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练】必修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练】必修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资源简介

必修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2025·黑龙江吉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辽朝是一个行国与城国兼具的国家。东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汉制,上京、中京则是汉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五京的制度设计体现出( )
A.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全面 B.摒弃传统的治理模式
C.边疆与中原一体化发展 D.契汉杂糅的统治特色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的兴起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辽代五京体制在各地采取适应本地区的体制,体现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也体现了契汉杂糅的统治特色,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因俗而治,而非儒家思想影响,且“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上京、中京则是汉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说明尚未摒弃传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因俗而治,而非边疆与中原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福建·模拟预测)蒙古部族重大事务多以忽里台,即大聚会的形式来决定。据《事林广记》记载:至元二年二月,“诸王共议条画内一款”;至元七年“诸王共议定圣旨条画内一款”。这体现出元朝( )
A.中央对地方的管控逐步削弱 B.官僚体系实现了规范化运作
C.蒙古旧制影响国家治理决策 D.决策机制以分权制衡为核心
【答案】C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诸王共议条画内一款”并结合所学可知,忽里台大会是蒙古传统议事制度,用于重大决策,元朝建立后仍保留这一旧制,说明蒙古旧制对国家治理决策的影响持续存在,C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管控削弱”不符合史实,元朝通过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官僚体系规范化运作”强调制度化行政,而“诸王共议”属于蒙古传统议事方式,非规范化官僚体系,排除B项;分权制衡是近代西方政治特征,忽里台是传统集体商议制度,不体现分权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5·河南·模拟预测)元成宗时期,设置中政院,集中管理涉及皇后的相关事宜。皇后掌权后对中政院多施以偏袒,如成宗皇后卜鲁罕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资源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甚至操控朝政。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行省体制受到冲击 B.男尊女卑局面得到扭转
C.皇后权力失去制约 D.内廷机构沦为权力工具
【答案】D
【知识点】一省制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政院作为内廷机构,本应在皇权框架下规范后宫事务,但皇后通过掌控其人事任免与资源分配,将其转化为私人政治平台,冲击了制度的初衷,沦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政院属于内廷机构,与地方行政体系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皇后干政属于特例,未曾改变元朝社会男女地位不公平的局面,排除B项;皇后权力膨胀多处于皇权交替时期,且其权力多来源于皇帝,也面临着宗室、官僚集团等的一定限制,“失去制约”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5·安徽·模拟预测)西夏政权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购买名儒翻译的各种书籍,并于人庆三年(1146年)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庙祭祀。此举( )
A.加剧了政权之间人才争夺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D.恢复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知识点】西夏的建立与统治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夏。根据材料可知,西夏政权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用重金购买名儒翻译的各种书籍,并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各州、郡建庙祭祀,这些做法有利于加强华夏认同,也从文化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政权之间人才争夺的信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是指将社会各阶层优秀分子纳入统治阶层,题干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恢复”的说法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
5.(24-25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朝廷实行三省制并开始建立中央监察机构。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央仅保留尚书省为宰辅机构,其中尚书令担任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实行了路、府(州)、县三级制,并设立了行尚书省作为派出机构。金朝的制度建设体现了( )
A.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B.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宋金之间维持和平友好局面 D.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
【答案】A
【知识点】金朝的建立、“猛安谋克”制、金朝的鼎盛与灭亡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金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从实行三省制到仅保留尚书省,在地方行政上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并设立行尚书省作为派出机构,这些制度建设体现出金朝通过对中原制度的吸收、整合与创新,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A项正确;金朝制度调整的核心是强化皇权(如尚书省集权),而非削弱皇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金是否维持和平友好局面,排除C项;金朝的制度改革虽融合了汉制,但未改变其以女真为核心的民族统治原则,材料中也无相关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5·江苏·模拟预测)元朝在统一之初即着手在大运河沿线设置驿站。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徐州至扬州水马站,两各分置,夏月水潦,使臣劳苦”,丞相桑哥建议“徙马站附并水站一处安置,驰驿者白日马行,夜则经由水路”。忽必烈批准了这一建议。元政府的做法旨在( )
A.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基层教化
C.建立全国交通网络 D.深化边疆治理
【答案】A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古文大意及反映的现象:①徐州到扬州之间设有水马驿站,分为两种设置。夏季雨水泛滥,道路积水严重,负责传递信息的驿马和使者十分辛苦,反映原来水马站分置,夏季道路积水,使臣劳苦。②将马站与水站合并至一处设置,传递公文的驿使白天骑马行进,夜晚则改走水路,反映当时白天走陆路,夜晚走水路。这种调整使驿道安排更加合理,可以有效避免因道路积水等问题导致的不便,有利于提高驿站传递信息的效率,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双向通道,从而强化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大运河沿线驿站的设置和调整,强调驿站系统的优化有利于信息传递等,与基层教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大运河沿线驿站的调整,体现了对部分驿站的优化,但仅由材料看不出建立全国交通网络的整体规划和意图,排除C项;材料围绕改善大运河沿线驿站的设置展开,没有涉及边疆地区, 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5·安徽·三模)每年四月,元朝数万官员随皇室迁往上都,九月返回大都。这条巡幸路线设置24处行宫(驿站)。上都的宫帐群采用可拆卸结构,保留蒙古包居住传统;大都宫殿则采用琉璃瓦顶。元朝的两都巡幸反映出( )
A.对草原贵族特权的维护 B.皇权统治稳定性的削弱
C.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D.“天朝上国”思想盛行
【答案】C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上都的宫帐群可拆卸宫帐,保留蒙古包居住传统,即“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大都的宫殿采用中原建筑技术(琉璃瓦顶),象征农耕文明的定居特性,反映元朝两都的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两都巡幸制度中的建筑式样区别,与“对草原贵族特权的维护”无关,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通过两都巡幸,强化了中央对草原和内地的控制,皇权统治稳定性得到加强,而非削弱,排除B项;“天朝上国”思想是指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国,建立的一个藩属体系,D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5·云南·模拟预测)《金史》记载,海陵王完颜亮意欲伐宋,其嫡母徒单氏表示反对,曾劝谏说:“国家世居上京,既徙中都,又自中都至汴,今又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宦官梁珫劝完颜亮伐宋时也说“议者言珫与宋通谋,劝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国”。这说明当时金朝(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视为中原正统王朝
C.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D.猛安谋克制日益腐化
【答案】B
