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第一部分(1~2题14分)
1.(1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燕赵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遗存,如星辰般灿烂;古人类发(xiáng)地之一的泥河湾遗址群,环绕避暑山庄的寺庙群,气势雄伟的长城……连缀成时光的文明珠链。
②河北江山锦绣。太行、燕山山脊染绿,坝上草原一碧千里,湿地湖泊绿波荡漾,各类飞鸟展翅翱(xiáng)……燕赵大地的生态之美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③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绿得闪闪发亮;荷花盛开_____(亭亭玉立/花枝招展),这真像古人描写的江南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2分)
山脊   
湖泊   
(2)根据要求填写下表。(3分)
羊(声旁) 我会写 ①发(xiáng)     地
②翱(xiáng)    
我会组 ③请给“羊”加新的形旁组成一个汉字:   
(3)请从文段③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成语填入横线处。(1分)
(4)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素”的解释,探究下面句子中“素”的词义:    。(填序号)(2分)
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美誉。
素sù:①本色;白色。②颜色单纯;不艳丽。③蔬菜、瓜果等食物(跟“荤”相对)。④本来的;原有的。⑤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⑥素来,向来。
(5)第②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引号的作用是     (2分)
A.标明文中强调或有特殊意义的词句
B.表示简称和缩略语
C.标明文中引用的话
D.表示特定的称谓
2.(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96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燕山地区建立了东方红炼油厂,向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经过57年的发展,使燕山地区已经发展成“活力”“美丽”“幸福”的宜居地;经济发展保持增长态势,_____,人民生活尽享幸福安居。
(1)请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句子。(2分)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二、第二部分(3~21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
3.(6分)请根据语境补全内容。
从古至今,人们对天空的探索从未止步。“天之苍苍,①    ?②    ”是庄子对高远天空的思考;“③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    ”是曹操对璀璨星汉的遥想;“不知天上宫阙,⑤    ”是苏轼对浪漫天宫的向往;“闻天语,⑥    ”是李清照对天帝真挚的追寻……征途虽远,行则将至!先辈的瑰丽想象,定将引领我们奔赴星辰大海!
4.(6分)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杜陵叟①(节选)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②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③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④明知不中破⑤,急敛暴征求考课⑥。典⑦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注:①叟:年老的男人。②薄田:贫瘠的土地。③秀:开花。④长吏:官吏。⑤申破:申报。⑥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⑦典:典当。
(1)乙诗的作者是唐朝     (姓名),字乐天,写过《卖炭翁》等诗。(1分)
(2)两首诗都是叙事诗,甲诗讲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老妇被抓服役的故事,乙诗讲述     的故事。(2分)
(3)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①,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②,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乙]
为学之道,始于立志,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日用之间,一切外诱凡可以夺志者,力屏绝③之。
(节选自《答颜孝嘉论学十二则 一》)
[丙]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④谦抑⑤为上。……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⑥,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⑦虽甚鲁钝,侪辈⑧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注释:①赡:丰富、充足。②亿兆:形容极多。③屏绝:摒弃。④确:确实、踏实。⑤抑:这里是低调的意思。⑥乐易:和乐、平易。⑦资禀:天资、禀赋。⑧侪辈:同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而患志之不立    
②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    
③一切外诱凡可以夺志者    
④称人之善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②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丙]文中受同学称赞羡慕的人具备哪些品质?(3分)
(4)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对“立志”与“勤学”关系的理解。(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冀同学在参加“探究物候的时空密码”主题活动时,搜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突出。
③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北京、南京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节选自竺可桢《物候的南北差异》,有删改)
材料三:
唐宋诗歌记录中农历二月的物候差异
地点 纬度(N) 春事进程 诗句来源及出处
内蒙古五原 41.1° 春未至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张敬忠《边词》)
陕西西安 34.2° 初春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四川成都 30.7° 早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李商隐(二月二日》)
湖南湘潭 27.8° 盛春 “远山首萃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 (褚遂良《湘潭偶题》)
