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第十六周素养展评)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第十六周素养展评)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第十六周素养展评)试卷
一、基础(27分)
(2024七上·高州月考)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咏雪》)
2.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默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
   ,   。
   ,   。
4.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5.表明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答案】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兄子胡儿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 喻雪,侧重雪的密集与质感;兄女以 “未若柳絮因风起” 喻雪,侧重雪的轻盈与动态,展现不同的想象角度。需注意 “拟”(比作)与 “柳絮”(柳的种子,轻盈)的字形,避免误写。
故答案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回忆往昔与李龟年的相遇,暗含盛唐繁华与当下乱世的对比,为后文 “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感慨铺垫。“岐王”“崔九” 均为盛唐权贵,需注意 “岐”(qí)的写法,避免误写为 “歧”。
故答案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前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以 “杨花”“子规” 营造伤感氛围,点明友人被贬的地点;后两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手法托明月寄情,表达牵挂。需注意 “子规”(杜鹃鸟)、“夜郎”(古地名)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为选择他人优点学习,借鉴缺点改正自己,与唐太宗 “以人为鉴” 的理念一致,体现反思与学习的智慧。“择”(选择)与 “善者”(优点)需准确记忆。
故答案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以想象中故园菊花在战场旁绽放的景象,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乱世的感慨。“遥怜”(远念)与 “傍”(靠近)的情感表达需结合诗意理解,避免误写。
故答案为: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综合实践】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班级开展“我最崇敬的课本人物”评选活动。某同学表示非常崇敬白求恩,想将他作为自己“课本中最喜欢的人物”,请你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结合课文内容,帮助他为白求恩写一段颁奖词。(在给出的方格内作答,80字左右)
颁奖词:
【答案】白求恩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但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投入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他一生无私奉献,他在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地救死扶伤。他是一个真正忘我付出的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写颁奖词需紧扣白求恩的核心特质: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医术精湛、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等,结合课文《纪念白求恩》中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国际主义战士” 等关键信息。撰写时需注意:①突出人物独特贡献与精神;②语言庄重且富有感染力;③结合课文中对其的评价,避免脱离文本
故答案为:白求恩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但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投入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他一生无私奉献,他在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地救死扶伤。他是一个真正忘我付出的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点评】本题考查颁奖词。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可以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课文,有对崇高精神的庄严颂扬,如《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jīng yì qiú jIng(  );有对嘉德懿行的至诚礼赞,如《回忆我的母亲》母亲仍 bù cuo(  )劳作,尤喜纺棉;有对革命壮志的激昂宣告,如《梅岭三章》后死诸君多努力, jié bào (  )当纸钱,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都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通过阅读,不仅人们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还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学习课文,要在默读中领会作品____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____,默读时,可以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并在你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作_______: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7.根据拼音写在括号的词语。
8.选出划线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诠释 启示 标志 B.分析 启迪 标明
C.解释 启发 标注 D.诠释 启迪 标注
9.下列对画波浪线的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人们不仅能涵养品格、润泽心灵,还能锻炼思维、获得知识。
B.通过阅读,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
C.通过阅读,不仅人们能涵养品格、润泽心灵,还能锻炼思维、获得知识。
D.通过阅读,不仅人们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
【答案】7.精益求精;不辍;捷报
8.D
9.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7.“jīng yì qiú jīng” 对应 “精益求精”,意为 “好了还求更好”,符合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的追求。“bù cuò” 对应 “不辍”,“辍” 指停止,“不辍劳作” 体现母亲持续劳动的状态。“jié bào” 对应 “捷报”,指胜利的消息,契合《梅岭三章》中革命壮志的语境。
故答案为:精益求精;不辍;捷报
8.第一空:“作品____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诠释” 指详细解释、阐明,比 “分析”“解释” 更具深度,契合 “人生意义” 的抽象内涵,故优选 “诠释”。第二空:“获得思想____”,“启迪” 指启发、开导(多用于抽象思想),“启示” 侧重具体提示,“启发” 较口语化,“启迪” 更符合语境。第三空:“在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作____”,“标注” 指标示注明,符合在课本上做记号的行为;“标志”“标明” 侧重外在标识,不适用。
故答案为:D
9.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不仅人们能……” 中,“人们” 应放在 “不仅” 前(关联词语引导的分句,主语一致时主语在关联词语前)。逻辑顺序不当:阅读的作用应先 “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基础层面),再 “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升华层面),递进关系更合理。 选项 B 修正了这两处错误:“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语序和逻辑均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名著《西游记》,回答以下问题。
10.有同学发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交友”小能手,以下文段均与其有关,请你根据表格提示,将文段选项填入对应位置。
目录 文段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
A. 下面有七八百个散众,司鼓司钟,侍香表白,尽都侍立两边。行者暗自喜道:“我欲下去与他混一混,奈何‘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
B.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行者上前叫道:“老弟们,作揖了。”
C.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文论武,走聲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11.某地文旅局计划打造《西游记》主题游乐园,你认为怎样的形式更能吸引游客前往游玩 请仿照下面示例,结合名著内容从两个不同角度向文旅局提出建议。
示例:我建议打造《红楼梦》主题游乐园。《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可以设计多种节目表演,如金陵十二钗舞蹈能够让游客有独特的观赏体验;《红楼梦》中的各种节日和风俗文化可以设计成主题演出,如元妃省亲、宝钗成婚、新年祭祖等,能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气息。所以,打造《红楼梦》主题游乐园,一定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答案】10.C;B
11.《西游记》中的人物众多,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老实的猪八戒等,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让游客在亲密互动中体验奇幻的“穿越”之感;《西游记》中情节丰富,可以设计多种主题演出,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能够让游客得到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所以,打造《西游记》主题游乐园,一定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0.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主要讲述孙悟空学成归来后,在花果山结交各路妖王,自封 “齐天大圣”,威震四海。文段 C 中 “遍访英豪”“广交贤友”“会了个七弟兄”(蛟魔王等),与该回孙悟空结交众妖王的情节完全吻合,故 1 处填C。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讲述孙悟空因推倒人参果树,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求仙方,最终请观音救活果树。文段 B 中 “径入蓬莱”“见寿星、福星、禄星”,正是他三岛求方时与神仙互动的场景,故 2 处填B。 文段 A 描述的是孙悟空与散众相处的场景,与这两回核心情节无关,因此不选