【知识点】金朝的建立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根据“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徒单氏和梁珫提到的“中国”,指金朝统治的中原地区,金朝作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在迁都中都(北京)、汴梁(开封)后,逐渐接受中原文化,以 “中国” 自居,视宋为 “南蛮”,体现了其自视为中原正统王朝,B项正确;金朝统治集团内部对伐宋一事的不同态度不能说明外戚、宦官大权在握、“交替专权”,排除A项;仅此一个争论不足以得出“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女真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日益腐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5·河南·模拟预测)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幽、蓟等州“以汉制待汉人”。会同三年(940年)四月,耶律德光到南京(燕京),“入自拱辰门,御元和殿,行入阁礼。壬子,御便殿,宴晋及诸国使。壬戌,御昭庆殿,宴南京群臣”。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B.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
C.契丹政权摒弃草原习俗 D.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南北面官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40年的中国。材料反映了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并按中原(封建制)传统进行政治活动。这促进了契丹族封建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辽朝自身的制度建设,不涉及其与宋的对峙,排除A项;“摒弃草原习俗”与史实不符,材料制度保留了自身的习俗,属于二元制的结构,排除C项;材料强调契丹首领采取中原制度治理汉人,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关,且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近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5·安徽合肥·模拟预测)元朝大儒吴澄感叹:“自古一统之世,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这反映元朝( )
A.中央与地方关系较松散 B.不同地区文化割裂严重
C.社会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D.各民族间交往交流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在车轨、文字、风俗等方面并未强求一致,而是“器用各有宜”“文字各有制”“国土各有俗”,这充分体现出元代在社会治理上尊重不同地区、民族的特点,因俗而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的加强,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尊重差异,并非不同地区文化割裂严重,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说明治理方式,未提及各民族间交往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11.(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元初,云南地区众多民族的部族酋长被任命为行省制下的各级官员,云南行省长官“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在各地建儒学、庙学,让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子弟入学读书,开始对其进行儒学教育。之后,“吏治文化,侔于中州”。这反映出元代( )
A.实现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 B.边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
C.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D.注重吏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初期,云南行省长官在当地建儒学、庙学,进行儒学教育,使当地“吏治文化,侔于中州”,这说明云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B项正确;仅从材料中“吏治文化,侔于中州”不能得出边疆和内地实现了一体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云南地区众多民族的部族酋长被任命为行省制下的各级官员,且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当地发展,但体现不出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云南地区推行儒学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未突出注重吏治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的信息, 排除D项。故选B项。
12.(24-25高三下·山西·阶段练习)下面为金朝中都宫城复原简图。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城市的建造技术较为先进
C.民族政权封建化转型的深化 D.宫城兼具政治和经济功能
【答案】C
【知识点】金朝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朝宫城出现以“仁”命名的宫殿、有省部衙署以及宗庙等,这反映出金朝在思度与思想文化,以推动其政权的建设和发展,即封建化转型不断深化,C项正确;金朝是当时实现部分统一的民族政权之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金朝宫城建设的具体建造技术,无法得出其“先进”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宫城图未涉及经济功能的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5·江苏·二模)黄仁宇在评价中国某场改革时说:“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由此可知,这场改革( )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激活了民间市场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推行了赋役征银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金融管制来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和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将更多的经济权力收归中央政府,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最终并未完全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如市易法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秩序,但实际上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限制了民间商业的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市场的活力,排除B项;赋役征银是明朝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5·福建莆田·三模)《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辽朝)称萧氏丈夫祖先为黄帝后裔。西夏自创文字却以“圣文”自称;金朝不仅尊孔子为帝,更以“中国”自称,这些政权还都推行科举、设立国子监。这些做法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 )
A.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努力 B.争取中原王朝认可的明确诉求
C.构建正统法理的政治文化策略 D.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积极尝试
【答案】C
【知识点】西夏的建立与统治、金朝的鼎盛与灭亡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并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称自己是黄帝后裔,西夏以“圣文”自称,金朝以“中国”自称并尊孔子为帝,还推行科举、设立国子监等,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措施都是少数民族王朝在从不同方面构建自身政权的正统法理,他们通过与华夏文明的核心元素建立联系,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从而在政治和文化上获得更多的合法性和权威性,C项正确;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这并非主要目的,其更多的是为了从文化和历史根源上寻找正统地位,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并非单纯地争取中原王朝的认可,此时它们与中原王朝多为并立状态,其一系列做法是为了自身政权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统性,以更好地统治和发展,而不是求得中原王朝的认可,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些做法虽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但这是客观结果而非主要目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5.(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元朝科举前后十六科,共录取进士139人,其中蒙古人三百余人,曾经埋首汉文经籍、投身考场的蒙古子弟则数以万计。元朝还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 )
A.政权封建化水平较大提升 B.对科举制的推崇
C.蒙汉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 D.反对蒙古的汉化
【答案】A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科举上录取不少蒙古人,且加封孔子、屈原等人,这些举措反映其学习中原文化和传统统治模式,提升政权封建化水平,A项正确;科举在元朝实施规模有限,录取人数远少于前代,且常因蒙古贵族反对而中断,无法体现对科举制的真正推崇,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民族压迫政策导致蒙汉矛盾尖锐,材料中的文化措施不能直接促进蒙汉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排除C项;材料举措有利于蒙古的汉化,“反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元初,南方文人多以幽州、蓟北、燕山等名称来指称大都,他们笔下的大都是一个草创不久的新城,充满着浓厚的游牧文化色彩。至元十六年 (1279年)以后,帝都、神京、京华成为他们指称大都的主流,所谓“维昔之燕,城南废郛;维今之燕,天下大都”。这反映出( )
A.南方经济实力较强 B.华夏一体观念形成
C.政治认同感在上升 D.城市营建制度完善
