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1.(2025·兰州)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乙图,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边设置隔离墙,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丙图,烛焰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D.丁图,用相同的力度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2.(2025·青海)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能辨别出这是琵琶声的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高低 D.响度3.(2025·辽宁)如图,陶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吹奏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是为了改变它发出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4.(2025·威海) 如图所示,体育场紧邻主干道,当运动员经过带有弧形顶棚的主席台时,听到的外面车辆声音总是比在体育场其他地方听到的车辆声音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波在顶棚处发生了反射B.运动员能够区分不同车辆的声音,说明声波传递了信息C.道路旁的树木使声音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D.听到车辆的声音很大说明车辆发声的频率很高5.(2025·深圳)春节申遗成功后,潮汕英歌舞登上春晚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燃”到骨子里的生命力。如图所示,完成5-6题:(1)志豪同学和铭泽同学听到“鼓声”和“英歌(潮汕英歌舞)鼓槌打声”的碰撞,分辨原因是(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2)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子里面呈现出了演员的像,大圣同学和吴斌同学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6.(2025·黑龙江)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古代铜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B.日晷测量时间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C.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会产生响度不同的声音D.司南的工作原理与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同7.(2025·北京市)如图所示的是编钟演奏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听众听到的编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编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只编钟的同一位置,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8.(2025·眉山) 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9.(2025·遂宁)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未来可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用于建造月球科研站。相关资料表明:月球表面是真空:昼夜温度在-173℃至127℃间:同一物体所受重力约为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假若未来你到月球科研站工作,你会发现( )A.夜空中的星星仍会像地球上看到的那样“眨眼睛”B.在月球表面能较轻松举起与自身质量相当的物体C.当陨石落到月球表面时,能听到巨大的碰撞声音D.用普通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10.(2025·遂宁)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11.(2025·天津市)《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一句,以“参差”形容水草长短不齐。我国传统管乐器排箫(图)因竹管长短错落,雅称“参差”。竹管“参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12.(2025·陕西)如图,是“祖脉秦岭,诗意长安”主题文化活动的场景。活动中颂诗、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多种文艺创演,彰显了陕西文化特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的B.朗诵者的声带振动时,振幅越大,音调越高C.演唱者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D.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13.(2025·烟台)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奥秘,下列关于玻璃瓶的小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玻璃瓶的同一位置,能改变声音的音调B.乙图:用力捏玻璃瓶,细管中液面上升,是因为细管发生了微小形变C.丙图:将瓶子从一楼拿到十楼,细管中液面上升,说明大气压强随高度升高而增大D.丁图:用吸管吸水时,水会沿着吸管进入嘴里,是因为大气压强的作用14.(2025·达州)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空气振动产生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调来识别“蛙声”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色15.(2025·内蒙古自治区)物理制作课上,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材料制作的风铃。如图,风铃的坠饰相互碰撞发出动听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铃声是由坠饰振动产生的B.坠饰振动越快,铃声的响度越大C.不同材质的坠饰发出铃声的音色相同D.坠饰振动幅度越大,铃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二、多选题16.(2025·齐齐哈尔) 2025年春晚的戏曲节目《声动梨园》中,多个剧种精彩纷呈,使观众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下列有关该节目中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内的B.乐曲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C.演员通过改变击鼓的力度改变鼓声的音调D.观众能区分鼓声与锣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三、填空题17.(2025·湖北)律管是古人用来给乐器定音的工具。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十二根律管吹出的声音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其中最长的一根叫黄钟律管,如图。据文献记载,它还曾作为汉代统一度量衡的标准,管长九寸(约20cm),在管腔中装满大小适中的黍,体积为一俞(约10mL),质量为十二铢(约7.8g),由此推算汉代一寸约为 cm(保留两位小数),黍的密度约为 g/cm318.(2025·河南)图描绘了古诗《所见》中的田园意境。“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若以黄牛为参照物,牧童是 的;歌声是由牧童的声带 产生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童能识别出蝉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了声音的 (填“响度”或“音色”)。19.(2025·武威) 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0.(2025·自贡) 如图,舰载机在甲板上起飞时,发动机的轰鸣声能传入引导员耳中。是因为声音的传播 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引导员配戴防噪声耳罩,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一、选择题1.(2024·通辽)如图是战国时期的编钟,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编钟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B.编钟声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音调不同D.奏出的优美乐曲一定不属于噪声2.(2024·镇江)琴、瑟是中国古代乐器,诗经中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奏乐时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3.(2024·聊城)下列和声现象有关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A.甲情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B.乙情景,古筝演奏中拨动不同琴弦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C.丙情景,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丁情景,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4.(2024·淄博)如图是甲骨文“聲”,字同“声”,像“手执槌敲击磬而声音传于耳”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敲击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磬声是由槌的振动产生的B.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C.敲击磬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D.用力敲击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5.(2024·潍坊)某新款AI(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6.(2024·滨州) 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7.(2024·广州) 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声音 鸟鸣 猫叫声音的频率/Hz 5000 800声音强弱的等级/dB 30 60A.鸟鸣的响度大 B.猫叫是超声波C.鸟鸣的频率高 D.猫叫的音调高8.(2024·定西)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B.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大9.(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10.(2024·广安) 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关于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B.笛子演奏,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11.(2024·青岛)编钟、石磬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A.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 B.发声体振动幅度不同C.发声体材料不同 D.声音传播速度不同12.(2024·威海)中国科学家利用银河系中的57颗脉冲星组成了一个大尺度的探测器,发现了脉冲星的变化,找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如图所示。在从事科学研究时,经常会通过设计和运用“探测器”获取证据来推测人体不能直接感知的事实。下列研究方法与此不同的是( )A.小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B.温度计示数不变:被测物体分子热运动程度不变C.金属箔张开:与验电器接触的物体带电D.说话时用手触摸喉咙:声带在振动13.(2024·凉山州)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雅乐横吹竹制管乐器——篪(chf)。其形似于笛,与笛不同的是两端都是封闭的,而且吹孔与孔指不在同一直线上,无孔膜而“有底”。演奏过程中手指按压不同孔时改变的是(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14.(2024·北京)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15.(2024·哈尔滨) 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C.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16.(2024·包头) 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B.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C.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D.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17.(2024·无锡) 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18.(2024·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19.(2024·眉山) 下列中华古诗词中涉及到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忽闻岸上踏歌声”,“歌声”在任何时候都属于乐音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闻犬吠”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二、多选题20.(2024·济南)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诗词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中的“声震”是指水发出的声音音调高B.“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中的“云影”是云经过水面所成的虚像C.“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中的“荷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中的“雪”在熔化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三、填空题21.(2024·连云港) 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22.(2024·辽宁)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 ,琴声通过 传至人耳。一、选择题1.(2023八上·八步期中)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有同学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瓶琴”。如图所示,用棒敲打其中两个发出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音调 音色 B.响度 音色C.音调 响度 D.只可能是音色2.(2023八上·昆山月考)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3.