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收录的现当代诗歌佳作,以炽烈的情感与凝练的语言,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与生命情怀。《梅岭三章》作为陈毅在生死关头写下的绝笔诗,既是一组直面死亡的战斗宣言,也是一曲抒发革命壮志的英雄史诗。诗中既蕴含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倾注了对同志战友的深情嘱托,成为中国革命诗歌中 "刚健豪迈与深情婉转并存" 的经典之作。教学实践中,需引领学生穿透诗歌的意象表层,把握革命诗歌 "以诗言志、以情动人" 的文体特质,体会陈毅在 "虑不得脱" 的绝境中展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构建 "三位一体" 研习体系:考据南方三年游击战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情感的影响,辨析组诗 "意境连贯、情感递进" 的文体特征,品鉴其 "豪迈悲壮、凝练有力" 的语言风格。通过阶梯式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激昂的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与节奏感,积累与革命历史、诗词格律相关的文化知识,梳理组诗的情感脉络。写作专题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选择" 可借鉴本文 "以传统意象抒革命情怀" 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建立 "意象创新" 的构思模型,将经典意象赋予时代内涵,以鲜明意象承载真挚情感,实现 "传统与现代" 的有机融合。名著导读环节可关联《陈毅诗词选》中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从诗歌中体悟革命者精神世界的能力。教学建议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 16. 梅岭三章 2 (1)培养学生富有激情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吟诵,掌握诗歌中古今异义的词汇(如 "泉台"" 烽烟 ")、典故的含义(如" 取义成仁 ""血雨腥风")及七言绝句的格律特点,积累南方游击战的历史背景知识,提升革命诗歌的鉴赏素养。(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组诗的情感脉络,梳理 "面对死亡 — 缅怀战友 — 展望未来" 的情感递进过程,理解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的精神内核。(3)通过与毛泽东《七律 长征》对比阅读,体会革命诗歌中 "豪迈气概" 的不同表现形式,深化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4)组织思辨研讨活动,探讨革命年代的 "生死观" 与和平时期的 "价值观" 的联系,联系现实思考 "理想信念" 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实现革命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对接。(5)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 "传统典故与革命意象" 的融合技巧,学习 "旧瓶装新酒" 的表达方法,强化诗歌创作中 "意象选择服务于情感表达" 的意识。写作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选择 2 结合本文 "化用传统意象表达新思想" 的手法,指导学生在诗歌创作中运用 "意象翻新法":选取 "明月"" 青松 " 等传统意象,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如环保、奋斗等主题),使诗歌既具文化底蕴又富时代气息。名著导读 革命诗词中的精神力量 1 引导学生赏析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家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怀与理想信念,培养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能力。核心素养(1)文化自信:深入理解《梅岭三章》作为革命诗歌经典的文学地位,感受中国革命文化中 "不畏牺牲、坚守信念" 的精神内核,从诗人的生死抉择中汲取对理想、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2)语言运用:系统积累诗歌中的特色词汇与典故,如 "旌旗"" 烽烟 ""阎罗" 等传统意象,"取义成仁"" 血雨腥风 "等典故,理解" 斩 ""多"" 种 " 等动词对强化情感的作用,提升诗歌语言的鉴赏与表达能力。(3)思维能力:分析组诗从 "视死如归" 到 "壮志未酬" 再到 "展望未来" 的情感递进逻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读 "自由花"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 "具象与抽象" 的辩证关系,提升形象思维能力;探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强化迁移思维能力。(4)审美创造:欣赏本文 "刚柔并济" 的艺术风格 —— 既有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豪迈悲壮,也有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的深情婉转,体会革命诗歌 "以悲壮显崇高,以深情动人怀" 的审美特质,培养对革命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学课时2 课时课时目标第 1 课时(1)初读诗歌,把握组诗的创作背景与主要内容,积累重点词汇与典故。