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课时练习(含解析)2025-2026年【人教版 (2024)】九年级物理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课时练习(含解析)2025-2026年【人教版 (2024)】九年级物理上学期

资源简介

13.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课时练习
A组基础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原子中不带电的粒子是(  )
A.中子 B.原子核 C.质子 D.电子
2.在人类对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物理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孙 D.阿伏加德罗
3.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下列现象的原理与此相同的是(  )
A.铁块很难被压缩 B.堆在墙角的煤使墙变黑
C.铜管很难被拉长 D.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4.蒲城水盆羊肉是一道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起源于明朝祟祯年间。食用时与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肉烂汤清,清醇可口,别具风味。刚出锅的水盆羊肉香气四溢。这是因为(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热学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中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B.乙图所示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丙图所示中将一定量的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酒精蒸发了
D.丁图所示中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6.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下面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7.下列选项中尺度最小的是( )
A.碳粉 B.铁屑 C.碳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
8.在下列各种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
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二、填空题
9.根据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图甲: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儿水变红了,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 ;
(2)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 。
(3)图丙:气球膨胀时任意两颗小塑料粒之间的距离都在变大,模拟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它提供了宇宙 (选填“膨胀”或“塌缩”)的证据。
10.为了做好疫情防护工作,防疫人员定期对校园地面喷洒消毒剂,消毒后在校园内能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 运动。
11.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捆扎药包的细绳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12.江南特色小吃青团是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馅料后蒸制而成。蒸熟的青团会散发出清香味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做 :筷子夹起青团时粘性十足,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 。
13.夏季,公园荷花盛开,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走在荷塘边的人闻到花香,这是 现象。宇宙是一个 (选填“有”或“无”)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天体之间相距遥远,天文学中常用 做长度单位。
三、实验题
14.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1,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均匀混合后总体积 ,说明 ;
(2)图2是 现象,说明分子 。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 ;
(3)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了分子间有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
四、综合题
15.科学家研究了壁虎能抵抗地心引力吸附在物体表面的原因,壁虎的脚掌上长满了被称为“刚毛”的细微绒毛,每根刚毛末端又有成百上千个直径仅0.25微来的凸出物。这种精细表面结构使刚毛和物体分子距离极近,从而产生了分子引力。
科学家从壁虎的“刚毛”得到灵感研发了“纳米微吸胶”。这种粘胶材料的表面类似平面“绒”布,把这种材料如图(a)所示涂在手机支架上,当“纳米微吸胶”接触到手机的平滑背面,就能如图(b)所示牢牢的“粘”住手机。
①下列现象中,体现了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选填“A”“B”或“C”);
A.磁铁吸引大头针
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
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铅柱下方挂钩码,两铅柱也难以分开
②根据上述信息,“纳米微吸胶”能“粘”住手机,是由于 作用;(选填“A”“B”或“C”)
A.大气压力
B.分子引力
C.磁力
③请判断:“纳米微吸胶” (选填“能”或“不能”)“粘”牢帆布笔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B组能力提升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女皇蒸凉面”是广元地方特色美食,凉面的口感、香气深受人们喜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辣子附着在凉面上,说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香气四溢,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凉面条之间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吃一口凉面,只有几个分子进入口中
2.如图所示,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这是由于(  )
A.分子间存在间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羊肉泡馍是陕西一道地方传统的有名小吃,它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营养丰富,食后回味无穷。刚出锅的羊肉泡馍香气四溢,这是因为(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下列关于德惠美景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松花江畔雪花飞舞 B.稻花田里稻浪翻滚
C.植物园内花香扑鼻 D.饮马河边流水潺潺
5.如图示意图形象的反映了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甲是气态 D.甲是固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我们看到的极小的灰尘就是灰尘分子
C.把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铜屑就是铜原子
D.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7.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C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C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8.耒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耒水河畔,以下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杜陵书院——丹桂飘香 B.青龙古塔——登高望远
C.蔡候祠——池水清澈见底 D.烈士陵园——郁郁葱葱
二、填空题
9.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温度越高气味越明显,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把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很快就变红了,这属于 现象。
10.小华看见沙漏中的沙子流下时,看上去是连续的,他经过放大后观察,发现沙子是 (连续的/不连续的),这是因为沙子是由细小颗粒组成的。因此,他联想到水流,如果经过高倍放大后,水流应是 (连续的/不连续的),这是因为水是由 组成的。
11.在天空课堂授课时,航天员王亚平往一个水球中注入适量的蓝色颜料,观察到整个水球很快就变蓝了,如图甲所示,这属于 现象。在“液桥”实验中,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变成一个,如图乙所示,说明分子间存在 。
12.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危害健康,即使只有很少人吸烟,整个场所也会充满烟味,这属于 现象,说明 。“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
1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防疫人员每天会在小区喷洒消毒液。小明在家也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
三、实验题
14.东东同学学习了分子的热运动之后,做了以下的一些实验。
(1)实验一: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先后注入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两种液体完全混合之后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mL,这是因为分子之间 。为了使实验的现象更加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选填“粗”或“细”)的玻璃管;