【答案】C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他们笔下的大都是一个草创不久的新城,充满着浓厚的游牧文化色彩”可知,元初南方文人用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名称来称呼大都,且认为其充满游牧文化色彩,这反映出当时南方文人对元朝大都以及元朝统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和不认同感。根据材料“维昔之燕,城南废郛;维今之燕,天下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元十六年以后,南方文人开始用“帝都”等词汇来称呼大都,这些词汇体现了对大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认可,以及对元朝统治的接受,反映出南方文人政治认同感的上升,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南方文人对大都称呼的变化,体现的是政治认同感,没有涉及南方经济实力的体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夏一体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并非元朝时期才形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只是提到了南方文人对大都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城市营建制度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城市营建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对比以下两则史料:材料甲 :唐太宗“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材料乙 :元朝将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反映的民族观念本质差异在于( )
A.文化包容性与政治等级性 B.“华夷一体”理念与“族群分化”政策
C.军事征服与怀柔羁縻 D.宗教传播与世俗权力
【答案】B
【知识点】回纥与突厥、四等人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元朝(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认为认为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情感无异,主张以德服人而非猜忌,强调“德泽洽则四夷如一家”。而元朝四等人制强化族群等级,这是“华夷一体”与“族群分化”的对立,B项正确;文化包容性主要侧重于文化方面的接纳和融合,但材料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上的等级划分,排除A项;唐太宗侧重于从思想认识层面来对待少数民族,而非强调通过军事征服手段来解决民族问题。元朝不是通过安抚、笼络的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而是通过等级划分来强化民族差异和统治秩序,排除C项;唐太宗是从民族平等的角度出发,看待不同民族。元朝是基于政治、经济等现实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5·安徽合肥·模拟预测)孟速思(畏兀儿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显赫贵族,世代尊荣。下图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示意图,它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民族分布发生改变 D.等级观念不断弱化
【答案】B
【知识点】四等人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逐渐多样化,与其他民族如蒙古族、汉族等有了婚配关系,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B项正确;封建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和发展,图中所示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与元朝整体封建化进程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孟速思家族婚配对象的族类变化,没有涉及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民族分布发生改变的结论,排除C项;图中没有提供关于等级观念变化的直接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5·江西南昌·二模)辽朝于地方置五京道,“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建立起道、府、州、县等科层化中央集权管辖模式,“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人民皆入版籍,贡赋悉输内帑”。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内聚性不断增强 B.统一多民族政权得到了巩固
C.摒弃了传统治理模式 D.边疆与中原地区一体化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南北面官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人民皆入版籍,贡赋悉输内帑”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在地方推行中原化的行政制度(道、府、州、县),将各族人民纳入户籍和赋税体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不同民族对辽政权的认同和融合,体现了民族内聚性的增强,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政权巩固”表述不准确,辽朝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摒弃传统治理模式”说法错误,辽朝保留北面官等契丹旧制,实行“因俗而治”,排除C项;“边疆与中原一体化”范围过大,辽朝的措施更多是内部整合,而非全域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5·四川自贡·三模)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志》,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据此,元政府此举旨在( )
A.强化蒙古历史传承与延续性 B.强化对地方民众管制
C.彰显统治的合法性与统一性 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编纂《大元大一统志》广泛吸收前代地理文献,整合南北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志资料,意在通过继承前朝文化传统和疆域整合,凸显元朝对中原及全国的统一治理,从而强化其政权正统性与疆域统一的政治宣示,C项正确;材料未突出蒙古历史的传承,排除A项;地方志编纂主要服务于文化整合与政治象征,而非直接加强地方管制,排除B项;缓和民族矛盾并非编纂地理志的核心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5·河北秦皇岛·一模)《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文把党项称作“番”,用“圣”“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尊孔子为文宣帝,翻译《孝经》《论语》,并以正统自居,自称“中国”。这些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进程 B.意在加强文化认同以维护政权稳定
C.密切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旨在追述华夷共祖以传播中原文化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的兴起、西夏的建立与统治、金朝的建立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通过称祖先是炎黄后裔、以正统自居等,意在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赢得汉族士人和百姓的认可,从而维护自身统治稳定,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效法中原制度的内容,如官制、法律等封建制度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方面举措,未涉及少数民族与内地在经济贸易往来、技术交流等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契丹攀附黄帝旨在自证正统而非强调华夷共祖,金朝自称“中国”亦为争夺正统地位,并非传播中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5·江西·模拟预测)元朝行省一改前制: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区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等等。元朝的这一政策旨在( )
A.强化行省内部的文化认同 B.加强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
C.重构地缘要素以强干弱枝 D.奠定后世地方体制的基础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元朝行省制强调犬牙交错的建省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划分行省,使敌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进而强化中央集权,因此,元朝对行省制度的调整旨在重构地缘要素以强干弱枝,C项正确;元朝对原有地域进行重组,这是对原有文化认同的打破,不利于强化行省内部的文化认同,排除A项;行省划分的调整既涉及边远地区,也涉及中原地区,加强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不是材料中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元朝调整行省划分是为强化自身统治的需要,为后世地方体制奠定基础是行省制度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5·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蒙古统治者在征服金统治区后,将许多有功的汉人世家视为“国人”,如河北藁城董氏—于国家有大功劳,非他汉人比,即赐以弓矢,仍命董氏之族,悉弛其禁”。这说明蒙古统治者( )
A.注重培育政治认同 B.放弃“四等人制”
C.采用汉法治理国家 D.推动蒙古族汉化
【答案】A
【知识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对外征战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中国。蒙古统治者在征服金朝统治区后,需要巩固统治,而将许多有功的汉人世家视为“国人”,这可以扩大金朝统治区汉人的认同感,从而扩大统治基础,A项正确;蒙古统治者只是对个别汉人世家予以优待,并没有放弃“四等人制”,排除B项;优待一部分有功汉人不等于“采用汉法治理国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蒙古族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不能得出推动蒙古族汉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5·湖南·三模)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拉拢了汉族士绅,以致到辽朝灭亡前夕,北宋进取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出现宋太宗北伐时“箪食壶浆迎王师”的现象。由此可知,该制度( )
A.完成了契丹族的封建化 B.消除了境内的民族矛盾
C.开创了边疆治理新模式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
【答案】D