故答案为:C;B
11.提出建议需紧扣《西游记》的核心元素(人物、情节、奇幻场景等),仿照示例从 “互动体验”“主题演出” 等角度设计,突出吸引力: 角度一:角色扮演互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人物形象鲜明,设计工作人员扮演角色,与游客合影、互动(如孙悟空 “耍金箍棒”、猪八戒 “贪吃” 互动),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奇幻世界,增强参与感。角度二:经典情节主题演出选取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 等经典情节,通过实景演出、特效还原(如 “腾云驾雾”“妖魔鬼怪特效”),让游客重温名著精彩,获得视觉冲击。
故答案为:《西游记》中的人物众多,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老实的猪八戒等,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让游客在亲密互动中体验奇幻的“穿越”之感;《西游记》中情节丰富,可以设计多种主题演出,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能够让游客得到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所以,打造《西游记》主题游乐园,一定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二、阅读(43分)
(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①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③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④股肱⑤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⑥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病笃(du):病重。③属:同“嘱”,嘱托,嘱咐。④竭:完,尽。⑤股肱(gōng):大腿和大臂,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敕:告诫,嘱咐。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给加点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永安病笃 (于:在)
B.君才十倍曹丕 (才:才能、才干)
C.若嗣子可辅 (辅:辅导)
D.事之如父 (如:像)
15.请用三处“/”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6.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答案】12.明确、坚定;达到;懈怠
13.①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②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4.C
15.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6.诸葛亮在【甲】中展现了一个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形象。在【乙】文中诸葛亮对刘备及其事业忠心耿耿,被视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把后事嘱托给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您可以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流着泪说:“我甘愿竭尽自己辅佐的能力,贡献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嘱咐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他。”
1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中,“明” 意为 “明确、坚定”,“明志” 即 “明确自己的志向”,强调淡泊名利才能坚定志向。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致” 意为 “达到”,“致远” 即 “达到远大目标”,体现内心宁静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中,“慢” 意为 “懈怠”,“淫慢” 指 “放纵懈怠”,与 “励精”(振奋精神)形成对比,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明确、坚定;达到;懈怠
13.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中,“君子之行” 指 “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静以修身” 意为 “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俭以养德” 指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整体体现诸葛亮对儿子的修身要求。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中,“广才” 指 “增长才干”,“成学” 指 “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强调学习与立志的辩证关系 ——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则难以学有所成。
故答案为:①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②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4.A. “先主于永安病笃” 中 “于” 译为 “在”,符合语境(刘备在永安病重),正确。
B. “君才十倍曹丕” 中 “才” 译为 “才能、才干”,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正确。
C. “若嗣子可辅” 中 “辅” 应译为 “辅佐”(帮助、辅助君主),而非 “辅导”(多用于教导学生),此处指辅佐刘禅,翻译错误。
D. “事之如父” 中 “如” 译为 “像”,意为 “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正确。
故答案为:C
15.断句需结合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停顿:“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的意思是 “(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业。’”“谓亮曰” 是主谓宾结构(刘备对诸葛亮说),其后需停顿;“君才十倍曹丕”是对诸葛亮才能的评价,表述完整,其后需停顿;“必能安国” 与 “终定大事” 是递进关系,分别说明诸葛亮的能力和使命,中间需停顿。
故答案为: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6.结合两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甲】文(《诫子书》):作为父亲,诸葛亮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 等教诲,展现出自身品格高洁(重视修身俭德)、才学渊博(深谙治学与立志之道)的形象,体现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乙】文(《三国志 诸葛亮传》):面对刘备的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 “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展现出对刘备及蜀汉事业的 “忠心耿耿”;刘备评价其 “才十倍曹丕”,则凸显其 “智慧超群”,是忠贞与智慧的典范。 两文结合,诸葛亮的形象兼具修身典范、智慧长者与忠贞之臣的特质。
故答案为:诸葛亮在【甲】中展现了一个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形象。在【乙】文中诸葛亮对刘备及其事业忠心耿耿,被视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
(2024七上·高州月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1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15分钟。
【材料三】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材料四】
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建议在教室里增设"小书架",面对这提议,学生和家长反应不一。我认为增设"小书架"很有必要。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小书架"能够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进行阅读:其次,合理而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小书架"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小书架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7.对以上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提高。
B.要改善国民阅读现状建议少上网多读书,上网时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娱乐。
C.文学家鲁迅和数学家张广厚读书为追求功名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D.家庭和学校要营建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
18.假若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你的妈妈。要求使用一句读书名言。
19.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类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还有人认为应该多读名人故事、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答案】17.C
18.示例1:妈妈,你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浪费时间,不会影响我学习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积累,对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您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示例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读课外书籍会耽误学习,但其实读书和学习并不矛盾。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请您支持我阅读课外书籍,好吗?