(2)实验二:东东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然后再用细管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扩散现象说明 。如果这个实验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里进行,扩散的速度将 (选填“比较快”“比较慢”或“一样”)
15.如表是教材的课后习题,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且与分子间距有关,爱思考的小明同学认为分子间的引力大小还可能与分子种类也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棒住玻璃板),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 ;
(3)实验结论: 。
四、综合题
16.如图1所示,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 模型。这种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或“建构模型”)法;
(4)根据以上的现象分析,以氢原子为例,正确的模型是图2中的 。
17.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由吸引力和排斥力组成,吸引力对抗拉伸,排斥力对抗压缩。如图所示为分子间作用力关系图,r表示两分子间的距离,r0表示吸引力和排斥力相平衡的距离,F斥表示斥力曲线,F引表示引力曲线,F表示合力曲线。当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F表现为吸引力,当两个分子非常接近时,F表现为排斥力。
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与 有关。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间的F斥和F引都随r的增大而 ;
②有关分子之间作用力说法正确的是
A.当r=r0时,分子间没有排斥力或吸引力
B.当r<r0时,分子之间只有排斥力
C.当r>r0时,分子之间只有吸引力
D.当r=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A组基础训练题答案
1.A
【详解】原子中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点的中子构成,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原子的 “实心球”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符合题意;
C.汤姆孙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的电子,提出了枣糕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阿伏伽德罗提出了他的“分子学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A.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故A不符合题意;
B.堆在墙角的煤使墙变黑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铜管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符合题意;
D.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刚出锅的水盆羊肉香气四溢,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A.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了排除因重力的作用导致气体混合这一情况,应当将二氧化氮气体放在空气的下方,结果发现上边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则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就可以证明扩散现象的存在,故A错误;
B.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红墨水,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运动剧烈,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将一定量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错误;
D.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个铅块相互压紧后,能悬挂重物而不分开,是引力发挥了主要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A.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固态颗粒的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B错误;
C.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当两个瓶子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不会停止运动,故C错误;
D.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当两种气体混合后,上面瓶中的气体密度变大,下面瓶气体密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B.碳粉、铁屑都是肉眼可见的宏观物体,它们的尺度较大大,故AB不符合题意;
CD.碳原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中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所以碳原子的尺度小于二氧化碳分子,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吸盘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牢牢地吸在玻璃上,该现象与分子间的引力无关,故A错误;
B.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块紧紧接触的铅块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空隙,故C错误;
D.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相同,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9. 扩散 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膨胀
【详解】(1)[1][2]红墨水在水中的散开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2)[3]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图乙两个铅块磨光后,压在一起就会粘在一起,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3)[4]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将一个粘有小塑料粒的气球看着宇宙,小塑料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意两颗小塑料粒之间的距离都在变大,表示宇宙中的天体在相互远离,它提供了宇宙处于不断膨胀状态的证据。
10. 扩散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详解】[1][2]消毒后在校园内能闻到消毒液的味道,说明消毒剂的气味分子在空气中运动,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1. 扩散 剧烈
引力
【详解】[1]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扩散现象。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闻到的药香味越浓郁。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细绳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12. 扩散 不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1]蒸熟的青团会散发出清香味扩散到空气中的现象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不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筷子夹起青团时粘性十足,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13. 引力 扩散 有 光年
【详解】[1]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2][3]走在荷塘边的人闻到荷花香,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天文学中常用光年做长度单位,光年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4. 变小 分子间有空隙 扩散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引力 斥力
【详解】(1)[1][2]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水,目的是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该实验结果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2)[3][4]图2中,能闻到气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是因为气味分子在做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5]图3中,由于热水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6][7]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15. C B 不能
【详解】①[1]A.磁铁吸引大头针是利用磁力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分子间的距离小,引力大,所以可以在铅柱下方挂钩码,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②[2]“纳米微吸胶”与手机的平滑背面相接触,“纳米微吸胶”与手机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纳米微吸胶”分子和手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能“粘”住手机。
故选B。
