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2025·湖北襄阳·模拟预测)1371—1643年,暹罗先后共114次遣使入访中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平均每2.4年向明朝进贡一次,远超“三年一贡”的朝廷定例。从1664年到1766年,阿瑜陀耶王朝共向清王朝朝贡16次,平均6.38年一次,远没有达到“三年一贡”的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A.航海技术的退步 B.国力的不断下降C.对外政策的调整 D.边疆危机的出现2.(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表为中国商船赴日本长崎贸易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时间 1684年 1685年 1688年数量 20艘 85艘 193艘注:1684—1722年,年均逾70多艘,远超过明末十多年间的年平均数A.朝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B.局势变化使海禁政策有所松动C.东南倭患问题彻底解决 D.中国获得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3.(2025·四川·模拟预测)明初洪武年间,政府多次颁布禁令。洪武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年,“禁番使毋得以麻铁出境,仍命揭榜海上,使咸知之”;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导致这类禁令政策出现的原因是( )A.防范不安势力侵扰 B.海外贸易利润微薄C.国内物资供应紧张 D.抑制民间商业发展4.(24-25高三下·云南·阶段练习)唐朝民间乳业饮食大受欢迎,孙思邈曾说:“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指有胆量谋略),肌体润泽。”然而,明初名医徐大椿则认为:“牛乳乃塞外之物,中原水土不宜。”朱元璋也在《御制大诰》中明确将饮奶习俗视为“胡风”,规定“士庶不得僭用酪浆。”这种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发生逆转 B.传统医学观念改变饮食风尚C.政治因素影响社会习俗 D.中原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异变5.(2025·河南·模拟预测)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朱元璋陆续封24个儿子为亲王。诸亲王岁禄万石,王府置相、傅等属官,护卫甲士少者有3000余人,多者有19000人,隶籍兵部。公侯大臣见到亲王皆需伏拜。诸王时或奉诏征伐,节制诸将。据此可推知,这一做法( )A.缓和了文武官员的对立 B.减轻了边防的财政压力C.埋下了政局变动的隐患 D.复兴了传统的宗法制度6.(2025·云南·模拟预测)明朝万历以前,内阁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过吏部;万历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报请皇帝同意后进入内阁。这一变化( )A.凸显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B.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C.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革新7.(2025·河北·模拟预测)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如未经内阁票拟,则被称为“中旨”“手敕”“内批”;如诸司奏启的批答不经内阁票拟,则被说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间,阁臣蒋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来所未尝有者。传闻远近,孰不惊疑”。这说明明朝( )A.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B.中枢运行系统逐步稳定C.内阁票拟权日益被侵夺 D.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8.(2025·安徽·三模)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闽粤海商转为合法经营,迅速开辟了前往日本、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等国航线。由此可推知,这些举动( )A.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B.引发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C.削弱十三行的垄断地位 D.扩展了海上丝路辐射范围9.(2025·湖南永州·二模)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强化皇权正统观念 D.清朝承袭明朝政治制度10.(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明确了土司承袭的审批权在吏部,而土司的承袭状况均须地方官员结状作保。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求省级官员及时掌握土司动态并上报。这些规定的实行( )A.增强了朝廷的统治权威 B.开启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彰显了改土归流政策的效果11.(2025·广东深圳·模拟预测)1567年隆庆帝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闽粤海商转为合法经营,迅速开辟了日本、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等航线。这( )A.促进了商业资本的集聚 B.开辟了海外贸易航线C.削弱十三行的垄断地位 D.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12.(2025·重庆·二模)以下是关于明朝援朝战争(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 )人物 看法董其昌(1555—1636年) 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谷应泰(1620—1690年) 杨镐(援朝将领)冒功之举,罔上行私,损威失重张廷玉(1672—1755年) 糜饷数百万,中朝(明朝)与朝鲜迄无胜算明朝统治存在隐患 B.交战双方实力悬殊C.宗藩体系名存实亡 D.明朝军费拖垮财政13.(2025·辽宁丹东·二模)随着蒙古使臣朝贡次数与使臣人数的增多,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明廷允许使臣在朝贡途中与沿途百姓进行贸易,“将紧要使臣带领来京,其余众人具留大同安歇,给予口粮,有货物交易者,听其就彼交易”。这一做法( )A.推动了走私贸易的发展 B.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C.改变了朝贡贸易的性质 D.扩大了朝贡贸易受众范围14.(2025·河北张家口·三模)跟随郑和远航的随从人员马欢和费信、巩珍等人,回国后分别写下《瀛涯胜览》《星槎(舟船)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明人还依据郑和下西洋的路径,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15.(2025·云南·模拟预测)明朝以正统与景泰时期为界,前期君臣之间虽时有冲突,但总体较少,后期君臣围绕皇室财用、皇室礼仪、国家权力分配模式发生的冲突此起彼伏,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觉醒 B.官僚党争愈演愈烈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君臣伦理 D.政治运转出现变化16.(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图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两张画像。现存的皇帝画像中,唯有朱元璋有两类面貌截然不同的画像,一为端庄之圆脸俊像,一为怪异之长脸丑像。有学者认为,圆脸俊像,是明初宫廷画师美化朱元璋、美化大明王朝的作品,一般用于太庙、奉先殿的供奉、祭祀。长脸丑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比较复杂:最初是对朱元璋低微身世进行的神话、装饰,而后又掺杂了对朱元璋称帝后恩威莫测、多疑嗜杀性格的刻画。据此可知( )A.圆脸俊像因是官方所绘更接近朱元璋真实相貌B.考证这两张画像孰真孰伪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C.两张画像都蕴含着人们认识朱元璋的文化符号D.两张画像均是与朱元璋真实相貌无关的写意画17.(2025·河南·模拟预测)明英宗年幼即位,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立“每日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其余政务则以内阁票拟和内监代为批红的方式决策,并渐成定制。此举(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了内阁的行政权C.调整了中枢决策机制 D.削弱了皇权独尊地位18.(2025·湖北·三模)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穆宗即位后,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频发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材料说明( )A.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 B.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C.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 D.政府为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19.(2025·安徽·模拟预测)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如未经内阁票拟,则被称为“中旨”“手敕”“内批”;如诸司奏启的批答不经内阁票拟,则被说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间,阁臣蒋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来所未尝有者。传闻远近,孰不惊疑”。这说明明朝( )A.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B.中枢运行机制逐渐成熟C.