广西铆州 24.3° 暮春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清庭驾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材料四:
随着气温的升高,石家庄市区春花竞相开放。目前,市区内迎春花、红梅花已盛开,山桃进入最佳观赏期,白玉兰处于始花期,贴梗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正含苞待放,由于今年光热条件充足,我市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一场姹紫嫣红的“春日盛宴”拉开帷幕。
(石家庄新闻网2025.3.17)
(1)材料二中画线句可以解释材料一中哪句话?(2分)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你发现三则材料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3)阅读材料四,你发现物候现象来临还与什么因素有关?(2分)
(4)下面对所选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对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B.材料一中影响物候的因素是按照空间顺序排列的。
C.“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说明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更突出。
D.“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这句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7.(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誓言无声“潜心”永恒
——“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
①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②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骥伏枥。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神秘,更负神圣的使命;无声,却有无尽的力量。
30年隐姓埋名
③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而在此四年前,核潜艇在美国诞生;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不过,当时的中国要造核潜艇,谈何容易!对此,毛泽东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然而,面临的困难,不只是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后,更大的困难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没有人见过核潜艇,没有参考资料,国外严密封锁,一切靠自己摸索前行。
④怎么办?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⑤模型玩具做参考,黄旭华及其同事零零碎碎地找到国外资料,集中分析计算,最后算出了核潜艇的样子,但又不敢肯定是否跟美国的核潜艇一样,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拆解后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验证了方向和思路的正确。
⑥算盘算核心数据,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他说,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组一起算,直到结果一致。
⑦磅秤称设备。为确保核潜艇的重心稳定,要求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秤”,边角余料也不例外,“斤斤计较”后,核潜艇下水后的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⑧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说,他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说。
⑨深海,游弋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研制人员的功与名。“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
60载风雨兼程
⑩“1974年交第一艘核潜艇时,我们总结了四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我们称之为‘09精神’(核潜艇精神),它们现在依然没有过时。”黄旭华说。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快步向前。
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然而,全世界都没有总设计师随核潜艇做极限深潜试验。1988年4月,中国某新型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试,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的安全性,在核潜艇试验中,最具风险与挑战。“这艘核潜艇完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我们检查了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我非常有信心!但是,还有没有疏忽了的地方?还有没有我知识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没考虑到?还有哪些潜在的危险没有认识到?”黄旭华说,虽然信心很足,但他非潜不可。“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当到达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处发出“咔哒”的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试验成功,艇上沸腾起来。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哭的哭、笑的笑。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痴’和‘乐’,是我人生的写照。痴迷核潜艇,同时为核潜艇的成果感到快乐。”黄旭华说。
60年风雨兼程,核潜艇事业一直伴随着他,脚步从未停歇。93岁的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一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一辈子家国情怀
从1958年至今,黄旭华从未离开过核潜艇研制,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你们有所不知,我的手机号码中有四位数是5209,这个号码是我自己选的。5209什么意思?我爱‘09’,‘09’是核潜艇的代号。我爱‘09’,我这一辈子与‘09’结合在一起。”黄旭华说。“为了不泄露国家机密,我淡化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做什么工作、我都避而不答。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黄旭华说着对家人的无尽遗憾。