19.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既轻松,又快速,而且有些作品还为写作提供素材。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名人故事、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涵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能够开阔视野,陶冶人的情操。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7.ABD.正确;
C.有误,材料三中,鲁迅和张广厚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如何通过读书获得成就的,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
故答案为:C
18.题目要求写一段话劝说妈妈同意阅读课外书籍。在写这段话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理解妈妈反对阅读课外书籍的原因,可能是担心影响学习或者其他原因。引用一句读书名言,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习和阅读都不受影响。语气要委婉、尊重,体现出对妈妈的关心和理解。
故答案为:示例1:妈妈,你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浪费时间,不会影响我学习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积累,对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您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
示例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读课外书籍会耽误学习,但其实读书和学习并不矛盾。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请您支持我阅读课外书籍,好吗?
19.题目要求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类书,并给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多读流行作品,因为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第二种观点主张多读名人故事、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示例:主张多读名人故事、经典名著的观点则认为这些作品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深度,同时也能帮助他粧咯鰍诺浑 詒掀ほ鷴俢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传承。此外,经典名著中的角色和情节往往具有普遍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情感和社会伦理等基本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既轻松,又快速,而且有些作品还为写作提供素材。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名人故事、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涵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能够开阔视野,陶冶人的情操。
(2024七上·高州月考)文学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____ (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 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 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婴,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20.文章记叙了“书香”与“我”“作件”的一系列事件,简要概括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并按顺序填写在表格中。
时间 主要经历
小时候 ①
小学时 ②
中时 ③
21.细节让平静的叙述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你为文中第③段,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并做简要分析。
22.请分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3.本学期我们学了很多写人记事的课文,如果要把此文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你建议安排在哪个单元,并简单谈谈理由。
【答案】20.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1.①选择“扑”,②“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走向书摊时急切的样子,③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心情。
22.①环境描写,②写出了夜晚的空旷、宁静,以及“我”的恐惧感和孤独感,③反衬出“我”对书的渴望和“我”借到书的幸福感。
23.我建议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一是第三单元和本文分别记录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二是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和本文都讲到了“老师”在“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0.小时候:文中第②③段提到 “家贫,无钱买书”,“老街上的小人书摊” 是 “我” 租书的地方,“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体现对小人书的渴望,故概括为 “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小学时:第④段明确写 “常去班主任家借书看”,“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突出借书的执着,故概括为 “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高中时:第⑥⑦⑧段讲述为借语文老师的书 “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并在老师家感受到 “与书有关” 的美好人生,故概括为 “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故答案为: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1.分析 “走、扑、溜” 三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走” 过于平淡,无法体现 “我” 对书的急切;“溜” 带有偷偷摸摸的意味,与文中 “心里腾跳出欢喜” 的直白情感不符。“扑” 字最恰当:它生动描绘出 “我” 像小鸟扑向巢穴一样冲向书摊的动作,既表现了看到书摊时的狂喜,又凸显了对看书的迫切渴望,让读者感受到 “我” 对书籍的极度热爱。
故答案为:①选择“扑”,②“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走向书摊时急切的样子,③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心情。
22.第④段画线句 “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 是环境描写,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空旷”“狗吠”“心惊肉跳” 写出夜晚的寂静与 “我” 的恐惧,而 “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 形成对比。结构上:以环境的萧瑟、内心的恐惧反衬 “我” 对书的渴望之强烈,突出 “书香” 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强化了 “书是心灵慰藉” 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环境描写,②写出了夜晚的空旷、宁静,以及“我”的恐惧感和孤独感,③反衬出“我”对书的渴望和“我”借到书的幸福感。
23.建议结合课本单元主题(如 “成长”“师恩”“读书生活”)分析:示例中提到第三单元(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为例),理由如下: 主题契合:单元课文与本文均围绕 “成长中的读书经历” 展开,展现不同时代少年与书籍、师长的联结。情感共鸣:文中班主任、高中语文老师对 “我” 的影响,与单元中老师(如寿镜吾先生、莎莉文老师)在成长中的作用一致,能让学生体会 “师长与书籍对成长的意义”,故适合作为拓展材料
故答案为:我建议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一是第三单元和本文分别记录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二是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和本文都讲到了“老师”在“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作文(50分)
24.(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答案】【参考例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我以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端起饮了一口,却发现兑了蜜。
——题记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飘雪的季节。回想起那个寒冬那刻骨铭心的安静。
临近期末,各科的学习都进入了最紧张最疯狂的状态,而每日的作业像卷轴一样徐徐展开,虽缓却不可撼动地压在了我的身上。我在学习时有个习惯,就是必须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很显然,家中没有这样的理想场所炒菜时油花迸溅的声音、手机的铃声、都会扰乱我的心智。
日子一天天过去,作业和噪声充斥着我的全部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却又无可奈何。终于有 一天,我忍无可忍,掷下笔,喊出了我的烦躁 : 能不能别吵了!
