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找到文章词句之间的对偶规律,感知文章情感的变化。2.通过品味关键词,体会写景之妙,把握作者情感。3.结合助读材料,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找到文章词句之间的对偶规律,感知文章情感的变化。2.通过品味关键词,体会写景之妙,把握作者情感。教学难点结合助读材料,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赋,其中不乏孟浩然、李白、杜甫这些大文豪。但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却写出了一篇关于岳阳楼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引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千古传唱、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感受岳阳楼气象万千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二、资料链接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年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幼年时家境贫寒,刻苦求学。生活的穷困使他有可能了解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二十七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以后,一再上书朝廷,议论国事,主张革除积弊,改良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他做了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了“明黜陟”、“择长官”、"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等十条改革当时政治弊病的意见。受到守旧派的排挤,被罢去参知政事之职,以后出任地方官。范仲淹很重视边防事务,他坚守西部边疆抵御西夏的业绩当时广为流传。他能诗、能词、能文。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2. 《岳阳楼记》是他贬到邓州后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滕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在防御西夏方面作过贡献,后被人诬陷,一贬再贬,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文章就是从“谪”字下笔的。三、朗读课文,感受音韵美1.学生齐读《岳阳楼记》,校准字音。教师引导: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可以通过重音和停连把握来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下面自己先在文章中勾画出重音和停连,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推荐一人陈述划分依据。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推荐一名同学陈述划分理由。方法指导:关注句式特点,找规律。师点拨:正如北宋诗人陈师道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岳阳楼记》的显著特点,即词句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有的是句内对偶,有的是句间对偶。这篇散文大量对偶的使用,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的标记再次朗读,注意把对偶的音律美读出来。3.除了对偶句之外,有一些句子没有使用对偶,这体现了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特点。四、品关键词,体会情感探究任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段落,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析其妙处。探究方法:1.朗读课文,圈画富有表现力的实词,思考其妙处。2.标出文章中的虚词,小组讨论,明确每个虚词所领起的段落或句子情感的差异。3.小组内探讨词语的妙处,形成结论,代表展示。4.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用词之妙,入情入境。成果展示:1.实词第2段“衔”和“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洞庭湖水以生命,尽显其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气势,具有动态美。第3段"霏霏写出了雨的繁密,"怒号"写出了阴风呼啸之声、猛烈之势。第4段”郁郁青青”写出了花草的茂盛青翠,长势很旺。第4段“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有风和无风的美景,动静结合。2.虚词第2段“然则”一词则表现出转折的意味,由单纯写景,转而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若夫”这个发语词引发议论,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引出以下悲凉情境的描写。第4段“至若”,引出了美丽的洞庭春晴图。“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描写色调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美丽画面。第4段“而或”一词更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 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第5段“嗟夫”噫”等虚词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要读出慨叹的语气五、合作探究,对比不同探究任务与方法:1.朗读课文第三、四段,给两幅图拟个小标题。2.比较两段各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3.文章提到的与迁客骚人相反的人是什么人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4.借助材料,理解作者情感及写作目的。链接资料:(1)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袁宏道《游岳阳楼记》(2)“有志于天下,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宋史·范仲淹传》成果展示:1.小标题第3段:淫雨霏霏图 第4段:春和景明图2.两段的景物及特点第3段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第4段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小结:这两幅画面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情感往往受到了当时环境的影响,用文中的词来总结,就是——以物喜,以己悲。3.与迁客骚人相反的人及二者的区别 与迁客骚人相反的人:古仁人。二者区别: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4.作者情感及写作目的根据以上的材料可以看出,滕子京被贬后郁郁不得志,正如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范仲淹劝诫好友要向古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联系生活谈感悟1.《岳阳楼记》作为千古名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不朽的名言。你觉得这两句话的真正意义何在 这句话所体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不仅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而且永世长存,光照后人。2.请结合实际谈谈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在生活中,我就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的人,经常会患得患失,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像范仲淹一样,具有宽阔的胸襟,不计较外物的得失,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课堂小结范仲淹借给岳阳楼作记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忧乐观,同时对好友滕子京进行劝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追求,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以民为本都是他的初心,从未改变。正如梁衡所说,“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布置作业1.基础题:背诵课文。搜集整理有关岳阳楼的古诗词、对联。2.拓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学习任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注释】王:用作动词,称王。南宋诗人王十朋在《读<岳阳楼记>》一诗中写道:"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对比孟子与范仲淹的忧乐观,你赞同王十朋的看法吗 为什么 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赞同。孟子是纯粹的说理,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加生动,文笔流畅优美,胜于孟子。另外,孟子的话侧重于君王之忧乐,而范仲淹则讲述了一个普通士大夫的忧乐情怀,更加具有普遍性和感召力。示例二:不赞同。孟子的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他的民本思想,以警示君主。范仲淹以士大夫的身份,倡导读书人要以“古仁人”为榜样,心系天下。二者内容相似,出发点和目的却不同,所以不能说范仲淹高于孟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