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物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20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物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20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物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20 实验5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 在做“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时:
(1) 为使小球水平抛出,必须调整斜槽,使其末端的切线________。
(2) 每次释放小球必须从斜槽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且必须由________释放。
(3) 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轨迹如图甲所示,判断O点是否是抛出点:________(选填“是”或“否”)。
(4) 该同学在轨迹上选取间距较大的几个点,确定其坐标,并在直角坐标系内绘出了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此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2.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仪器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1) 该实验,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________。
A. 刻度尺 B. 秒表 C. 坐标纸 D. 天平 E. 弹簧测力计 F. 重垂线
(2) 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B.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 挡板每次往下移动的距离必须相等
D. 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 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
(3) 在实验中,该同学只记录了A、B、C三点(A点不是抛出点),各点的坐标如图乙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初速度为________,从抛出点运动到B点所需时间为________(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3. “频闪摄影”是摄像机每隔一定时间就对运动物体拍摄一次,因此拍摄到物体的图像是不连续的,但从这些不连续的图像中可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和频闪摄影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 现有以下材质的小球,实验中A、B球应当选用________。
A. 乒乓球 B. 塑料球 C. 钢球
(2) 按顺序进行实验操作:
① 将A、B球放置在实验装置甲上
② 调整频闪摄像机位置,将频闪摄像机正对实验装置甲所在的位置
③ 打开摄像机,开始摄像
④ 敲击弹片,让A、B球同时开始运动
⑤ 小球落在实验台上时停止摄像
其中步骤①中________(选填“需要” “不需要”)将两球重心调整至同一水平线。
(3) 实验中,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B球自由落下,图乙为某次实验的频闪照片,分析该照片,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A. 仅可判断A球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B. 仅可判断A球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可判断A球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4) 测得乙图中A球连续3个位置的距离如图丙所示,已知物体的实际大小与照片上物体影像大小的比值为,重力加速度为,则A球平抛的初速度表达式。
(5) 若A球从距实验台高度为处水平飞出,摄像机每秒频闪20次,重力加速度取,则最多可以得到A球在空中运动的________个位置。
4.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常用实验手段,在暗室里,照相机每隔一定时间曝一次光,在胶片上记录物体在闪光时刻的位置。如图甲,是某实验小组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分别在该装置正上方A处和右侧正前方B处各安装一个频闪相机,调整相机快门,设定相机曝光时间间隔为。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自由释放,并启动相机,得到如图乙所示的频闪照片,O为抛出点,P为小球运动轨迹上的一个位置。通过测量和换算得知,图乙(a)中OP对应的实际距离为,(b)中OP对应的实际距离为。请回答下面问题:
(1) A处摄像头所拍摄的频闪照片为乙图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
(2) 通过对频闪照片(a)的测量发现,(a)中小球相邻位置间距离几乎是等距的,则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 通过对频闪照片(b)的测量发现,(b)中小球相邻两位置间的距离几乎是均匀增大的,则当地重力加速度(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 小球在P点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间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5. 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
(1) 实验时需要下列哪个器材________。
A. 弹簧测力计 B. 重垂线 C. 打点计时器
(2) 做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下列一些操作要求,正确的是________。
A. 每次必须由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小球
B. 挡板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记录小球位置
C. 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D. 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3) 若用频闪摄影方法来验证小球在平抛过程中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记录下如图所示的频闪照片。在测得、、、后,需要验证的关系是________。已知频闪周期为,用下列计算式求得的水平速度,误差较小的是________。
A. B. C. D.
6. 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
(1) 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只能探究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B. 需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C. 能同时探究平抛运动水平、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2) 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斜槽轨道M必须光滑且其末端水平
B. 上下调节挡板N时必须每次等间距移动
C. 小钢球从斜槽M上同一位置静止滚下
(3) 用图丙装置进行实验,竖直挡板上附有复写纸和白纸,可以记下钢球撞击挡板时的点迹。实验时竖直挡板初始位置紧靠斜槽末端,钢球从斜槽上P点静止滚下,撞击挡板留下点迹0,将挡板依次水平向右移动,重复实验,挡板上留下点迹1、2、3、4。以点迹0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建立坐标轴,各点迹坐标值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测得钢球直径为,则钢球平抛初速度为________。