(2023八上·亳州月考)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关闭房间的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2023九下·巴中模拟)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出锅炉有没有裂纹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无关C.在公共场合,我们要“低声轻语”是为了降低发声频率D.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的建筑工地要停止施工,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5.(2023·郴州)“山水福地,遇见郴州”,这是郴州旅发大会的主题。在宣传视频中,大力推介了郴州各地的美食、美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苏仙岭的钟声”——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B.“莽山的云海”——云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C.“北湖公园的灯光”——其中的黄光是色光的三原色之一D.“嘉禾的倒缸酒”——酒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6.(2023·怀集模拟)同学们在音乐教室排练文艺节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C.同学们的笑声越大,笑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7.(2023·济宁)图所示是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一些成果。关于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日晷仪能较准确地显示时间,应用了光的折射B.图乙: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可以听到多次回音,利用了声音的反射C.图丙:司南能指示南北,利用了地磁场对磁体的作用D.图丁:中医用“拔火罐”治疗疾病时,应用了大气压8.(2023八上·桂林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9.(2023九下·长沙模拟)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10.(2023九上·长宁月考) 端午将至,民间流传着“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的民谣。下列对民谣有关的物理情境,解释正确的是( )A.蒸白糕时用旺火烧水,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沸点B.成熟的蜜桃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蜜桃吸收了红光C.艾叶散发出清香,是因为清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划龙舟时呐喊声很大,是因为呐喊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很高11.(2023·怀化)神舟十五号宇航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在中国太空空间站天宫一号向全国人民送了“2023年春节祝福”,关于他们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航天员在太空舱外不能直接用声音交流,是因为航天员声带不能振动B.广播中能够分辨出不同宇航员的声音,主要依据是声音音色的不同C.航天员的“春节祝福”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电磁波在太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2.(2023·永安)如图,盲人用手杖敲击不同的盲道导航地砖辨别不同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D.导航地砖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13.(2023·陕西)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古城西安圆满举办。如图,好客的陕西人民用热情的腰鼓、欢快的秧歌来欢迎国际友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腰鼓的声音C.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14.(2023·广安)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观众在多彩的音符中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笛、箫、二胡、琵琶演奏时,都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B.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优美动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5.(2022八上·港北期末)蓝牙音箱可在一定距离内无线连接手机进行音乐播放,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箱发声不需要振动B.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歌手的声音C.音箱发出的声音不会成为噪声D.调节音箱音量大小是改变声音的音调16.(2023·眉山)如图所示,小王用捆有棉花的筷子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制成了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发出悦耳的哨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更大的力吹管子,哨声音调变高B.哨声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C.吹管子时下拉“活塞”,哨声响度变大D.悦耳的哨声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可能成为噪声17.(2023八上·昆山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二、填空题18.(2023八上·融水期中)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 产生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的。19.(2023九上·高州月考)“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所述清风能翻书,是风使书页上表面空气流速变大,导致书页上表面压强 (选填“增大”或“减小”);“闻其声,不见其人”主要是通过人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其人”的;“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的形成过程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0.(2023八上·弥勒期中)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 传感器工作的。(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21.(2023·黄冈)如图是动圈式话筒内部结构图,对着话筒说话时,声带 发出声音,使膜片带动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流进入扬声器,将声音放大,改变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电能。22.(2023·长春)2023年,长春市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上线运营。列车内置了氢能动力系统,不仅续航能力强,而且环保、零碳、运行时噪声小,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1)列车运行时噪声小,其中的“小”是指声音的 小;(2)列车内的工作人员使用的无线对讲机是通过 传递信息的;(3)当列车驶离站台时,以站台为参照物列车是 的;(4)若列车运行过程中突然减速,乘客由于具有 ,身体会向列车前进的方向倾斜。一、选择题1.(2022·安顺)“B超”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诊断疾病。对“B超”发出的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B.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D.超声波不能传递能量2.(2022·天津)音乐会上,艺术家们用编钟、二胡和古筝等乐器演奏乐曲《春江花月夜》。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3.(2022·滨州)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啼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4.(2022·青岛)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辨别出青蛙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5.(2022·常州)2021年7月,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A.响度大、频率高 B.响度大、频率低C.响度小、频率高 D.响度小、频率低6.(2022·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7.(2022·上海市)“请勿大声喧哗”是指控制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频8.(2022·深圳)深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不高声喧哗 B.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在公路上不鸣笛 D.在学校周围植树9.(2022·宁夏)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人的“唤醒词”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特性中的(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10.(2022·娄底)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产生回声B.“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11.(2022·恩施)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 )A.甲响度小 B.甲音调低 C.乙振幅大 D.乙声速小12.(2022·眉山)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一一形容声音的音调很高B.闻其声,知其人一一是因为人与人的音色不同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一一可以直接减弱声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一一是因为声能传递信息13.(2022·齐齐哈尔)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B.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性质D.在学校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14.(2022·宜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20HzB.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D.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km/h15.(2022·遂宁)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涉及诸多物理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是因为汤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D.中秋节吃月饼,月饼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6.(2022·株洲)古诗《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能辨别出羌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17.(2022·荆州)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二、填空题18.(2022·抚顺)《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19.(2022·黄冈)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20.(2022·扬州)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风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河水结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21.(2022·牡丹江)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 的音调相同, 的响度相同。A. B. C. D.一、选择题1.(2021·邵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2.(2021·德州)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的限速和限载都是为了减少汽车的惯性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保护作用C.为保障倒车安全,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利用的是次声波D.严禁酒后驾车,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2021·鄂尔多斯)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鼓时,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C.道路旁植树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4.(2021·成都)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 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B. 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 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D. 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5.(2021·广元)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D.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6.(2021·山西)“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的音色7.(2021·威海)帝企鹅繁殖期间,企鹅妈妈捕鱼归来,能在几十万只企鹅嘈杂的叫声中精准地分辨出孵蛋的企鹅爸爸的声音,它主要利用了声音的什么性质(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8.(2021·攀枝花)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响度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B.调节电视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9.