(三)拓展挑战题仿照《与朱元思书》的写景手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写景手法,不少于 200 字。搜集关于自然山水的诗句,制作一份 “山水诗句集锦” 手抄报。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七、板书设计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一)主框架《与朱元思书》—— 吴均字词: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经纶世务结构:总写山水奇丽→江水(清澈、湍急)→山景(峻峭、生机)写景手法: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感:赞美自然、超脱世俗(二)互动区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写景手法的补充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独特感悟。展示 “最佳解说员小组” 的解说要点。(三)视觉化要点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对仗句,突出骈文的句式特点。用蓝色粉笔圈出表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如 “清澈”“湍急”“峻峭” 等。用箭头连接写景句与所运用的写景手法,使逻辑更清晰。八、作业布置延续学习链条(一)必做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本文的部分。将课堂上 “山水解说员” 的解说词整理完善,誊写在作业本上。(二)选做作业为《与朱元思书》中的景色画一幅水墨画,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阅读吴均的其他作品,如《与顾章书》,体会其写作风格。与家人分享富春江的美景,讲述文中的故事。(三)长周期项目开展 “寻找身边的自然之美” 主题活动,为期两周。每天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如公园的花草树木、小区的池塘等),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周末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游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两周后在班级内举办 “寻找身边的自然之美” 分享会,展示自己的记录和感受。九、教学评价设计多维度评估效果(一)课堂观察表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深度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分享想法,善于倾听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参与度 不合作,不交流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字词,准确理解文章结构、写景手法和情感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有独到见解,能举一反三 有一定分析能力,能解决问题 思维局限,缺乏分析能力(二)随堂检测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景物特点、写景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角色扮演评价:从解说的准确性、生动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评价 “山水解说员” 的表现。(三)成果评价量规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 30 分手法分析 能准确分析文中的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5 分对比能力 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20 分创意表达 “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生动形象,运用所学知识恰当 25 分十、教学反思与改进优化后续教学(一)亮点与不足亮点:导入环节通过富春江山水视频和古典音乐能有效营造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活动新颖有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分析能力。不足:在分析骈文的句式特点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比阅读时,学生对两篇文章语言风格差异的分析不够深入;课堂时间分配有时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环节不够充分。(二)学生反馈典型困惑:对骈文的对仗、声律等特点理解不深;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提炼语言风格的差异;角色扮演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文中的写景手法进行解说。创意表现:在 “山水解说员” 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进行解说,如 “各位游客请看,这富春江的水啊,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游鱼细石,真是太美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三)改进方向针对学生对骈文句式特点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结合具体例句,详细讲解对仗、声律等知识,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韵律美。对比阅读时,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语言风格分析角度,如从用词、句式长短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差异,加深分析深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各环节时长,确保讨论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加强对学生角色扮演的指导,在活动前提供优秀的解说范例,讲解解说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