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合肥庐阳区第四十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安徽省合肥庐阳区第四十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年安徽省合肥庐阳区第四十二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爱国,这一镌刻于心的永恒旋律,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流淌不息的灵感之泉,它既蕴含着杜甫“    ,    ”(《春望》)花鸟离情的细腻情感;又回响着陆游“    ,    ”(《示儿》)渴望收复失地的临终遗愿;还激荡着文天祥“    ?    ”(《过零丁洋》)慷慨激昂的悲壮誓言。
(2)古代文人往往追求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    ,    ”(《出师表》),这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生活状态和人生选择的真实写照;“    ,    ”(《陋室铭》),刘禹锡愿意摒弃嘈杂的世俗音乐和繁琐的公务,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在,凸显淡泊名利的心境。
2.(12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guà,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jiǒng jiǒng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霎    时间
衣衫褴褛   
短guà    
jiǒng jiǒng     有神
(2)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     (填人名);     (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     (疾病)。(3分)
(3)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尔曾因《牛虻》一书深受主人公革命精神影响。
B.丽达送给保尔的毛瑟枪是他后来战斗中的主要武器。
C.保尔在骑兵队伍作战时头部重伤,但仍要求返回前线。
D.达雅是保尔的妻子,协助他完成小说创作。
(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提取出来。(2分)
3.(13分)光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知友】溯本求源,探寻“朋友”一词的本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4分)
甲骨文中的“朋”字形似两串贝(货币)并列悬挂,学者认为它最初指货币单位。后来衍生出“同类组合”之意,指志趣相投或利益一致的人组成的群体。“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一起,表示互助合作的意思。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但大家用起来往往把它们连在一起。如《论语》:“与朋友交。”刘开《问说》:“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一体了。
(2)【辨友】针对下面的案例,班级召开了一次辩论会。正方观点为“小玲要和网友见面”,反方观点为“小玲不要和网友见面”。下面不能证明反方观点的一项是     (3分)
案例:13岁的小玲在网上聊天时认识了一位网友,她常常和网友聊天讲述自己的生活,两人越聊越投机,小玲对网友也越来越好奇,正巧对方发出邀请,想在周末和她见面。要不要和网友见面呢?小玲陷入了困惑。
A.习惯网上交流,见面会觉得尴尬。
B.见面可以锻炼小梅的实际应变能力。
C.小梅年纪太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够。
D.对方发出邀请的真实目的并不明晰。
(3)【谢友】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邀请了王老师做嘉宾。活动结束后,班长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4分)
感谢信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感谢您昨天能来我班参加“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为我们提出一些交友方面的建议。您的建议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友谊,还拓宽了交友视野。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致 敬礼 光明中学九(1)班 2025年5月26日
①感谢信中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②感谢信中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修改:   
(4)【交友】古人有许多称谓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请你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填空。(2分)
示例:点头之交:指仅见面点头打招呼的交情,形容关系浅薄。
①    ;品德高尚者之间的交往,强调纯洁、淡泊、不涉功利。
②    :年龄相差较大但志趣相投的朋友。
二、阅读(55分)
4.(22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牵绊的力量
曾颖
①那个瘦小的老婆婆又颤巍巍地爬到楼顶来了,手里拎着一个矿泉水瓶子,里面装着半瓶水,几乎耗尽了她所有力气。她爬上来时,一脸登顶珠峰般的兴奋。
②一连几天都40度以上,即使早晨,明晃晃的太阳也一脸豪横,不把成都的气温晒上榜一决不罢手的样子。老太太拎着水上来,是有什么在让她牵挂?
③我所在的这座居民楼,住着许多老年人,他们有的种花,有的种菜,有的养小兔,把屋顶利用了起来。有人还曾养过鸡,但因为动静太大,而被投诉取缔了。只要不打鸣不咬人,大家还是能够容忍。于是,我们这座离市中心最近的屋顶,也开出了荷花,长出了冬瓜,一片花红叶绿的田园景象。
④与邻居们到百里以外去运河泥,或接着水管上屋顶不一样,那个瘦小的婆婆,每次拎上来的那一小瓶水,真的有杯水车薪一般的幽默效果。
⑤我最初以为她是拎上来自己喝的,但观察了几次,发现她是来浇一盆花的。
⑥确切地讲,那是一盆已经完全枯萎的茉莉花,花枝已干枯,叶子因为已脱水,像秋天的银杏叶一样金黄。
⑦我打趣地对她说:“你瓶子里装的是观音玉净瓶里的杨枝甘露,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啊?”
⑧老人一脸严肃地说:“它还没死,有一根枝丫上还有绿芽!”