(2021·淄博)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听文物致敬百年风华。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红色印记 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听众辨别出讲述人是哪位播音员,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10.(2021·贵州)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11.(2021·河北)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关于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12.(2021·长沙)毛主席在《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中写到“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莺的歌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流水声传入人耳不需要时间C.清脆的鸟鸣声比低沉的流水声音调低D.鸟鸣声和流水声的音色相同13.(2021·呼和浩特)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B. 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14.(2021·兰州)“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各种物理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风翻书,是因为书本上方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方”的一端是“磁针石”的S极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二、多选题15.(2021·株洲)用筷子和湿碎布做一个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一个“哨子”,吹哨时( )A.空气柱振动发声B.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发生改变C.改变吹哨的力度,音调发生改变D.换不同的人吹哨,音色发生改变三、填空题16.(2021·十堰)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 传到战士们的耳中。17.(2021·玉林)如图甲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从左向右敲击水瓶琴,其发出的音调将 (选填“升高”或“降低”);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音叉产生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18.(2021·河南)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 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19.(2021·龙东)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选填“音调”、“响度”)。四、综合题20.(2021·广东)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就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则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处罚.(超声波速度取340m/s)(1)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超声波测速是利用了超声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 等特点。(2)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m。(3)通过计算,在图中,大致画出测速仪对该跑车发射的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 (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 m,跑车的速度大小为 m/s.21.(2021·南京)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如图所示。(1)跨江主桥全长1800 ,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 min;(2)五桥墩柱上安装了驱豚仪,发出特殊声波避免江豚误撞桥墩。声波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电磁波;(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1 / 1一、选择题1.(2025·兰州)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乙图,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边设置隔离墙,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丙图,烛焰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D.丁图,用相同的力度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答案】A【解析】【解答】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里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B.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边设置隔离墙,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C.烛焰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D.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振动得慢,音调低,故D错误。故选A。【分析】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B.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D.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2.(2025·青海)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能辨别出这是琵琶声的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高低 D.响度【答案】B【解析】【解答】由于乐器的音色不同,所以根据音色可以辨别琵琶,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2025·辽宁)如图,陶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吹奏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是为了改变它发出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答案】C【解析】【解答】 吹奏陶笛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能改变长笛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不同的发声体。4.(2025·威海) 如图所示,体育场紧邻主干道,当运动员经过带有弧形顶棚的主席台时,听到的外面车辆声音总是比在体育场其他地方听到的车辆声音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波在顶棚处发生了反射B.运动员能够区分不同车辆的声音,说明声波传递了信息C.道路旁的树木使声音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D.听到车辆的声音很大说明车辆发声的频率很高【答案】D【解析】【解答】A、 外面车辆声音总是比在体育场其他地方听到的车辆声音大 ,是由于声音在顶棚处发生反射,故A正确;B、区分不同车辆的声音,说明了声音传递了车辆的信息,故B正确;C、树木可以吸收声音的能量,使得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故C正确;D、 车辆的声音很大说明车辆发声的振幅很高,故D错误。【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5.(2025·深圳)春节申遗成功后,潮汕英歌舞登上春晚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燃”到骨子里的生命力。如图所示,完成5-6题:(1)志豪同学和铭泽同学听到“鼓声”和“英歌(潮汕英歌舞)鼓槌打声”的碰撞,分辨原因是(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2)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子里面呈现出了演员的像,大圣同学和吴斌同学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答案】(1)B(2)B【解析】【解答】(1)要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需使用音色进行分辨的,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2)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子里面呈现出了演员的像 ,应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光的反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中,遇到反射面,将一部分光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常见例子有:平面镜反射,湖面反射。(1)解: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使用过音色进行分辨的,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2)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子里面呈现出了演员的像 ,应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6.(2025·黑龙江)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古代铜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B.日晷测量时间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C.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会产生响度不同的声音D.司南的工作原理与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同【答案】A【解析】【解答】A.古代铜镜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故A正确;B.日晷测量时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B错误;C.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产生的响度相同,音调不同,故C错误;D.司南能够指南北是由于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D错误。故选A。【分析】(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4)地球的周围存在磁场。7.(2025·北京市)如图所示的是编钟演奏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听众听到的编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编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只编钟的同一位置,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答案】B【解析】【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听众听到的编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B正确;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编钟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只编钟的同一位置,发声体的振幅不一样,响度不同,故D错误。故选B。【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D.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8.(2025·眉山) 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答案】A【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 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A正确;B、影响人类生活、生产、休息的声音均属于噪音,B错误;C、不同发生器材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器材,故C错误;D、声音大,即强度大,声音的响度表示强度,故D错误。综上选A。【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9.(2025·遂宁)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未来可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用于建造月球科研站。相关资料表明:月球表面是真空:昼夜温度在-173℃至127℃间:同一物体所受重力约为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假若未来你到月球科研站工作,你会发现( )A.夜空中的星星仍会像地球上看到的那样“眨眼睛”B.在月球表面能较轻松举起与自身质量相当的物体C.当陨石落到月球表面时,能听到巨大的碰撞声音D.用普通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答案】B【解析】【解答】 A.地球上的星星“眨眼”是大气折射造成的视觉现象, 月球表面是真空,观测时,不会像地球上看到的那样“眨眼睛”,故A错误;B.同一物体所受重力约为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设人的质量为60kg,在月球表面举起与自身质量相当的物体所用的力为,人能较轻松举起与自身质量相当的物体,故B正确;C.真空不能传声,月球表面是真空,当陨石落到月球表面时,不能听到巨大的碰撞声音,故C错误;D.普通酒精温度计测温范围约为-114℃~78℃,月球表面是真空;昼夜温度在-173℃至127℃间,故用普通酒精温度计不可以测量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故D错误。故选B。【分析】 A.地球上的星星“眨眼”是大气折射造成的视觉现象, 月球表面是真空;B.同一物体所受重力约为地球表面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设人的质量为60kg,得出在月球表面举起与自身质量相当的物体所用的力;C.真空不能传声,月球表面是真空;D.普通酒精温度计测温范围约为-114℃~78℃。10.(2025·遂宁)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答案】A【解析】【解答】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故A正确;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相对山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分析】 A.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B.以“山”作为参照物,“舟”相对山位置发生了变化;C.“倒影”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据此分析。11.