内阁票拟权日益被侵夺 D.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20.(2025·湖南长沙·二模)元朝以“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方式编纂辽、金、宋三史;明朝修史,强调“承天命,继华夏”。这反映出元明( )A.史学观念影响修史体例 B.民族观念影响历史叙事C.民族交融呈现历史演进 D.大一统观念的根本差异21.(2025·河北·模拟预测)明洪武、永乐时期,对东北的鞑靼、女真诸部族采取招降、羁縻政策,建立都司、羁縻卫所,对其头目进行封官,允许他们进京朝贡,与明政府进行货物交换。这些举措( )A.说明武力征服策略已经被取代 B.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C.保障了朝贡贸易体系的稳定性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联系22.(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明朝内阁辅臣在票拟之前,与部院、封疆大吏频繁商榷成为当时朝廷中枢决策运行中的惯例常态,而往来商榷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公事化”的私函(见表)。万历朝内阁首辅私函统计表(部分)姓名 张居正 张四维 申时行 王锡爵 王家屏 沈一贯 李廷机 叶向高 合计数量(封) 889 679 1873 1493 393 43 326 386 6082公事私函这一方式反映了( )正常行政程序的破坏 B.中枢理政的互动协商C.内阁决策效率的提升 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23.(24-25高三下·宁夏陕西·阶段练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赐爪哇国书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报王知之……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禄位,福及子孙。”由此可见,洪武帝意在( )A.促使明朝历法通行世界 B.贯彻推行朝贡外交体制C.确立明朝国际合法地位 D.维系两国友好外交关系24.(2025·河北邯郸·模拟预测)如图为明朝中后期中枢政治形成的金字塔结构。据此可知( )A.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B.行政中枢机构职责分明C.内阁大臣的权力受到削弱 D.司礼监掌握了决策权力25.(2025·河南开封·三模)明宣德六年,朝廷因太湖匪患令南直隶巡抚周忱兼管周边州县军务;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巡抚因抗倭被赐旗牌,可依军法斩将,其他地区巡抚亦渐获练兵守土之权。这表明,明代( )A.地方行政体系效率低下催生巡抚集权 B.中央通过分权改革削弱地方军事力量C.边疆的危机推动中枢权力向基层转移 D.中央集权体制下应对危机的弹性调适26.(2025·广东汕头·二模)明嘉靖年间,江苏昆山士子归有光沿大运河赴京参加会试,途中“过兴济(今河北沧州),行五六里,以冰阻,先后来者皆聚,几及千艘,半天下之士在此”。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与文化重心分离 B.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大C.京杭大运河逐渐湮废 D.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27.(2025·广东佛山·二模)明代选任镇戍武官,最初由兵部基于“资”“荐”“俸”“地”等要素推举将领人选。“土木之变”后,主要举荐人从廷臣变为疆臣,边军的统领从勋贵转移到边镇战将。据此可知明朝( )A.地方治理失序 B.中央集权面临严重挑战C.边境形势严峻 D.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28.(2025·福建泉州·模拟预测)唐宋以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为“天下之中”,北京被视为“夷狄之域”;自元明以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逐渐成型。这一变化( )A.推动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B.适应边疆拓展需要C.缘于交通运输格局改变 D.转移战略缓冲地带29.(2025·西藏拉萨·二模)《明史·职官志》中提到:“自永乐以来,内阁学士多兼领六部事。其初,内阁仅备顾问,而无专任。至正统间,内阁权重,渐夺六部之权。凡昭令,赦宥,封拜、赏赐,征讨,皆出内阁票拟。然后呈御前裁决。”这一变化表明( )A.丞相制度得以重新建立 B.六部权力尽失形同虚设C.内阁权力得到一定加强 D.中央集权的进一参加强30.(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大明官制》所载的1482个府州县中,带“冲”字的政区有486个。“冲”即要冲之地,带“冲”字政区的地域分布与驿路分布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见图)。这种政区划分( )A.适应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需要 B.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C.便于朝廷对地方进行针对性管理 D.意在建立全国的驿路交通网二、材料题31.(24-25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朝政,他的同年挚友滕宗谅遭到了挪用公务接待费的弹劾。宋朝的公务接待费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负责任的边州军政首长都会挪用这笔公款。滕宗谅挪用公款,的确违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赏士兵,笼络军心,无一钱入于私囊。滕宗谅被审查之后,范仲淹极力为他辩护,而这种辩护也成了反对派攻击范仲淹朋党的口实之一。最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新政流产。——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根据材料,就“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提出你的观点(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32.(2025·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明会典》以六部官制为纲,以事则为目,分述明代开国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间各行政机构的建置沿革及所掌职事。以下政策摘自《大明会典》:材料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娟、丝锦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凡夷人贡船到岸,未曾报官盘验,先行接买番货,及为夷人收买违禁货物者,俱发边卫充军。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票号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替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1)概括材料所述政策的主要内容。(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与上述政策直接相关的举措,并简析其影响。33.(2025·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 我国古代宦官制度从秦至清经历三起三落。最初宦官承担宫中杂役,地位低贱,但因近侍君王可施加影响。秦汉时成正式组织,东汉后全用阉人,且参政范围逐渐扩大。东汉中期起,幼主临朝致外戚专权,皇帝依靠宦官夺回政权,宦官进而形成专权局面。隋唐时宦官势力复苏,玄宗后宦官掌兵权,干政专权无忌,至朱温入朝才清除其势力。北宋时宦官势力又起,引发诸多问题。明代宦官自永乐时重用,有“二十四衙门”,还掌握特务机构,权势极大。清王朝改革宦官机构,宦官失去独立的行政职能,未形成专权局面。历史上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专权最严重,且随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走向顶峰,其危害渐深。——摘编整理自刘惠敏《宦官在我国古代专制政体中的影响》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宦官通过统领神策军禁军兵权,直接威胁皇权。自唐穆宗至昭宗,八帝中有七帝为宦官所立。唐文宗欲诛宦官,反遭软禁,慨叹“受制于家奴”。宋代则严格限制宦官权力,规定“内臣(宦官)不得领兵、预政”,宦官童贯虽掌兵权二十年,然其权势始终依附于皇权,未成独立势力。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红,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明中后期形成“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的共治格局。但显赫如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其生死仍系于皇帝一念。万历年间,宦官田义因处理机要文书获皇帝信任,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执掌奏章批红、特务监察等权,史载其“虽权倾朝野,然生死荣辱皆系于帝心”。——摘编整理自闫月岭《中国古代宦官探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宦官能够专权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异同。34.(2025·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以后,“只知尊君,而不知礼臣”,一味强调尊君和大臣对皇帝的义务,而皇帝对大臣的礼待却不复存在。明代沿用金代的廷杖制度,明代廷杖只针对臣下。《明史·刑法志三》称:“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公卿之辱,此前未有。正如明朝人于慎行在《榖山笔麈》中说的那样:“三代以下待臣之礼,至胜国(元朝)极轻,本朝因之,未能复古”,“本朝承胜国之后,上下之分太严”。明朝皇权的膨胀,延续了元朝的情况,以上也是常说的君主集权更加强化的重要现象。——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处理君臣关系的特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明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或措施,并简析其影响。35.