⑨我仔细看,难为老人家,居然能看清在枯枝丛中,确有一小细枝,上面有米粒大小两点绿芽。仔细看,那两片绿芽,并非来自茉莉枯枝,而是发自土里的一棵野草——老人每天早晨,就是为那两星绿芽而来。这让我突然相信,欧 亨利那篇《最后一片叶子》不是胡乱编出来的,这世上确实有人,将自己的生命,与一片树叶联系起来。眼前这位让人担心随时被风吹走的老人,就相信自己与那一星点儿的绿意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一棵小草,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⑩很久以前,看到一部纪录片,讲一个算命人,他是个生计艰难的瘸腿残疾人,在流浪的路上却捡到一位被家人抛弃在羊圈里的聋哑老太太,于是带着她四处流浪,用垃圾桶里的旧衣给她穿暖,每天两顿窝头,还给她洗热水脸,泡白糖水。众人觉得他捡了个累赘,但他却因为这个残破卑微的生命因他的善良和慈悲而存活,而得到了意义感,他那暗淡而没有一丝盼头的生活,也因此被抹上了一丝亮色。
不久前,一位心理医生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最近遇到一个炖不烂、捣不碎、砍不动、扯不开的病例,是个十六岁的男孩,觉得活着没意思。他读了很多书,包括哲学、宗教和心理方面的经典,把自己的心构筑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父母及亲友,均败下阵去,因为无法回答他提出的“‘在历经中考、高考各种考以及其他各种烦躁的挣扎之后,获得如你们这样平庸无聊甚至失败的人生’与‘不受这些苦难,自得其乐地放弃挣扎’哪一条更理性更清醒”。心理医生也不例外,谁没有一个永不满足并且总觉得还不够好的人生啊?
但心理医生毕竟是专业人士,没有直接和他硬刚,而是和他东拉西扯聊了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并从中听出了令他略感愉快的事,是把一只被撞断腿的猫,送到了救助站。那只猫的获救,让他稍觉有一丝丝暖意。医生就建议他收养那只猫,半年后,父母反馈,孩子没那么极端,也不再觉得自己的人生了无意义——至少有一只猫,因他而活着,并让他开始有了幸挂。
早年看《茶馆》,其中有一个情节,破落子弟松二爷,生活潦倒,自己都吃不起饭了,却养了一只漂亮体面的小鸟。他对老友说:“看到这鸟,就舍不得死了!”那时候是当一句纨绔的笑话听的,而如今不能不佩服老舍先生对生活的至深感悟。于是让人更生感慨——他离开那一年,太平湖边如果多一只体面的鸟儿该多好啊。
_____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一脸登顶珠峰般的兴奋”突出了老婆婆因完成小事而产生的巨大成就感。
B.第⑨段中提到欧 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目的是说明文学作品对老人的影响。
C.“两星”是数量词,极言绿芽之小和数量之少,却成为老人每日坚持的动力,反衬出牵绊的力量。
D.本文选材紧扣主题。如老婆婆浇花、算命人照顾老太太、男孩救助猫等,均围绕“牵绊赋予生命意义”展开。
(2)阅读全文,填写下表,梳理文中不同人物的“牵绊”。(3分)
人物行为 牵绊的意义
老婆婆每天拎半瓶水到楼顶 因自己的存在与那一点绿意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欣慰
瘸腿算命人收养聋哑老太太 ①   
十六岁男孩救助一只断腿的猫 ②   
③    看到鸟就舍不得死,有了活下去的念想
(3)请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①老人一脸严肃地说:“它还没死,有一根枝丫上还有绿芽!”(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读了很多书,包括哲学、宗教和心理方面的经典,把自己的心构筑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第 段由生活中的牵绊到文学作品中的牵绊及老舍的离世,请你分析这一构思有什么作用?(4分)
(5)写作时我们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请你为本文写一个以议论为主的结尾,总结全文并揭示文章的主旨。(50字以内)(6分)
5.(17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青年应该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关键是要读懂蕴含在其中的人民立场。中共一大会议之所以永载史册,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红旗渠精神之所以直击人心,是因为它诠释了共产党人始终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用奋斗创造奇迹的价值追求。当今社会,在娱乐至上的浮躁氛围下,不乏青年人执着于恶趣味,亵渎红色文化,“还原”刘胡兰,丑化邱少云、董存瑞,恶搞《黄河大合唱》,这些无疑会丑化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扭曲国人的红色文化记忆。历史容不得歪曲,那些只以一己私利的人注定会被历史滚滚洪流所淹没。
将奋进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是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最近感动亿万国人的K396次列车乘务值班员赵阳就是最生动的力证。“咱们铁路一直秉承的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是一个女人,也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就是因为穿上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赵阳在洪水断道临时停留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耐心解释安抚旅客情绪,把旅客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及时妥当应急处置,靠专业和勇气赢得旅客认可,靠责任和担当赢得社会尊重。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火热实践中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展现责任担当,我们就一定能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奇迹。
摘自“东方网”(作者崔伟,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红色旅游行业深度规划指导报告》指出,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为582亿元。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包括革命旧址、纪念馆、纪念碑等传统红色景点,以及现代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活动。这些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涵盖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多个方面,见证了我国革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从游客群体来看,红色旅游的主要游客群体逐渐年轻化,90后、00后成为主力军。这些年轻游客对红色历史的关注和热爱日益增强,他们不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革命历史,还希望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教育意义。
