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收录的现当代诗歌作品,以炽热的情感与新颖的意象,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祖国、对时代的深情告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视角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既倾诉了对祖国贫穷落后的痛心,也洋溢着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成为朦胧诗中 "以小我映大我、以真情诉赤诚" 的经典之作。教学实践中,需引领学生穿透诗歌的朦胧意象,把握朦胧诗 "意象象征、情感内敛" 的文体特质,体会诗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祖国复杂而深沉的爱。构建 "三位一体" 研习体系:考据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对诗人情感的影响,辨析诗歌 "意象叠加、情感递进" 的艺术特征,品鉴其 "真挚细腻与雄浑壮阔并存" 的语言风格。通过阶梯式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深沉的吟咏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与情感张力,积累与时代变迁、诗歌意象相关的文化知识,梳理全诗的情感脉络。写作专题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可借鉴本文 "以具象意象承载抽象情感" 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建立 "意象 — 情感" 的映射模型,将对祖国、对生活的情感寄托于具体事物,实现 "抽象情感具象化" 的表达效果。名著导读环节可关联舒婷的其他诗作(如《致橡树》),培养学生从诗歌中体悟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能力。教学建议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 17.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1)培养学生饱含深情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中新颖意象(如 "老水车"" 矿灯 ")的象征意义,理解" 我 "与" 祖国 " 的辩证关系,积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知识,提升现代诗歌的鉴赏素养。(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体系,梳理 "苦难 — 希望 — 新生 — 承诺" 的情感递进脉络,理解诗人对祖国 "既爱其伤痕也信其未来" 的复杂情感。(3)通过与艾青《我爱这土地》对比阅读,体会不同时代诗人表达爱国情怀的差异(直白与朦胧、激昂与深沉),深化对 "爱国情感多元表达" 的理解。(4)组织思辨研讨活动,探讨 "个人与祖国" 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联系现实思考青年一代的时代使命,实现诗歌情感与当代生活的共鸣。(5)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 "意象的象征性与情感的私语化" 结合的技巧,学习 "以小我写大我" 的表达方法,强化诗歌创作中 "个体体验与集体情感" 的融合意识。写作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结合本文 "用意象承载情感" 的手法,指导学生在诗歌创作中运用 "意象集群法":围绕核心情感(如亲情、乡情),选取 3-5 个相关意象(如 "老照片"" 炊烟 "),通过意象的叠加与串联,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名著导读 朦胧诗中的家国情怀 1 引导学生赏析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时代思考与个体情感,培养从诗歌中理解特定时代精神的能力。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深入理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为朦胧诗经典的文学地位,感受中国现当代诗歌中 "个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的精神内核,从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中汲取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增强对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认同感。语言运用:系统积累诗歌中的特色意象与词汇,如 "老水车"" 矿灯 ""稻穗" 等象征祖国苦难与希望的意象,"迷惘"" 深思 ""沸腾" 等表现情感变化的词语,理解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等隐喻句式的表达效果,提升诗歌语言的鉴赏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诗歌从 "祖国的苦难" 到 "祖国的希望" 再到 "我与祖国共新生" 的情感逻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读 "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 "具象与抽象" 的辩证关系,提升形象思维能力;探讨 "个人梦想与中国梦" 的关系,强化迁移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欣赏本文 "深沉而不晦涩,朦胧而不模糊" 的艺术风格 —— 既有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 的直白抒情,也有 "是 ' 飞天 ' 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的含蓄表达,体会朦胧诗 "以意象暗示情感,以留白引发思考" 的审美特质,培养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课时2 课时课时目标第 1 课时(1)初读诗歌,把握全诗的创作背景与主要内容,积累重点意象与词汇。(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与情感基调,梳理诗歌的结构脉络。第 2 课时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群与情感变化,理解 "小我与大我" 的辩证关系。