(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与情感基调,梳理组诗的基本脉络。第 2 课时(1)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与生死观。(2)赏析组诗的艺术特色,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共鸣师: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的梅岭山区,一位被敌人围困的革命者,在 "虑不得脱" 的生死关头,没有写下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挥笔写下了三首绝命诗。诗中,他要到 "泉台" 招集旧部,要以 "捷报" 当作纸钱,要让 "自由花" 开遍人间。这位革命者就是陈毅,这组诗就是《梅岭三章》。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组用血与火写成的诗篇,感受一位革命者在绝境中的壮志与豪情。(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 "生死关头的绝笔" 制造情感冲击,激发学生对诗人与诗歌的探究兴趣,营造庄重而激昂的学习氛围。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与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注疑难字音,教师重点强调:旌旗(jīng)、烽烟(fēng)、阎罗(yán luó)、捷报(jié)、当纸钱(dàng)、血雨腥风(xīng)、取义成仁(rén)教师指导朗读节奏(以第一章为例):断头 / 今日 / 意如何?创业 / 艰难 / 百战多。此去 / 泉台 / 招旧部,旌旗 / 十万 / 斩阎罗。(要求:读出七言绝句的韵律感,首章语气坚定悲壮,次章语气深情恳切,末章语气豪迈乐观)(2)了解创作背景学生结合注释与补充资料,简述背景:1936 年冬,陈毅在南方坚持游击战,被国民党军队围困于梅岭,数次突围未果,料定必死,于是写下这三首诗藏于衣底,作为绝笔。诗中既抒发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表达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念。(3)梳理组诗内容学生逐章默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章主旨:第一章:直面死亡,抒发死后仍要率领旧部与反动派战斗的豪情;第二章:回顾革命历程的艰难,嘱托战友继续奋斗,以捷报告慰自己;第三章:展望革命胜利的未来,坚信理想终将实现,自由之花必将盛开。教师小结:三章诗虽各有侧重,但情感一脉相承 —— 从 "死亦为鬼雄" 的悲壮,到 "后死诸君多努力" 的嘱托,再到 "人间遍种自由花" 的憧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链条,展现了革命者的生死观与理想观。【设计意图】通过正音、了解背景与梳理内容,为学生搭建理解诗歌的基础,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节奏韵律,初步体会革命诗歌的文体特征。三、再读诗歌,解读意象(1)分析关键意象小组合作探究:诗中运用了哪些传统意象?这些意象被赋予了怎样的革命内涵?①"泉台":传统指阴间,诗中喻指死亡,但诗人将其转化为继续战斗的场所,打破了对死亡的恐惧;②"阎罗":传统指阴间的统治者,诗中喻指国民党反动派,赋予其 "革命对象" 的内涵;③"旌旗":传统指旗帜,诗中代指革命军队,象征着战斗的力量;④"纸钱":传统用于祭祀,诗中被 "捷报" 替代,体现了革命者以胜利为最高慰藉的价值观;⑤"自由花":诗人创造的意象,象征着革命胜利后人人自由幸福的新世界,是理想的象征。(2)翻译重点诗句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②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③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设翻译:①今天面临断头之死,我的心意如何?回想创业的艰难,经历了无数次战斗。②幸存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胜利的捷报飞传来时,就当作祭奠我的纸钱吧。③为正义和真理牺牲生命,是今天应有的壮举,坚信人间终将开满自由之花。【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意象与翻译诗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理解诗人如何化用传统意象表达革命情怀,为深入分析情感内涵做铺垫。四、布置作业(1)背诵《梅岭三章》全文。(2)思考:诗中多次提到 "死",但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消沉,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设计意图】通过背诵积累经典诗歌,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精神世界,培养深度阅读能力。第 2 课时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1)全班齐背诗歌,感受诗歌的气势与情感;(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梅岭三章》的内容与意象,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在 "虑不得脱" 的绝境中,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这些诗句穿越八十多年依然震撼人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力量?【设计意图】通过齐背巩固学习效果,以 "精神力量"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超越时代的价值。二、深入探究,解析情感(1)赏析诗人的生死观教师引导:诗中如何体现诗人对 "生" 与 "死" 的态度?这种态度与传统文人的 "生死观" 有何不同?