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收录的古代文学经典,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华文明的长河。先秦历史散文以其磅礴的叙事气势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成为其中尤为耀眼的组成部分。《陈涉世家》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章,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全过程,既展现了陈涉从 “佣耕者” 到起义领袖的蜕变轨迹,也折射出秦末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时代风云。教学实践中,需引领学生穿透历史文本的表层叙事,把握《史记》“纪传体” 的叙事特质 —— 既注重事件的完整呈现,更着力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刻画。构建 “三位一体” 研习体系:考据秦末 “苛政猛于虎” 的社会背景对起义的催化作用,辨析史传文学 “实录精神与文学虚构相融合” 的文体特征,品鉴司马迁 “寓褒贬于叙事” 的春秋笔法。通过阶梯式诵读教学,让学生在铿锵的语势中感受文言的张力,积累与古代官职、礼仪、刑罚相关的文化知识,梳理 “世家” 文体的叙事逻辑。写作专题 “布局谋篇” 可借鉴本文 “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 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建立 “人物成长型” 构思模型:以核心人物的命运转折为节点,以关键事件的发展为脉络,通过细节描写与场景刻画实现人物形象的立体呈现。名著导读环节可关联《史记》中的其他传记作品,培养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能力。教学建议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 14. 陈涉世家 3 (1)培养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吟咏,掌握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如 “次”“会”“数”)、虚词的语法功能(如 “之”“以”“乃”)及 “发闾左谪戍渔阳” 等特殊句式,积累秦代郡县制、徭役制度等历史知识,提升史传文学的阅读素养。(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陈涉的人物形象,梳理 “佣耕立志 — 谪戍谋事 — 起义发动 — 称王建国” 的叙事脉络,理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精神内核。(3)通过与《史记》其他传记对比阅读,体会司马迁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如细节刻画(“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语言描写(“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对人物性格的凸显作用。(4)组织思辨研讨活动,探讨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联系当代社会思考 “反抗精神” 与 “责任担当” 的辩证关系,实现历史智慧与现实关怀的对接。(5)引导学生梳理文章 “起因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的完整结构,学习 “详写起义谋划过程,略写战斗场面” 的详略处理技巧,强化叙事文的布局意识。写作 布局谋篇 4 结合本文 “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 的手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语言描写三原则”:符合人物身份、体现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话设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名著导读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 1 引导学生比较项羽、李广等人物与陈涉的精神特质,分析司马迁 “重气节、轻权贵” 的价值取向,培养历史思辨能力。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深入理解《史记》作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文学地位,感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智慧,从陈涉 “敢为天下先” 的反抗精神中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语言运用:系统积累文言词汇,如 “苟富贵” 的 “苟”、“若为佣耕” 的 “若”、“度已失期” 的 “度” 等实词,掌握 “之”“而”“以” 等虚词的不同用法,理解 “然足下卜之鬼乎”(省略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陈涉起义的策划过程与实施策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比较 “辍耕之垄上” 与 “号令三老豪杰” 的言行变化,把握人物形象的发展性,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梳理起义从 “篝火狐鸣” 到 “自立为王” 的叙事链条,强化归纳与概括能力。审美创造:欣赏《史记》“文质兼美” 的语言风格 —— 既有 “天下苦秦久矣” 的简洁论断,也有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的生动描写,体会史传文学 “在真实中见文学,在文学中显真实” 的审美特质,培养对人物传记的鉴赏能力。教学课时3 课时课时目标第 1 课时(1)初读课文,掌握重点字音、节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基本含义。(2)疏通文意,梳理文章脉络,了解陈涉起义的背景与基本过程。第 2 课时(1)深入分析陈涉的人物形象,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2)赏析本文 “详略得当、叙议结合” 的写作手法。第 3 课时探讨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理解 “世家” 文体的文化内涵。(2)联系现实,思考文本的当代价值,完成读写迁移训练。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活认知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一场由农民发起的起义划破了秦王朝的统治夜空。起义的领袖既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名将贤相,而是一位 “与人佣耕” 的农夫。他在田埂上发出的一声呐喊,至今仍回荡在历史的长廊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位农夫是谁?他为何能掀起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暴?今天,我们就通过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走近这位 “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 “身份反差” 与 “历史影响”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陈涉这一人物的探究兴趣,自然引出课文主题。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学生默读课文,标注疑难字音,教师重点强调:阳夏(jiǎ)、辍耕(chuò)、怅恨(chàng)、苟富贵(gǒu)、嗟乎(jiē)、鸿鹄(hú)、闾左(lǘ)、谪戍(zhé shù)、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数谏故(shuò)、罾(zēng)、陈胜王(wà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笞(chī)、宁有种乎(nìng)、蕲(qí)、徇(xùn)、社稷(jì)(2)梳理字词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重点字词:①通假字发闾左谪戍渔阳(“谪” 同 “谪”,降职远调,这里指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 同 “倡”,倡导、发起)固以怪之矣(“以” 同 “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同 “披”,穿着)②古今异义等死:古义指同样是死;今义指等待死亡。