(2025·天津市)《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一句,以“参差”形容水草长短不齐。我国传统管乐器排箫(图)因竹管长短错落,雅称“参差”。竹管“参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答案】A【解析】【解答】 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竹管长短不同,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竹管“参差”是为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大小有关。12.(2025·陕西)如图,是“祖脉秦岭,诗意长安”主题文化活动的场景。活动中颂诗、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多种文艺创演,彰显了陕西文化特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的B.朗诵者的声带振动时,振幅越大,音调越高C.演唱者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D.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答案】A【解析】【解答】A、朗诵者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传入人耳,故A正确。B、物体振幅和响度有关,和音调无关,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温度有关,所以传播过程中声音速度不变,故C错误。D、声音的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有关,故D错误。综上选A。【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13.(2025·烟台)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奥秘,下列关于玻璃瓶的小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玻璃瓶的同一位置,能改变声音的音调B.乙图:用力捏玻璃瓶,细管中液面上升,是因为细管发生了微小形变C.丙图:将瓶子从一楼拿到十楼,细管中液面上升,说明大气压强随高度升高而增大D.丁图:用吸管吸水时,水会沿着吸管进入嘴里,是因为大气压强的作用【答案】D【解析】【解答】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玻璃瓶同一位置,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不是音调,故A错误;B.用力捏玻璃瓶,细管中液面上升,是因为力使玻璃瓶发生微小形变,不是细管形变,故B错误;C.将瓶子从一楼拿到十楼,细管中液面上升,说明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外界大气压变小,瓶内气压将液体压入细管,故C错误;D.用吸管吸水时,先把吸管内空气吸走,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被压入吸管进而进入嘴里,故D正确。故选D。【分析】 A.振幅影响响度,频率影响声调;B.弹力产生的条件之一必须要直接接触并挤压;C.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D.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吸管内气压变小。14.(2025·达州)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空气振动产生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调来识别“蛙声”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色【答案】A【解析】【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故A正确;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故B错误;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色来识别“蛙声”,故C错误;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和品质叫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15.(2025·内蒙古自治区)物理制作课上,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材料制作的风铃。如图,风铃的坠饰相互碰撞发出动听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铃声是由坠饰振动产生的B.坠饰振动越快,铃声的响度越大C.不同材质的坠饰发出铃声的音色相同D.坠饰振动幅度越大,铃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答案】A【解析】【解答】A、风铃碰撞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B、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C、不同材质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相同,故D错误。综上选A。【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二、多选题16.(2025·齐齐哈尔) 2025年春晚的戏曲节目《声动梨园》中,多个剧种精彩纷呈,使观众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下列有关该节目中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内的B.乐曲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C.演员通过改变击鼓的力度改变鼓声的音调D.观众能区分鼓声与锣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答案】A,D【解析】【解答】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常见的传声介质;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内的,故A正确;B.乐曲声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C.演员通过改变击鼓的力度来改变振幅,改变鼓声的响度,故C错误;D.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观众能区分鼓声与锣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D正确。故选AD。【分析】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常见的传声介质;B.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判断;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D.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音色与材料和发声体的结构有关。三、填空题17.(2025·湖北)律管是古人用来给乐器定音的工具。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十二根律管吹出的声音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其中最长的一根叫黄钟律管,如图。据文献记载,它还曾作为汉代统一度量衡的标准,管长九寸(约20cm),在管腔中装满大小适中的黍,体积为一俞(约10mL),质量为十二铢(约7.8g),由此推算汉代一寸约为 cm(保留两位小数),黍的密度约为 g/cm3【答案】音调;2.22;0.78【解析】【解答】(1) 因十二根长度不同的律管可以吹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说明十二根律管吹出声音的音调不同;(2)管长九寸约20cm,则汉代一寸的长度为:;(3)在管腔中装满大小适中的黍,体积为一龠约10mL,质量为十二铢约7.8g,则黍的密度约为:。【分析】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2)管长九寸约20cm,据此求出汉代一寸的长度;(3)根据求出黍的密度。18.(2025·河南)图描绘了古诗《所见》中的田园意境。“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若以黄牛为参照物,牧童是 的;歌声是由牧童的声带 产生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童能识别出蝉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了声音的 (填“响度”或“音色”)。【答案】静止;振动;音色【解析】【解答】 (1)牧童骑黄牛时,牧童与黄牛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以黄牛为参照物,牧童是静止的;(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歌声是由牧童的声带振动产生的;(3)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牧童能识别出蝉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了声音的音色。【分析】 (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2)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解答;(3)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19.(2025·武威) 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不变;变大【解析】【解答】图中,声音的波形图的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变声后,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振动的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不变,声波图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故第1空填:不变;第2空填:变大。【分析】声音的音调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0.(2025·自贡) 如图,舰载机在甲板上起飞时,发动机的轰鸣声能传入引导员耳中。是因为声音的传播 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引导员配戴防噪声耳罩,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需要;人耳处【解析】【解答】 (1)发动机的轰鸣声能通过空气传入引导员耳中,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引导员配戴防噪声耳罩,属于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防治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专题01 声现象(全国2024)一、选择题1.(2024·通辽)如图是战国时期的编钟,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编钟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B.编钟声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音调不同D.奏出的优美乐曲一定不属于噪声【答案】C【解析】【解答】A.编钟振动发声,故A错误;B.编钟声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则钟的振动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D.噪声在物理学角度,如果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均属于噪音,所以奏出的优美乐曲可能属于噪声,故D错误。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4、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2.(2024·镇江)琴、瑟是中国古代乐器,诗经中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奏乐时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答案】C【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故选C。【分析】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3.(2024·聊城)下列和声现象有关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A.甲情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B.乙情景,古筝演奏中拨动不同琴弦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C.丙情景,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丁情景,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答案】C【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振动的频率需要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有介质传播、响度足够大等,人耳才可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古筝演奏中,拨动不同琴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材料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C.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的特点,故C正确;D.飞机起飞时,引导员佩戴耳罩,防止噪声入耳,从人耳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选C。【分析】发声体的频率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才可能听到声音;琴弦的长度不同,音调不同;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4.(2024·淄博)如图是甲骨文“聲”,字同“声”,像“手执槌敲击磬而声音传于耳”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敲击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磬声是由槌的振动产生的B.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C.敲击磬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D.用力敲击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答案】B【解析】【解答】A.由题意知,磬声是由磬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故B正确;C.敲击磬发出的声音,人可以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C错误;D.用力敲击磬时,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大,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故选B。【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C.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D.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5.(2024·潍坊)某新款AI(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答案】C【解析】【解答】通过识别音色可以区分不同发声的人物,人工智能也是根据音色识别人物,C正确,ABD错误综上选C【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6.(2024·滨州) 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答案】A【解析】【解答】A.