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4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眼睛和眼镜 授课人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深入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近视和远视的形成与矫正方法。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眼睛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特别是晶状体的调节过程,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相应的矫正措施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眼睛是如何让我们看见周围世界的,掌握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及方法,同时也能体会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了解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形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物理观念,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眼睛的调节过程和视力缺陷的成因,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用眼常识,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眼睛视物的过程。 (2)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掌握其矫正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用于展示 PPT 课件、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以及进行必要的音频讲解,以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2)实物教具:眼球模型、凸透镜、凹透镜、光源(如手电筒)、白纸屏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方法。 (3)实验材料:光具座、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2 个、凹透镜 1 个、光屏 1 个、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各一架、白纸。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线通过不同透镜后的变化,加深对近视和远视矫正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问】 我们的眼睛是如何让我们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为什么近视的同学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年长的人也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近处的东西?这两种眼镜是一样的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进入学习情境。) 二、学习新课 一、眼睛 1. 眼球的主要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教师活动: 【播放 PPT 展示眼球结构图,并同步讲解】 眼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 角膜:是透明的外层,作为光线进入眼睛的第一个折射面。 晶状体:通过改变形状来调节焦距。 瞳孔: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虹膜: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通过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玻璃体:填充眼球内部,维持眼球的形状。 视网膜:含有感光细胞,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发送到大脑。 学生活动: 观看 PPT,指出各个部分的作用。(生:角膜可以让光线进入眼睛;晶状体可以调节焦距;……) 2. 眼睛的视物原理 教师活动: 【对比照相机进行讲解】 晶状体与角膜共同作用类似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像照相机中的胶片,捕捉光线形成图像; 睫状体的功能类似于摄像机调焦装置,可改变晶状体的厚度; 瞳孔好比照相机的光圈,根据光线强度调整开放程度。 学生活动: 结合照相机功能理解眼睛的工作机制。(学生:就像照相机那样,眼睛也能调节光的聚焦点来成像。) 3. 眼睛的调节功能 教师活动: 【提问】 我们知道照相机拍远近不同的对象时会通过调节镜头位置来清晰成像。那么人眼在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如何做到使所有影像都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呢? 【解答】 正常视距下的调节: 当注视远方时,睫状肌变得松弛,使得晶状体相对平坦,从而让从远处来的平行光线能够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产生清晰视觉。 观察近旁事物时,这些肌肉会收缩使得晶状体变得更圆更凸,加强光线偏折能力,确保近处物体反射出的散射光也能集中在正确位置形成清晰图像。 远点、近点与明视距离: 远点指眼睛自然状态下所能看见最远清楚景象的位置,对于健康人而言几乎无限远。 近点则是眼睛尽力集中视线时仍能清晰识别最近物体的距离,通常约为 10 厘米左右。 明视距离定义为一个人在阅读或做近距离工作时感觉最舒适且不疲劳的最佳视距,大约为 25 厘米。 学生活动: 讨论如何利用上述知识解释日常所见现象。(学生:当我们看书时,书本应放在大约 25 厘米的地方,这样既方便又不会累眼睛。) 4. 实例分析 教师活动: 【例题 1】下列关于眼睛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 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C. 晶状体类似于凸透镜 D. 正常情况下,明视距离约为 25 厘米 学生活动: 完成题目并讨论答案背后的原因。(学生:选择 B 是因为视网膜上的像是实像而非虚像。)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 近视眼特点 教师活动: 【提问】如果某人无法有效地调节他们的晶状体或者调节范围受限,会发生什么情况? 【解答】 近视患者只能清晰地看到靠近自己的东西,而对远处的事物则显得模糊不清。 2. 近视眼发病原因 教师活动: 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晶状体太厚导致过强的折射力,或者是眼球前后径过长,使得来自远处的光线聚集点落在了视网膜前方。 3. 如何矫正近视? 教师活动: 为了帮助近视眼者恢复正常视力,我们需要使用凹透镜来减小入射光线的汇聚度,从而使焦点后移重新落在视网膜上。因此,推荐佩戴具有特定度数的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学生活动: 分享个人经历或见解,讨论常见误解。(学生:我曾经以为所有眼镜都是凸透镜做的,现在才明白它们之间有区别。) 4. 实战演习 教师活动: 【例题 2】针对近视眼来说,下面哪个选项是不对的?( A ) A. 它的工作原理与针孔成像相同 B. 视线中远处目标的像点位于视网膜之前 C. 凹透镜可用于对其进行矫正 D. 保持 25 厘米作为标准读写间距有助于预防近视发展 学生活动: 尝试解答问题并在同伴间交流看法。(学生:A 选项错误,因为近视眼的成像方式与普通照相不同。) 三、远视眼及其处理办法 1. 远视眼特征 教师活动: 【引导】在大家周围有很多同学由于不当用眼习惯开始戴上了近视眼镜。但也有少部分人以及老年人群倾向于配戴另一种类型的眼镜用于矫正另一类视力问题。那么,他们所选用的这种眼镜与前一类有何异同? 【概述】 远视眼患者看近处物体时会出现模糊,却能在较远距离下获得清晰视野。 2. 成因分析 教师活动: 远视的发生往往源于晶状体太薄不足以有效折射光线,或是整个眼球轴向过短,导致光线未到达视网膜便已达到最高集中度。 3. 处理方法 教师活动: 针对此类状况,建议采用凸透镜加以改善,它能提前增强光线集合效应,促使最终成像准确落在视网膜表面。 学生活动: 探讨身边案例,总结规律。(学生:原来爷爷奶奶戴的老花镜就是用来对付这个问题的。) 4. 练习巩固 教师活动: 【例题 4】给出以下描述,请判断该视力缺陷属于哪一种,并说明适合佩戴哪种镜片? 这位视力障碍者的成像示意图表明,他的问题是___远视眼___,适宜佩戴___凸透镜___。 学生活动: 根据图示信息解决问题,并相互校验成果。(学生:从图上看,光线聚焦点落到了视网膜后面,所以这应该是远视而不是近视。) 四、眼镜度数 教师活动: 【总结要点】 透镜焦度的概念: 透镜焦距越短,折射性能越强。焦度是指透镜焦距的倒数值,单位为 m-1。 例如,一款标称为 + 500 度的镜片,其实际焦度为 5 m-1,对应焦距为 0.2 米。 眼镜度数计算方法: 人们常说的眼镜度数实际上是指镜片焦度乘以 100 之后得到的结果。 例如,同样 + 500 度镜片的焦度为 5 m-1,其焦距也同样是 0.2 米。 远视眼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而近视眼镜则用负数标注。 学生活动: 查阅教材了解科学世界相关内容,加深理论认识。(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眼镜度数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光学原理。)
作业设计 (1)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眼睛的构造示意图,并简述眼睛的成像原理。 (2)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模拟眼镜对视力的矫正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