卒中往往语:古义指到处;今义指常常。楚人怜之:古义指爱戴;今义指可怜。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指十分之六七;今义指十六或十七。③一词多义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上使外将兵(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次:皆次当行(编次);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书:乃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字条)④词类活用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苦)乃丹书帛曰(名词用作状语,用丹砂)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⑤重点虚词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怅恨久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以: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或以为死(动词,认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介词,把、用)(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语气的变化,重点把握以下句子的停顿:①发闾左 / 谪戍渔阳 / 九百人②今 / 诚以吾众 / 诈自称 / 公子扶苏、项燕③又间令 / 吴广之次所旁 / 丛祠中④乃令 / 符离人葛婴 / 将兵徇蕲以东【设计意图】通过系统梳理文言知识,为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 “语言支架”,反复诵读则有助于培养语感,初步感知文章的叙事节奏。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1)翻译重点句子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天下苦秦久矣。⑤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预设翻译:①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②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③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④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⑤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2)梳理叙事脉络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其远大志向。- 第二部分(第 2 段):写陈涉、吴广谪戍途中遇雨失期,策划起义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 3 段):写起义的发动、发展与初步成果,以及陈涉称王的经过。教师小结:全文以陈涉的活动为线索,清晰地展现了起义从 “酝酿” 到 “爆发” 再到 “发展” 的全过程,体现了《史记》“以人物为中心” 的叙事特点。【设计意图】通过翻译关键句子与梳理脉络,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起义的背景与进程,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四、布置作业(1)背诵 “陈胜、吴广乃谋曰…… 吴广以为然” 和 “召令徒属曰…… 吴广为都尉” 两段。(2)思考:陈涉在起义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这些准备有何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背诵积累经典段落,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起义的策划细节,培养文本细读能力。第 2 课时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1)抽查学生背诵指定段落,纠正停顿与语气问题。(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基本过程,这节课我们将聚焦两个问题:陈涉是如何从一个 “佣耕者” 成长为起义领袖的?司马迁是如何用笔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意图】通过检查背诵巩固学习效果,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二、分析人物形象,解读精神内核(1)探究陈涉的 “成长轨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陈涉在不同阶段的言行与心理:-佣耕时期:“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体现其对现状的不满;“苟富贵,无相忘” 展现其朴素的平等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则凸显其远大抱负。-谪戍时期:面对 “失期,法皆斩” 的绝境,提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体现其清醒的形势判断与果敢的决断力;与吴广谋划时,能准确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 的社会矛盾,提出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的策略,展现其政治洞察力。-起义时期:“召令徒属曰……” 的演讲,以 “公等遇雨……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揭露秦的暴政,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激发斗志,体现其卓越的鼓动能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则展现其作为领袖的担当。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陈涉的形象是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 “有志向” 到后来的 “有谋略、有胆识、有领导力”,展现了一位农民领袖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2)解读关键语句的含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 “燕雀” 比喻目光短浅的人,以 “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通过对比,凸显陈涉的抱负,为后文起义埋下伏笔。-“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是陈涉起义的理论基础,既揭示了秦末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说明起义并非偶然,而是顺应民心的必然之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对封建世袭制度的大胆质疑,体现了陈涉的平等意识与反抗精神,成为激励后世农民起义的精神旗帜。(3)比较吴广的形象教师提问:吴广在起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的形象与陈涉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吴广是陈涉的得力助手,“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体现其仁爱宽厚;“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展现其机智果敢。吴广的形象与陈涉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了起义的发展。【设计意图】通过梳理陈涉的成长轨迹与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握《史记》“以言行写人物” 的艺术特点,培养文本分析能力。三、赏析写作手法,体会史传魅力(1)详略得当的叙事艺术教师引导: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分析后,教师明确:- 详写起义前的谋划过程(如分析形势、制造舆论、激怒将尉等),因为这部分最能体现陈涉的 “谋略” 与 “远见”,凸显其 “领袖素质”。