从需求来看,除了传统的文物陈列与展示外,游客对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新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也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支持。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宣传推广等,为红色旅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还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同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摘自《中国红色旅游行业深度规划指导报告》
材料三:
近年来,贵州陆续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别是“体验烽火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我的贵州行”主题研学活动,共策划开展研学活动近200场次,吸引8万多人次参与。
贵州的“红飘带”项目,充分利用数字艺术的互动性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环节。如在“血火洗礼”篇章中,观众能够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深入体验从五次反“围剿”到红军突破数道封锁线后“血战湘江”的悲壮历程。在空间叙事上,我们采用零距离的演出形式,加之声光电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演艺的震撼效果,让观众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切身感受红军战士在生死存亡的危轨下、不怕祸、浴血奋战的震撼场景。
如今,贵州以红色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度式,不断推进红色率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遵义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遵义菜、品遵义茶、看遵义山水”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摘自“陕西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B.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因为始终能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C.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新产品提升了游客对红色文化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D.贵州“红飘带”项目将仿真场景和老红军的真实讲述等结合起来,让观众成为历史的“亲历者”。
(2)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
首先,①    ,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青年应该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其次,通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分论点: ②    。
再次,通过③    ,论证了分论点:将奋进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是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最后,总结全文,并且④    。
(3)请你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请简要概括当前红色旅游呈现出哪些特点。(5分)
(4)阅读材料三,结合贵州红色旅游的做法并联系实际,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来传播红色文化?(5分)
6.(16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惟绝编,迨②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解:①司马温公:指司马光。②迨:到,等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不知其旨也 旨:   
②学学半 学:   
③患记问不若人 患:   
④独下帷绝编 绝: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有两处断句,请在相应的位置用“/”标出。(4分)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甲】【乙】两个文段的内容都是关于读书学习的,但两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简要概括。(4分)
三、写作(55分)
7.(55分) 时光如玉,需细细雕刻,慢慢欣赏。用墨香雕刻时光,会让文字在岁月里沉淀成诗行;用脚步雕刻时光,会让旅途在光阴中延伸成向往;用思念雕刻时光,会让深情在晨昏间凝结成琥珀的光;用爱心雕刻时光,会让温暖在流年中谱写成乐章;用奋斗雕刻时光,会让未来在时光里灿烂成梦想……
请以“用_____雕刻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爱国,这一镌刻于心的永恒旋律,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流淌不息的灵感之泉,它既蕴含着杜甫“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春望》)花鸟离情的细腻情感;又回响着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渴望收复失地的临终遗愿;还激荡着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慷慨激昂的悲壮誓言。
(2)古代文人往往追求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这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生活状态和人生选择的真实写照;“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刘禹锡愿意摒弃嘈杂的世俗音乐和繁琐的公务,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在,凸显淡泊名利的心境。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解答】答案:
(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重点字:祭)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重点字:诸)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牍)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12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保尔又问那女子:“您呢,女公民,您也拒绝干活吗?”但是,霎时间他愣住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竟是她。
她好不容易才认出这个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身上穿着又破又旧的短guà,脚上穿着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洗了。只有他那双眼睛,还跟从前一样jiǒng jiǒng有神。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叫花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以前还是她所爱的!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霎 shà  时间
衣衫褴褛 lǚ 
短guà  褂 
jiǒng jiǒng  炯炯  有神
