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编号 004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一节,是学生进入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的起始课。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波的特性。内容涵盖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介质、声波概念和声波的能量等方面,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控制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注重实验探究和生活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物理观念。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本质缺乏系统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对声波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 “真空不能传声” 的实验推理过程感到困惑,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逻辑推理来帮助理解。此外,学生对声波的能量应用了解较少,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认识声音是一种波并具有能量。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经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对声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介质,声音是一种波。难点:理解 “真空不能传声” 的实验推理过程,声波的概念及传播方式。教学方法学习策略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包含实验视频、动画等)、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细线、手机、塑料袋、抽气机、玻璃罩、机械闹钟、蜡烛、音箱、激光笔、平面镜、光屏、纸杯、细棉线等)。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流水、汽车鸣笛等),提问:“同学们,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倾听音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通过播放丰富的声音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顺利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声音的产生1.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1.1:“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让学生把手放在喉部说话,感受喉部的振动;用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感受音叉的振动。2. 演示图 1-2 的实验:敲击音叉,将发声的音叉与悬挂的乒乓球接触,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振动。3. 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二、声音的传播1.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1.2:“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衣架和细绳的实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将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悬挂在水中,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将机械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抽气,探究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及真空是否能传声。2. 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音是一种波1. 展示图 1-6 “水波” 和图 1-7 “弹簧中的疏密波”,类比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即声波。2. 讲解图 1-8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的原理,说明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组织学生阅读 “声波具有能量” 的内容,展示图 1-9 的实验,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四、回声引导学生阅读 “中国古代的回声建筑”,了解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1. 进行活动 1.1,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记录并分享自己的感受。观察图 1-2 的实验,分析音叉的振动情况,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3. 进行活动 1.2,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观察图片和动画,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以及声波的能量。4. 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1. 通过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2. 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声波概念,突破教学难点。3. 通过阅读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介质、声波的概念和特性,以及回声现象。 学生自主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巩固所学内容,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本质,增强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作业布置 1. 完成实践与练习中的第 1 题:“让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等物体发出声音,并与同学交流方法。”2. 完成实践与练习中的第 2 题:“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能量,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3. 完成实践与练习中的第 3 题:“自制‘土电话’,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并比较不同材料和粗细的线对通话效果的影响。” 课后完成作业。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板书设计 一、声音是什么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源(固体、液体、气体)2. 声音的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3. 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4. 回声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