③[3]“纳米微吸胶”与平滑面相接触,分子间的距离小,引力较大,但帆布笔袋的表面粗糙,分子间的距离较远,分子间的引力较小,不能“粘”牢帆布笔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B组能力提升训练题答案
1.B
【详解】A.油辣子附着在凉面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但分子间还存在斥力,故A错误;
B.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故B正确;
C.凉面是看得见的物体,不是分子,所以凉面条之间有空隙,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组成,吃一口凉面,有大量的分子进入口中,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是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与分子间间隔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与两个小水滴汇合成一个大水滴,分子的热运动与分子间的引力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生活中,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就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分子的热运动与分子间的斥力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是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刚出锅的羊肉泡馍香气四溢,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ABD.雪花飞舞、稻花田里稻浪翻滚、饮马河边流水潺潺,这些都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
C.植物园内花香扑鼻,属于扩散现象,是花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符合液态分子的特点;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符合固态分子的特点;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符合气态分子特点。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A.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也是由原子组成的,因此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故A错误;
B.灰尘分子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极小的灰尘是许多灰尘分子的集合体,故B错误;
C.铜由铜原子构成,原子体积很小,用肉眼看不到,所以把一块铜块挫成极细的铜屑时,铜屑不是铜原子,故C错误;
D.分子的体积非常小,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故A错误;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所以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做运动,故B错误;
C.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热运动越慢,50摄氏度时,分子的运动不是最慢的,故C错误;
D.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有: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所以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A.能闻到丹桂的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进入了人的鼻子,说明分子在做热运动,故A符合题意;
B.登高能望远,是因为光在均匀空气中直线传播,在高处阻碍视线的物体少,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清澈见底,是光从池水底部斜射向空气中发生偏折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郁郁葱葱的植物,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无规则运动 快 扩散
【详解】[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粽叶飘香”就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2]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受温度影响,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气味越明显。
[3]把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很快就变红了,这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这属于扩散现象。
10. 不连续的 不连续的 分子
【详解】[1][2][3]沙子是由细小颗粒组成的,因此,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沙漏中的沙子流下时,发现沙子是不连续的,颗粒之间有间隔。由此可联想到水流,水流看起来是连续的,如果经过高倍放大后,水流应是不连续的,这是因为水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分子间还存在着间隙。
11. 扩散 引力
【详解】[1]将蓝颜料注入水球中,由于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过一会儿水会变蓝了,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2]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变成一个,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2. 扩散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
【详解】[1][2]即使只有很少人吸烟,由于烟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整个场所也会充满烟味。
[3]“花气袭人知骤暖”是扩散现象,春晴天暖,气温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这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13. 扩散 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1][2]由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小明在家也能闻到小区喷洒的消毒液的气味,这种现象称为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4. 小于 有间隙 细 甲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比较快
【详解】(1)[1][2][3]分子间有间隙,所以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为了使体积变化更明显,可以使用更细的玻璃管观察,液面变化幅度会更大。
(2)[4][5][6]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静放30日后,水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已经变得均一稳定,上下颜色一致,所以甲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所以如果这个实验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里进行,扩散的速度将会加快。
15. 见详解 见详解 见详解
【详解】(1)[1]要探究分子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分子种类的关系,需要换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表面干净的玻璃板一块、弹簧测力计一个、足量的水、酒精、花生油、细线。
(2)[2]实验步骤:
①用细线系住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将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图a),待玻璃板静止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②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图b),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当玻璃板刚好脱离水面时记下此时的示数F1;
③将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再分别放到恰好与水槽内酒精面、花生油面相接触,重复上述实验,并记下此时的示数F2、F3。
(3)[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若
F1=F2=F3
说明分子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分子种类没有关系,若
F1≠F2≠F3
说明分子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分子种类有关系。
16. 原子核 B 核式结构 建构模型 C
【详解】(1)[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3][4]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叫建构模型法。
(4)[5]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分子间的距离 斥力 减小 D
【详解】①[1]当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F表现为吸引力,当两个分子非常接近时,F表现为排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2]当两个分子非常接近时,F表现为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根据上图可知,分子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②[4]A.当r=r0时,分子引力与斥力相等,故A错误;
B.当r<r0时,分子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B错误;
C.当r>r0时,分子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C错误;
D.当r=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