(24-25高三下·河北邯郸·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即文莱,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即大葛兰,明史误为两国,在印度西海岸)、西洋琐里、琐里(即西洋琐里,明史误为两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境内)、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在印度西南马尔代夫群岛)、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与卜剌哇、木骨都束,皆在今非洲东北岸索马里境内)、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摘自《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名称,并说明其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中某一特点形成的原因。36.(2025·江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主要是秦汉以来人口的发展,表现为相当明显的周期波动性。下表为人口史学家们估计的中国古代人口数。朝代 时期 数量(人) 朝代 时期 数量(人)西汉 汉初 1500-1800万 唐代 安史之乱前夕 7500万武帝初年 3600万 北宋 初年 不到4000万平帝 6000万 后期 可达1亿东汉 初年 2500万 南宋与金 政权并存时期 已超1.1亿后期 6000万 元代 初期 6000万三国 初年 1500万 明代 初期 不少于6000万唐代 初年 3000万 后期 至少1.6亿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动性发展,在世界人口史中极为典型突出。有人认为,世界其他地区人口的发展同样也有波动周期。然而,“波动”虽然依稀可寻,“周期”规律却无从探求。看来只有中国独具条件孕育完备的人口周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涛《人口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动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孕育完备人口周期的条件。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2025·湖北襄阳·模拟预测)1371—1643年,暹罗先后共114次遣使入访中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平均每2.4年向明朝进贡一次,远超“三年一贡”的朝廷定例。从1664年到1766年,阿瑜陀耶王朝共向清王朝朝贡16次,平均6.38年一次,远没有达到“三年一贡”的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A.航海技术的退步 B.国力的不断下降C.对外政策的调整 D.边疆危机的出现【答案】C【知识点】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明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等对外政策调整,影响了暹罗朝贡频率,C项正确;题干中暹罗朝贡频率变化和航海技术无关联,材料未涉及航海技术相关内容,排除A项;清朝前期国力强盛,题干时间主要是清初,不能体现国力不断下降,排除B项;暹罗是外国,不是清朝边疆问题,不存在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2.(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表为中国商船赴日本长崎贸易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时间 1684年 1685年 1688年数量 20艘 85艘 193艘注:1684—1722年,年均逾70多艘,远超过明末十多年间的年平均数A.朝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B.局势变化使海禁政策有所松动C.东南倭患问题彻底解决 D.中国获得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答案】B【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4至1688年的中国、日本。根据材料可知,1684年后,中国商船赴长崎贸易的船只数量呈现猛增趋势,并在此后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并于次年设置台湾府,可知局势变化促使海禁政策有所松动,B项正确;材料中中国商船赴日本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范畴,排除A项;明朝末年,东南沿海的倭患已得到解决,排除C项;“中国获得太平洋贸易主导权”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2025·四川·模拟预测)明初洪武年间,政府多次颁布禁令。洪武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年,“禁番使毋得以麻铁出境,仍命揭榜海上,使咸知之”;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导致这类禁令政策出现的原因是( )A.防范不安势力侵扰 B.海外贸易利润微薄C.国内物资供应紧张 D.抑制民间商业发展【答案】A【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洪武年间(中国)。据题干“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番使毋得以麻铁出境”等禁令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逃亡海上,与倭寇勾结侵扰沿海,明政府为巩固政权、防范内外势力联合威胁,实施海禁以切断其物资来源和联系渠道,A项正确;海外贸易在当时往往利润丰厚,而非微薄,且政府禁令并非基于贸易利润的考虑,排除B项;物资供应紧张虽可能影响出口限制,但全面海禁的核心目的是政治安全而非单纯物资管控,排除C项;抑制民间商业发展是海禁政策的客观结果,但题干中禁令的军事防御意图更为直接,排除D项。故选A项。4.(24-25高三下·云南·阶段练习)唐朝民间乳业饮食大受欢迎,孙思邈曾说:“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指有胆量谋略),肌体润泽。”然而,明初名医徐大椿则认为:“牛乳乃塞外之物,中原水土不宜。”朱元璋也在《御制大诰》中明确将饮奶习俗视为“胡风”,规定“士庶不得僭用酪浆。”这种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发生逆转 B.传统医学观念改变饮食风尚C.政治因素影响社会习俗 D.中原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异变【答案】C【知识点】明朝与蒙古【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中将饮奶定义为“胡风”,禁止士庶饮用酪浆,此举旨在通过否定元代蒙古文化遗留,重建汉文化正统性,强化明朝政权合法性,体现了政治因素对社会习俗的有力影响,C项正确;明初对饮奶习俗的限制只是在文化习俗方面的一种表现,并不能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发生了逆转,排除A项;传统医学观念确实对饮食风尚有一定影响,但根源为政治干预,排除B项;无证据表明乳业衰退与经济转型直接相关,明代农业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5.(2025·河南·模拟预测)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朱元璋陆续封24个儿子为亲王。诸亲王岁禄万石,王府置相、傅等属官,护卫甲士少者有3000余人,多者有19000人,隶籍兵部。公侯大臣见到亲王皆需伏拜。诸王时或奉诏征伐,节制诸将。据此可推知,这一做法( )A.缓和了文武官员的对立 B.减轻了边防的财政压力C.埋下了政局变动的隐患 D.复兴了传统的宗法制度【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藩王手握重兵,且“诸王时或奉诏征伐,节制诸将”,这些措施导致藩王实力强大,成为后来明成祖武力推翻建文帝统治的重要前提,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藩王手握重兵,与缓和文武官员的独立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诸亲王岁禄万石,王府置相、傅等属官”会加剧边防的财政压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朱元璋陆续封24个儿子为亲王,并未突出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对传统的宗法制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C项。6.(2025·云南·模拟预测)明朝万历以前,内阁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过吏部;万历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报请皇帝同意后进入内阁。这一变化( )A.凸显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B.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C.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革新【答案】B【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威望素著的大臣,相较于皇帝个人直接任命(“特简”),有更多部门参与考量,综合更多人的意见和对大臣威望等方面的考察,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B项正确;明朝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不存在民主政治,“廷推”虽然有多个部门参与推举,但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本质上还是为皇权服务,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内阁阁臣选任方式的变化,与监察制度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而题干说的是内阁阁臣选任,属于中央内部官员选任的变化,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央集权制度革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2025·河北·模拟预测)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如未经内阁票拟,则被称为“中旨”“手敕”“内批”;如诸司奏启的批答不经内阁票拟,则被说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间,阁臣蒋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来所未尝有者。