因为从不知道黄旭华做的是什么工作,30年来家人屡有埋怨、不理解。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黄旭华将这篇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母亲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泪水。
黄旭华说,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当人们称誉黄旭华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时,他总是矢口否认,说“不敢接受”,“把荣誉挂在我的头上,就当大家的一个代表吧”。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当记者问,如果人生能重来,您会做何选择?黄旭华眼神笃定地看着记者说,我还是会选择投入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中,而且还希望是在艰苦的条件、艰难的环境下研制,并取得成功。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和同事们是怎么克服的?(2分)
(2)说说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3分)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4)选文主体部分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请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3分)
(5)选文引用黄旭华的诗歌“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说“以中有足乐者”,请分别谈谈他们“乐”的原因。(4分)
(三)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20~21题。(共8分)
8.(6分)小语将初中必读名著进行关联复习,整理出以下表格。请根据小语已完成的内容,将表格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关联内容 关联点 名著举例
人物形象 ①    (2分) 《西游记》:唐借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红星照耀中国》: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反抗精神 《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战争,是反对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②    (2分)
艺术特色 讽刺手法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通过陈莲河用药的叙写,对名医故弄玄虚讽刺手法的实质进行了辛辣讽刺。
③    (2分)
9.(2分)小语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了以下文字,请你帮他加上批注。
保尔骂自己:“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
批注:   
三、第三部分(22题50分)
10.(5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跋涉,总有一些人、事、物如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请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健康积极;
②表达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⑥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1~2题14分)
1.(1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燕赵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遗存,如星辰般灿烂;古人类发(xiáng)地之一的泥河湾遗址群,环绕避暑山庄的寺庙群,气势雄伟的长城……连缀成时光的文明珠链。
②河北江山锦绣。太行、燕山山脊染绿,坝上草原一碧千里,湿地湖泊绿波荡漾,各类飞鸟展翅翱(xiáng)……燕赵大地的生态之美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③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绿得闪闪发亮;荷花盛开_____(亭亭玉立/花枝招展),这真像古人描写的江南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山脊 jǐ 
湖泊 pō 
(2)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羊(声旁) 我会写 ①发(xiáng)  祥  地
②翱(xiáng)  翔 
我会组 ③请给“羊”加新的形旁组成一个汉字: 详 
(3)请从文段③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成语填入横线处。
(4)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素”的解释,探究下面句子中“素”的词义: ⑥  。(填序号)
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华北明珠”美誉。
素sù:①本色;白色。②颜色单纯;不艳丽。③蔬菜、瓜果等食物(跟“荤”相对)。④本来的;原有的。⑤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⑥素来,向来。
(5)第②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引号的作用是  C 
A.标明文中强调或有特殊意义的词句
B.表示简称和缩略语
C.标明文中引用的话
D.表示特定的称谓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根据字词积累,“山脊”中的“脊”读作“jǐ”,“湖泊”中的“泊”读作“pō”。
(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发xiáng地”写作“发祥地”,“翱xiáng”写作“翱翔”,给“羊”加新的形旁组成“详”“祥”。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修长秀丽,或花木、建筑等挺拔美丽。花枝招展:形容女子容貌艳丽。结合语境可知,形容荷花,填“亭亭玉立”更合适。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语境可知,“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意思是:向来有“华北明珠”的美誉,可知“素”是“向来,素来”的意思。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第②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故引号的作用是标明文中引用的话。
故选:C。
【解答】答案:
(1)jǐ pō
(2)①祥
②翔
③示例:详
(3)亭亭玉立
(4)⑥
(5)C