第二天归家,我照常开始写作业,然而今天有些异常,听不到任何响声。猛然想起我昨天愤怒的话语。嗯,我终于有了安静的环境。
我不禁从心底感谢母亲的守约来。我继续在寂静中与数字和字母格斗。不过晚餐成了简单的小米粥,我未曾留意。
日历一页页的翻,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经我的要求,晚餐不再是粥,但是只能听到极细微的声响,手机也是静音状态。
一日,晚上吃饭,母亲对我说 : 感冒了总会咳嗽,这次竟然就压回去了。母亲的笑语激起了我心底阵阵愧疚。她咳嗽很厉害,尤其是在冬天感冒的时候。为了给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次竟然……
回到房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学习,我改变了母亲正常的生活,然而她却无怨无悔。
我突然想到,表面上空荡的房门外却注满了母亲默默的关怀与爱。
岁末,家家都在置办年货,我放下笔,打开房门,让那锅里滚油爆沸之音传入耳际。很陌生,很纷闹 ; 却又很熟悉,很温馨。我的生活不再是乏味而又难熬。我拥有着最好的爱,就好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 “羡慕别人” 的视角转向 “审视自身拥有”,挖掘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写作需体现 “从忽视到发现” 的心理转变,通过具体事例展现 “拥有的多” 并非指物质丰富,而是精神层面的收获(如亲情、善意、成长等)。文章应避免单纯罗列 “拥有的事物”,而要聚焦 “发现” 的过程:先写羡慕别人的状态(如羡慕同学的新文具、他人的特长),再通过某个契机(如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场景)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如家人的陪伴、自身的优点),最终传达 “珍惜当下” 的感悟。需以小见大,用细节体现 “拥有” 的价值,让情感真实可触。
【题干分析】核心要求:以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为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500 字,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不得使用本试卷阅读材料。关键词解析:“原来”:强调 “之前未察觉,现在才发现”,需写出前后的认知对比(如从前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现在发现拥有很多)。“我也拥有”:“也” 暗示与 “别人” 的对比,先写对别人的羡慕,再转向自身,体现 “我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这么多”:指具体的 “拥有物”,可是具象的(如母亲做的早餐、朋友的鼓励),也可是抽象的(如健康的身体、克服困难的勇气),需通过事例让 “多” 变得具体可感。写作要点:需包含 “羡慕别人的原因”“发现自身拥有的契机”“拥有的具体内容”“内心的感悟”,四者衔接自然,突出 “用心感受” 的重要性,避免流水账式叙述。
【立意提取】
1.亲情中的拥有:羡慕同学有昂贵的运动鞋,却在雨天发现母亲每天早起煮的姜茶、深夜缝补的书包带,原来自己拥有母亲 “笨拙却细致的爱”,感悟 “物质之外的温暖更珍贵”。
2.成长中的拥有:羡慕别人成绩优异,却在整理错题本时发现,自己虽进步缓慢,但每次摔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拥有 “不放弃的韧性”,明白 “成长的勇气比结果更重要”。
【点评】 文章开篇以 “羡慕别人的生活” 为隐性铺垫(虽未明写,却通过 “白开水” 般的平淡感暗示),与后文发现 “母亲的爱” 形成对比。从 “忍无可忍的烦躁” 到 “心底阵阵愧疚”,再到 “拥有全世界” 的顿悟,情感转折自然。尤其是 “静音的手机”“简单的小米粥”“压回去的咳嗽” 等细节,将母亲的付出藏于 “不吵” 的表象之下,让 “原来拥有” 的发现更具冲击力 —— 那些曾被视为 “理所当然” 的安静,实则是母亲用自己的不便换来的。
1 / 1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第十六周素养展评)试卷
一、基础(27分)
(2024七上·高州月考)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 (《咏雪》)
2.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默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
   ,   。
   ,   。
4.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5.表明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综合实践】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班级开展“我最崇敬的课本人物”评选活动。某同学表示非常崇敬白求恩,想将他作为自己“课本中最喜欢的人物”,请你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结合课文内容,帮助他为白求恩写一段颁奖词。(在给出的方格内作答,80字左右)
颁奖词:
(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课文,有对崇高精神的庄严颂扬,如《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jīng yì qiú jIng(  );有对嘉德懿行的至诚礼赞,如《回忆我的母亲》母亲仍 bù cuo(  )劳作,尤喜纺棉;有对革命壮志的激昂宣告,如《梅岭三章》后死诸君多努力, jié bào (  )当纸钱,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都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通过阅读,不仅人们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还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学习课文,要在默读中领会作品____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____,默读时,可以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并在你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作_______: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7.根据拼音写在括号的词语。
8.选出划线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诠释 启示 标志 B.分析 启迪 标明
C.解释 启发 标注 D.诠释 启迪 标注
9.下列对画波浪线的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人们不仅能涵养品格、润泽心灵,还能锻炼思维、获得知识。
B.通过阅读,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
C.通过阅读,不仅人们能涵养品格、润泽心灵,还能锻炼思维、获得知识。
D.通过阅读,不仅人们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
(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名著《西游记》,回答以下问题。
10.有同学发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交友”小能手,以下文段均与其有关,请你根据表格提示,将文段选项填入对应位置。
目录 文段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
A. 下面有七八百个散众,司鼓司钟,侍香表白,尽都侍立两边。行者暗自喜道:“我欲下去与他混一混,奈何‘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
B.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行者上前叫道:“老弟们,作揖了。”
C.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日逐讲文论武,走聲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
11.某地文旅局计划打造《西游记》主题游乐园,你认为怎样的形式更能吸引游客前往游玩 请仿照下面示例,结合名著内容从两个不同角度向文旅局提出建议。
示例:我建议打造《红楼梦》主题游乐园。《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可以设计多种节目表演,如金陵十二钗舞蹈能够让游客有独特的观赏体验;《红楼梦》中的各种节日和风俗文化可以设计成主题演出,如元妃省亲、宝钗成婚、新年祭祖等,能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气息。所以,打造《红楼梦》主题游乐园,一定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二、阅读(43分)
(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①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③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④股肱⑤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⑥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病笃(du):病重。③属:同“嘱”,嘱托,嘱咐。④竭:完,尽。⑤股肱(gōng):大腿和大臂,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敕:告诫,嘱咐。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给加点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永安病笃 (于:在)