传闻远近,孰不惊疑”。这说明明朝( )A.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B.中枢运行系统逐步稳定C.内阁票拟权日益被侵夺 D.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答案】B【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和诸司奏启的批答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序要求,即需要经过内阁票拟,否则会被视为不符合正常程序,这体现了明朝的中枢运行系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模式,B项正确;内阁在明朝始终不是法定决策机构,虽然内阁有票拟权,但它的权力是基于皇帝的授权,材料只是强调诏令和奏启正常情况下需要内阁票拟,不能就此得出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未经内阁票拟的情况被看作不正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内阁票拟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内阁票拟权被侵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司礼监相关内容,没有信息显示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8.(2025·安徽·三模)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闽粤海商转为合法经营,迅速开辟了前往日本、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等国航线。由此可推知,这些举动( )A.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B.引发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C.削弱十三行的垄断地位 D.扩展了海上丝路辐射范围【答案】A【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相关史实可知,“隆庆开关”通过合法化贸易、扩大市场规模和引入白银,利于促进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商业资本的集聚,A项正确;郑和船队进行的是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而“隆庆开关”是民间贸易合法化,B项混淆了历史时间与政策性质,排除B项;“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官方外贸垄断机构,与明朝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扩展至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9.(2025·湖南永州·二模)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强化皇权正统观念 D.清朝承袭明朝政治制度【答案】C【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元朝圣旨开篇“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经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到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 强调皇帝是秉承上天的旨意来统治天下,极大地强化了皇权的正统性和神圣性。这种变化体现了明朝进一步强化皇权正统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明朝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与元朝圣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形式和表述差异较大,明朝圣旨的表述是典型的强化皇权正统观念的体现,并非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元朝、明朝圣旨开篇用语的变化展开,并没有关于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的相关信息阐述,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涉及元朝和明朝圣旨开篇用语的变化,没有提及清朝承袭明朝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明确了土司承袭的审批权在吏部,而土司的承袭状况均须地方官员结状作保。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求省级官员及时掌握土司动态并上报。这些规定的实行( )A.增强了朝廷的统治权威 B.开启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彰显了改土归流政策的效果【答案】A【知识点】明朝与西藏【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土司承袭审批和日常管理的规定,加强了中央对土司的控制,增强了朝廷统治权威,A项正确;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开启”不符合史实,明朝并未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这一进程主要在清朝“改土归流”后推进,排除B项;这些规定可能激化而非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中央收权会引发土司不满,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清朝政策,明朝仅是加强监管,未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5·广东深圳·模拟预测)1567年隆庆帝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闽粤海商转为合法经营,迅速开辟了日本、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等航线。这( )A.促进了商业资本的集聚 B.开辟了海外贸易航线C.削弱十三行的垄断地位 D.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答案】A【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在福建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闽粤海商转为合法经营,迅速开辟了日本、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等航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海禁解除后,走私商转为合法经营,贸易规模扩大,商人积累财富并将资本投入商业活动,推动商业资本向沿海地区集中,A项正确;题干提到海商“迅速开辟了日本、吕宋、暹罗等航线”,实际上,这些航线在海禁时期已通过走私存在,隆庆开关仅是使原有航线合法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清代康熙年间设立的外贸垄断机构,晚于隆庆开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开关促进沿海经济繁荣,增加政府税收,缓解社会矛盾,客观上稳定了统治,而且明亡主要源于内部农民起义、后金威胁、财政崩溃等,与海禁解除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5·重庆·二模)以下是关于明朝援朝战争(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 )人物 看法董其昌(1555—1636年) 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谷应泰(1620—1690年) 杨镐(援朝将领)冒功之举,罔上行私,损威失重张廷玉(1672—1755年) 糜饷数百万,中朝(明朝)与朝鲜迄无胜算明朝统治存在隐患 B.交战双方实力悬殊C.宗藩体系名存实亡 D.明朝军费拖垮财政【答案】A【知识点】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冒功之举,罔上行私,损威失重”“糜饷数百万……迄无胜算”等信息可知,明清士大夫看来,明代援朝战争的胜利只是侥幸,存在将领冒领军功、营私舞弊、军心不稳、军费消耗过度等问题,反映出明朝统治存在隐患,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明朝援助其属国朝鲜时暴露的军政问题,并未强调明代宗藩体系已遭破坏、名存实亡,排除C项;材料中张廷玉的看法提到了糜饷数百万,但其他人物看法未主要围绕军费拖垮财政展开,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3.(2025·辽宁丹东·二模)随着蒙古使臣朝贡次数与使臣人数的增多,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明廷允许使臣在朝贡途中与沿途百姓进行贸易,“将紧要使臣带领来京,其余众人具留大同安歇,给予口粮,有货物交易者,听其就彼交易”。这一做法( )A.推动了走私贸易的发展 B.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C.改变了朝贡贸易的性质 D.