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关键实词。2.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3.探究虚词的独特功能。教学重点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教学难点探究虚词的独特功能。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古人曾经对《陈情表》有如此评价:“读诸葛孔明之《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必非忠之士;读李令伯之《陈情表》而不动容者,必非孝之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密的《陈情表》,看看他是怎么表达孝道的。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文意。2.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3.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前后桌交流。4.重点字词闵凶:君父之丧孩:小儿行年:经历过的年岁夺:强行改变孤:少而无父抚:扶养养:教育行:走路成:成年立:自立鲜:少,这里指无儿:儿子息:子女圣朝:封建时代对本朝的尊称沐浴:比喻身受其润特:独,专为星火:流星的火光奔:跑驰:车马疾行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即将下落,比喻人年老力衰,接近死亡气息:呼吸时出入之气奄奄:气息微弱危:危急浅:历时不久更:轮流更替为:充当命:生命愚诚:向皇帝尽忠的谦称侥幸:免去不幸保:养活卒:年老寿终5.根据课文内容,参考相关资料,制作李密年表公元224年:0.5岁,父亲去世,多病。公元225年:4岁,母亲改嫁(被迫),多病,不会走路。公元225年:4岁,祖母(56岁)扶养,多病,不会走路。公元232年:9岁,多病,不会走路,没有叔伯兄弟,祖母(61岁)抚养。公元243年:20岁,成人自立,祖母抚养,侍奉祖母(72岁)。公元243年-265年:20-41岁,历任蜀汉从事、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益州从事、尚书郎。公元265年:42岁,晋朝建立,侍奉祖母(94岁)。公元265年-267年:42-44岁,太守逵察孝廉、刺史荣举秀才、郎中,侍奉祖母(94-96岁)。公元267年:44岁,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侍奉祖母。上表不就职,诏书责,郡县逼,州司临;上《陈情表》,内 容:1.尽孝祖母;2.尽忠晋朝;3.消除疑虑;4.再次表态;奉养祖母(96岁,卧病在床)。公元268年:46岁,祖母去世后仕晋。三、文本详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孩:通“咳”,意为小孩笑,生下来刚会笑是生命的喜悦,代表新生和欢乐。(2)见背:指父亲去世,人去世意味着泪水和哭泣,代表死亡和悲伤。(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VS 年已半岁,慈父见背。后两句没有新生欢笑,不具备那种悲喜的巨大差异。(4)慈父VS严父慈父:意为慈爱的父亲。严父:意为严厉的父亲。例:纳诲于严父慈母。 ——晋夏侯湛《昆弟诰》。①慈父是否属实 李密父亲去世时,他才六个月大,据后文少多疾病九岁不会走路的身体状况可知,他不可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写《陈情表》时44岁,出于想象塑造慈父的形象,因此李密眼中父亲“慈父”的形象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李密印象中 的客观存在。②为什么要想象“慈父”形象而非更常见的"严父”形象 年龄越小,父亲越是慈爱,丧父这件事对于6个月大小孩儿来说就越是悲惨,慈父形象要比严父形象更能表现出6个月小孩儿的孤苦。解读:子和父,生和死,笑和泪,喜和悲,慈和严,五对矛盾,懵懂儿子新生欢笑的喜悦和慈爱父亲去世泪水的悲伤形成极大的反差效果,这种反差形成的艺术张力特别令人触动,也更容易打动晋武帝。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1)行年:经历过的年岁。而非简单的年龄,行年四岁是经历了四年,和年龄四岁相比,更注重四年的时光,突出过程,年龄四岁只是表明年纪。( 2 ) 夺vs更、改、换、易。这几个词都有改变的意思,但只有夺带有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态度“强行”。(3)句式的变化。行年四岁,舅夺母志VS 行年四岁,慈母改志对称句是汉语常见句式,本文多数句式对称,前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和“行年四岁,慈母改志”更对称,改后隐去了舅父逼迫母亲改嫁的事实,舅父的冷酷无情以及母亲被迫改嫁的无奈就体现不出来,而这种冷酷无情和无奈更 容易打动别人,从而让人生出对李密的同情和怜惜。解读:“行年四岁”的表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四年是一个过程,母亲改嫁这件事是被舅父逼迫的,并非母亲自愿的,这件事也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一天一天历经四年的,这种艰难的过程不仅让人联想到四年时光的难熬,对作者来说可能还有美好,毕竟母亲在身边,对母亲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煎熬,这种子小母弱、母子分离,舅父的冷酷无情和母亲的不由自主,更能表现作者命运的坎坷,也更容易打动人。