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基础信息
授课类型 第几课时 总课时
新授课 1 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经典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严格教育,展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景。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精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对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可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对鲁迅笔下的童年生活可能感到陌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二、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通过默读和精读,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如“确凿”“宿儒”等)。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意识
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及其时代背景,感受封建教育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比现代教育与封建教育的差异,增强文化自信。
思维品质
通过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生活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默读和猜读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情感基调,把握“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的理解可能不足。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体会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学生对文言文语句(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5分钟) 1. 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提问:“你知道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吗?”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的童年进行对比。 1.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2. 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与文本的情感联系。
讲授环节(15分钟)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要求不分心、不停顿。2. 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如“确凿”“宿儒”)。3. 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 1. 默读课文,标记生字词。2. 记录重点语句的含义。3. 思考对比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知识。
实践环节(15分钟) 1. 分组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给你什么感受?2.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1. 小组讨论,记录观点。2. 分享讨论结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环节(10分钟) 1. 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2. 布置作业。 1. 回顾课堂内容,回答问题。2. 记录作业要求。 巩固学习成果,明确课后任务。
五、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鲁迅
一、百草园:自由、快乐
- 景物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
- 情感:怀念、向往
二、三味书屋:严格、枯燥
- 学习内容:对课、读书
- 情感:批判、反思
三、对比手法:突出情感变化
六、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抄写并解释生字词(如“确凿”“宿儒”)。
写一段话,对比你的学校生活与“三味书屋”的不同。
口头作业
与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讨论现代教育与封建教育的差异。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八、教学素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鲁迅图片、课文重点语句)。
生字词卡片。
学习用品
课本、笔记本。
字典(用于查找生字词)。
九、教学反思
优势
教学目标明确,紧扣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突出了教学重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
部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存在困难,需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时间分配上,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可适当延长。
对学生的个性化反馈不足,需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改进意见: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在讨论环节中,给予学生更多表达机会;课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