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所选课文皆是古代文学的璀璨瑰宝,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论学名篇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或蕴含深邃哲思,或展现精妙叙事,或彰显治学智慧,共同编织出中华文明的思辨经纬。《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以生动的故事和巧妙的讽谏艺术,展现了邹忌的智慧和齐王的纳谏之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际交往之道。教学实践中,需引领学生透过文字表层,把握作品的叙事脉络与说理逻辑,体悟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在经典篇章中提炼当代价值。要构建 “三位一体” 研习体系:考据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政治变革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辨析历史散文 “记事写人、寓理于事” 的文体特征,品鉴其简洁传神、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通过阶梯式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声韵流转中感悟文言魅力,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言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明辨虚词的语法功能。写作专题 “布局谋篇” 可结合本文 “由己及人、由浅入深” 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建立 “层进式” 构思模型,以核心观点为中心,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以逻辑推演为纽带,实现文章的自然过渡与深刻论证。名著导读环节可关联相关历史著作,培养学生从历史文本中汲取智慧、洞察人性的能力。教学建议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1. 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吟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核心要素,积累古代礼仪、官职、社会风俗等文化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2.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邹忌讽谏的过程与齐王纳谏的效果,解析 “设喻说理” 的论证逻辑和 “记事写人” 的叙事脉络,理解作品蕴含的政治智慧。3.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本文与其他历史散文在叙事风格、说理方式上的差异,深化审美鉴赏能力。4. 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组织研讨活动,探讨 “讽谏艺术” 在当代人际交往、沟通中的现实意义,将文本智慧转化为生活智慧,实现读写融通。5.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 “邹忌比美 — 邹忌反思 — 讽谏齐王 — 齐王纳谏 — 齐国大治” 的行文脉络,学习 “以小见大、层层递进” 的谋篇技巧,强化布局谋篇意识。写作 布局谋篇 4 结合本文 “由个人小事推及国家大事” 的构思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以小见大”“层进式” 的写作结构,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提升文章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名著导读 相关历史著作阅读 1 引导学生从历史著作中挖掘 “劝谏”“纳谏” 的相关事例,分析不同人物的沟通智慧,培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能力。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感受古代谋士的智慧与君主的纳谏胸襟,体会 “兼听则明” 的政治理念,增强对传统文化中政治智慧和人际交往智慧的认同与自信。语言运用:系统积累文言词汇,如 “昳丽”“窥镜”“旦日”“明日”“谤讥” 等实词,“之”“于”“以”“而” 等虚词的用法,掌握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邹忌 “三思” 的逻辑过程和 “设喻说理” 的论证思路,培养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梳理文章从个人生活到国家治理的叙事脉络,把握 “以小见大” 的写作技巧,提升归纳与推理能力。审美创造:欣赏本文简洁传神的人物描写(如邹忌的自省、齐王的善纳)和生动形象的设喻说理,体会历史散文 “文质兼美” 的艺术特色,感受语言的张力与魅力,培养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教学课时2 课时课时目标第 1 课时1.初读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句子,掌握字音、节奏。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讽谏齐王、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的过程。第 2 课时1.分析邹忌与齐王的人物形象,把握 “设喻说理” 的论证方法与文章的行文脉络。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探讨 “讽谏艺术” 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巧妙地提出意见或建议,让对方乐于接受,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尤其是在古代,臣子向君主提意见,稍有不慎就可能触怒君主,招来祸患。而战国时期的邹忌,却凭借高超的智慧,成功地让齐威王接受了他的劝谏,使齐国变得强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 “沟通智慧” 这一生活话题切入,联系古代君臣关系的特殊性,引发学生对邹忌讽谏方式的好奇,激发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读准字音学生默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标注疑难字音。教师重点强调: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谤讥(bàng jī)、朝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理解字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梳理重点字词:(1)通假字孰视之(“孰” 同 “熟”,仔细)(2)古今异义明日:古义指第二天;今义指今天的下一天。窥镜:古义指照镜子;今义指暗中观察。私:古义指偏爱;今义指个人的、私下的。地方:古义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3)一词多义朝:朝服衣冠(早晨,名词);皆朝于齐(朝见,动词)孰:孰与徐公美(谁,代词);孰视之(同 “熟”,仔细,副词)美:吾妻之美我者(认为…… 美,意动用法);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形容词)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暮寝而思之(代词,指这件事)(4)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 “朝” 作状语,在早晨;名词 “服” 作动词,穿戴)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美)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听到)(5)重点虚词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和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示例:邹忌 / 修 / 八尺有余,而 / 形貌昳丽。吾妻 /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 / 之美我者,畏我也;客 / 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今 / 齐地 / 方千里,百二十城。【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言知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文意奠定基础;通过齐读,培养语感,感受文章的节奏与韵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重点句子学生自主翻译,教师点拨:(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预设翻译:(1)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2)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4)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5)大小的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6)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7)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翻译全文学生分组合作翻译,每组推荐代表逐段翻译,教师补充订正。