B.君才十倍曹丕 (才:才能、才干)
C.若嗣子可辅 (辅:辅导)
D.事之如父 (如:像)
15.请用三处“/”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6.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024七上·高州月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1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15分钟。
【材料三】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材料四】
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建议在教室里增设"小书架",面对这提议,学生和家长反应不一。我认为增设"小书架"很有必要。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小书架"能够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进行阅读:其次,合理而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小书架"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小书架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7.对以上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提高。
B.要改善国民阅读现状建议少上网多读书,上网时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娱乐。
C.文学家鲁迅和数学家张广厚读书为追求功名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D.家庭和学校要营建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
18.假若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你的妈妈。要求使用一句读书名言。
19.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类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还有人认为应该多读名人故事、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2024七上·高州月考)文学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____ (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 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 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婴,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20.文章记叙了“书香”与“我”“作件”的一系列事件,简要概括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并按顺序填写在表格中。
时间 主要经历
小时候 ①
小学时 ②
中时 ③
21.细节让平静的叙述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你为文中第③段,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并做简要分析。
22.请分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3.本学期我们学了很多写人记事的课文,如果要把此文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你建议安排在哪个单元,并简单谈谈理由。
三、作文(50分)
24.(2024七上·高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兄子胡儿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 喻雪,侧重雪的密集与质感;兄女以 “未若柳絮因风起” 喻雪,侧重雪的轻盈与动态,展现不同的想象角度。需注意 “拟”(比作)与 “柳絮”(柳的种子,轻盈)的字形,避免误写。
故答案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回忆往昔与李龟年的相遇,暗含盛唐繁华与当下乱世的对比,为后文 “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感慨铺垫。“岐王”“崔九” 均为盛唐权贵,需注意 “岐”(qí)的写法,避免误写为 “歧”。
故答案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前两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以 “杨花”“子规” 营造伤感氛围,点明友人被贬的地点;后两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手法托明月寄情,表达牵挂。需注意 “子规”(杜鹃鸟)、“夜郎”(古地名)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为选择他人优点学习,借鉴缺点改正自己,与唐太宗 “以人为鉴” 的理念一致,体现反思与学习的智慧。“择”(选择)与 “善者”(优点)需准确记忆。
故答案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以想象中故园菊花在战场旁绽放的景象,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乱世的感慨。“遥怜”(远念)与 “傍”(靠近)的情感表达需结合诗意理解,避免误写。
故答案为: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答案】白求恩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但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投入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他一生无私奉献,他在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地救死扶伤。他是一个真正忘我付出的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写颁奖词需紧扣白求恩的核心特质: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医术精湛、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等,结合课文《纪念白求恩》中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国际主义战士” 等关键信息。撰写时需注意:①突出人物独特贡献与精神;②语言庄重且富有感染力;③结合课文中对其的评价,避免脱离文本
故答案为:白求恩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但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投入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他一生无私奉献,他在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地救死扶伤。他是一个真正忘我付出的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点评】本题考查颁奖词。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可以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答案】7.精益求精;不辍;捷报
8.D
9.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7.“jīng yì qiú jīng” 对应 “精益求精”,意为 “好了还求更好”,符合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的追求。“bù cuò” 对应 “不辍”,“辍” 指停止,“不辍劳作” 体现母亲持续劳动的状态。“jié bào” 对应 “捷报”,指胜利的消息,契合《梅岭三章》中革命壮志的语境。
故答案为:精益求精;不辍;捷报
8.第一空:“作品____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诠释” 指详细解释、阐明,比 “分析”“解释” 更具深度,契合 “人生意义” 的抽象内涵,故优选 “诠释”。第二空:“获得思想____”,“启迪” 指启发、开导(多用于抽象思想),“启示” 侧重具体提示,“启发” 较口语化,“启迪” 更符合语境。第三空:“在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作____”,“标注” 指标示注明,符合在课本上做记号的行为;“标志”“标明” 侧重外在标识,不适用。
故答案为:D