人听到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A符合题意;B.不敢高声语中,“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B不符合题意;C.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不符合题意;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不一定是乐音,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人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的大小指响度;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对人有干扰的声音是噪声。7.(2024·广州) 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 )声音 鸟鸣 猫叫声音的频率/Hz 5000 800声音强弱的等级/dB 30 60A.鸟鸣的响度大 B.猫叫是超声波C.鸟鸣的频率高 D.猫叫的音调高【答案】C【解析】【解答】由表中数据可知,鸟鸣的频率5000Hz,猫叫的频率800Hz,则鸟鸣的音调高于猫叫的音调;由表中数据可知,鸟鸣声音的响度为30dB,猫叫声音的响度为60dB,则猫叫的响度较大。故答案为:C。【分析】(1)频率是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在距离一定时,响度只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8.(2024·定西)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B.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大【答案】B【解析】【解答】A 蝉叫声和鸟鸣声是由动物的声带振动产生的,A错误;B 声源的结构和材料决定了音色,所以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B正确;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C错误;D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与距离无关,D错误;故选B。【分析】声音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可以根据音色判断出不同的声源;响度与振动幅度以及距离有关,不会影响传播速度,接种和温度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与距离无关。9.(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解答】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是墨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即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错误;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是因为砂锅煲的余温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沸腾,故B错误;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D.敲鼓时,听到的声音由鼓的振动产生的,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声音由振动产生。 分子间有引力 和斥力。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其过程称之为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反之,汽化是吸热过程)。实现液化有两种手段,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10.(2024·广安) 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关于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B.笛子演奏,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答案】A【解析】【解答】A.乐音指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音。乐音是音乐中所使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音乐中的旋律、和声等均由乐音构成。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音称乐音。 故A正确;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 响度又称音量,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弱,是人对声音大小的一个主观感觉量。 噪音的规范用法是噪声,噪声是声波的频率、强弱变化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11.(2024·青岛)编钟、石磬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A.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 B.发声体振动幅度不同C.发声体材料不同 D.声音传播速度不同【答案】C【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是因为发声体材料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结构特点决定。12.(2024·威海)中国科学家利用银河系中的57颗脉冲星组成了一个大尺度的探测器,发现了脉冲星的变化,找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如图所示。在从事科学研究时,经常会通过设计和运用“探测器”获取证据来推测人体不能直接感知的事实。下列研究方法与此不同的是( )A.小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B.温度计示数不变:被测物体分子热运动程度不变C.金属箔张开:与验电器接触的物体带电D.说话时用手触摸喉咙:声带在振动【答案】D【解析】【解答】在从事科学研究时,经常会通过设计和运用“探测器”获取证据来推测人体不能直接感知的事实,用到了转换法;A.小磁针发生偏转,通过小磁针的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用到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B.温度计示数不变,通过温度计的变化说明被测物体分子热运动程度的变化,用到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C.金属箔张开,通过金属箔是否张开判断与验电器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用到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D.说话时用手触摸喉咙可以直接感知声带的振动,没有用到转换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设计和运用“探测器”获取证据来推测人体不能直接感知的事实,属于转换法的应用,逐项分析解答。13.(2024·凉山州)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雅乐横吹竹制管乐器——篪(chf)。其形似于笛,与笛不同的是两端都是封闭的,而且吹孔与孔指不在同一直线上,无孔膜而“有底”。演奏过程中手指按压不同孔时改变的是(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答案】A【解析】【解答】 演奏过程中手指按压不同孔会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长度发生变化,进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当空气振动频率改变时,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A正确,BCD错误综上选A【分析】根据声音的特点判识选项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14.(2024·北京)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答案】A【解析】【解答】“连筒类”鸽哨的长度不同,会引起空气柱振动频率发生变化,“连筒类”鸽哨的长度越长,空气振动频率较小,音调越低,反之“连筒类”鸽哨的长度越短,空气振动频率较大,音调越高,A正确,BCD错误综上选A【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15.(2024·哈尔滨) 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C.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答案】B【解析】【解答】A、 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A正确B、 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B错误C、 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C正确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正确综上选B【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3、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实例:能量震碎玻璃,使得火焰动摇等。16.(2024·包头) 如图,某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干扰蚊子的感觉和行为,达到驱蚊效果。关于驱蚊器发声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B.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C.驱蚊器发出的声音可以被人听到D.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答案】C【解析】【解答】 A.驱蚊器发声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B.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不合题意;C.驱蚊器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不可以被人听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D.调高驱蚊器振动频率,声音的音调变高,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D.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17.(2024·无锡) 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答案】A【解析】【解答】 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不同的音阶,即声音的高低不同,也就是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18.(2024·齐齐哈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故A正确。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与音调无关,故B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响度的大小,故C错误。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与音调无关。(3)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响度的大小。(4)古筝与长笛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19.(2024·眉山) 下列中华古诗词中涉及到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忽闻岸上踏歌声”,“歌声”在任何时候都属于乐音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闻犬吠”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C【解析】【解答】A:“谁家玉笛暗飞声”,此时“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一种介质,故A错误;B:“忽闻岸上踏歌声”,当“歌声”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时,这时歌声就成为了噪音,故B错误;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诗的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所以“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闻犬吠”是意思说听见狗叫表示有人归来了,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择C。【分析】A:考查声音的传播知识点,需要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态(如铁管)、液态(如水)、气态(如空气),真空不能传声;B:噪音和乐音的分类,首先从振动规律上来说,噪音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歌声是乐音;第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音,所以当歌声影响学习休息时,歌声就是噪声了;C: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指响度(大小)、音调(高低)、音色(辨别发声体),从诗意上理解,可知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所以是响度大。D: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如雷达、蝙蝠发射超声定位、B超等等是传递信息,如超声波电动牙刷等传递能量。二、多选题20.(2024·济南)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诗词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中的“声震”是指水发出的声音音调高B.“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中的“云影”是云经过水面所成的虚像C.“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中的“荷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中的“雪”在熔化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答案】B,C【解析】【解答】A.“波涛声震大明湖”中的“声震”是指水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故A错误;B.“云影”是云经过水面反射所成的虚像,故B正确;C.“荷香”四面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雪”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不是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BC。【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2)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3)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三、填空题21.(2024·连云港) 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答案】空气;音色;超声波【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钢琴和长笛的结构材料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进行工作的。