【知识点】南北面官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面官制淡化了辽的民族矛盾,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朝境内汉族对政权的态度的变化,而不是契丹族的封建化,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虽然淡化了民族矛盾,但“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实行于燕云内地,不是边疆,且南北面官制也不是国家治理的新模式,其早在秦汉多民族国家形成时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5.(2025·江西·三模)史载,北魏孝文帝曾说:“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耶律阿保机曾下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完颜阿骨打屡次敕令安抚归附的百姓,并规定“罪无轻重,咸与矜免”。这些言行是基于( )
A.儒家文化的影响 B.巩固政权的需要
C.华夏认同的强化 D.军事扩张的策略
【答案】B
【知识点】金朝的建立、契丹族的兴起、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魏、辽朝、金朝(中国)。材料中三者均为非汉族统治者,其言行核心在于通过接受中原文化、调整统治策略,化解民族矛盾,确立政权在中原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完颜阿骨打的言行无法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华夏认同的强化,排除A、C两项;材料中言行与军事扩张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5·天津·二模)“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C.扩大游牧文明的影响 D.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的兴起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一年之中都要从事……”“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捺钵”本是辽的民俗传统,但捺钵时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都要接受辽帝召见,因此“四时捺钵”作为政治中心,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各部族对辽政权的认同,B项正确;“四时捺钵”体制以契丹族的狩猎文化为基础,传承了契丹族尚武精神,但辽朝推行“四时捺钵”体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笼络控制北方各民族从而强化其统治,排除A项;“四时捺钵”是辽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政治制度,随季节变换地点的行营是辽朝处理政务的政治中心,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游牧文明统治区域“范围”的变化,排除C项;“四时捺钵”每年定期举行,皇帝都会召集北方少数民族酋长,可以起到监督地方的作用,但“四时捺钵”体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强化统治、增强其他民族对辽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27.(2025·江西新余·一模)下表是不同时期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摘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元朝虞集《道园学古录》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元朝程矩夫(注:南宋降臣)《雪楼集》卷10《论行省》 “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据纵横,无敢谁何。……宜罢诸处行省,立宣抚司”
中国近现代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版)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的制度。”
A.行省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 B.元朝行省制的作用无法论定
C.虞集和程矩夫为当朝人其评价基本一致 D.个人主观因素和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虞集作为元朝官员,对行省制持正面评价,程矩夫作为南宋降臣,对元朝制度持有更为谨慎和批评的态度,而钱穆作为近现代学者,则从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角度对行省制进行了评价,从材料中的三个评价来看,他们确实受到了评价者个人主观因素和时代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在行政上仍然受到中书省的监督和指导,排除A项;材料中三人的评价,虽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都能对行省制的作用进行一定程度论述,排除B项;虞集和程矩夫虽然都是元朝人,但他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虞集认为行省制有助于国家管理,而程矩夫则认为行省制存在权力过大、权威过重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5·陕西咸阳·三模)“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体现了元代( )
A.对边疆因俗而治、管理比较松散 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程度提高
C.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 D.大大削弱了对边疆地区控制力度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咸不逮元”“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等信息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原唐朝羁縻州府如岭北、辽阳等地纷纷纳入所在行省,并推行与内地一样的赋役制等,体现出元代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程度提高,B项正确;对边疆因俗而治与“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协调,排除C项;据所学,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加强而非削弱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5·安徽·一模)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征收固定赋税,并设立驿站等。这表明,元朝政府(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管理 B.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 D.突破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宣政院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虽然实行了因俗而治的“土官”,但是通过设立其他机构并强化在户籍、赋税等方面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直接管理”,这是对传统羁縻政策的突破,D项正确;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实现与内地的一体化是在清代,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提及了赋税,还包括驿站等信息,选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5·河南·二模)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元朝的这一做法( )
A.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有效消除了民族间隔阂 D.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元朝在边疆因俗施政并加强控制,迁移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边疆实行行省制,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通过“北人南徙、南人北徙”打破地域隔阂,促进民族交融,同时“因俗而治”减少文化冲突,强化国家认同,这些措施推动了多民族共同体的巩固,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皇权集中,而材料侧重边疆治理与民族整合,如封王、屯田是巩固边疆而非直接强化皇权,排除A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民族歧视政策加剧矛盾,隔阂并未消除,排除C项;屯田和移民虽促进边疆开发,但元代边疆经济整体仍落后于中原,“快速发展”缺乏史实支撑,且材料未强调经济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
31.(2025·广西贺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太祖即位后“虽有君臣之称,而无尊卑之别,乐则同享,财则同用”。金太宗私用国库财务过度,被诸勃极烈数以“违誓约之罪”,“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金熙宗即位后,下诏废除勃极烈会议,仿照唐宋中央官制,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宗室共治色彩明显减弱。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时期,进一步改革官制,撤销中书、门下二省,仅保留尚书省,在皇帝领导下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经过整顿,金朝各级机构“职有定位,员有常数,纪纲明,庶务举,终金之世不敢变焉”。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材料二 关于建国前女真的社会生活,宋人有这样的描述:“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金初,宋使前往会宁府时,沿途所见景象是:“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
——摘编自《三朝北盟汇编》
材料三 从金太宗末年起,开始将女真猛安谋克大批迁往长城以南汉地。金熙宗从南宋手中重新夺回河南、陕西后,又将大批猛安谋克迁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陇之北俱有之”。海陵王正隆年间,为了加强对女真贵族的控制,“不问疏近,并徙之南”,除了少数安置在长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迁入中原汉地。
——摘编自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朝建立前后的显著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动变革”和“被动适应”的角度,分析女真政治经济变化的动因。
【答案】(1)变化:由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转变;农耕技术逐步优化;民族分布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文化交流借鉴的深化。
(2)动因:政治上,金朝统治者旨在摆脱部落民主传统对皇权的掣肘,瓦解女真贵族共治传统,主动选择汉制以巩固皇权;尽管改革是主动推动,但深层动因是统治中原农耕区的现实压力,部落制无法管理复杂农耕社会,隐含被动适应治理需求的逻辑。
经济上,中原农耕的生产方式较为先进,金初女真主动吸收汉地农业技术,体现因地制宜的主动调适;同时,由于维持统治需要依赖农业税收、生存需求和环境压力,金朝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农耕经济。
