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编号 013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 第三章 光的折射 透镜 二、透镜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的折射 透镜》的第二节,是光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眼镜入手,介绍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 “初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透镜成像的特点;接着通过 “观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的现象” 活动,揭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最后通过 “用凸透镜观察物体” 活动,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此内容不仅是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透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放大镜、眼镜),但对其科学规律缺乏系统认识。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实验探究方面仍需引导。学生可能对 “透镜对光的作用(会聚和发散)” 的理解存在困难,对 “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 认识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模拟来突破。此外,学生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较少,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经历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对光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透镜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价值。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透镜的分类,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尤其是会聚和发散的判断),以及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包含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视频、图片等)、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平行光源、光屏等)。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如放大镜、眼镜)。 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都用到了透镜,你们知道透镜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对光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透镜的奥秘。” 观察展示的透镜,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透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透镜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顺利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透镜的分类1. 展示图 3-13 的图片(凸透镜和凹透镜),讲解透镜的分类:透镜通常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2.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到了凸透镜或凹透镜?”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二、初识凸透镜和凹透镜1. 演示活动 3.3:“初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用眼镜代替透镜进行观察,辨别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哪种类型的透镜。2. 讲解观察发现:用凸透镜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而用凹透镜看到了正立、缩小的像。通常所说的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老年人戴的老花镜的镜片也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三、透镜对光的作用1. 演示活动 3.4:“观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的现象”。分别将凸透镜和凹透镜正对着太阳,或是正对着平行光源,再将光屏放在透镜的后方,改变光屏到透镜的距离,观察现象;在充满烟雾的容器内,用平行光照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现象。2. 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用 F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用 f 表示。四、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1. 演示活动 3.5:“用凸透镜观察物体”。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从贴近书上的文字开始,逐渐增大透镜与书的距离,观察文字的变化;通过凸透镜观察窗外的景物,观察像的特点(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在凸透镜后面放一张白纸板,调整它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能否在白纸板上看到窗外景物的像。2. 讲解观察发现:适当调整物体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能看到倒立、缩小或倒立、放大的像,并且有的像还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观察图 3-13 的图片,了解透镜的分类,参与讨论,列举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观察活动 3.3 的演示实验,记录现象,分析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观察活动 3.4 的演示实验,记录现象,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倾听老师讲解,理解焦点和焦距的定义。5. 观察活动 3.5 的演示实验,记录现象,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 1. 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分类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透镜对光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3. 通过演示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透镜的分类,透镜对光的作用,以及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 学生自主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巩固所学内容,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透镜的物理本质,增强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课堂练习 1.下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A.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B.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C. 以上都不对2. 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A. 会聚 B. 发散C. 既不会聚也不发散3. 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A. 会聚 B. 发散C. 既不会聚也不发散4. 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当透镜离书较近时,看到的像是( )A. 正立、放大的B. 倒立、放大的C. 正立、缩小的5. 用凸透镜观察窗外的景物,看到的像是( )A. 正立、放大的B. 倒立、缩小的C. 正立、缩小的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答案。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 1. 完成实践与练习中的第 1 题:“如图 3-20 所示,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 4mm 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圆环内部形成的水膜犹如一个透镜。试用一种简易的方法辨别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轻轻甩去少量的水(保持水膜完好),结果又会怎样?”2. 完成实践与练习中的第 2 题:“如图 3-21 所示,照片中的眼镜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3. 完成实践与练习中的第 3 题:“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 3-22 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l。小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 f 一定大于 l。你认为小明的推断正确吗?请说明理由。”4.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透镜的应用实例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与同学交流。 课后完成作业。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板书设计 二、透镜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2. 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3. 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正立、放大的像(透镜离物体较近时)倒立、缩小或放大的像(透镜离物体较远时)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