故答案为:空气;音色;超声波。【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能够区分不同的发声。(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工作的。22.(2024·辽宁)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 ,琴声通过 传至人耳。【答案】低;空气【解析】【解答】 琴弦振动变慢,音调减低, 琴声通过空气传至人耳综上第1空、低;第2空、空气【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专题01 声现象(全国2023)一、选择题1.(2023八上·八步期中)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有同学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瓶琴”。如图所示,用棒敲打其中两个发出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音调 音色 B.响度 音色C.音调 响度 D.只可能是音色【答案】B【解析】【解答】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材料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若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瓶内水的高度不同,敲击时振动的难易程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2023八上·昆山月考)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答案】B【解析】【解答】A.声音频率越大,则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图可知,第一个编钟的质量小,第二个编钟的质量大,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N处的高,说明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同一个编钟上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P处的低,说明声音的频率还与振动物体的长度有关,A不符合题意;B.音调的高低与声音频率有关,音调越高,声音频率则越大,P处的音调比N处的音调高,则P处的声音频率比N处的大,B符合题意;C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而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大小有关,与敲击的位置无关,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发声体越大,频率越高,音调越低。3.(2023八上·亳州月考)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关闭房间的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A【解析】【解答】A.高速公路安装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A符合题意;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C.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止声音的传播从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戴耳罩是从人耳处控制噪声。4.(2023九下·巴中模拟)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出锅炉有没有裂纹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无关C.在公共场合,我们要“低声轻语”是为了降低发声频率D.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的建筑工地要停止施工,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答案】A【解析】【解答】A.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A符合题意;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大,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B不符合题意;C.“低声轻语”是降低了声音的响度,C不符合题意;D.建筑工地要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超声波测伤仪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5.(2023·郴州)“山水福地,遇见郴州”,这是郴州旅发大会的主题。在宣传视频中,大力推介了郴州各地的美食、美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苏仙岭的钟声”——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B.“莽山的云海”——云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C.“北湖公园的灯光”——其中的黄光是色光的三原色之一D.“嘉禾的倒缸酒”——酒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D【解析】【解答】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而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B.云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没有黄光,C不符合题意;D.酒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闻到气味是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6.(2023·怀集模拟)同学们在音乐教室排练文艺节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C.同学们的笑声越大,笑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A【解析】【解答】A.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A符合题意;B.用力拨动琴弦,增大了琴弦的振动幅度,可以提高琴声的响度,B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音响度大小无关,C不符合题意;D.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速度和介质种类、温度有关;阻止声音的传播是从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7.(2023·济宁)图所示是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一些成果。关于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甲:日晷仪能较准确地显示时间,应用了光的折射B.图乙: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可以听到多次回音,利用了声音的反射C.图丙:司南能指示南北,利用了地磁场对磁体的作用D.图丁:中医用“拔火罐”治疗疾病时,应用了大气压【答案】A【解析】【解答】A.图甲:日晷仪能较准确地显示时间,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故A错误符合题意;B.图乙: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可以听到多次回音,利用了声音的反射,故B正确不合题意;C.图丙:司南能指示南北,利用了地磁场对磁体的作用,故C正确不合题意;D.图丁:中医用“拔火罐”治疗疾病时,罐内气压小于罐外气压,于是罐被压在皮肤上,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分析】(1)根据光直线传播的知识判断;(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这就是回声;(3)根据地磁场的知识判断;(4)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判断。8.(2023八上·桂林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答案】C【解析】【解答】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A不符合题意;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B不符合题意;C.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符合题意;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9.(2023九下·长沙模拟)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答案】B【解析】【解答】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B.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B符合题意。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则就是噪声。如果没有,就不属于噪声,C不符合题意。D.声音能传递信息,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10.(2023九上·长宁月考) 端午将至,民间流传着“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的民谣。下列对民谣有关的物理情境,解释正确的是( )A.蒸白糕时用旺火烧水,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沸点B.成熟的蜜桃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蜜桃吸收了红光C.艾叶散发出清香,是因为清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划龙舟时呐喊声很大,是因为呐喊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很高【答案】C【解析】【解答】A.蒸白糕时用旺火烧水,当不能改变水的沸点,A不符合题意;B.成熟的蜜桃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蜜桃反射了所有色光,B不符合题意;C.艾叶散发出清香,是因为清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符合题意;D.划龙舟时呐喊声很大,是因为呐喊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很大,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液体沸点和种类有关,和大气压有关;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闻到气味是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的;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11.(2023·怀化)神舟十五号宇航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在中国太空空间站天宫一号向全国人民送了“2023年春节祝福”,关于他们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航天员在太空舱外不能直接用声音交流,是因为航天员声带不能振动B.广播中能够分辨出不同宇航员的声音,主要依据是声音音色的不同C.航天员的“春节祝福”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电磁波在太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B【解析】【解答】A、航天员在太空舱外不能直接用声音交流,航天员声带能振动,但是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无介质,所以不能听到,故A错误;B、广播中能够分辨出不同宇航员的声音,主要依据是声音音色的不同,故B正确;C、太空中无介质,所以航天员的“春节祝福”声音是不能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可以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故C错误;D、电磁波在太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故选B。【分析】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无介质,声音不能传播,我们能听出不同的声音,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2.(2023·永安)如图,盲人用手杖敲击不同的盲道导航地砖辨别不同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D.导航地砖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答案】A【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B.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B不符合题意;C.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地砖的振动幅度不同,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C不符合题意;D.导航地砖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而不是能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3.(2023·陕西)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古城西安圆满举办。如图,好客的陕西人民用热情的腰鼓、欢快的秧歌来欢迎国际友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腰鼓的声音C.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解答】A.用力敲鼓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A不符合题意;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腰鼓的声音,B不符合题意;C.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C不符合题意;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是物体振动产生的。14.(2023·广安)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观众在多彩的音符中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笛、箫、二胡、琵琶演奏时,都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B.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优美动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C【解析】【解答】 A:只有笛、箫演奏时,才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A错误 不符合题意B: 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发出声音的响度越高。 B错误 不符合题意C:优美动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的。C正确 符合题意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错误 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A:所以的管乐器是由 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而弦乐器是由琴弦振动发声的。B: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唢呐内的空腔柱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C:空气能传播声音。