(2)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  冬妮亚  (填人名);  筑路  (什么工作)使保尔如此“衣衫褴褛”,阴冷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染上了  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疾病)。
(3)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保尔曾因《牛虻》一书深受主人公革命精神影响。
B.丽达送给保尔的毛瑟枪是他后来战斗中的主要武器。
C.保尔在骑兵队伍作战时头部重伤,但仍要求返回前线。
D.达雅是保尔的妻子,协助他完成小说创作。
(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的主干提取出来。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霎时间”的“霎”应读“shà”,“衣衫褴褛”的“褛”应读“lǚ”,“短 guà”应写作“短褂”,“jiǒng jiǒng 有神”应写作“炯炯有神”。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同学知道此时站在保尔面前的女子是冬妮亚,她是保尔的初恋,两人因阶级观念差异最终分手。保尔参与筑路的艰苦工作,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因而“衣衫褴褛”。筑路期间的严寒和劳累导致他患上重病伤寒和大叶性肺炎,一度被误认为死亡。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丽达送给保尔的是枪套,而非毛瑟枪;保尔的毛瑟枪是在战斗中缴获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句子主干提取能力。
世事变化得多么快啊!句中的“世事”是主语,“变化”是谓语中心词,“多么快”是补语。本句的主干为:世事变化。
【解答】答案:
(1)shà lǚ 褂 炯炯
(2)冬妮亚 筑路 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3)B
(4)世事变化。
【点评】解答字音字形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13分)光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知友】溯本求源,探寻“朋友”一词的本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甲骨文中的“朋”字形似两串贝(货币)并列悬挂,学者认为它最初指货币单位。后来衍生出“同类组合”之意,指志趣相投或利益一致的人组成的群体。“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一起,表示互助合作的意思。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但大家用起来往往把它们连在一起。如《论语》:“与朋友交。”刘开《问说》:“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一体了。
(2)【辨友】针对下面的案例,班级召开了一次辩论会。正方观点为“小玲要和网友见面”,反方观点为“小玲不要和网友见面”。下面不能证明反方观点的一项是  B 
案例:13岁的小玲在网上聊天时认识了一位网友,她常常和网友聊天讲述自己的生活,两人越聊越投机,小玲对网友也越来越好奇,正巧对方发出邀请,想在周末和她见面。要不要和网友见面呢?小玲陷入了困惑。
A.习惯网上交流,见面会觉得尴尬。
B.见面可以锻炼小梅的实际应变能力。
C.小梅年纪太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够。
D.对方发出邀请的真实目的并不明晰。
(3)【谢友】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邀请了王老师做嘉宾。活动结束后,班长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感谢信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感谢您昨天能来我班参加“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为我们提出一些交友方面的建议。您的建议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友谊,还拓宽了交友视野。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致 敬礼 光明中学九(1)班 2025年5月26日
①感谢信中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应把“增长”改为“增进”。 
②感谢信中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修改: “此致”空两格写,“敬礼”顶格写。 
(4)【交友】古人有许多称谓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请你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填空。
示例:点头之交:指仅见面点头打招呼的交情,形容关系浅薄。
① 君子之交  ;品德高尚者之间的交往,强调纯洁、淡泊、不涉功利。
② 忘年之交  :年龄相差较大但志趣相投的朋友。
【分析】(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
首先,材料先分别阐述了“朋”最初指货币单位,后衍生出“同类组合”之意;“友”在甲骨文中表示互助合作的意思。接着表明尽管“朋”“友”两字原本各有所指,但在实际使用中(如《论语》《问说》等引用)人们往往将它们连在一起,视为一体。所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朋”“友”两字本意不同,“朋”最初指货币单位,后有“同类组合”意,“友”表示互助合作,在实际运用中常被连在一起,不分彼此。
(2)本题考查辩论。
A选项“习惯网上交流,见面会觉得尴尬”,从见面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角度,支持了“小玲不要和网友见面”的反方观点;
C选项“小梅年纪太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够”,考虑到小玲的年龄和安全问题,支持反方观点;
D选项“对方发出邀请的真实目的并不明晰”,指出见面存在潜在风险,支持反方观点;
B选项“见面可以锻炼小梅的实际应变能力”,是在说见面的好处,支持的是正方“小玲要和网友见面”的观点,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段修改。
①语病错误:“增长了友谊”搭配不当,应把“增长”改为“增进”。
②“此致”“敬礼”的格式有误。“此致”空两格写,“敬礼”空行顶格写。
(4)本题考查仿写。
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填空即可。
①在古代称谓中,“君子之交”指品德高尚者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强调纯洁、淡泊,不涉及功利因素,符合题目中“品德高尚者之间的交往,强调纯洁、淡泊、不涉功利”的描述。
②“忘年之交”指的是年龄相差较大但志趣相投的朋友,与题目中“年龄相差较大但志趣相投的朋友”的提示相契合。
【解答】答案:
(1)“朋”原指货币单位,后引申为同类组合;“友”表示互助合作。二字组合后,指志同道合、互为一体的群体。
(2)B
(3)①应把“增长”改为“增进”。
②“此致”空两格写,“敬礼”顶格写。
(4)①君子之交
②忘年之交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55分)
4.(22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牵绊的力量
曾颖
①那个瘦小的老婆婆又颤巍巍地爬到楼顶来了,手里拎着一个矿泉水瓶子,里面装着半瓶水,几乎耗尽了她所有力气。她爬上来时,一脸登顶珠峰般的兴奋。
②一连几天都40度以上,即使早晨,明晃晃的太阳也一脸豪横,不把成都的气温晒上榜一决不罢手的样子。老太太拎着水上来,是有什么在让她牵挂?