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共鸣师:同学们,在 1979 年的中国大地上,一位年轻的诗人提笔写下了对祖国的告白。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盛世,而是直面祖国的贫穷与伤痕,却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爱。诗中,她既是 "破旧的老水车" 旁的叹息者,也是 "绯红的黎明" 中的拥抱者 —— 这首诗就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份既沉重又炽热的家国情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 "直面伤痕的爱" 制造情感张力,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内涵的探究兴趣,营造深沉而真挚的学习氛围。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与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注疑难字音,教师重点强调:迷惘(wǎng)、干瘪(biě)、淤滩(yū)、驳船(bó)、纤绳(qiàn)、簇新(cù)、胚芽(pēi)、绯红(fēi)、喷薄(bó)教师指导朗读节奏(以第一节为例):我是你河边上 / 破旧的 / 老水车,数百年来 / 纺着 / 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 / 熏黑的 / 矿灯,照你在 / 历史的隧洞里 / 蜗行 / 摸索;(要求:读出诗歌的内在韵律,第一节语气沉重缓慢,第二节略带苦涩,第三节渐显希望,第四节激昂坚定)(2)了解创作背景学生结合注释与补充资料,简述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们既有对过去苦难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以敏感的笔触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将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3)梳理诗歌结构学生默读全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第一节:通过 "老水车"" 矿灯 ""稻穗"" 路基 ""驳船" 等意象,描绘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与苦难;第二节:以 "贫困"" 悲哀 ""希望" 等词语,揭示祖国的苦难与人民对未来的期盼;第三节:用 "胚芽"" 笑涡 ""起跑线"" 黎明 " 等意象,展现祖国新生的希望与活力;第四节:直抒胸臆,表达 "我" 与祖国共命运、同成长的决心,升华爱国情感。教师小结:全诗以 "我是你……" 的句式贯穿,从 "苦难的过去" 到 "新生的现在",再到 "共同的未来",形成情感的递进,展现了 "个人与祖国" 的血肉联系。【设计意图】通过正音、了解背景与梳理结构,为学生搭建理解诗歌的基础,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与节奏变化,初步体会朦胧诗的文体特征。三、再读诗歌,解读意象(1)分析 "苦难意象群"小组合作探究第一节的意象:"老水车":象征祖国漫长而疲惫的历史,数百年来重复着贫困的循环;"矿灯":象征在黑暗中艰难探索的祖国,"隧洞"" 蜗行 " 暗示前进的缓慢与艰难;"稻穗":象征贫瘠土地上的收获,"干瘪" 体现生产力的低下;"路基":象征祖国发展的基础,"失修" 暗示历史的创伤;"驳船":象征在困境中挣扎的祖国,"淤滩"" 纤绳 " 体现前行的阻力。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祖国贫穷、落后、疲惫的形象,饱含诗人的痛心与同情。(2)翻译重点诗句(转化为直白表达)①我是你祖祖辈辈 / 痛苦的希望啊,是 "飞天" 袖间 /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②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预设转化:①我是你世世代代人民心中那既痛苦又不灭的希望,就像敦煌壁画中 "飞天" 的飘带间,千百年来未能实现的美好梦想;②我是你崭新的理想,刚刚从荒诞的神话(指过去的错误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意象与转化诗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理解朦胧诗 "以意象代抒情" 的特点,为深入分析情感内涵做铺垫。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思考:诗中反复出现的 "我是你……" 的句式,有何表达效果?"我" 与 "祖国" 之间是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背诵积累经典诗歌,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抒情方式与核心关系,培养深度阅读能力。第 2 课时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1)全班配乐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流动;(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诗歌的意象与结构,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诗人为何用 "破旧的老水车" 而非 "辉煌的宫殿" 来形容祖国?诗中的 "我" 既是祖国苦难的承受者,又是祖国希望的创造者,这种 "小我与大我" 的融合,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诵强化情感体验,以 "意象选择" 与 "自我定位"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对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思考。二、深入探究,解析情感(1)分析情感的递进与升华教师引导:全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第一节:"疲惫的歌"" 蜗行摸索 "—— 情感基调是" 痛心与同情 ",带着对祖国苦难的深沉叹息;第二节:"痛苦的希望"" 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情感基调是" 悲怆与期盼 ",既有对未实现理想的遗憾,也有对希望的坚守;第三节:"簇新的理想""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 情感基调是" 欣喜与振奋 ",展现祖国新生的活力与希望;第四节:"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情感基调是" 豪迈与献身 ",实现了个人与祖国的完全融合,爱国情感达到高潮。