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这是声音能传递信息。15.(2022八上·港北期末)蓝牙音箱可在一定距离内无线连接手机进行音乐播放,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箱发声不需要振动B.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歌手的声音C.音箱发出的声音不会成为噪声D.调节音箱音量大小是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B【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蓝牙音箱发声需要振动,A不符合题意;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歌手发出的声音,B符合题意;C.音箱发出的乐音,如果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也会成为噪声,C不符合题意;D.调节音箱音量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声音的大小指响度。16.(2023·眉山)如图所示,小王用捆有棉花的筷子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制成了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发出悦耳的哨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更大的力吹管子,哨声音调变高B.哨声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C.吹管子时下拉“活塞”,哨声响度变大D.悦耳的哨声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可能成为噪声【答案】B【解析】【解答】A.用更大的力吹管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幅增大,则响度变大,故A错误;B.哨声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故B正确;C.吹管子时下拉“活塞”,空气柱变长,振动频率变小,则哨声音调变低,故C错误;D.悦耳的哨声在大家休息时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B。【分析】(1)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3)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4)根据噪声的定义判断。17.(2023八上·昆山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答案】D【解析】【解答】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上波峰的个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也就是音调不同,故B错误;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控制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故选D。【分析】(1)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2)波形图上相同时间内波峰越多,则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根据噪声检测仪的用途判断;(4)根据声音利用的知识判断。二、填空题18.(2023八上·融水期中)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 产生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的。【答案】振动;空气【解析】【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分析】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19.(2023九上·高州月考)“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所述清风能翻书,是风使书页上表面空气流速变大,导致书页上表面压强 (选填“增大”或“减小”);“闻其声,不见其人”主要是通过人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其人”的;“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的形成过程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答案】减小;音色;放热【解析】【解答】流速越快的地方,流体压强越小。风吹过书页的上表面时,使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增大,而导致书上表面压强减小,而书页下表面的压强不变,在上下压强差的作用下,书页会向上翻,故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说。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霜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的固态冰,霜的形成过程要放热。【分析】通过压强公式p=F/S可以看出,减小压强可以通过减小压力和增加受力面积实现;不同声音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色,即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声音;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20.(2023八上·弥勒期中)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 传感器工作的。(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答案】响度大;声源;超声波【解析】【解答】解:(1)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2)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3)小轿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工作的。故答案为:响度大;声源;超声波。【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21.(2023·黄冈)如图是动圈式话筒内部结构图,对着话筒说话时,声带 发出声音,使膜片带动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流进入扬声器,将声音放大,改变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电能。【答案】振动;响度;机械【解析】【解答】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使膜片带动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流进入扬声器,将声音放大,改变了声音的响度。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能转化为电能。【分析】声带振动时发声;声音的大小,是响度;电磁感应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22.(2023·长春)2023年,长春市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上线运营。列车内置了氢能动力系统,不仅续航能力强,而且环保、零碳、运行时噪声小,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1)列车运行时噪声小,其中的“小”是指声音的 小;(2)列车内的工作人员使用的无线对讲机是通过 传递信息的;(3)当列车驶离站台时,以站台为参照物列车是 的;(4)若列车运行过程中突然减速,乘客由于具有 ,身体会向列车前进的方向倾斜。【答案】(1)响度(2)电磁波(3)运动(4)惯性【解析】【解答】(1)列车运行时噪声小,其中的“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2)列车内的工作人员使用的无线对讲机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3)当列车驶离站台时,以站台为参照物,列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是运动的;(4)若列车运行过程中突然减速,乘客由于具有惯性,身体会向列车前进的方向倾斜。【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2)根据电磁波的应用解答;(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解答;(4)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专题01 声现象(全国2022)一、选择题1.(2022·安顺)“B超”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诊断疾病。对“B超”发出的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B.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D.超声波不能传递能量【答案】B【解析】【解答】A.超声波也属于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播,A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超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符合题意;C.声音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C不符合题意;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也能传递信息和能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速在空气中的速度较慢,固体中最快;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2022·天津)音乐会上,艺术家们用编钟、二胡和古筝等乐器演奏乐曲《春江花月夜》。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答案】C【解析】【解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发声体不同,音色就不同;音乐会上,艺术家们用编钟、二胡和古筝等乐器演奏乐曲《春江花月夜》,编钟、二胡和古筝等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一样,音色也不同,所以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3.(2022·滨州)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啼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B【解析】【解答】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钟的振动而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啼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符合题意;C.“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冰,是凝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液态的水凝固成的冰,是凝固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霜是凝华形成的。4.(2022·青岛)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辨别出青蛙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答案】C【解析】【解答】根据声音的特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能分辨出蛙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5.(2022·常州)2021年7月,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A.响度大、频率高 B.响度大、频率低C.响度小、频率高 D.响度小、频率低【答案】A【解析】【解答】BD.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所以齿鲸发出的声音频率高,BD不符合题意;AC.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表示声音的响度大,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表示声音的响度大,频率高。6.(2022·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答案】A【解析】【解答】A.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A符合题意;BC.马蹄声的音调、音色是由声源决定的,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马蹄声的音调、音色,BC不符合题意;D.士兵的听力是士兵自身的一种能力,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并不会改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有关。7.(2022·上海市)“请勿大声喧哗”是指控制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频【答案】A【解析】【解答】A.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或者强弱,而大声喧哗,指的是响度大,A符合题意;B.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B不符合题意;C.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性与品质,C不符合题意;D.振频指的是声音的振动的频率,影响音调,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或者强弱。8.(2022·深圳)深圳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不高声喧哗 B.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在公路上不鸣笛 D.在学校周围植树【答案】D【解析】【解答】A.不高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A不符合题意;B.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在声源处减弱噪音,B不符合题意;C.在公路上不鸣笛在声源处减弱噪音,C不符合题意;D.在学校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均可以减弱噪音。9.(2022·宁夏)部分智能手机有智慧语音功能,手机主人说出已录人的“唤醒词”就可以唤醒手机,这是利用声音特性中的(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答案】D【解析】【解答】不同的人说话时的声音由于声带结构、形状等因素的不同,音色不同,依靠录制好的手机主人的“唤醒词”就可以唤醒手机,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10.(2022·娄底)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产生回声B.“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答案】A【解析】【解答】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不断反射,形成回声的现象,A符合题意;B.“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树下形成的阴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池底的反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到的虚像比实际位置更高,所以人觉得水变浅了,C不符合题意;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的反射会形成回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11.