③我所在的这座居民楼,住着许多老年人,他们有的种花,有的种菜,有的养小兔,把屋顶利用了起来。有人还曾养过鸡,但因为动静太大,而被投诉取缔了。只要不打鸣不咬人,大家还是能够容忍。于是,我们这座离市中心最近的屋顶,也开出了荷花,长出了冬瓜,一片花红叶绿的田园景象。
④与邻居们到百里以外去运河泥,或接着水管上屋顶不一样,那个瘦小的婆婆,每次拎上来的那一小瓶水,真的有杯水车薪一般的幽默效果。
⑤我最初以为她是拎上来自己喝的,但观察了几次,发现她是来浇一盆花的。
⑥确切地讲,那是一盆已经完全枯萎的茉莉花,花枝已干枯,叶子因为已脱水,像秋天的银杏叶一样金黄。
⑦我打趣地对她说:“你瓶子里装的是观音玉净瓶里的杨枝甘露,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啊?”
⑧老人一脸严肃地说:“它还没死,有一根枝丫上还有绿芽!”
⑨我仔细看,难为老人家,居然能看清在枯枝丛中,确有一小细枝,上面有米粒大小两点绿芽。仔细看,那两片绿芽,并非来自茉莉枯枝,而是发自土里的一棵野草——老人每天早晨,就是为那两星绿芽而来。这让我突然相信,欧 亨利那篇《最后一片叶子》不是胡乱编出来的,这世上确实有人,将自己的生命,与一片树叶联系起来。眼前这位让人担心随时被风吹走的老人,就相信自己与那一星点儿的绿意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一棵小草,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⑩很久以前,看到一部纪录片,讲一个算命人,他是个生计艰难的瘸腿残疾人,在流浪的路上却捡到一位被家人抛弃在羊圈里的聋哑老太太,于是带着她四处流浪,用垃圾桶里的旧衣给她穿暖,每天两顿窝头,还给她洗热水脸,泡白糖水。众人觉得他捡了个累赘,但他却因为这个残破卑微的生命因他的善良和慈悲而存活,而得到了意义感,他那暗淡而没有一丝盼头的生活,也因此被抹上了一丝亮色。
不久前,一位心理医生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最近遇到一个炖不烂、捣不碎、砍不动、扯不开的病例,是个十六岁的男孩,觉得活着没意思。他读了很多书,包括哲学、宗教和心理方面的经典,把自己的心构筑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父母及亲友,均败下阵去,因为无法回答他提出的“‘在历经中考、高考各种考以及其他各种烦躁的挣扎之后,获得如你们这样平庸无聊甚至失败的人生’与‘不受这些苦难,自得其乐地放弃挣扎’哪一条更理性更清醒”。心理医生也不例外,谁没有一个永不满足并且总觉得还不够好的人生啊?
但心理医生毕竟是专业人士,没有直接和他硬刚,而是和他东拉西扯聊了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并从中听出了令他略感愉快的事,是把一只被撞断腿的猫,送到了救助站。那只猫的获救,让他稍觉有一丝丝暖意。医生就建议他收养那只猫,半年后,父母反馈,孩子没那么极端,也不再觉得自己的人生了无意义——至少有一只猫,因他而活着,并让他开始有了幸挂。
早年看《茶馆》,其中有一个情节,破落子弟松二爷,生活潦倒,自己都吃不起饭了,却养了一只漂亮体面的小鸟。他对老友说:“看到这鸟,就舍不得死了!”那时候是当一句纨绔的笑话听的,而如今不能不佩服老舍先生对生活的至深感悟。于是让人更生感慨——他离开那一年,太平湖边如果多一只体面的鸟儿该多好啊。
_____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①段中“一脸登顶珠峰般的兴奋”突出了老婆婆因完成小事而产生的巨大成就感。
B.第⑨段中提到欧 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目的是说明文学作品对老人的影响。
C.“两星”是数量词,极言绿芽之小和数量之少,却成为老人每日坚持的动力,反衬出牵绊的力量。
D.本文选材紧扣主题。如老婆婆浇花、算命人照顾老太太、男孩救助猫等,均围绕“牵绊赋予生命意义”展开。
(2)阅读全文,填写下表,梳理文中不同人物的“牵绊”。
人物行为 牵绊的意义
老婆婆每天拎半瓶水到楼顶 因自己的存在与那一点绿意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欣慰
瘸腿算命人收养聋哑老太太 ① 因自己的善良和慈悲让他人存活而获得生命的意义感 
十六岁男孩救助一只断腿的猫 ② 因猫因自己而活着开始有了牵挂,不再觉得人生无意义 
③ 松二爷养漂亮体面的小鸟  看到鸟就舍不得死,有了活下去的念想
(3)请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老人一脸严肃地说:“它还没死,有一根枝丫上还有绿芽!”(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读了很多书,包括哲学、宗教和心理方面的经典,把自己的心构筑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第 段由生活中的牵绊到文学作品中的牵绊及老舍的离世,请你分析这一构思有什么作用?