A. B.
C. D.
7. 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实验时该同学使用频闪仪和照相机对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进行拍摄,频闪仪每隔发出一次闪光,某次拍摄后得到的照片如图(b)所示(图中未包括小球刚离开轨道的影像)。图中的背景是放在竖直平面内的带有方格的纸板,纸板与小球轨迹所在平面平行,其上每个方格的边长为。该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小球影像的高度差已经在图(b)中标出。
完成下列填空:(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 小球运动到图(b)中位置A时,其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为________,竖直分量大小为________;
(2) 根据图(b)中数据可得,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8. 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研究平抛运动的轨迹及初速度。
(1) 为了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
A.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B. 调节斜槽末端水平
C. 每次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
D. 将坐标纸上确定的轨迹点用折线依次连接
(2) 第一组同学按要求在坐标纸上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b)所示。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轴,在轨迹上取多个点,分别量出坐标值、,画出图像,如图(c)所示,得到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为,可说明平抛运动的轨迹为________,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用和重力加速度表示)。
(3) 第二组同学忘了标记抛出点位置,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部分轨迹如图(d)所示,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可求出小球运动到B处时的速度大小为,小球抛出点位置坐标,(,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9. 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以小钢球离开轨道末端时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建立水平与竖直坐标轴。让小球从斜槽上离水平桌面高为处静止释放,使其水平抛出,通过多次描点可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时球心的轨迹,如图所示。在轨迹上取一点A,读取其坐标,重力加速度为。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实验所用斜槽应尽量光滑
B. 画轨迹时应把所有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C. 求平抛运动初速度时应读取轨迹上离原点较远的点的数据
(2)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
(3) 在本实验中要求小球多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球A由斜槽滚下,从桌边水平抛出,当它恰好离开桌边缘时小球B从同样高度处自由下落,频闪照相仪拍到了两球下落过程中四个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背景的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为,频闪照相仪的闪光频率为。
(1) 比较A、B两球下落的频闪轨迹,可知A球做平抛运动时,在竖直方向上做________运动。
(2) 利用这张照片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3) A球离开桌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11. (1) 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只能探究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B. 需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C. 能同时探究平抛运动水平、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2) 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斜槽轨道M必须光滑且其末端水平
B. 上下调节挡板N时必须每次等间距移动
C. 小钢球从斜槽M上同一位置静止滚下
(3) 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竖直挡板上附有复写纸和白纸,可以记下钢球撞击挡板时的点迹。实验时竖直挡板初始位置紧靠斜槽末端,钢球从斜槽上P点静止滚下,撞击挡板留下点迹0,将挡板依次水平向右移动,重复实验,挡板上留下点迹1、2、3、4。以点迹0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建立坐标轴,各点迹坐标值分别为、、、。测得钢球直径为,则钢球平抛初速度为________。