扩大了朝贡贸易受众范围【答案】D【知识点】明朝与蒙古【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对朝贡贸易采取“厚往薄来”的赏赐政策,面临接待成本剧增的问题,通过分流部分使臣至大同等地进行贸易,缓解了京城的财政负担,为私人贸易提供了空间,扩大了朝贡贸易受众范围,D项正确;明廷通过分流部分使臣至大同等地进行贸易,客观上有利于走私贸易的发展,但并非主观上的“推动”,排除A项; “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表述太绝对,边境贸易仅局部缓解开支,排除B项; “改变了朝贡贸易的性质” 表述错误,朝贡的政治象征意义和官方主导地位未发生本质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5·河北张家口·三模)跟随郑和远航的随从人员马欢和费信、巩珍等人,回国后分别写下《瀛涯胜览》《星槎(舟船)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明人还依据郑和下西洋的路径,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答案】B【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丰富了国人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展现给沿途各国家,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撰写《瀛涯胜览》《星槎(舟船)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和绘制航海图强调的是中国吸收、整理外来信息,并非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排除A项;“西学东渐”指明末清初欧洲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通过朝贡体系强化了传统华夷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5·云南·模拟预测)明朝以正统与景泰时期为界,前期君臣之间虽时有冲突,但总体较少,后期君臣围绕皇室财用、皇室礼仪、国家权力分配模式发生的冲突此起彼伏,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觉醒 B.官僚党争愈演愈烈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君臣伦理 D.政治运转出现变化【答案】D【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前期君臣冲突总体较少,正统和景泰以后,君臣在多个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结合所学,前期君主专制较强,后随着内阁权势和地位上升,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D项正确;材料未明确提及士大夫“主动参政”的意识,更多是制度性冲突的结果,表述不够全面,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君臣关系,非官僚内部斗争,党争是官僚之间的斗争,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如白银货币化),与题干政治冲突无直接因果,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图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两张画像。现存的皇帝画像中,唯有朱元璋有两类面貌截然不同的画像,一为端庄之圆脸俊像,一为怪异之长脸丑像。有学者认为,圆脸俊像,是明初宫廷画师美化朱元璋、美化大明王朝的作品,一般用于太庙、奉先殿的供奉、祭祀。长脸丑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比较复杂:最初是对朱元璋低微身世进行的神话、装饰,而后又掺杂了对朱元璋称帝后恩威莫测、多疑嗜杀性格的刻画。据此可知( )A.圆脸俊像因是官方所绘更接近朱元璋真实相貌B.考证这两张画像孰真孰伪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C.两张画像都蕴含着人们认识朱元璋的文化符号D.两张画像均是与朱元璋真实相貌无关的写意画【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美化朱元璋”“对朱元璋低微身世进行的神话、装饰”“朱元璋称帝后恩威莫测、多疑嗜杀性格的刻画”等信息可知,无论是圆脸俊像还是长脸丑像,都是人们以画面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对朱元璋地位和性格的认识,两张画像都蕴含着人们认识朱元璋的文化符号,C项正确;明初宫廷画师存在美化朱元璋的可能,官方所绘的朱元璋画像不一定就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实相貌,排除A项;考证这两张画像孰真孰伪可以研究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构建等问题,并非毫无历史研究价值,排除B项;这两张画像有美化或者丑化朱元璋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说明其都与朱元璋真实长相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5·河南·模拟预测)明英宗年幼即位,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立“每日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其余政务则以内阁票拟和内监代为批红的方式决策,并渐成定制。此举(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了内阁的行政权C.调整了中枢决策机制 D.削弱了皇权独尊地位【答案】C【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原本皇帝亲临朝会处理政务的决策模式,因皇帝年幼转为内阁票拟(草拟意见)与内监批红(代行皇权)的协作机制。这一调整使中枢决策从皇帝直接裁决转向内阁、内监联合代理,本质上是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C项正确;虽然“每日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可能简化了朝会议程,但政务最终需经内阁票拟和内监批红,流程复杂,未必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内阁没有法定的行政权,其职能属顾问性质,因此加强行政权的表述不严谨,排除B项;明代皇权独尊的法理地位始终未变,内阁和内监的权力源于皇帝授权,其行为仍以皇权名义进行,决策合法性依附于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18.(2025·湖北·三模)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穆宗即位后,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频发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材料说明( )A.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 B.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C.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 D.政府为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答案】D【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初年,为防范倭寇与东南沿海反明势力勾结,朱元璋下诏实行海禁,明朝中后期,面对鞑靼部落进犯和倭患双重打击,为增加财政收入,明穆宗放宽对沿海民间贸易的限制,反映出明朝政府根据实际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D项正确;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与“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等不符,排除A项;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B项;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并非明朝政府调整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5·安徽·模拟预测)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如未经内阁票拟,则被称为“中旨”“手敕”“内批”;如诸司奏启的批答不经内阁票拟,则被说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间,阁臣蒋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来所未尝有者。传闻远近,孰不惊疑”。这说明明朝( )A.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B.中枢运行机制逐渐成熟C.内阁票拟权日益被侵夺 D.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答案】B【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后期(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皇帝诏令的起草和诸司奏启的批答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序要求,即需要经过内阁票拟,否则会被视为不符合正常程序,这体现了明朝的中枢运行系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模式,逐渐成熟,B项正确;内阁在明朝始终不是法定决策机构,虽然内阁有票拟权,但它的权力是基于皇帝的授权,材料只是强调诏令和奏启正常情况下需要内阁票拟,不能就此得出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未经内阁票拟的情况被看作不正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内阁票拟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内阁票拟权被侵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司礼监相关内容,没有信息显示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20.(2025·湖南长沙·二模)元朝以“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方式编纂辽、金、宋三史;明朝修史,强调“承天命,继华夏”。这反映出元明( )A.史学观念影响修史体例 B.民族观念影响历史叙事C.民族交融呈现历史演进 D.大一统观念的根本差异【答案】B【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元朝以“各与正统”修史,承认辽金宋的合法性,淡化夷狄界限。明朝强化汉文化正统。因此,二者民族政策影响了修史原则,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修史叙事差异,未涉及体例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政策与修史理念的关系,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元明两朝本质上都有大一统观念,只是实现路径不同:元朝通过承认各民族政权的正统性维护大一统,明朝通过强调汉族正统来巩固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5·河北·模拟预测)明洪武、永乐时期,对东北的鞑靼、女真诸部族采取招降、羁縻政策,建立都司、羁縻卫所,对其头目进行封官,允许他们进京朝贡,与明政府进行货物交换。