9.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不仅人们能……” 中,“人们” 应放在 “不仅” 前(关联词语引导的分句,主语一致时主语在关联词语前)。逻辑顺序不当:阅读的作用应先 “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基础层面),再 “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升华层面),递进关系更合理。 选项 B 修正了这两处错误:“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语序和逻辑均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0.C;B
11.《西游记》中的人物众多,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老实的猪八戒等,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让游客在亲密互动中体验奇幻的“穿越”之感;《西游记》中情节丰富,可以设计多种主题演出,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能够让游客得到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所以,打造《西游记》主题游乐园,一定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0.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主要讲述孙悟空学成归来后,在花果山结交各路妖王,自封 “齐天大圣”,威震四海。文段 C 中 “遍访英豪”“广交贤友”“会了个七弟兄”(蛟魔王等),与该回孙悟空结交众妖王的情节完全吻合,故 1 处填C。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讲述孙悟空因推倒人参果树,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求仙方,最终请观音救活果树。文段 B 中 “径入蓬莱”“见寿星、福星、禄星”,正是他三岛求方时与神仙互动的场景,故 2 处填B。 文段 A 描述的是孙悟空与散众相处的场景,与这两回核心情节无关,因此不选
故答案为:C;B
11.提出建议需紧扣《西游记》的核心元素(人物、情节、奇幻场景等),仿照示例从 “互动体验”“主题演出” 等角度设计,突出吸引力: 角度一:角色扮演互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人物形象鲜明,设计工作人员扮演角色,与游客合影、互动(如孙悟空 “耍金箍棒”、猪八戒 “贪吃” 互动),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奇幻世界,增强参与感。角度二:经典情节主题演出选取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 等经典情节,通过实景演出、特效还原(如 “腾云驾雾”“妖魔鬼怪特效”),让游客重温名著精彩,获得视觉冲击。
故答案为:《西游记》中的人物众多,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老实的猪八戒等,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让游客在亲密互动中体验奇幻的“穿越”之感;《西游记》中情节丰富,可以设计多种主题演出,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能够让游客得到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所以,打造《西游记》主题游乐园,一定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
【答案】12.明确、坚定;达到;懈怠
13.①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②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4.C
15.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6.诸葛亮在【甲】中展现了一个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形象。在【乙】文中诸葛亮对刘备及其事业忠心耿耿,被视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把后事嘱托给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恢复汉室的)大业。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您可以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流着泪说:“我甘愿竭尽自己辅佐的能力,贡献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嘱咐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他。”
1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中,“明” 意为 “明确、坚定”,“明志” 即 “明确自己的志向”,强调淡泊名利才能坚定志向。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致” 意为 “达到”,“致远” 即 “达到远大目标”,体现内心宁静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中,“慢” 意为 “懈怠”,“淫慢” 指 “放纵懈怠”,与 “励精”(振奋精神)形成对比,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明确、坚定;达到;懈怠
13.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中,“君子之行” 指 “有道德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静以修身” 意为 “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俭以养德” 指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整体体现诸葛亮对儿子的修身要求。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中,“广才” 指 “增长才干”,“成学” 指 “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强调学习与立志的辩证关系 ——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则难以学有所成。
故答案为:①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②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4.A. “先主于永安病笃” 中 “于” 译为 “在”,符合语境(刘备在永安病重),正确。
B. “君才十倍曹丕” 中 “才” 译为 “才能、才干”,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正确。
C. “若嗣子可辅” 中 “辅” 应译为 “辅佐”(帮助、辅助君主),而非 “辅导”(多用于教导学生),此处指辅佐刘禅,翻译错误。
D. “事之如父” 中 “如” 译为 “像”,意为 “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正确。
故答案为:C
15.断句需结合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停顿:“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的意思是 “(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业。’”“谓亮曰” 是主谓宾结构(刘备对诸葛亮说),其后需停顿;“君才十倍曹丕”是对诸葛亮才能的评价,表述完整,其后需停顿;“必能安国” 与 “终定大事” 是递进关系,分别说明诸葛亮的能力和使命,中间需停顿。
故答案为: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6.结合两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甲】文(《诫子书》):作为父亲,诸葛亮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 等教诲,展现出自身品格高洁(重视修身俭德)、才学渊博(深谙治学与立志之道)的形象,体现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乙】文(《三国志 诸葛亮传》):面对刘备的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 “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展现出对刘备及蜀汉事业的 “忠心耿耿”;刘备评价其 “才十倍曹丕”,则凸显其 “智慧超群”,是忠贞与智慧的典范。 两文结合,诸葛亮的形象兼具修身典范、智慧长者与忠贞之臣的特质。
故答案为:诸葛亮在【甲】中展现了一个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形象。在【乙】文中诸葛亮对刘备及其事业忠心耿耿,被视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
【答案】17.C
18.示例1:妈妈,你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浪费时间,不会影响我学习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积累,对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您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示例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读课外书籍会耽误学习,但其实读书和学习并不矛盾。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请您支持我阅读课外书籍,好吗?