对 "死" 的态度:"断头今日意如何"—— 平静坦然;"此去泉台招旧部"—— 死而不已;"取义成仁今日事"—— 主动选择为理想牺牲。对 "生" 的态度:"创业艰难百战多"—— 珍视革命历程;"捷报飞来当纸钱"—— 渴望看到胜利;"人间遍种自由花"—— 心系未来的美好。对比传统文人:传统文人多悲叹死亡(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苍凉),而陈毅将死亡视为革命的延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的生死观。(2)解读 "取义成仁" 的内涵教师提问:"取义成仁" 源自儒家思想("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诗人为何借用这一典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人赋予传统伦理观念以新的内涵 ——"义" 是革命的正义性,"仁" 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这种 "旧词新用" 的手法,既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也展现了革命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诗歌更具民族特色与感染力。(3)分析情感的递进与升华教师引导:三章诗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第一章:"斩阎罗"—— 愤怒与战斗激情,情感基调是 "悲壮";第二章:"当纸钱"—— 深情与殷切期望,情感基调是 "恳切";第三章:"遍种自由花"—— 憧憬与坚定信念,情感基调是 "豪迈"。从 "战斗" 到 "嘱托" 再到 "展望",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升华为对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者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生死观、典故内涵与情感递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体会革命诗歌 "以情动人、以志励人" 的特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三、赏析手法,体会风格(1)典故的化用与创新"泉台"" 阎罗 ":化用民间传说中阴间的意象,将其转化为革命斗争的战场与对象,赋予传统意象以革命内涵;"取义成仁":借用儒家典故,赋予其为革命理想牺牲的新意义,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作用:使诗歌既具民族文化底蕴,又富时代精神,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2)抒情与叙事的结合叙事:"创业艰难百战多" 简述革命历程,"南国烽烟正十年" 回顾战斗岁月,为抒情提供基础;抒情:"旌旗十万斩阎罗" 直抒战斗豪情,"人间遍种自由花" 抒发理想信念,使叙事更具情感张力。这种 "叙中含情,情中带叙" 的手法,让诗歌既真实可感,又富有感染力。(3)语言的刚健与凝练教师举例:"斩" 字写出了对反动派的痛恨与战斗的决心;"种" 字体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行动的力量;"多" 字饱含对战友的殷切期望。这些动词精准有力,使诗歌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展现了 "文约而意丰" 的特点。学生再找其他例子(如 "招"" 飞 ""遍")赏析,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艺术手法,让学生体会革命诗歌的独特风格,理解 "形式为情感与思想服务" 的文学规律,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承教师引导:在和平年代,"梅岭三章" 的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从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中学习 "攻坚克难" 的毅力 —— 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不退缩、不放弃;从 "后死诸君多努力" 中学习 "接力奋斗" 的意识 —— 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从 "人间遍种自由花" 中学习 "追求理想" 的信念 —— 树立远大目标,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而努力。(2)对比阅读:与《七律 长征》的异同相同点:都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以豪迈的语言抒发对革命胜利的信念;不同点:《梅岭三章》聚焦个人生死,情感更显悲壮;《七律 长征》展现集体历程,气势更为恢宏。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革命诗歌的多样性与共同的精神内核。【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现实与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革命诗歌中汲取现实力量,实现 "古为今用" 的文化传承,培养将传统精神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能力。五、布置作业(1)以 "读《梅岭三章》有感"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2)搜集陈毅的其他革命诗词(如《青松》),赏析其中的革命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写作深化对诗歌精神的理解,通过拓展阅读拓宽文化视野,进一步体会革命诗词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