3.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1)孤:少而无父。很小就失去父亲,再次点出作者的可怜身世。(2)抚:扶养。注意扶是以手搀扶之意,照应作者前文年龄小后文身体弱九岁不行,这个词侧重的是身体健康方面。(3)养:教育。这个词侧重的是人格养成方面。解读:少而丧父,刘氏不仅在身体健康上关心李密,还注意他的人格养成,李密和刘氏的深厚感情不仅仅是刘氏满足物质需要,还有刘氏对幼儿李密的精神成长的呕心沥血,这也是后文为什么李密坚持奉养刘氏到年老寿终的情感 基础。4.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 ) 行Vs奔、走、驰。行是行走的意思,而后三个词都是在会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李密已经九岁了还不会走路,身体弱病到这个地 步,让人心生同情。(2)孤:少而无父。(3)成立:成年自立。解读: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少年丧父,一个人孤苦无依,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成年自立,长期糟糕的身体状态和 孤独无依的家庭成员状况让人同情。5.茕茕子立,形影相吊(1)茕:本义是鸟盘旋回飞。两字连用让人生出久久盘旋也无处可以着落的联想。这里指没有兄弟。(2)孑:本义是没有右臂。联想到左膀右臂的帮助之意,没有右臂就没有人帮助。这里指孤独。(3)吊:安慰。解读:上无兄长,下无弟弟,孤独一人,处境艰难,命运悲惨,没有兄弟可以扶持依赖,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孤苦之情令人动容。6.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1)婴:缠绕。(2)刘夙婴疾病VS刘夙多疾病。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缠绕,意即一直生病从未治愈,如改成多,则只能表明病多, 不能表明从未治愈。自然原文更令人同情。(3)蓐:草垫。经济状况不好,较为贫穷。解读:刘氏年老且常年卧病在床,加之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也是打动人的地方。7.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奉:敬受。敬表明尊重接受的态度。(2)圣朝:封建时代对本朝的尊称。这种称呼是对晋武帝政权的认可。(3)逮奉圣朝VS 在我晋朝。后者没有尊敬没有接受的态度,也不能表明对晋武帝政权的认可。(4)沐浴:本义是洗发澡身。比喻身受其润。(5)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6)沐浴清化VS蒙受教化洗发澡身是为了去除身体的污秽,沐浴一词意为晋武帝的统治去除了自己的污秽,是对晋武帝统治的形象歌颂和赞美,自然更容易引起晋武帝的认可。而蒙受教化仅仅是晋武帝教化的过程,没有对晋武帝推行教化结果的描述,在表达对晋武帝的歌颂和赞美的效果上弱于原句。解读:对晋朝政权尊重接受以及认可的态度,意在表明对晋武帝政权的忠诚忠心,对晋武帝统治的赞美和称颂甚至可以说是吹捧,是打消晋武帝疑虑打动晋武帝的重要原因。8.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特:独,专为。(2)寻:不久,随即,接着。指时间短。(3)寻蒙国恩VS后蒙国恩。后者没有时间短暂之意。解读:专为自己而下的诏书,和不久之后的洗马一职的任命,从孝廉到秀才,从郎中到洗马,任命速度之快,官职数量之多,一方面表明晋武帝对自己的重视,表达对晋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一方面对晋武帝重视人才的欣赏和赞美。9.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星火:流星的火光。除了明确表示相关官员心情急迫,速度快之外,还暗含次数多之意。(2)急于星火VS急于火燎、急于飞箭。后者速度不如前者快,不一定次数多,且火燎、飞箭是带有痛感的事物。解读:表面上写的是州司相关官员对待李密任职一事的心情和速度,意在表明这些人尽职尽责,实际上指向的是对晋武帝治国有方、重视人才的赞美,从而博取了晋武帝的欢心和信任。10.臣欲奉诏奔驰(1)奔:跑。(2)驰:车马疾行。解读:实际上不一定也不可能一直跑一直疾驰,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愿意为晋武帝效忠的态度,从而获取晋武帝的信任。1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1)故老:年老有声望的人,多指旧臣。(2)矜:怜悯。(3)育:生存。解读:赞颂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做法,同时指出自己也是旧臣,被怜悯而能生存属于晋武帝孝治天下的合理范围。1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即将下落,比喻人年老力衰,接近死亡(2)气息:呼吸时出入之气。(3)奄奄:气息微弱。(4)危:危急。(5)浅:历时不久。解读:将刘氏目前的状态比作马上要落山的太阳,形象可感,具体描绘刘氏气息微弱,历时不久,很可能马上就要撒手人寰的情形,让晋武帝心生怜悯之情,这也是打动晋武帝的重要原因。