(5)写作时我们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请你为本文写一个以议论为主的结尾,总结全文并揭示文章的主旨。(50字以内)
【分析】文章通过老婆婆浇枯花、算命人收养老太太、男孩救助断腿猫及松二爷养鸟等事例,展现生命因彼此牵绊而获得意义与力量,凸显牵挂对人生的重要价值。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CD.正确。
B.有误,第⑨段提到《最后一片叶子》,是用文学经典类比现实中老人与绿芽的牵绊,说明“生命因牵挂而有意义”是普遍存在的人性现象,而非“文学作品对老人的影响”。
故选:B。
(2)本题考查人物行为与牵绊意义的对应概括。
①瘸腿算命人收养聋哑老太太,对应第⑩段“因这个残破卑微的生命因他的善良和慈悲而存活,而得到了意义感”,可概括为“因自己的善良和慈悲让他人存活而获得生命的意义感”;
②十六岁男孩救助断腿猫,对应第 段“至少有一只猫,因他而活着,并让他开始有了牵挂”,可概括为“因猫因自己而活着开始有了牵挂,不再觉得人生无意义”;
③根据表格“看到鸟就舍不得死”可定位第 段松二爷养鸟的情节,故填“松二爷养漂亮体面的小鸟”。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①从人物描写角度:“一脸严肃”是神态描写,体现老人对枯花存活的认真态度;直接引用的语言,强调她对“绿芽”的坚定认知。二者结合,生动展现老人将自身存在与微小生命紧密相连的执着,凸显“牵绊”对其生命的重要性。
②从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将男孩的“心”比作“固若金汤的城池”,“哲学、宗教和心理经典”的阅读使其内心形成严密的认知体系,“固若金汤”形象地写出他因深度思考人生意义而自我封闭、拒绝他人理解的状态,为后文因“猫的牵绊”打破封闭作铺垫。
(4)本题考查构思作用分析。第 段从现实中老婆婆、算命人、男孩的“牵绊”,延伸至文学作品《茶馆》中松二爷与鸟的牵绊,再联想到老舍离世的遗憾,通过“生活—文学—现实”的三层递进:①借文学案例印证“牵绊赋予生命意义”是跨越虚构与现实的普遍规律;②以老舍可能因“缺少牵绊”而离世的假设,反衬“牵绊”对生命的拯救作用;③通过文学大师的悲剧,强化文章主旨的深度,引发读者对“生命需要牵挂”的情感共鸣与哲学思考。
(5)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议论表达。解读此题,需紧扣“牵绊赋予生命意义”这一核心,用议论句收束全文。示例:生命因相互牵绊而充满希望与力量,每一份牵挂都是照亮心灵的星光,让生命在岁月中找到存在的价值与温暖的支撑。
答案:
(1)B
(2)①因自己的善良和慈悲让他人存活而获得生命的意义感;②因猫因自己而活着开始有了牵挂,不再觉得人生无意义;③松二爷养漂亮体面的小鸟
(3)①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一脸严肃”的神态与肯定的话语,体现老人对枯花中绿芽的珍视,突出她对生命牵绊的执着。②运用比喻,将男孩的心比作“固若金汤的城池”,形象写出他因思考人生意义而封闭内心,拒绝他人理解的状态。
(4)通过生活到文学的延伸,既印证“牵绊赋予生命意义”的普遍性,又以老舍离世的遗憾,反衬牵绊对生命的重要性,强化文章主旨的深度与感染力。
(5)生命因彼此牵绊而有温度与意义,每一份牵挂都是心灵的锚点,让我们在尘世中找到存在的重量与前行的力量。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5.(17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青年应该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关键是要读懂蕴含在其中的人民立场。中共一大会议之所以永载史册,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红旗渠精神之所以直击人心,是因为它诠释了共产党人始终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用奋斗创造奇迹的价值追求。当今社会,在娱乐至上的浮躁氛围下,不乏青年人执着于恶趣味,亵渎红色文化,“还原”刘胡兰,丑化邱少云、董存瑞,恶搞《黄河大合唱》,这些无疑会丑化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扭曲国人的红色文化记忆。历史容不得歪曲,那些只以一己私利的人注定会被历史滚滚洪流所淹没。
将奋进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是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最近感动亿万国人的K396次列车乘务值班员赵阳就是最生动的力证。“咱们铁路一直秉承的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是一个女人,也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就是因为穿上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赵阳在洪水断道临时停留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耐心解释安抚旅客情绪,把旅客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及时妥当应急处置,靠专业和勇气赢得旅客认可,靠责任和担当赢得社会尊重。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火热实践中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展现责任担当,我们就一定能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奇迹。
摘自“东方网”(作者崔伟,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红色旅游行业深度规划指导报告》指出,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为582亿元。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包括革命旧址、纪念馆、纪念碑等传统红色景点,以及现代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活动。这些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涵盖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多个方面,见证了我国革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从游客群体来看,红色旅游的主要游客群体逐渐年轻化,90后、00后成为主力军。这些年轻游客对红色历史的关注和热爱日益增强,他们不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革命历史,还希望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教育意义。
从需求来看,除了传统的文物陈列与展示外,游客对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新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也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支持。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宣传推广等,为红色旅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还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同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摘自《中国红色旅游行业深度规划指导报告》
材料三:
近年来,贵州陆续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别是“体验烽火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我的贵州行”主题研学活动,共策划开展研学活动近200场次,吸引8万多人次参与。