这些举措( )A.说明武力征服策略已经被取代 B.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C.保障了朝贡贸易体系的稳定性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联系【答案】D【知识点】明朝与满洲【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东北的鞑靼、女真诸部族采取招降、羁縻政策,允许其头目进京朝贡,与明政府进行货物交换,这些举措有利于强化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D项正确;明朝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是军事威慑与怀柔笼络相结合的边疆治理策略,并未放弃武力征服,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针对是东北地区,不能代表中国整个边疆,排除B项;朝贡贸易核心是周边国家或部族通过向中原王朝进献贡品,换取王朝的回赐、册封和政治承认,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明朝内阁辅臣在票拟之前,与部院、封疆大吏频繁商榷成为当时朝廷中枢决策运行中的惯例常态,而往来商榷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公事化”的私函(见表)。万历朝内阁首辅私函统计表(部分)姓名 张居正 张四维 申时行 王锡爵 王家屏 沈一贯 李廷机 叶向高 合计数量(封) 889 679 1873 1493 393 43 326 386 6082公事私函这一方式反映了( )正常行政程序的破坏 B.中枢理政的互动协商C.内阁决策效率的提升 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B【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阁辅臣在票拟之前,会与部院、封疆大吏进行频繁的商榷,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种商榷机制不仅提高了决策的质量,还增强了内阁与部院、封疆大吏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体现了中枢理政的互动协商,B项正确;公事私函是当时朝廷中枢决策运行中的重要环节 ,并不属于正常行政程序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决策效率的快慢,无法说明内阁决策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公事私函这一方式反映了中枢理政的互动协商,未涉及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3.(24-25高三下·宁夏陕西·阶段练习)明洪武二年(1369年)赐爪哇国书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报王知之……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禄位,福及子孙。”由此可见,洪武帝意在( )A.促使明朝历法通行世界 B.贯彻推行朝贡外交体制C.确立明朝国际合法地位 D.维系两国友好外交关系【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中“朕奉天命已主中国”“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可知,明朝建立后,通过向爪哇国颁赐国书,明确明王朝统治是天命所归,以此确立明王朝的国际合法地位,C项正确;赐《大统历》并非旨在使明朝历法通行世界,题干未体现这一宏大意图,排除A项;“朝贡体制”虽涉及明朝外交框架,但材料侧重单方面宣示正统,而非双向互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维系两国友好外交关系表述宽泛,没有准确体现出明朝在朝贡外交体制下,希望爪哇国尊崇明朝正统、遵循朝贡规则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5·河北邯郸·模拟预测)如图为明朝中后期中枢政治形成的金字塔结构。据此可知( )A.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B.行政中枢机构职责分明C.内阁大臣的权力受到削弱 D.司礼监掌握了决策权力【答案】A【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设内阁后,分置票拟权和批红权、以司礼监制衡内阁等,体现了皇帝对朝政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职能的异变,而不是职责分明,排除B项;内阁本身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没有法定的权力,排除C项;宦官机构司礼监参与决策过程,但不一定能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25.(2025·河南开封·三模)明宣德六年,朝廷因太湖匪患令南直隶巡抚周忱兼管周边州县军务;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巡抚因抗倭被赐旗牌,可依军法斩将,其他地区巡抚亦渐获练兵守土之权。这表明,明代( )A.地方行政体系效率低下催生巡抚集权 B.中央通过分权改革削弱地方军事力量C.边疆的危机推动中枢权力向基层转移 D.中央集权体制下应对危机的弹性调适【答案】D【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明代朝廷在面对太湖匪患和东南沿海倭寇等危机时,通过赋予巡抚更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如兼管军务、赐旗牌、练兵守土等来应对,在坚持中央集权体制的前提下,为解决地方问题,适当赋予地方长官一定权力,从而更好的有效解决地方问题,这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在危机下的灵活调整能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问题促使巡抚权力的扩大,而非行政体系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军权的分化,涉及的是地方长官获得了监管军务的部分权力,排除B项;中枢权力是指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材料涉及的是地方一级长官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6.(2025·广东汕头·二模)明嘉靖年间,江苏昆山士子归有光沿大运河赴京参加会试,途中“过兴济(今河北沧州),行五六里,以冰阻,先后来者皆聚,几及千艘,半天下之士在此”。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与文化重心分离 B.科举考试规模的扩大C.京杭大运河逐渐湮废 D.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答案】A【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宋元)、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朝中国的文化中心在江南,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北京,因此很多南方士子要经过运河赴京参加会试,侧面反映政治与文化重心分离,A项正确;被阻塞的船只达到千艘,反映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但没有具体人数和与前代对比,不能断定规模扩大,排除B项;士子沿大运河赴京参加会试,表明大运河仍然是重要交通线路,虽然存在阻塞情况,但不至于逐渐湮废,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大运河这一交通路线,不足以构成交通网络,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5·广东佛山·二模)明代选任镇戍武官,最初由兵部基于“资”“荐”“俸”“地”等要素推举将领人选。“土木之变”后,主要举荐人从廷臣变为疆臣,边军的统领从勋贵转移到边镇战将。据此可知明朝( )A.地方治理失序 B.中央集权面临严重挑战C.边境形势严峻 D.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答案】C【知识点】明朝与蒙古【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土木之变后,举荐武官的主要人从廷臣变为疆臣,边军统领从勋贵转移到边镇战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木之变”导致明朝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北方边境防御压力骤增,明朝为应对边疆危机,调整武官选拔标准,注重实战经验,由地方疆臣举荐边镇战将,反映出边境形势严峻迫使明朝强化军事应对,C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武官选拔的变化,而不是地方治理的问题,排除A项;选官权从中央廷臣转向地方疆臣属于权力调整,但边疆将领仍受中央节制,未直接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选官制度的变化局限于武官选拔标准,未涉及科举等根本性制度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8.(2025·福建泉州·模拟预测)唐宋以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为“天下之中”,北京被视为“夷狄之域”;自元明以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逐渐成型。这一变化( )A.推动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B.适应边疆拓展需要C.缘于交通运输格局改变 D.转移战略缓冲地带【答案】B【知识点】明朝与蒙古【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以洛阳为“天下之中”,而元明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持续威胁及边疆治理的复杂化,北京为“天下之中”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动,更是政权对边疆控制力增强的体现,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交通运输格局的改变是服务于政治军事需求的结果,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北京的核心作用是直接控制边疆,而非被动缓冲,排除D项。故选B项。29.(2025·西藏拉萨·二模)《明史·职官志》中提到:“自永乐以来,内阁学士多兼领六部事。其初,内阁仅备顾问,而无专任。至正统间,内阁权重,渐夺六部之权。凡昭令,赦宥,封拜、赏赐,征讨,皆出内阁票拟。然后呈御前裁决。”