【点评】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2.(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96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燕山地区建立了东方红炼油厂,向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经过57年的发展,使燕山地区已经发展成“活力”“美丽”“幸福”的宜居地;经济发展保持增长态势,_____,人民生活尽享幸福安居。
(1)请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句子。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分析】(1)本题考查续写。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而今燕山地区已经发展成‘活力’‘美丽’‘幸福’的宜居地”合理续写即可。
如: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经过”或“使”。
【解答】答案:
(1)示例:生活环境不断美化
(2)删去“经过”或“使”。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二、第二部分(3~21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
3.(6分)请根据语境补全内容。
从古至今,人们对天空的探索从未止步。“天之苍苍,① 其正色邪  ?②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是庄子对高远天空的思考;“③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 若出其里  ”是曹操对璀璨星汉的遥想;“不知天上宫阙,⑤ 今夕是何年  ”是苏轼对浪漫天宫的向往;“闻天语,⑥ 殷勤问我归何处  ”是李清照对天帝真挚的追寻……征途虽远,行则将至!先辈的瑰丽想象,定将引领我们奔赴星辰大海!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①其正色邪(注意“邪”的书写)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③日月之行
④若出其里
⑤今夕是何年(注意“夕”的书写)
⑥殷勤问我归何处(注意“殷”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6分)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杜陵叟①(节选)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②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③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④明知不中破⑤,急敛暴征求考课⑥。典⑦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注:①叟:年老的男人。②薄田:贫瘠的土地。③秀:开花。④长吏:官吏。⑤申破:申报。⑥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⑦典:典当。
(1)乙诗的作者是唐朝  白居易  (姓名),字乐天,写过《卖炭翁》等诗。
(2)两首诗都是叙事诗,甲诗讲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老妇被抓服役的故事,乙诗讲述  杜陵老农耕种着一顷多贫瘠的田地,因天旱无收,只好典当桑树、卖掉土地去交纳官租。  的故事。
(3)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译文:
【甲】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乙】
杜陵老农,住在杜陵,年年耕种着一顷多贫瘠的田地。三月无雨又刮起干热的风,麦苗枯黄难抽穗,大多旱死。九月降霜秋寒来得早,禾穗未熟就枯干在田里。地方官明知灾情严重(无法缴足赋税),却加紧横征暴敛以求升官政绩。(逼得百姓)典当桑树、卖掉土地去交纳官租,明年的吃穿用度可怎么办?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根据提示“字乐天,写过《卖炭翁》等诗”可知,答案为:白居易。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乙诗的意思是:杜陵老农,住在杜陵,年年耕种着一顷多贫瘠的田地。三月无雨又刮起干热的风,麦苗枯黄难抽穗,大多旱死。九月降霜秋寒来得早,禾穗未熟就枯干在田里。地方官明知灾情严重(无法缴足赋税),却加紧横征暴敛以求升官政绩。(逼得百姓)典当桑树、卖掉土地去交纳官租,明年的吃穿用度可怎么办?根据示例“甲诗讲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老妇被抓服役的故事”可知,按照“人物+情况+事件”的形式空格即可。如:乙诗讲述杜陵老农耕种着一顷多贫瘠的田地,因天旱无收,只好典当桑树、卖掉土地去交纳官租的故事。
(3)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杜陵叟》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写,表现了对官吏冷酷贪婪的揭露以及对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答案:
(1)白居易
(2)杜陵老农耕因天旱无收,只好典当桑树、卖掉土地去交纳官租。
(3)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点评】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学生需在平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复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做题时,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才能准确作答。
5.(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①,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②,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乙]
为学之道,始于立志,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日用之间,一切外诱凡可以夺志者,力屏绝③之。
(节选自《答颜孝嘉论学十二则 一》)
[丙]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④谦抑⑤为上。……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⑥,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⑦虽甚鲁钝,侪辈⑧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注释:①赡:丰富、充足。②亿兆:形容极多。③屏绝:摒弃。④确:确实、踏实。⑤抑:这里是低调的意思。⑥乐易:和乐、平易。⑦资禀:天资、禀赋。⑧侪辈:同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而患志之不立  担心 
②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  箭 
③一切外诱凡可以夺志者  改变 
④称人之善 长处、优点、好的方面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②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丙]文中受同学称赞羡慕的人具备哪些品质?