【知识点】金朝的建立、金朝的鼎盛与灭亡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金朝中国。变化:据材料一“金熙宗即位后,下诏废除勃极烈会议,仿照唐宋中央官制,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宗室共治色彩明显减弱”可知,由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转变;据材料二“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可知,农耕技术逐步优化;据材料三“金熙宗从南宋手中重新夺回河南、陕西后,又将大批猛安谋克迁入中原屯田”可知,民族分布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据材料“除了少数安置在长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迁入中原汉地”可知,文化交流借鉴的深化。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金朝中国。动因:据材料一“金太宗私用国库财务过度,被诸勃极烈数以‘违誓约之罪’,‘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金熙宗即位后,下诏废除勃极烈会议”可知,政治上,金朝统治者旨在摆脱部落民主传统对皇权的掣肘,瓦解女真贵族共治传统,主动选择汉制以巩固皇权;据材料三“从金太宗末年起,开始将女真猛安谋克大批迁往长城以南汉地。金熙宗从南宋手中重新夺回河南、陕西后,又将大批猛安谋克迁入中原屯田”可知,尽管改革是主动推动,但深层动因是统治中原农耕区的现实压力,部落制无法管理复杂农耕社会,隐含被动适应治理需求的逻辑;据材料二“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可知,经济上,中原农耕的生产方式较为先进,金初女真主动吸收汉地农业技术,体现因地制宜的主动调适;据材料三“为了加强对女真贵族的控制,‘不问疏近,并徙之南’,除了少数安置在长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迁入中原汉地”可知,同时,由于维持统治需要依赖农业税收、生存需求和环境压力,金朝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农耕经济。
32.(2025·山西晋中·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宋金时期诸政权并立对峙,两宋士人“独尊宋统”,将“华夷有别”的原则不自觉地植入到历史书写的各个环节,成书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将“夷狄”塑造成不通礼义、毫无信义的敌对形象。
元朝建立之后,“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开始将辽、金与唐、宋等传统中原王朝同等对待。大德元年(1297年),燕山文士修端对“独尊宋统”论进行了驳斥,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皆为正统。随着一批辽、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员后代步入元朝政坛,辽、宋、金三朝皆为正统的观点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至正三年(1343年)辽、宋、金三史总裁官脱脱作出决断,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元正统史观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宋到元正统史观转变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元朝实现大一统,疆域辽阔,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区域内取得一定的统治成就;汉族士人在元朝政治中的参与,促进了观念的转变;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华夷观念有所松动。
(2)历史意义: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史学观念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为后世研究辽、宋、金历史提供了更客观的视角。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契丹族的兴起、金朝的建立、程朱理学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宋到元(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元朝建立之后,‘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开始将辽、金与唐、宋等传统中原王朝同等对待”“随着一批辽、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员后代步入元朝政坛,辽、宋、金三朝皆为正统的观点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所学知识,可从元朝多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统治成就、汉族士人观念转变、理学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如元朝实现大一统,疆域辽阔,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区域内取得一定的统治成就;汉族士人在元朝政治中的参与,促进了观念的转变;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华夷观念有所松动。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宋到元(中国)。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元朝建立之后,‘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开始将辽、金与唐、宋等传统中原王朝同等对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根据材料“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史学观念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为后世研究辽、宋、金历史提供了更客观的视角。
33.(24-25高三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管理广袤疆土,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行省制度。但除中书省直辖区外,行省只有10个。行省的划分采取了犬牙交错的方式,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行省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也可以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长官及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由蒙古、色目人担任的,“地方分权之弊,可由种族控制之利来弥补。”中央还在江南和陕西设立行御史台,对行省进行监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元朝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等
(1)据材料概括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并说明该制度创立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在地方设置10个行省;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辖区;行省权力集中,拥有军政大权;北方少数民族担任主要官职;设专门机构进行监察。
背景:元朝疆域辽阔;中原王朝制度影响;地方民族矛盾尖锐;边疆地区贵族势力的存在。
(2)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基础;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点即可)
【知识点】行省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内容:根据材料“除中书省直辖区外,行省只有10个”可知,在地方设置10个行省;根据材料“行省的划分采取了犬牙交错的方式,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可知,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辖区;根据材料“行省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集中,拥有军政大权;根据材料“行省长官及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由蒙古、色目人担任的”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担任主要官职;根据材料“中央还在江南和陕西设立行御史台,对行省进行监察”可知,设专门机构进行监察。
背景:根据材料“为管理广袤疆土”可知,元朝疆域辽阔;根据材料“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行省制度”可知,中原王朝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也可以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可知,地方民族矛盾尖锐和边疆地区贵族势力的存在。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可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地方行政制度创新及促进边疆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34.(2025·湖南岳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元两个王朝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期。图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图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比较图1和图2,概括指出唐帝国和元帝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不同点:
①治理模式不同:唐代为多重型;元代为多元型
②治理结构差异:唐代:采用“羁縻府州”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二元结构;元代:推行行省制,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央集权体系。
③中央与地方关系:唐代:中央对边疆实行间接统治,联系松散。元代:边疆与内地行政一体化,实行直接统治,联系紧密。
原因:
①统治需求:唐朝继承隋制,以中原为核心,需保持边疆稳定;元朝实现全国大一统,需快速整合辽、金等多元区域,行省制适应广袤疆域的直接治理。
②统治者民族属性:唐朝为汉族政权,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依赖文化认同;元代作为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统治者缺乏传统中原治理经验,故以制度化手段强化控制。
③民族政策:唐代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元朝为巩固统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知识点】回纥与突厥、吐蕃与“唐蕃会盟”、行省制、宣政院