这种情感变化,从 "痛" 到 "盼",从 "喜" 到 "爱",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复杂而真挚的情感。(2)解读 "小我与大我" 的辩证关系教师提问:诗中的 "我" 仅仅是诗人自己吗?"十亿分之一" 与 "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是否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我" 既是舒婷个人,也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人的代表,是所有深爱祖国的中国人的缩影;"十亿分之一" 强调个人的渺小与个体对祖国的归属感,"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强调个人与祖国的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 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体现了 "个体融入集体,集体成就个体" 的辩证关系,是 "小我" 与 "大我" 的完美融合。这种关系打破了传统爱国诗歌中 "祖国伟大而个人卑微" 的单向抒情,凸显了 "个人与祖国共同成长" 的现代意识。(3)理解 "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的象征意义教师引导:这一意象为何被称为 "最富张力的表达"?"飞天" 是敦煌壁画中象征美好理想的形象,"花朵" 象征纯洁而美好的希望;"未落到地面" 既暗示了历史上无数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也暗含了 "即将落地" 的期盼(呼应第三节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这一意象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遗憾与未来的希望融为一体,体现了朦胧诗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情感变化、辩证关系与核心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体会朦胧诗 "以意象暗示情感,以个体映射集体" 的特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三、赏析手法,体会风格(1)象征与隐喻的运用教师举例:"雪被下古莲的胚芽"——"雪被" 象征历史的寒冬与苦难的积淀,"古莲的胚芽" 象征在苦难中孕育的希望与生命力,无需直白抒情,却让读者感受到祖国复苏的力量,这正是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含蓄深沉" 的妙处。(2)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效果排比:"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我是你干瘪的稻穗……" 通过多个意象的排比,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全面展现了祖国的苦难与历史的厚重;反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在诗尾的反复出现,既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起到了强调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如同一声深情的呼唤,直抵人心。(3)私语化与宏大性的结合教师引导:诗歌为何能做到 "既像与祖国的悄悄话,又像对时代的宣言书"?私语化:"我是你……" 的句式如同个人对祖国的呢喃,"亲爱的" 的称呼带着亲昵感,使爱国情感变得具体而真实,避免了空洞的口号;宏大性:"十亿分之一"" 九百六十万平方 ""飞天袖间的花朵" 等内容,将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与历史的高度,使诗歌兼具个体体验的细腻与集体情感的壮阔。这种 "私语中的宏大",正是朦胧诗区别于传统爱国诗歌的重要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艺术手法,让学生体会朦胧诗的独特风格,理解 "形式服务于情感表达" 的文学规律,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当代青年的 "祖国告白"教师引导:如果今天让你续写这首诗,你会用哪些意象来形容祖国?"我是你……" 的句式中,你会填入什么内容?学生创作示例:" 我是你 5G 基站上闪烁的信号,在群山间织就信息的星河;我是你空间站里绽放的舱花,把千年的飞天梦种进宇宙的土壤……"教师点评:这些意象既延续了 "以具象写抽象" 的传统,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体现了 "爱国情感的时代表达"。(2)"个人梦想与中国梦" 的当代思考教师提问:诗中 "我" 与祖国 "共苦难、同新生" 的关系,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从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中汲取 "在困境中坚守希望" 的力量 —— 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不抱怨、不放弃;从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中学习 "突破束缚、勇于创新" 的精神 —— 在科技、文化等领域敢于探索,为祖国发展注入新活力;从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中明确 "个人与祖国同频共振" 的使命 —— 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实践与思辨讨论,将诗歌情感转化为当代青年的思考与行动,实现 "诗歌抒情与现实担当" 的连接,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五、布置作业(1)以 "我与我的祖国" 为题,写一首短诗(不少于 4 节),要求运用至少 3 个具体意象。(2)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比较其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情感表达与意象选择上的异同。【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创作深化对 "意象承载情感" 的理解,通过拓展阅读拓宽对朦胧诗的认知,提升文学素养与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