(4)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对“立志”与“勤学”关系的理解。
【分析】参考译文:
【甲】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干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因此,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乙】做学问的方法,从树立志向开始,就如同射箭的人还没放箭,志向就已经指向了目标。……日常生活中,所有来自外界的诱惑,凡是能够改变志向的,都要极力排除。
【丙】已经立志做君子的人,自然应当致力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坚定。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作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如果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目标坚定,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守信,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愚鲁迟钝,同辈之中,有谁不称赞羡慕他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①句意: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患,担心。
②句意:就如同射箭的人还没放箭,志向就已经指向了目标。矢,箭。
③句意:所有来自外界的诱惑,凡是能够改变志向的。夺,改变。
④句意:称赞别人的长处。善,长处、优点、好的方面。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之,的;……者……也,表示判断。句意:志向是学习的老师,才干是学习的徒弟(或者: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才干在学习中起次要作用)。
②重点词:之,助词,不译;必,一定;笃,坚定。句意: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坚定。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
根据“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可知,谦虚勤奋,目标坚定,善于取长补短,忠诚守信,平易近人,表里一致。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志者,学之师也”的意思是“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这句话强调立志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根据“为学之道,始于立志,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可知,乙文以射箭为喻,指出“为学始于立志”,表明“立志”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只有立下志向,才能做到勤学;丙文“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的意思是“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坚定”,这句话揭示勤学程度反映志向的坚定性,表明“勤学”是“立志”的实践和体现,能检验志向是否坚定。
答案:
(1)①担心 ②箭 ③改变 ④长处、优点、好的方面
(2)①志向是学习的老师,才干是学习的徒弟(或者: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才干在学习中起次要作用)。
②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坚定。
(3)谦虚勤奋,目标坚定,善于取长补短,忠诚守信,平易近人,表里一致。
(4)示例:甲文以“志者,学之师也”强调立志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乙文以射箭为喻,指出“为学始于立志”,表明“立志”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只有立下志向,才能做到勤学;丙文指出“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揭示勤学程度反映志向的坚定性,表明“勤学”是“立志”的实践和体现,能检验志向是否坚定。
【点评】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学生需在平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复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做题时,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才能准确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冀同学在参加“探究物候的时空密码”主题活动时,搜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突出。
③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北京、南京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节选自竺可桢《物候的南北差异》,有删改)
材料三:
唐宋诗歌记录中农历二月的物候差异
地点 纬度(N) 春事进程 诗句来源及出处
内蒙古五原 41.1° 春未至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张敬忠《边词》)
陕西西安 34.2° 初春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四川成都 30.7° 早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李商隐(二月二日》)
湖南湘潭 27.8° 盛春 “远山首萃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 (褚遂良《湘潭偶题》)
广西铆州 24.3° 暮春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清庭驾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材料四:
随着气温的升高,石家庄市区春花竞相开放。目前,市区内迎春花、红梅花已盛开,山桃进入最佳观赏期,白玉兰处于始花期,贴梗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正含苞待放,由于今年光热条件充足,我市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一场姹紫嫣红的“春日盛宴”拉开帷幕。
(石家庄新闻网2025.3.17)
(1)材料二中画线句可以解释材料一中哪句话?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你发现三则材料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阅读材料四,你发现物候现象来临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4)下面对所选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对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B.材料一中影响物候的因素是按照空间顺序排列的。
C.“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说明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更突出。
D.“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这句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分析】这篇阅读材料围绕“物候的时空密码”主题,通过四则文本多角度探讨了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四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解答】(1)材料一中明确指出“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材料二的画线句提到在三四月桃李始花时,北京、南京物候先后相差19天;而到四五月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仅9天或10天。通过列举不同月份(不同季节)里南北城市(北京和南京)物候现象出现时间的差异数据,具体且直观地展现了在不同季节,南北物候差异的日数是不一样的,有力地说明了材料一中“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这一内容。