【详解】本题是对比、背景题。时空是:唐、元(中国)。不同点:①根据材料“图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理模式不同:唐代为多重型;根据材料“图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为多元型。②根据材料“由异族集团构成的羁縻府州,唐在这里实施宗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理结构差异:唐代:采用“羁縻府州”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二元结构;根据材料“岭北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推行行省制,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央集权体系。③根据材料“未进入唐势力范围的异民族集团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与地方关系:唐代:中央对边疆实行间接统治,联系松散。根据材料“岭北行省、宣政院和中书省直建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边疆与内地行政一体化,实行直接统治,联系紧密。原因: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统治需求而言:唐朝继承隋制,以中原为核心,需保持边疆稳定而元朝实现全国大一统,需快速整合辽、金等多元区域,行省制适应广袤疆域的直接治理。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统治者民族属性:唐朝为汉族政权,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依赖文化认同而元代作为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统治者缺乏传统中原治理经验,故以制度化手段强化控制。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民族政策角度而言唐代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元朝为巩固统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等。
35.(2025·新疆·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大体形成了三晋、齐、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区,地理范围大约包括秦长城以南、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秦汉以后,各区域文化融合为汉文化,先民继续开疆拓土,实行民族交汇,形成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又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终于奠定了今日近一千万平方千米的广大领土,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阔大的天地。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先秦时期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的奠基时期
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起源呈现出多源化特征。考古发掘证明,无论黄河、长江、珠江、辽河等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术流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所以,先秦时期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的奠基时期。
示例二论题:元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
阐述: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时期分裂割据和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就为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和对吐蕃、台湾、西域等边疆地区的管辖,不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对后世中国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统治者不仅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中原地区,还积极吸纳汉族及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的精髓,鼓励文艺创作,使得元曲、书画等空前繁荣。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也使元朝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态、行省制
【详解】本题属于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大体形成了三晋、齐、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区,地理范围大约包括秦长城以南、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可拟定论题:先秦时期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的奠基时期。结合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文化融合等方面予以阐述,如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来看,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起源呈现出多源化特征。考古发掘证明,无论黄河、长江、珠江、辽河等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文化融合角度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术流派。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最后,总结概括即可,如先秦时期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的奠基时期。或者根据材料“秦汉以后,各区域文化融合为汉文化,先民继续开疆拓土,实行民族交汇,形成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又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终于奠定了今日近一千万平方千米的广大领土,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阔大的天地”,可拟定论题:元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结合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可从元朝时期政治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等方面论述此时期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表现,如政治和民族方面: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时期分裂割据和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这就为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和对吐蕃、台湾、西域等边疆地区的管辖,不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对后世中国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方面:元朝统治者不仅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中原地区,还积极吸纳汉族及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的精髓,鼓励文艺创作,使得元曲、书画等空前繁荣。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也使元朝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等等。最后,总结概括即可。
36.(2025·湖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遍帝国的秩序建构需要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单纯的激情只会带来破坏,单纯的理性则无行动能力。故而,激情可提供运作的动力,理性则将激情整合为秩序,引导其方向。中原帝国历经多年的吏治统治之后,军事贵族已消灭殆尽,激情也已被驯化消磨。每逢其衰朽之际,都必须有新激情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原有的理性已经不足以驯化此激情,否则当初也不至于衰朽,它需要新的理性要素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西域(或说大中亚)的异种文明。两种新的要素与中原原有的各种要素相融合,才能够催生出新的秩序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东亚大陆的体系演化也达到新的高度。
——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材料观点(任一或整体),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是中国古代帝国秩序构建的重要动力。
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况。激情是短期的刺激性事件,而理性是对刺激性事件的吸收与消化,两者的结合推动中国古代帝国秩序的构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同样彰显了激情与理性共同作用于帝国秩序构建的重要性。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成吉思汗的征服行动,无疑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然而,在建立元朝后,忽必烈等统治者却采取了一系列理性的治国措施,如推行汉法、设立中书省和行省制度等。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和文化交流。在元朝的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汉族的儒家文化、蒙古族的草原化文化、西域的伊斯兰文化以及来自南亚的佛教文化等,在元朝的广袤土地上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朝文化。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大中国”的姿态创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新的辉煌。
综上所述,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是中国古代帝国秩序构建的重要动力。这一观点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为我们当前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面对新的社会挑战和机遇时,我们应该既保持激情与活力,又注重理性和秩序的建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的持续进步。