19.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既轻松,又快速,而且有些作品还为写作提供素材。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名人故事、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涵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能够开阔视野,陶冶人的情操。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7.ABD.正确;
C.有误,材料三中,鲁迅和张广厚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如何通过读书获得成就的,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
故答案为:C
18.题目要求写一段话劝说妈妈同意阅读课外书籍。在写这段话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理解妈妈反对阅读课外书籍的原因,可能是担心影响学习或者其他原因。引用一句读书名言,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习和阅读都不受影响。语气要委婉、尊重,体现出对妈妈的关心和理解。
故答案为:示例1:妈妈,你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浪费时间,不会影响我学习的。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积累,对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您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
示例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读课外书籍会耽误学习,但其实读书和学习并不矛盾。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请您支持我阅读课外书籍,好吗?
19.题目要求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类书,并给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多读流行作品,因为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第二种观点主张多读名人故事、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示例:主张多读名人故事、经典名著的观点则认为这些作品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深度,同时也能帮助他粧咯鰍诺浑 詒掀ほ鷴俢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传承。此外,经典名著中的角色和情节往往具有普遍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情感和社会伦理等基本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既轻松,又快速,而且有些作品还为写作提供素材。
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名人故事、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内涵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能够开阔视野,陶冶人的情操。
【答案】20.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1.①选择“扑”,②“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走向书摊时急切的样子,③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心情。
22.①环境描写,②写出了夜晚的空旷、宁静,以及“我”的恐惧感和孤独感,③反衬出“我”对书的渴望和“我”借到书的幸福感。
23.我建议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一是第三单元和本文分别记录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二是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和本文都讲到了“老师”在“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0.小时候:文中第②③段提到 “家贫,无钱买书”,“老街上的小人书摊” 是 “我” 租书的地方,“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体现对小人书的渴望,故概括为 “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小学时:第④段明确写 “常去班主任家借书看”,“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突出借书的执着,故概括为 “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高中时:第⑥⑦⑧段讲述为借语文老师的书 “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并在老师家感受到 “与书有关” 的美好人生,故概括为 “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故答案为: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在高中语文老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1.分析 “走、扑、溜” 三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走” 过于平淡,无法体现 “我” 对书的急切;“溜” 带有偷偷摸摸的意味,与文中 “心里腾跳出欢喜” 的直白情感不符。“扑” 字最恰当:它生动描绘出 “我” 像小鸟扑向巢穴一样冲向书摊的动作,既表现了看到书摊时的狂喜,又凸显了对看书的迫切渴望,让读者感受到 “我” 对书籍的极度热爱。
故答案为:①选择“扑”,②“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走向书摊时急切的样子,③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心情。
22.第④段画线句 “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 是环境描写,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空旷”“狗吠”“心惊肉跳” 写出夜晚的寂静与 “我” 的恐惧,而 “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 形成对比。结构上:以环境的萧瑟、内心的恐惧反衬 “我” 对书的渴望之强烈,突出 “书香” 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强化了 “书是心灵慰藉” 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环境描写,②写出了夜晚的空旷、宁静,以及“我”的恐惧感和孤独感,③反衬出“我”对书的渴望和“我”借到书的幸福感。
23.建议结合课本单元主题(如 “成长”“师恩”“读书生活”)分析:示例中提到第三单元(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为例),理由如下: 主题契合:单元课文与本文均围绕 “成长中的读书经历” 展开,展现不同时代少年与书籍、师长的联结。情感共鸣:文中班主任、高中语文老师对 “我” 的影响,与单元中老师(如寿镜吾先生、莎莉文老师)在成长中的作用一致,能让学生体会 “师长与书籍对成长的意义”,故适合作为拓展材料
故答案为:我建议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一是第三单元和本文分别记录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二是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和本文都讲到了“老师”在“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4.【答案】【参考例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我以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端起饮了一口,却发现兑了蜜。
——题记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飘雪的季节。回想起那个寒冬那刻骨铭心的安静。
临近期末,各科的学习都进入了最紧张最疯狂的状态,而每日的作业像卷轴一样徐徐展开,虽缓却不可撼动地压在了我的身上。我在学习时有个习惯,就是必须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很显然,家中没有这样的理想场所炒菜时油花迸溅的声音、手机的铃声、都会扰乱我的心智。
日子一天天过去,作业和噪声充斥着我的全部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却又无可奈何。终于有 一天,我忍无可忍,掷下笔,喊出了我的烦躁 : 能不能别吵了!