(2)联系材料一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可知,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之一,体现了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联系材料二第一段中“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可知,强调了南北纬度差异会使物候有明显不同。联系材料三表格中不同纬度地区在农历二月呈现出不同的春季进程,如内蒙古五原纬度较高春未至,广西柳州纬度较低已至暮春,可知纬度差异导致物候现象不同。综上,三则材料都说明纬度的差异会对物候现象造成影响(或:物候现象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
(3)联系材料四第二段中的“1月1日至3月9日,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1.3℃,日照时数515.1小时,偏多48.8%,充足的光热条件促使植物休眠期缩短,花芽分化速度加快,导致我市植物春季物侯期提前”可知,充足的光热条件(包含气温、日照等因素)会影响物候现象,使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所以物候现象来临还与充足的光热条件(或:气温、日照)有关。
(4)ACD.正确。
B.有误,材料一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并非单纯的空间顺序,所以“体现了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表述错误,该项不正确。
故选:B。
答案:
(1)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2)都说明纬度的差异会对物候现象造成影响(或:物候现象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
(3)充足的光热条件(或:气温、日照)。
(4)B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7.(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誓言无声“潜心”永恒
——“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
①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②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骥伏枥。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神秘,更负神圣的使命;无声,却有无尽的力量。
30年隐姓埋名
③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而在此四年前,核潜艇在美国诞生;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不过,当时的中国要造核潜艇,谈何容易!对此,毛泽东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然而,面临的困难,不只是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后,更大的困难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没有人见过核潜艇,没有参考资料,国外严密封锁,一切靠自己摸索前行。
④怎么办?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⑤模型玩具做参考,黄旭华及其同事零零碎碎地找到国外资料,集中分析计算,最后算出了核潜艇的样子,但又不敢肯定是否跟美国的核潜艇一样,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拆解后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验证了方向和思路的正确。
⑥算盘算核心数据,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他说,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组一起算,直到结果一致。
⑦磅秤称设备。为确保核潜艇的重心稳定,要求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秤”,边角余料也不例外,“斤斤计较”后,核潜艇下水后的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⑧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说,他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说。
⑨深海,游弋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研制人员的功与名。“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
60载风雨兼程
⑩“1974年交第一艘核潜艇时,我们总结了四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我们称之为‘09精神’(核潜艇精神),它们现在依然没有过时。”黄旭华说。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快步向前。
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然而,全世界都没有总设计师随核潜艇做极限深潜试验。1988年4月,中国某新型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试,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的安全性,在核潜艇试验中,最具风险与挑战。“这艘核潜艇完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我们检查了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我非常有信心!但是,还有没有疏忽了的地方?还有没有我知识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没考虑到?还有哪些潜在的危险没有认识到?”黄旭华说,虽然信心很足,但他非潜不可。“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当到达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处发出“咔哒”的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试验成功,艇上沸腾起来。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哭的哭、笑的笑。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痴’和‘乐’,是我人生的写照。痴迷核潜艇,同时为核潜艇的成果感到快乐。”黄旭华说。
60年风雨兼程,核潜艇事业一直伴随着他,脚步从未停歇。93岁的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一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一辈子家国情怀
从1958年至今,黄旭华从未离开过核潜艇研制,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你们有所不知,我的手机号码中有四位数是5209,这个号码是我自己选的。5209什么意思?我爱‘09’,‘09’是核潜艇的代号。我爱‘09’,我这一辈子与‘09’结合在一起。”黄旭华说。“为了不泄露国家机密,我淡化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做什么工作、我都避而不答。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黄旭华说着对家人的无尽遗憾。
因为从不知道黄旭华做的是什么工作,30年来家人屡有埋怨、不理解。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黄旭华将这篇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母亲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泪水。
黄旭华说,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当人们称誉黄旭华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时,他总是矢口否认,说“不敢接受”,“把荣誉挂在我的头上,就当大家的一个代表吧”。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当记者问,如果人生能重来,您会做何选择?黄旭华眼神笃定地看着记者说,我还是会选择投入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中,而且还希望是在艰苦的条件、艰难的环境下研制,并取得成功。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和同事们是怎么克服的?