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小事,引出他对 “受蔽” 的思考,进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最终使齐国大治。故事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设计意图】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通过翻译句子和全文,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故事脉络。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思考:邹忌是如何发现自己 “受蔽” 的?他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设计意图】通过背诵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为深入分析文本做铺垫。第 2 课时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学生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知道了邹忌从比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启发,并成功劝谏了齐王。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邹忌的劝谏智慧和文章的写作特色。【设计意图】通过检查背诵巩固学习效果,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讽谏逻辑分析邹忌的形象教师提问: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注重观察:从 “窥镜自视” 到与徐公 “孰视之”,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体现他注重实际、不盲目自信。善于反思: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敏锐地意识到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 的原因,得出 “暮寝而思之” 的结论,体现他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善于进谏:以自己 “受蔽” 的经历设喻,委婉地讽谏齐王,让齐王易于接受,体现他高超的沟通技巧和爱国情怀。分析齐威王的形象教师提问:齐威王是如何对待邹忌的劝谏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虚心纳谏:听到邹忌的劝谏后,没有生气,而是 “善”,并立即下令广开言路,体现他胸怀宽广、从善如流。雷厉风行:制定了明确的奖赏制度,“上赏”“中赏”“下赏” 层次分明,体现他做事果断、有魄力。治国有方:通过纳谏,使齐国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最终 “战胜于朝廷”,体现他具有治国才能。梳理讽谏逻辑教师引导:邹忌是如何一步步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谏逻辑是什么?学生梳理后,教师明确:邹忌以 “自己受蔽” 设喻,将 “妻私我” 比作 “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 比作 “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于我” 比作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推出 “王之蔽甚矣” 的结论。这种 “由己及人、由家及国、由浅入深” 的设喻说理方式,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让齐王易于理解和接受。【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讽谏逻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受邹忌的智慧和齐王的胸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赏析写作特色,体会语言魅力赏析写作手法教师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喻说理:以邹忌比美这件生活小事为喻,说明 “王之蔽甚矣” 的道理,使抽象的政治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说服力。对比手法:邹忌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与妻、妾、客的赞美形成对比,突出邹忌的清醒;齐王纳谏前后的变化(“令初下,门庭若市” 到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形成对比,突出纳谏的效果。详略得当:详细描写邹忌比美和反思的过程,以及讽谏齐王的对话,略写齐王纳谏后的具体措施和齐国大治的过程,使文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品味语言特色教师引导: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学生品味后回答,教师总结:简洁传神: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寥寥数字就勾勒出邹忌的外形特点;“窥镜”“孰视”“暮寝而思之” 等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邹忌的心理变化。对话精彩: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语气不同(妻的赞美亲昵,妾的回答拘谨,客的言辞委婉),符合人物身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邹忌与齐王的对话,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体现了讽谏的智慧。句式整齐: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使说理更有力量。【设计意图】通过赏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让学生感受本文的文学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教师提问:邹忌的讽谏艺术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运用过类似的方式说服别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享,教师引导:在沟通中,我们要像邹忌一样,善于观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要尊重对方,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意见,避免直接指责;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对方感受到真诚,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补充历史上的劝谏事例(如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唐太宗),让学生体会 “讽谏艺术” 的普遍性,进一步理解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的道理。【设计意图】将文本智慧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 “讽谏艺术” 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五、布置作业以 “沟通的智慧”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议论文,可结合本文或其他事例进行论证。阅读《战国策》中的其他劝谏故事,体会其说理方式的异同。【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和拓展阅读,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设计亮点本教学设计遵循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的认知规律,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文言基础扎实:通过系统梳理字音、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坚实基础,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人物分析深入:从邹忌的 “反思” 和齐王的 “纳谏” 入手,结合具体言行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鲜活与智慧。逻辑梳理清晰:重点解析 “设喻说理” 的论证逻辑,让学生理解邹忌劝谏的巧妙之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联系现实紧密:通过拓展延伸,将 “讽谏艺术” 与当代人际交往结合,让学生在古今对话中汲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