1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更:轮流更替。(2)为:充当。(3)命:生命。解读:母孙二人轮流充当对方的生命,幼年李密离开祖母势必难以存活,老年刘氏离开李密肯定一命呜呼,以此情形打动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小结:综上所述,呈现事实并非李密打动晋武帝唯一的原因,精准的语言表达和对晋武帝的臣服态度也是让晋武帝放下戒心、信任感动的重要原因1.身世悲惨家庭状况:幼而丧父,母亲改嫁,祖母多病,上无伯叔,下无兄弟。身体状况: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成长状况:祖母抚养,至于成立。2.承认晋朝本朝称呼,亲言沐浴。3.赞颂武帝重视人才,知遇之恩,治国有方,官员尽职。4.消除疑忌少仕伪朝,不矜名节,不敢希冀。5.表态尽忠刘氏年老,日暮西山,保养刘氏,陨首结草,尽节武帝。深入探究 语气词探究。1.陈情表全文495个字,语气词1个,也;出师表全文738个字,语气词12个,1个矣,11个也。同样作为表这种文体,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用或者不用语气词有什么不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把《出师表》第一段的语气词去掉,是否影响文意 反复诵读,感受二者的不同,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反复阅读,说说你的感受。(1)原文版与修改版比较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2)文言文版与现代汉语版比较 文言文版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VS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②欲报之于陛下也VS 欲报之于陛下③以塞忠谏之路也VS以塞忠谏之路 现代汉语版①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VS这真是危机存亡的时刻②想要报答给陛下啊VS想要报答给陛下③以致堵塞了(向您)忠心进谏的道路啊VS以致堵塞了(向您)忠心进谏的道路明确:去掉语气词,文意并未发生改变,读起来语气刚硬,节奏较快,原文那种稳如泰山、谆谆教诲的感觉缺失了,诸葛亮那种苦口婆心拳拳之忠的语气变弱了。3.仿照《出师表》尾句有语气词的特征,给《陈情表》第一段这加上语气词,反复诵读,感受二者的不同,再将原文和改文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多次阅读,谈谈你对二者的理解。(1)原文版与修改版比较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矣;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矣。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矣。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2)文言文版与现代汉语版比较文言文版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VS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矣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VS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矣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VS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矣④臣侍汤药,未曾废离VS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现代汉语版①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VS 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了啊②舅父逼迫母亲改嫁VS 舅父逼迫母亲改嫁了呀③一直到成人自立VS一直到成人自立啊④不曾废止离开她VS 不曾废止离开她啊明确:文意并未发生改变。加上语气词,节奏放缓,读起来像是李密居高临下给晋武帝讲自己的悲惨遭遇,甚至像是对晋武帝哭诉,缺乏原文那种战战兢兢临深履薄的畏惧之感,原文那种诚惶诚恐的语气变弱了。小结:1.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表达情感上的效果,但绝不是可有可无。2.加或者不加语气词,加一个或者加多个语气词具有明显不同的表达效果。古人对于虚词修辞功能的论述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清刘大樾《论文偶记》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清刘淇《助字辨略》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清袁仁林《虚字说》四、作业布置如果你是晋武帝,你更愿意接受用大量语气词的《陈情表》还是《陈情表》原文,为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