这一变化表明( )A.丞相制度得以重新建立 B.六部权力尽失形同虚设C.内阁权力得到一定加强 D.中央集权的进一参加强【答案】C【知识点】内阁制【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自永乐以来,内阁渐夺六部之权,凡诏令等皆出内阁票拟”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丞相后,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秘书机构,正统后通过票拟权参与决策,可知内阁从顾问机构演变为拥有较大权力的机构,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未再重新建立,排除A项;六部并非失去了所有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机构权力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30.(2025·陕西安康·模拟预测)《大明官制》所载的1482个府州县中,带“冲”字的政区有486个。“冲”即要冲之地,带“冲”字政区的地域分布与驿路分布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见图)。这种政区划分( )A.适应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需要 B.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C.便于朝廷对地方进行针对性管理 D.意在建立全国的驿路交通网【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带‘冲’字政区的地域分布与驿路分布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结合所学可知,驿路是明朝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和军事调动的关键通道,将位于驿路沿线的政区标注为“冲”,意味着朝廷需要加强对这些关键战略节点的管控以及有针对地进行资源调配,确保统治效率和国家安全,C项正确;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未因“冲”字标识而改变,排除A项;“因俗而治”通常指根据地方风俗采取差异化管理,而“冲”字政区的划分基于地理位置和驿路功能,与民俗无关,排除B项;驿路交通网在明朝早已存在,“冲”字政区划分因驿路而设,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题31.(24-25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朝政,他的同年挚友滕宗谅遭到了挪用公务接待费的弹劾。宋朝的公务接待费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负责任的边州军政首长都会挪用这笔公款。滕宗谅挪用公款,的确违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赏士兵,笼络军心,无一钱入于私囊。滕宗谅被审查之后,范仲淹极力为他辩护,而这种辩护也成了反对派攻击范仲淹朋党的口实之一。最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新政流产。——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根据材料,就“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提出你的观点(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见解):制度的构建应在运行实践中加以完善。论述:制度的构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尚需要在实践运行中加以完善。材料中宋朝的公务接待费使用制度本身很不合理,理应加以调整完善,但结果却间接导致国家新政的破产,不可不谓教训之深刻。当然,也有许多制度的构建在运行实践中加以完善。比如,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程序性分工,在实践中不仅会影响决策效率,也因决策与执行的分离而影响执行效率,为此唐朝设立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推动三省办公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比如,明初废除宰相制,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实践中不仅使皇帝工作压力巨大,也使得皇帝的个人决策失误的风险增加,为此明朝设立了内阁,并赋予阁臣票拟权,从而在君主专制与国家决策机制上实现较好的平衡,推动了明朝的国家治理。总之,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的构建应在实践运行中加以检验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得制度建设适应实际需要,从而发挥制度的优势,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言之成理即可)(以上“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提出其他观点,论述合理亦可赋分)【知识点】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紧扣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并提炼出一个观点(论题),诸如要求围绕“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提出观点,并根据材料“宋朝的公务接待费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负责任的边州军政首长都会挪用这笔公款。滕宗谅挪用公款,的确违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赏士兵,笼络军心,无一钱入于私囊”可得出制度的构建应在运行实践中加以完善。第二,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提炼的观点(论题)展开论证和说明,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就答案示例而言,主要选取唐三省六部制、明初废宰相制,结合所学围绕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影响即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政事堂的设立进行论述,明初废宰相制主要围绕其内容、弊端及解决措施内阁制的设立等方面展开论证和说明。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论题),如制度的构建与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的构建应在实践运行中加以检验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得制度建设适应实际需要,从而发挥制度的优势,促进国家治理的有效性。32.(2025·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明会典》以六部官制为纲,以事则为目,分述明代开国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间各行政机构的建置沿革及所掌职事。以下政策摘自《大明会典》:材料 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娟、丝锦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凡夷人贡船到岸,未曾报官盘验,先行接买番货,及为夷人收买违禁货物者,俱发边卫充军。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票号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替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1)概括材料所述政策的主要内容。(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与上述政策直接相关的举措,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内容:禁止将违禁物品输往国外;严禁下海通番贸易;加强朝贡贸易管理;严禁民间制造二桅以上的大船。(2)举措:戚继光抗击倭寇。影响:重创倭寇,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朝廷放松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创造了条件。【知识点】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与戚家军抗倭【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娟、丝锦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可知,禁止将违禁物品输往国外;根据材料“及为夷人收买违禁货物者,俱发边卫充军。”可知,严禁下海通番贸易;根据材料“凡夷人贡船到岸,未曾报官盘验,先行接买番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朝贡贸易管理;根据材料“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替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禁民间制造二桅以上的大船。(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结合明朝的相关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击倭寇。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凡夷人贡船到岸,未曾报官盘验,先行接买番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东南沿海形势、中华民族利益、私人海外贸易等方面回答。依据明朝的相关知识可知,从东南沿海形势角度分析,创倭寇,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从中华民族利益角度分析,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从私人海外贸易角度分析,为朝廷放松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创造了条件。33.(2025·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 我国古代宦官制度从秦至清经历三起三落。最初宦官承担宫中杂役,地位低贱,但因近侍君王可施加影响。秦汉时成正式组织,东汉后全用阉人,且参政范围逐渐扩大。