- 略写起义后的战斗过程(如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因为本文的核心是塑造陈涉的形象,而非完整记录战争史。这种详略安排,紧扣 “世家” 文体 “以人物为中心” 的本质特征,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写实:“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等内容,符合秦末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史记》的 “实录精神”。- 虚构(或艺术加工):“篝火狐鸣”“鱼腹藏书” 等情节,虽带有迷信色彩,却是陈涉利用当时人们的宗教心理进行舆论动员的真实反映,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凸显了陈涉的智慧,体现了史传文学的 “文学性”。(3)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师举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通过 “挺”“起”“夺”“杀”“佐” 等动词,简洁而精准地描写了激战时的场景,展现了吴广的勇猛与陈涉的配合默契,让读者如临其境。学生再举其他例子(如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进行赏析,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与推动情节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赏析写作手法,让学生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理解史传文学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 的特点,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四、布置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文字,分析陈涉的人物形象。(2)查阅资料,了解秦末其他起义的情况,比较陈涉起义与它们的异同。【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巩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拓展阅读培养历史比较能力,拓宽知识视野。第 3 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学生分享上节课的作业(分析陈涉形象的文字),教师点评。(2)导入新课:陈涉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司马迁仍将其写入 “世家”(“世家” 通常记载诸侯事迹),这本身就体现了司马迁对陈涉历史地位的肯定。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以及这篇文章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作业回顾上节课内容,以司马迁对陈涉的评价为切入点,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探讨主题。二、探讨历史意义与局限性,理解 “世家” 内涵(1)分析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历史知识思考:-首创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打破了 “君权神授” 的神话,为后世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正如文中所言,起义后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推动历史进程: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为刘邦、项羽灭秦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思想启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呐喊,蕴含着朴素的平等思想,对后世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2)探讨起义失败的原因与陈涉的局限性学生结合文本细节(如 “陈胜王凡六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杀之”)及补充资料讨论,教师总结:自身局限:起义成功后,陈涉逐渐脱离群众,“骄奢淫逸”,诛杀故旧,失去了人心(如 “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战略失误:缺乏统一的指挥与长远的战略规划,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被秦军镇压。时代局限: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陈涉无法提出超越时代的政治纲领,起义最终仍以 “称王” 为目标,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框架。(3)理解 “世家” 的文化内涵教师提问:司马迁为何将陈涉列入 “世家”?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历史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史记》中,“世家” 主要记载诸侯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 “世家”,是因为他认为陈涉 “首事反秦,功大”,其起义 “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体现了司马迁 “不以成败论英雄”“重功业、轻名分” 的进步历史观,也反映了他对底层人民反抗精神的肯定。【设计意图】通过辩证分析陈涉起义的意义与局限,引导学生树立客观、全面的历史观,理解 “世家” 文体背后的文化价值,培养历史思辨能力。三、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思考 “反抗精神” 的当代意义教师引导:陈涉的 “反抗精神” 在今天有何启示?我们应如何理解 “反抗” 与 “秩序” 的关系?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陈涉的反抗精神,本质上是对 “不公” 的抗争。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表现为对正义的追求、对权利的维护(如环保运动、弱势群体维权等)。但现代社会的 “反抗” 应建立在法律框架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非盲目冲动,既要敢于 “发声”,也要善于 “建设”,在维护秩序的前提下推动社会进步。(2)从陈涉的 “领导力” 谈现代团队管理教师提问:陈涉在起义初期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但后期却失败了,这对现代团队管理有何启示?学生分享后,教师点拨:初期成功的关键:目标明确(“死国可乎”)、善于动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身作则(“身被坚执锐”)。后期失败的教训:脱离群众、赏罚不明、缺乏包容。这启示我们,现代团队管理中,领导者应保持初心、倾听意见、公正处事,才能凝聚人心,实现目标。(3)比较阅读:《陈涉世家》与《史记 项羽本纪》简要介绍项羽起义的故事,引导学生比较陈涉与项羽的异同:相同点:都反抗秦朝暴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同点:陈涉出身底层,起义具有 “首创性”;项羽出身贵族,起义规模更大但更具 “个人英雄主义”。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不同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设计意图】将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现代管理、其他历史人物相联系,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培养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实能力的素养,实现 “古为今用”。四、布置作业(1)以 “从陈涉起义看历史的选择” 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议论文。(2)阅读《史记 项羽本纪》或《史记 高祖本纪》,比较刘邦、项羽与陈涉在起义中的表现,写一则 300 字的读书笔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