贵州的“红飘带”项目,充分利用数字艺术的互动性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环节。如在“血火洗礼”篇章中,观众能够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深入体验从五次反“围剿”到红军突破数道封锁线后“血战湘江”的悲壮历程。在空间叙事上,我们采用零距离的演出形式,加之声光电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演艺的震撼效果,让观众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切身感受红军战士在生死存亡的危轨下、不怕祸、浴血奋战的震撼场景。
如今,贵州以红色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度式,不断推进红色率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遵义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遵义菜、品遵义茶、看遵义山水”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摘自“陕西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B.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因为始终能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C.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新产品提升了游客对红色文化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D.贵州“红飘带”项目将仿真场景和老红军的真实讲述等结合起来,让观众成为历史的“亲历者”。
(2)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首先,① 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青年应该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其次,通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分论点: ②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关键是要读懂蕴含在其中的人民立场  。
再次,通过③ 列举赵阳的事例  ,论证了分论点:将奋进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是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最后,总结全文,并且④ 强调青年应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担当责任,创造时代奇迹  。
(3)请你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请简要概括当前红色旅游呈现出哪些特点。
(4)阅读材料三,结合贵州红色旅游的做法并联系实际,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来传播红色文化?
【分析】三则材料均聚焦红色文化的价值与传播,强调其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材料一呼吁青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材料二、三显示青年成为红色旅游主力,凸显红色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与教育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材料三提到贵州“红飘带”项目通过“数字艺术的互动性特点”“声光电的有机结合”让观众体验历史,未提及“老红军的真实讲述”;
故选:D。
(2)本题考查材料的论证思路。
①材料一开篇点明红色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形态,蕴含丰富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通过阐述其重要性自然引出“青年应从中汲取力量”的核心观点。
②先举中共一大和红旗渠精神的正面案例,说明“为人民谋幸福”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再批判当下青年亵渎红色文化的反面现象,如丑化英雄、恶搞经典,正反对比突出“人民立场”的重要性。
③详细叙述赵阳在洪灾中坚守岗位、安抚旅客的事迹,以基层党员的具体行动为例,证明“责任担当”是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践的关键,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④结尾段落总结“汲取力量”与“实践行动”的逻辑关系,重申青年的使命,呼吁以红色精神为指引接续奋斗,升华论点并提出期望。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市场持续增长: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突破 20 亿人次,市场规模达 582 亿元。资源丰富且具历史价值:涵盖革命旧址、纪念馆等传统景点及现代线路、主题活动,见证革命历程各阶段。游客群体年轻化:90 后、00 后成主力军,注重历史了解与文化体验。产品多元化:红色演艺、文创、研学等新产品提升参与度与体验感。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推动发展,鼓励跨区域合作。
(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以及结合实际提出建议的能力。
创新体验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如 VR、声光电)打造沉浸式场景(如贵州“红飘带”的互动体验),增强代入感。开发红色研学、实景演艺等参与性项目,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推动融合发展:结合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打造“红色+生态”“红色+乡村”等模式(如贵州“红+绿”“红+乡”),拓展产业链。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如红色主题纪念品、特色美食),促进文化与经济联动。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红色旅游线路,鼓励跨地区资源共享(如贵州策划 200 余场研学活动)。聚焦青年群体需求:设计符合年轻人兴趣的产品(如短视频打卡、红色剧本杀),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如抖音、小红书)。挖掘文化内涵与故事:深度讲述革命人物与事件(如遵义的红色历史),通过真实案例传递精神价值,避免形式化。
答案:
(1)D
(2)①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②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关键是要读懂蕴含在其中的人民立场③列举赵阳的事例(举例论证)④强调青年应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担当责任,创造时代奇迹
(3)市场持续增长、资源丰富且具历史价值、游客群体年轻化、产品多元化政策支持力度大。
(4)开发红色研学、实景演艺等参与性项目,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如红色主题纪念品、特色美食),促进文化与经济联动。