(2022·恩施)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 )A.甲响度小 B.甲音调低 C.乙振幅大 D.乙声速小【答案】B【解析】【解答】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题可知,甲的振动频率低音调低。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2.(2022·眉山)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一一形容声音的音调很高B.闻其声,知其人一一是因为人与人的音色不同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一一可以直接减弱声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一一是因为声能传递信息【答案】B【解析】【解答】A.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形容声音的响度大,A不符合题意;B.闻其声知其人是通过音色辨别声音的,因为不同人的音色不同,B符合题意;C.教室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等级,并不能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D.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超声碎石,利用了超声波的能量。13.(2022·齐齐哈尔)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B.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性质D.在学校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答案】C【解析】【解答】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不符合题意;B.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B不符合题意;C.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利用该能量将结石震碎,C符合题意;D.在学校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辨别发声体的依据;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 噪声。14.(2022·宜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关于这首唐诗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乌鸦的啼叫声频率低于20HzB.霜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月亮落下的参照物是江边的枫树D.钟声传到客船的速度是340km/h【答案】C【解析】【解答】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 Hz。A不符合题意;B.霜是固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B不符合题意;C.月亮相对于地面、寒山寺、渔火、乌鸦、江边枫树等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C符合题意;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 Hz;霜是凝华形成的;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15.(2022·遂宁)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涉及诸多物理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是因为汤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D.中秋节吃月饼,月饼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D【解析】【解答】A.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小朋友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B.元宵节吃汤圆,煮熟后的汤圆漂浮在水面,由漂浮条件可知,汤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B不符合题意;C.端午节赛龙舟,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是因为声音的响度较大,C不符合题意;D.月饼香气四溢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6.(2022·株洲)古诗《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能辨别出羌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答案】C【解析】【解答】不同乐器的结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故诗人辨别出是羌笛的声音,是依据的声音的音色。故答案为:C。【分析】不同乐器的结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17.(2022·荆州)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答案】C【解析】【解答】A.鼓面的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与敲击鼓面的快慢无关,A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的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的响度无关,B不符合题意;C.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C符合题意;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这一现象说明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振动幅度大,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温度有关;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二、填空题18.(2022·抚顺)《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答案】振动;响度;信息【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说明敲击鼓面时振幅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幅大,鼓声的响度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9.(2022·黄冈)物理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狮吼功”:他竭尽全力发出“狮吼声”震碎了酒杯。他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酒杯被震碎说明声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答案】振动;能量【解析】【解答】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老师能发出声音是由于他的声带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酒杯被声音震碎说明声音在传递能量。【分析】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20.(2022·扬州)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风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河水结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答案】振动;液化;放热【解析】【解答】振动产生声,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故是液化。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凝固放热。21.(2022·牡丹江)通过观察下列的声音波形图, 的音调相同, 的响度相同。A. B. C. D.【答案】ABD;ABC【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D图中的声波振动频率相同,因此ABD的音调相同。其中A、B、C波形偏离原位置的幅度相同,因此振幅相同,ABC响度相同。【分析】频率相同的音调相同;振幅相同的响度相同。专题01 声现象(全国2021)一、选择题1.(2021·邵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答案】C【解析】【解答】减弱噪声主要有三种途径,从人耳处、传播过程中、声源处减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直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C。【分析】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2.(2021·德州)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的限速和限载都是为了减少汽车的惯性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保护作用C.为保障倒车安全,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利用的是次声波D.严禁酒后驾车,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答案】D【解析】【解答】A.惯性只与物质的质量有关,限速并不能减小汽车的惯性,A不符合题意;B.安全带主要是防止汽车突然刹车时,驾乘人员由于惯性向前倾带来的伤害,B不符合题意;C.为保障倒车安全,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进行信息传递,C不符合题意;D.饮酒后会导致人的反应迟钝,对于驾驶员来说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严禁酒后驾车,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大小只与物质的质量有关。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汽车的刹车距离取决于汽车的行驶速度和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而饮酒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刹车距离变大。3.(2021·鄂尔多斯)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鼓时,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C.道路旁植树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答案】A【解析】【解答】A.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敲鼓时,鼓发声,鼓面一定在振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B.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不符合题意;C.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该题目考查的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4.(2021·成都)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 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B. 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 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D. 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答案】B【解析】【解答】A.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A不符合题意;B.将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符合题意;C.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只是在人耳出减弱噪声,而不能消除噪声,C不符合题意;D.吹笛子时,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气孔,改变了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改变了声音的音调,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也叫作声源,直接观察声源的振动并不容易,可以利用转换法进行观察5.(2021·广元)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D.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答案】A【解析】【解答】A.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A符合题意;B.所有的声音的产生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不符合题意;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音色的不同判断发声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6.(2021·山西)“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的音色【答案】B【解析】【解答】A.合唱声是由合唱者声带振动产生,A故错误;B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音量调大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将音箱音量调大改变了合唱声大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7.(2021·威海)帝企鹅繁殖期间,企鹅妈妈捕鱼归来,能在几十万只企鹅嘈杂的叫声中精准地分辨出孵蛋的企鹅爸爸的声音,它主要利用了声音的什么性质(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答案】B【解析】【解答】声音的特性有响度、音调、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响度、音调都有可能相同,但是音色一般不同。企鹅妈妈捕鱼归来,能在几十万只企鹅嘈杂的叫声中精准地分辨出孵蛋的企鹅爸爸的声音,它主要利用了声音的音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8.(2021·攀枝花)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响度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B.调节电视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答案】C【解析】【解答】A.根据音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A不符合题意;B.调节电视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B不符合题意;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C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1 声现象(原卷版)——【好题汇编】五年(2021-2025)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docx 专题01 声现象(解析版)——【好题汇编】五年(2021-2025)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