(2)说说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4)选文主体部分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请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选文引用黄旭华的诗歌“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说“以中有足乐者”,请分别谈谈他们“乐”的原因。
【分析】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人生经历。他从 1958 年参与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30 年隐姓埋名,面对诸多困难,如科技落后、资料匮乏等,和同事们用土办法克服,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60 载风雨兼程,他不仅参与极限深潜试验,还一直为核潜艇事业不懈努力。他有着一辈子的家国情怀,为了事业淡化与亲友联系,虽对家人有遗憾,但始终坚定地投身核潜艇事业,展现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后;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没人见过核潜艇,没有参考资料,国外严密封锁。克服的办法:用模型玩具做参考,通过对国外资料集中分析计算,结合玩具拆解验证方向和思路;用算盘算核心数据,两组一起算保证数据准确;用磅秤称设备,确保核潜艇重心稳定。
(2)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内容上:交代了当时中国研制核潜艇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与美苏相比起步晚,且自身条件不足,突出了研制工作的艰难。结构上:为下文黄旭华及同事们克服困难研制核潜艇作铺垫,体现他们的艰辛付出和伟大成就。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我爱‘09’,我这一辈子与‘09’结合在一起”等话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旭华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与热爱,以及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本题考查标题分析。条理清晰:将文章内容按照不同阶段和侧重点进行划分,“30 年隐姓埋名”“60 载风雨兼程”“一辈子家国情怀”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黄旭华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层次分明。突出主题:每个小标题都围绕黄旭华与核潜艇事业展开,强化了他为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主题。吸引读者:小标题简洁有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黄旭华“乐”的原因:他痴迷于核潜艇事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为能够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贡献,取得成功而感到快乐,这种“乐”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宋濂“乐”的原因:宋濂以学习知识、追求学问为乐,他不被物质条件的艰苦所困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答案:
(1)困难:科技和工业基础薄弱;无专业人才、参考资料;国外技术封锁。克服方法:用玩具模型验证设计思路;用算盘、计算尺演算核心数据;用磅秤精准称量设备确保重心稳定。
(2)将中国核潜艇起步时间与美、苏对比,突显我国研制起点晚、压力大;为下文黄旭华等人克服万难埋下伏笔,凸显其使命感;借毛主席誓言呼应标题“誓言无声”,强化爱国主题。
(3)语言描写:用“我爱‘09’”直抒胸臆,展现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与忠诚。“避而不答”“没能回家看护”等细节,体现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侧面反映保密工作的严格与牺牲。
(4)三个小标题(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一辈子家国情怀)划分人生阶段,层次分明,便于读者梳理事迹;分别聚焦“奉献”“坚持”“情怀”,多角度展现人物精神,强化中心;短语标题简洁有力,与人物低调务实的形象呼应,增强感染力。
(5)黄旭华的乐:源于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与痴迷,以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国家使命为乐,体现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宋濂的乐:以求知为乐,沉浸于知识探索,不因物质匮乏而动摇,体现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共同点:皆因内心有坚定信念与热爱,超越外在困境,以理想实现为至高快乐。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20~21题。(共8分)
8.(6分)小语将初中必读名著进行关联复习,整理出以下表格。请根据小语已完成的内容,将表格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关联内容 关联点 名著举例
人物形象 ① 坚持不懈  《西游记》:唐借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红星照耀中国》: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反抗精神 《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战争,是反对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②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藐视一切权威。 
艺术特色 讽刺手法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通过陈莲河用药的叙写,对名医故弄玄虚讽刺手法的实质进行了辛辣讽刺。
③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发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读书人的愚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小说不但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赞扬了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相关知识。
第一空: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历经磨难,在失明、瘫痪的情况下坚持践行生命誓言”“翻雪山过草地,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可知,他们都历经各种磨难,用坚持不放弃的意思品质战胜了这些困难。所以,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故可提炼为:坚持不懈、坚持精神、意志品质等。
第二空:根据主题“反抗精神”,并模仿《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艾青诗选》对光明的追求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反抗精神,再举出一名著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或事物即可。示例:《简 爱》:简 爱的表兄约翰殴打简 爱,她奋起反抗,怒斥他道:“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的皇帝”接着便和他发疯似的扭打起来,在不公平的命运前,她奋起抗争,当她的舅母在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怒斥她时,她觉得自己的人格正在遭受无情的践踏,心中的屈辱与愤怒让她再一次反抗,她大胆地责问舅妈。
第三空:根据示例,从名著中找出运用讽刺手法的事例分析即可。
示例:《格列佛游记》在一开始就把格列佛与小人国中的小人物进行了对比,无论是身高还是理解力格列佛都超越了他们,他的优越感便油然而生。在作品中的第二卷,当格列佛到了大人国,在他与大人国的人们相比之下,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创作手法使人们感受到讽刺艺术的巧妙之处。讽刺了英国人的自命不凡。
答案:
①坚持不懈
②示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藐视一切权威。
③示例:《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发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读书人的愚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2分)小语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了以下文字,请你帮他加上批注。