A.  B.
C.  D.
12. 用频闪照相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 关于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选择体积小、质量大的小球
B. 借助重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C. 先抛出小球,再打开频闪仪
D. 水平抛出小球
(2) 图1所示的实验中,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B球自由落下,借助频闪仪拍摄上述运动过程。图2为某次实验的频闪照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根据任意时刻A、B两球的竖直高度相同,可判断A球竖直方向做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A球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 某同学使小球从高度为的桌面水平飞出,用频闪照相拍摄小球的平抛运动(每秒频闪25次),最多可以得到小球在空中运动的________个位置。
(4) 某同学实验时忘了标记重垂线方向,为解决此问题,他在频闪照片中,以某位置为坐标原点,沿任意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作为轴和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测量出另外两个位置的坐标值、,如图3所示。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可得重垂线方向与轴间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1. (1) 水平
解析:为保证小球水平抛出,斜槽末端切线必须水平。
(2) 相同;静止
解析:每次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小球,可保证平抛初速度相同。
(3) 否
解析:若O为抛出点,竖直方向位移应满足,水平方向,故。但图甲中轨迹在O点附近的比例不符合此规律,故O不是抛出点。
(4) 0.5
解析:由,图像斜率。图乙中,代入,得。
2. (1) ACF
解析:需刻度尺量坐标、坐标纸画轨迹、重垂线定竖直方向,故选A、C、F。
(2) AD
解析:A正确(保证初速度相同);B错误(轨道无需光滑);C错误(挡板移动距离无需相等);D正确(多点更准确);E错误(应画平滑曲线)。
(3) 1.0;0.30
解析:
水平方向,时间间隔相同。
竖直方向,得。
初速度。
B点竖直速度,时间。
3. (1) C
解析:钢球质量大、阻力小,适合平抛实验。
(2) 需要
解析:需调整两球重心在同一水平线,确保竖直下落高度相同。
(3) C
解析:A、B球竖直高度始终相同,说明A球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A球水平位移相等,说明水平方向匀速。
(4)
解析:水平方向,竖直方向,联立得。
(5) 9
解析:下落时间,频闪间隔,位置数。
4. (1) (b)
解析:A处拍摄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相邻间距增大,对应图(b)。
(2) 3.5
解析:水平方向匀速,,设3个间隔,。
(3) 9.80
解析:竖直方向,相邻间距差,得。
(4) 0.840
解析:P点竖直速度,。
5. (1) B
解析:需重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2) ACD
解析:A(初速度相同)、C(避免摩擦)、D(提高精度)正确;B(无需等距)错误。
(3) ;D
解析:水平匀速需相邻位移相等;用误差最小(平均效应)。
6. (1) C
解析:图甲可同时对比水平(匀速)和竖直(自由落体)分运动。
(2) C
解析:A(无需光滑)、B(无需等距)错误;C(保证初速度相同)正确。
(3) A
解析:水平位移,竖直位移,联立得。
7. (1) 2.0;2.0
解析:水平间距2格(10cm),;A点竖直速度为上下段平均。
(2) 9.8
解析:,。
8. (1) BC
解析:A(无需光滑)、D(平滑曲线)错误;B(水平末端)、C(同位置释放)正确。
(2) 抛物线;
解析:为抛物线,由得。
(3) 2.5;-10;-5.0
解析:,,;B点竖直速度2.1m/s,合速度2.5m/s;抛出点坐标为(-10cm, -5.0cm)。
9. (1) C
解析:A(无需光滑)、B(舍偏差点)错误;C(远点误差小)正确。
(2)
解析:由和联立得。
(3) 保证小球每次平抛初速度相同
10. (1) 自由落体
解析:A、B球竖直高度始终相同。
(2) 9.6
解析:,。
(3) 0.48
解析:水平间距2格(4.8cm),。
11. (1) C;(2) C;(3) A
解析:同第6题。
12. (1) ABD
解析:C(应先开频闪仪)错误。
(2) 自由落体;任意相等时间内水平位移相等
(3) 11
解析:,,。
(4)
解析:利用平抛运动规律推导,消去时间变量得。
答案总结
1.(1)水平 (2)相同;静止 (3)否 (4)0.5
2.(1)ACF (2)AD (3)1.0;0.30
3.(1)C (2)需要 (3)C (4) (5)9
4.(1)(b) (2)3.5 (3)9.80 (4)0.840
5.(1)B (2)ACD (3);D
6.(1)C (2)C (3)A
7.(1)2.0;2.0 (2)9.8
8.(1)BC (2)抛物线; (3)2.5;-10;-5.0
9.(1)C (2) (3)保证初速度相同
10.(1)自由落体 (2)9.6 (3)0.48
11.(1)C (2)C (3)A
12.(1)ABD (2)自由落体;相等时间水平位移相等 (3)11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