【知识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对外征战、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普遍帝国的秩序建构需要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单纯的激情只会带来破坏,单纯的理性则无行动能力。”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是中国古代帝国秩序构建的重要动力。关于阐释可从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成吉思汗的征服行动(激情)、忽必烈的治国措施(理性)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激情与理性对于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以及帝国秩序构建的重要性这个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2025·黑龙江吉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辽朝是一个行国与城国兼具的国家。东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汉制,上京、中京则是汉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五京的制度设计体现出( )
A.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全面 B.摒弃传统的治理模式
C.边疆与中原一体化发展 D.契汉杂糅的统治特色
2.(2025·福建·模拟预测)蒙古部族重大事务多以忽里台,即大聚会的形式来决定。据《事林广记》记载:至元二年二月,“诸王共议条画内一款”;至元七年“诸王共议定圣旨条画内一款”。这体现出元朝( )
A.中央对地方的管控逐步削弱 B.官僚体系实现了规范化运作
C.蒙古旧制影响国家治理决策 D.决策机制以分权制衡为核心
3.(2025·河南·模拟预测)元成宗时期,设置中政院,集中管理涉及皇后的相关事宜。皇后掌权后对中政院多施以偏袒,如成宗皇后卜鲁罕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资源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甚至操控朝政。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行省体制受到冲击 B.男尊女卑局面得到扭转
C.皇后权力失去制约 D.内廷机构沦为权力工具
4.(2025·安徽·模拟预测)西夏政权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购买名儒翻译的各种书籍,并于人庆三年(1146年)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庙祭祀。此举( )
A.加剧了政权之间人才争夺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D.恢复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24-25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朝廷实行三省制并开始建立中央监察机构。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央仅保留尚书省为宰辅机构,其中尚书令担任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实行了路、府(州)、县三级制,并设立了行尚书省作为派出机构。金朝的制度建设体现了( )
A.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B.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宋金之间维持和平友好局面 D.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
6.(2025·江苏·模拟预测)元朝在统一之初即着手在大运河沿线设置驿站。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徐州至扬州水马站,两各分置,夏月水潦,使臣劳苦”,丞相桑哥建议“徙马站附并水站一处安置,驰驿者白日马行,夜则经由水路”。忽必烈批准了这一建议。元政府的做法旨在( )
A.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基层教化
C.建立全国交通网络 D.深化边疆治理
7.(2025·安徽·三模)每年四月,元朝数万官员随皇室迁往上都,九月返回大都。这条巡幸路线设置24处行宫(驿站)。上都的宫帐群采用可拆卸结构,保留蒙古包居住传统;大都宫殿则采用琉璃瓦顶。元朝的两都巡幸反映出( )
A.对草原贵族特权的维护 B.皇权统治稳定性的削弱
C.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D.“天朝上国”思想盛行
8.(2025·云南·模拟预测)《金史》记载,海陵王完颜亮意欲伐宋,其嫡母徒单氏表示反对,曾劝谏说:“国家世居上京,既徙中都,又自中都至汴,今又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宦官梁珫劝完颜亮伐宋时也说“议者言珫与宋通谋,劝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国”。这说明当时金朝(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视为中原正统王朝
C.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D.猛安谋克制日益腐化
9.(2025·河南·模拟预测)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幽、蓟等州“以汉制待汉人”。会同三年(940年)四月,耶律德光到南京(燕京),“入自拱辰门,御元和殿,行入阁礼。壬子,御便殿,宴晋及诸国使。壬戌,御昭庆殿,宴南京群臣”。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B.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
C.契丹政权摒弃草原习俗 D.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0.(2025·安徽合肥·模拟预测)元朝大儒吴澄感叹:“自古一统之世,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这反映元朝( )
A.中央与地方关系较松散 B.不同地区文化割裂严重
C.社会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D.各民族间交往交流频繁
11.(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元初,云南地区众多民族的部族酋长被任命为行省制下的各级官员,云南行省长官“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在各地建儒学、庙学,让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子弟入学读书,开始对其进行儒学教育。之后,“吏治文化,侔于中州”。这反映出元代( )
A.实现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 B.边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
C.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D.注重吏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12.(24-25高三下·山西·阶段练习)下面为金朝中都宫城复原简图。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城市的建造技术较为先进
C.民族政权封建化转型的深化 D.宫城兼具政治和经济功能
13.(2025·江苏·二模)黄仁宇在评价中国某场改革时说:“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由此可知,这场改革( )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激活了民间市场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推行了赋役征银
14.(2025·福建莆田·三模)《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辽朝)称萧氏丈夫祖先为黄帝后裔。西夏自创文字却以“圣文”自称;金朝不仅尊孔子为帝,更以“中国”自称,这些政权还都推行科举、设立国子监。这些做法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 )
A.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努力 B.争取中原王朝认可的明确诉求
C.构建正统法理的政治文化策略 D.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积极尝试
15.(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元朝科举前后十六科,共录取进士139人,其中蒙古人三百余人,曾经埋首汉文经籍、投身考场的蒙古子弟则数以万计。元朝还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 )
A.政权封建化水平较大提升 B.对科举制的推崇
C.蒙汉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 D.反对蒙古的汉化
16.(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元初,南方文人多以幽州、蓟北、燕山等名称来指称大都,他们笔下的大都是一个草创不久的新城,充满着浓厚的游牧文化色彩。至元十六年 (1279年)以后,帝都、神京、京华成为他们指称大都的主流,所谓“维昔之燕,城南废郛;维今之燕,天下大都”。这反映出( )
A.南方经济实力较强 B.华夏一体观念形成
C.政治认同感在上升 D.城市营建制度完善
17.(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对比以下两则史料:材料甲 :唐太宗“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材料乙 :元朝将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反映的民族观念本质差异在于( )
A.文化包容性与政治等级性 B.“华夷一体”理念与“族群分化”政策
C.军事征服与怀柔羁縻 D.宗教传播与世俗权力
18.(2025·安徽合肥·模拟预测)孟速思(畏兀儿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显赫贵族,世代尊荣。下图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示意图,它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民族分布发生改变 D.等级观念不断弱化
19.(2025·江西南昌·二模)辽朝于地方置五京道,“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建立起道、府、州、县等科层化中央集权管辖模式,“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人民皆入版籍,贡赋悉输内帑”。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内聚性不断增强 B.统一多民族政权得到了巩固
C.摒弃了传统治理模式 D.边疆与中原地区一体化发展
20.(2025·四川自贡·三模)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志》,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据此,元政府此举旨在( )
A.强化蒙古历史传承与延续性 B.强化对地方民众管制
C.彰显统治的合法性与统一性 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
21.(2025·河北秦皇岛·一模)《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文把党项称作“番”,用“圣”“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尊孔子为文宣帝,翻译《孝经》《论语》,并以正统自居,自称“中国”。这些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进程 B.意在加强文化认同以维护政权稳定
C.密切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旨在追述华夷共祖以传播中原文化