保尔骂自己:“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
批注: 从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保尔逐渐克服自我心理障碍的过程,他从失落和不确定开始,逐渐变得坚强自信,展现出卓越的精神。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有战胜命运、挑战生活的勇气,竭尽全力、迎难而上,最终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解答】本题考查句子批注。这段独白是保尔因疾病缠身,失去了战斗能力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示例:从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保尔逐渐克服自我心理障碍的过程,他从失落和不确定开始,逐渐变得坚强自信,展现出卓越的精神。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人生充满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好好对待自己。
答案:
示例:从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保尔逐渐克服自我心理障碍的过程,他从失落和不确定开始,逐渐变得坚强自信,展现出卓越的精神。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有战胜命运、挑战生活的勇气,竭尽全力、迎难而上,最终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第三部分(22题50分)
10.(5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跋涉,总有一些人、事、物如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请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健康积极;
②表达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要套写、抄袭;
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⑥不少于6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审题:题目“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包含两个关键要素,一是“生命中”,明确了范围,即围绕个人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来思考;二是“不可或缺的”,强调所写对象的重要性,是生命历程里不能缺少、具有重大意义的存在。题目前面的引导语“生命是一场漫长的跋涉,总有一些人、事、物如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提示了写作方向,可从人、事、物三个角度去挖掘“不可或缺的”内容,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的切入点。立意:可以写亲情,比如父母的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他们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面对困难时的支持,是自己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也可以写友情,朋友在自己孤独、迷茫时的陪伴与鼓励,是生命中温暖的存在。如诚信、善良、勇敢等品质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以诚信为例,阐述诚信在人际交往、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讲述因坚守诚信而获得他人信任、取得成功的经历,或者因失去诚信而遭遇挫折的故事,突出诚信在生命中的不可替代性。构思:开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点明“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如“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书,是那不可或缺的璀璨星辰”;也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如“有一种东西,它无形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在我生命中不可或缺,它究竟是什么呢?”中间详细叙述与“不可或缺的”对象相关的故事,注重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其对自己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真情实感。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该对象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升华主题,如“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伴随我一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注意语言表达要流畅自然,符合初中生的语言水平。
【解答】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我们不断前行,经历风雨,也收获温暖。而在我心中,亲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无尽的力量。
小时候,父母的爱是我最温暖的港湾。记得有一次,我在夜里突然发起了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难受极了。妈妈发现后,心急如焚,她迅速为我穿上衣服,背着我就往医院跑。那时正值寒冬,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但妈妈却顾不上这些,一心只想着快点把我送到医院。到了医院,妈妈又忙前忙后,挂号、找医生、拿药,看着她疲惫却又焦急的身影,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爸爸也在一旁安慰我,鼓励我要坚强。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我的烧渐渐退了,而他们却因为一夜未眠,眼睛里布满了血丝。那一刻,我明白了亲情的力量,它是那么无私,那么伟大,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最温暖的守护。
随着我渐渐长大,进入了初中,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会因为考试失利而心情低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每当这时,父母总是耐心地开导我,他们告诉我:“一次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前行。”他们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黑暗的角落,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进步。
亲情不仅体现在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上,还体现在我们一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上。每个周末,我们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这一周的喜怒哀乐。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小小的笑话而开怀大笑;有时候,我们也会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而展开热烈的讨论。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亲情,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如同阳光,温暖着我的心房;它如同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灵。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都知道,有亲情在我身边,我就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我会用心去感受这份爱,用行动去回报这份爱,让亲情之花在我心中永远绽放。
【点评】文章紧扣“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这一主题,明确指出亲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在行文中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叙述。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生病、学习受挫等生活事例,真切地表达了对亲情的感恩与珍视,情感自然流露,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亲情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