第二天归家,我照常开始写作业,然而今天有些异常,听不到任何响声。猛然想起我昨天愤怒的话语。嗯,我终于有了安静的环境。
我不禁从心底感谢母亲的守约来。我继续在寂静中与数字和字母格斗。不过晚餐成了简单的小米粥,我未曾留意。
日历一页页的翻,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经我的要求,晚餐不再是粥,但是只能听到极细微的声响,手机也是静音状态。
一日,晚上吃饭,母亲对我说 : 感冒了总会咳嗽,这次竟然就压回去了。母亲的笑语激起了我心底阵阵愧疚。她咳嗽很厉害,尤其是在冬天感冒的时候。为了给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次竟然……
回到房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学习,我改变了母亲正常的生活,然而她却无怨无悔。
我突然想到,表面上空荡的房门外却注满了母亲默默的关怀与爱。
岁末,家家都在置办年货,我放下笔,打开房门,让那锅里滚油爆沸之音传入耳际。很陌生,很纷闹 ; 却又很熟悉,很温馨。我的生活不再是乏味而又难熬。我拥有着最好的爱,就好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 “羡慕别人” 的视角转向 “审视自身拥有”,挖掘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写作需体现 “从忽视到发现” 的心理转变,通过具体事例展现 “拥有的多” 并非指物质丰富,而是精神层面的收获(如亲情、善意、成长等)。文章应避免单纯罗列 “拥有的事物”,而要聚焦 “发现” 的过程:先写羡慕别人的状态(如羡慕同学的新文具、他人的特长),再通过某个契机(如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场景)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如家人的陪伴、自身的优点),最终传达 “珍惜当下” 的感悟。需以小见大,用细节体现 “拥有” 的价值,让情感真实可触。
【题干分析】核心要求:以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为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500 字,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不得使用本试卷阅读材料。关键词解析:“原来”:强调 “之前未察觉,现在才发现”,需写出前后的认知对比(如从前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现在发现拥有很多)。“我也拥有”:“也” 暗示与 “别人” 的对比,先写对别人的羡慕,再转向自身,体现 “我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这么多”:指具体的 “拥有物”,可是具象的(如母亲做的早餐、朋友的鼓励),也可是抽象的(如健康的身体、克服困难的勇气),需通过事例让 “多” 变得具体可感。写作要点:需包含 “羡慕别人的原因”“发现自身拥有的契机”“拥有的具体内容”“内心的感悟”,四者衔接自然,突出 “用心感受” 的重要性,避免流水账式叙述。
【立意提取】
1.亲情中的拥有:羡慕同学有昂贵的运动鞋,却在雨天发现母亲每天早起煮的姜茶、深夜缝补的书包带,原来自己拥有母亲 “笨拙却细致的爱”,感悟 “物质之外的温暖更珍贵”。
2.成长中的拥有:羡慕别人成绩优异,却在整理错题本时发现,自己虽进步缓慢,但每次摔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拥有 “不放弃的韧性”,明白 “成长的勇气比结果更重要”。
【点评】 文章开篇以 “羡慕别人的生活” 为隐性铺垫(虽未明写,却通过 “白开水” 般的平淡感暗示),与后文发现 “母亲的爱” 形成对比。从 “忍无可忍的烦躁” 到 “心底阵阵愧疚”,再到 “拥有全世界” 的顿悟,情感转折自然。尤其是 “静音的手机”“简单的小米粥”“压回去的咳嗽” 等细节,将母亲的付出藏于 “不吵” 的表象之下,让 “原来拥有” 的发现更具冲击力 —— 那些曾被视为 “理所当然” 的安静,实则是母亲用自己的不便换来的。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