22.(2025·江西·模拟预测)元朝行省一改前制: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区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等等。元朝的这一政策旨在( )
A.强化行省内部的文化认同 B.加强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
C.重构地缘要素以强干弱枝 D.奠定后世地方体制的基础
23.(2025·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蒙古统治者在征服金统治区后,将许多有功的汉人世家视为“国人”,如河北藁城董氏—于国家有大功劳,非他汉人比,即赐以弓矢,仍命董氏之族,悉弛其禁”。这说明蒙古统治者( )
A.注重培育政治认同 B.放弃“四等人制”
C.采用汉法治理国家 D.推动蒙古族汉化
24.(2025·湖南·三模)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拉拢了汉族士绅,以致到辽朝灭亡前夕,北宋进取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出现宋太宗北伐时“箪食壶浆迎王师”的现象。由此可知,该制度( )
A.完成了契丹族的封建化 B.消除了境内的民族矛盾
C.开创了边疆治理新模式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
25.(2025·江西·三模)史载,北魏孝文帝曾说:“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耶律阿保机曾下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完颜阿骨打屡次敕令安抚归附的百姓,并规定“罪无轻重,咸与矜免”。这些言行是基于( )
A.儒家文化的影响 B.巩固政权的需要
C.华夏认同的强化 D.军事扩张的策略
26.(2025·天津·二模)“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C.扩大游牧文明的影响 D.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27.(2025·江西新余·一模)下表是不同时期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摘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元朝虞集《道园学古录》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元朝程矩夫(注:南宋降臣)《雪楼集》卷10《论行省》 “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据纵横,无敢谁何。……宜罢诸处行省,立宣抚司”
中国近现代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版)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的制度。”
A.行省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 B.元朝行省制的作用无法论定
C.虞集和程矩夫为当朝人其评价基本一致 D.个人主观因素和时代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28.(2025·陕西咸阳·三模)“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体现了元代( )
A.对边疆因俗而治、管理比较松散 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程度提高
C.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 D.大大削弱了对边疆地区控制力度
29.(2025·安徽·一模)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征收固定赋税,并设立驿站等。这表明,元朝政府(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管理 B.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 D.突破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30.(2025·河南·二模)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元朝的这一做法( )
A.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有效消除了民族间隔阂 D.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材料题
31.(2025·广西贺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太祖即位后“虽有君臣之称,而无尊卑之别,乐则同享,财则同用”。金太宗私用国库财务过度,被诸勃极烈数以“违誓约之罪”,“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金熙宗即位后,下诏废除勃极烈会议,仿照唐宋中央官制,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宗室共治色彩明显减弱。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时期,进一步改革官制,撤销中书、门下二省,仅保留尚书省,在皇帝领导下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经过整顿,金朝各级机构“职有定位,员有常数,纪纲明,庶务举,终金之世不敢变焉”。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材料二 关于建国前女真的社会生活,宋人有这样的描述:“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金初,宋使前往会宁府时,沿途所见景象是:“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
——摘编自《三朝北盟汇编》
材料三 从金太宗末年起,开始将女真猛安谋克大批迁往长城以南汉地。金熙宗从南宋手中重新夺回河南、陕西后,又将大批猛安谋克迁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陇之北俱有之”。海陵王正隆年间,为了加强对女真贵族的控制,“不问疏近,并徙之南”,除了少数安置在长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迁入中原汉地。
——摘编自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朝建立前后的显著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动变革”和“被动适应”的角度,分析女真政治经济变化的动因。
32.(2025·山西晋中·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宋金时期诸政权并立对峙,两宋士人“独尊宋统”,将“华夷有别”的原则不自觉地植入到历史书写的各个环节,成书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将“夷狄”塑造成不通礼义、毫无信义的敌对形象。
元朝建立之后,“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开始将辽、金与唐、宋等传统中原王朝同等对待。大德元年(1297年),燕山文士修端对“独尊宋统”论进行了驳斥,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皆为正统。随着一批辽、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员后代步入元朝政坛,辽、宋、金三朝皆为正统的观点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至正三年(1343年)辽、宋、金三史总裁官脱脱作出决断,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元正统史观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宋到元正统史观转变的历史意义。
33.(24-25高三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管理广袤疆土,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行省制度。但除中书省直辖区外,行省只有10个。行省的划分采取了犬牙交错的方式,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行省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也可以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长官及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由蒙古、色目人担任的,“地方分权之弊,可由种族控制之利来弥补。”中央还在江南和陕西设立行御史台,对行省进行监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元朝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等
(1)据材料概括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并说明该制度创立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
34.(2025·湖南岳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元两个王朝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期。图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图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比较图1和图2,概括指出唐帝国和元帝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5.(2025·新疆·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大体形成了三晋、齐、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区,地理范围大约包括秦长城以南、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秦汉以后,各区域文化融合为汉文化,先民继续开疆拓土,实行民族交汇,形成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又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终于奠定了今日近一千万平方千米的广大领土,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阔大的天地。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6.(2025·湖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遍帝国的秩序建构需要激情与理性的共同作用。单纯的激情只会带来破坏,单纯的理性则无行动能力。故而,激情可提供运作的动力,理性则将激情整合为秩序,引导其方向。中原帝国历经多年的吏治统治之后,军事贵族已消灭殆尽,激情也已被驯化消磨。每逢其衰朽之际,都必须有新激情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原有的理性已经不足以驯化此激情,否则当初也不至于衰朽,它需要新的理性要素的注入,这在历史上经常来源于西域(或说大中亚)的异种文明。两种新的要素与中原原有的各种要素相融合,才能够催生出新的秩序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东亚大陆的体系演化也达到新的高度。
——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材料观点(任一或整体),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