【点评】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首先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逐一完成。
6.(16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惟绝编,迨②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解:①司马温公:指司马光。②迨:到,等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②学学半 学: 同“敩”,教导 
③患记问不若人 患: 担心 
④独下帷绝编 绝: 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有两处断句,请在相应的位置用“/”标出。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甲】【乙】两个文段的内容都是关于读书学习的,但两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简要概括。
【分析】译文:
甲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应答问难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得的收获就多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担心自己记诵诗书、应答问难的能力不如别人。患:担心。
④句意: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绝编”指孔子读书,用功太勤,把编联简册的牛皮绳子都弄断了多次,这里“绝”是断的意思。绝: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断句: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①重点词语: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句意: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②重点词语:或,有时。寝,睡觉。咏,吟咏。句意: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4)本题考查文本的阅读理解。
甲文:甲文开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引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最后得出“教学相长也”的结论,还引用《兑命》“学学半”来佐证这一观点。甲文侧重论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
乙文:乙文讲述了司马光幼时读书的故事,他担心自己记诵诗书、应答问难的能力不如别人,在众人背诵完去游玩休息时,他独自苦读,直到能背诵才停止,还提到“书不可不成诵”,以及在不同时间吟咏思考文章能有所得。乙文侧重强调读书要勤奋刻苦、多背诵,并且要善于思考。
答案:
(1)①味美 ②同“敩”,教导 ③担心 ④断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①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②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4)甲文侧重论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乙文侧重强调读书要勤奋刻苦、多背诵,并且要善于思考。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意思可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三、写作(55分)
7.(55分) 时光如玉,需细细雕刻,慢慢欣赏。用墨香雕刻时光,会让文字在岁月里沉淀成诗行;用脚步雕刻时光,会让旅途在光阴中延伸成向往;用思念雕刻时光,会让深情在晨昏间凝结成琥珀的光;用爱心雕刻时光,会让温暖在流年中谱写成乐章;用奋斗雕刻时光,会让未来在时光里灿烂成梦想……
请以“用_____雕刻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用_____雕刻时光”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全横线内容,确定雕刻时光的方式。可从材料提示的“墨香”“脚步”“思念”“爱心”“奋斗”等词中选取,也可自行补充,如“梦想”“坚持”“乐观”等。立意上,要突出所选方式对时光的积极影响,如让时光更有意义、更精彩,或能收获成长、温暖等。
选材构思:若写“用奋斗雕刻时光”,可选取自己为中考努力拼搏的经历,如早起背书、熬夜刷题、参加课外辅导等,展现奋斗的过程,以及通过奋斗取得进步,让时光变得充实而有价值。若写“用爱心雕刻时光”,可写自己参加志愿者活动,如去养老院照顾老人、在社区做环保宣传等,通过帮助他人收获温暖与快乐,让时光充满爱。若写“用阅读雕刻时光”,可描述自己沉浸在书中的时光,如读经典名著感受文化魅力、读科普书籍探索未知世界,阅读让时光变得富有内涵。
【解答】例文:
用坚持雕刻时光
时光如潺潺溪流,悄无声息地流淌,它看似柔弱,却有着改变一切的力量。而坚持,便是那把雕刻时光的刻刀,能将平凡的日子雕琢成熠熠生辉的艺术品。
小时候,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央求父母给我报了绘画班。起初,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我拿着画笔,在洁白的画纸上肆意挥洒,描绘着心中五彩斑斓的梦想。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绘画不再只是简单的涂鸦,它需要掌握各种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布局等。每一次的练习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战斗,我常常因为画不好而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就在我满心沮丧的时候,老师走了过来。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拿起我的画,仔细地端详着,然后温和地说:“你看,这里线条再流畅一些,比例再调整一下,就会好很多。绘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坚持。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画出满意的作品。”老师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黑暗的角落。我重新拿起画笔,按照老师的建议,一点一点地修改着。
后来,学校举办绘画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在准备比赛的日子里,我更加刻苦地练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品。最终,我的作品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奖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的意义。
时光在坚持中悄然流逝,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我用坚持雕刻时光,让那些曾经看似艰难的日子,都变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坚持这把刻刀,雕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点评】文章紧扣“用坚持雕刻时光”主题,以学绘画经历展开。先写初学绘画的喜爱,再述遇到困难想放弃,经老师鼓励后坚持,最终获奖。情节完整,能体现坚持对雕刻时光的作用。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通过自身事例有力论证观点,感染力较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