东汉中期起,幼主临朝致外戚专权,皇帝依靠宦官夺回政权,宦官进而形成专权局面。隋唐时宦官势力复苏,玄宗后宦官掌兵权,干政专权无忌,至朱温入朝才清除其势力。北宋时宦官势力又起,引发诸多问题。明代宦官自永乐时重用,有“二十四衙门”,还掌握特务机构,权势极大。清王朝改革宦官机构,宦官失去独立的行政职能,未形成专权局面。历史上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专权最严重,且随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走向顶峰,其危害渐深。——摘编整理自刘惠敏《宦官在我国古代专制政体中的影响》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宦官通过统领神策军禁军兵权,直接威胁皇权。自唐穆宗至昭宗,八帝中有七帝为宦官所立。唐文宗欲诛宦官,反遭软禁,慨叹“受制于家奴”。宋代则严格限制宦官权力,规定“内臣(宦官)不得领兵、预政”,宦官童贯虽掌兵权二十年,然其权势始终依附于皇权,未成独立势力。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红,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明中后期形成“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的共治格局。但显赫如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其生死仍系于皇帝一念。万历年间,宦官田义因处理机要文书获皇帝信任,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执掌奏章批红、特务监察等权,史载其“虽权倾朝野,然生死荣辱皆系于帝心”。——摘编整理自闫月岭《中国古代宦官探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宦官能够专权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异同。【答案】(1)原因:①近侍君王的特殊地位:宦官作为皇帝贴身侍从,容易获得信任,成为皇权对抗外戚、权臣的工具。②皇权与外部势力的博弈的需要:东汉幼主临朝,外戚专权,皇帝借宦官夺权;唐代宦官因掌握禁军(如神策军)成为皇权倚仗;明代皇帝为制衡内阁,赋予宦官批红权。③制度性授权:唐代宦官掌兵权,明代宦官机构(如司礼监、东厂)被赋予行政、监察等职能,形成独立权力体系。④皇帝个人因素:君主昏庸或怠政(如明万历帝),导致宦官趁机揽权。影响:易导致朝政腐败与政局动荡,削弱中央集权稳定性;加剧统治集团内斗,消耗统治力量;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变,加速王朝衰亡。(2)相同点:①权力均源于君主专制的需求:均为皇权制衡外朝(唐代对抗藩镇、明代牵制内阁)的产物。②都深度干预朝政:唐代宦官掌禁军、明代司礼监批红,均直接参与核心决策。③依附性与威胁并存:虽权势滔天,但根本仍依附皇权(如刘瑾、魏忠贤被皇帝轻易诛杀)。两者本质均为专制集权制度下权力失衡的产物。不同点:唐代宦官通过军权直接控制皇帝,甚至废立,而明代宦官更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如批红来干预朝政,但最终权力仍受皇帝制约。【知识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党锢之祸”、内阁制、厂卫制【详解】(1)本题是背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①根据材料“最初宦官承担宫中杂役,地位低贱,但因近侍君王可施加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侍君王的特殊地位:宦官作为皇帝贴身侍从,容易获得信任,成为皇权对抗外戚、权臣的工具。②根据材料“东汉中期起,幼主临朝致外戚专权,皇帝依靠宦官夺回政权,宦官进而形成专权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与外部势力的博弈的需要:东汉幼主临朝,外戚专权,皇帝借宦官夺权;根据材料“隋唐时宦官势力复苏,玄宗后宦官掌兵权,干政专权无忌,至朱温入朝才清除其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宦官因掌握禁军(如神策军)成为皇权倚仗;根据材料“明代宦官自永乐时重用,有‘二十四衙门’,还掌握特务机构,权势极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皇帝为制衡内阁,赋予宦官批红权。③根据材料“隋唐时宦官势力复苏,玄宗后宦官掌兵权,干政专权无忌,至朱温入朝才清除其势力。北宋时宦官势力又起,引发诸多问题。明代宦官自永乐时重用,有‘二十四衙门’,还掌握特务机构,权势极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性授权:唐代宦官掌兵权,明代宦官机构(如司礼监、东厂)被赋予行政、监察等职能,形成独立权力体系。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个人因素:君主昏庸或怠政(如明万历帝),导致宦官趁机揽权。影响:根据材料“东汉中期起,幼主临朝致外戚专权,皇帝依靠宦官夺回政权,宦官进而形成专权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易导致朝政腐败与政局动荡,削弱中央集权稳定性;根据材料“隋唐时宦官势力复苏,玄宗后宦官掌兵权,干政专权无忌,至朱温入朝才清除其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剧统治集团内斗,消耗统治力量;根据材料“明代宦官自永乐时重用,有‘二十四衙门’,还掌握特务机构,权势极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民变,加速王朝衰亡。(2)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唐、明(中国)。相同点:①根据材料“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红,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均源于君主专制的需求:均为皇权制衡外朝(唐代对抗藩镇、明代牵制内阁)的产物。②根据材料“唐代中后期,宦官通过统领神策军禁军兵权,直接威胁皇权”“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红,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都深度干预朝政:唐代宦官掌禁军、明代司礼监批红,均直接参与核心决策。③根据材料“但显赫如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其生死仍系于皇帝一念。万历年间,宦官田义因处理机要文书获皇帝信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附性与威胁并存:虽权势滔天,但根本仍依附皇权(如刘瑾、魏忠贤被皇帝轻易诛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本质均为专制集权制度下权力失衡的产物。不同点:根据材料“唐代中后期,宦官通过统领神策军禁军兵权,直接威胁皇权”“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红,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宦官通过军权直接控制皇帝,甚至废立,而明代宦官更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如批红来干预朝政,但最终权力仍受皇帝制约。34.(2025·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以后,“只知尊君,而不知礼臣”,一味强调尊君和大臣对皇帝的义务,而皇帝对大臣的礼待却不复存在。明代沿用金代的廷杖制度,明代廷杖只针对臣下。《明史·刑法志三》称:“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公卿之辱,此前未有。正如明朝人于慎行在《榖山笔麈》中说的那样:“三代以下待臣之礼,至胜国(元朝)极轻,本朝因之,未能复古”,“本朝承胜国之后,上下之分太严”。明朝皇权的膨胀,延续了元朝的情况,以上也是常说的君主集权更加强化的重要现象。——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处理君臣关系的特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明代与之相关的一项制度或措施,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沿袭元朝的做法;设廷杖制度,挫伤大臣尊严;过度强化君权,忽视礼待臣下。(2)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影响:加强了皇权;导致皇帝工作倍增;促使内阁制度产生。【知识点】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内阁制【详解】(1)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特点:据材料 “明朝皇权的膨胀,延续了元朝的情况” 可知,明朝处理君臣关系沿袭元朝的做法;据材料 “明代沿用金代的廷杖制度,明代廷杖只针对臣下” 以及 “挫伤大臣尊严” 可知,明朝设廷杖制度,挫伤大臣尊严 ;据材料 “‘只知尊君,而不知礼臣’,一味强调尊君和大臣对皇帝的义务,而皇帝对大臣的礼待却不复存在” 可知,明朝过度强化君权,忽视礼待臣下。(2)本题是措施及影响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是选择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制度在历史上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废除宰相制度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没有了相权的掣肘,加强了皇权;皇帝直接管理众多政务,导致皇帝工作倍增;由于皇帝政务过于繁杂,需要有人协助处理,这促使内阁制度产生,内阁最初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35.(24-25高三下·河北邯郸·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即文莱,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即大葛兰,明史误为两国,在印度西海岸)、西洋琐里、琐里(即西洋琐里,明史误为两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境内)、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在印度西南马尔代夫群岛)、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与卜剌哇、木骨都束,皆在今非洲东北岸索马里境内)、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摘自《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名称,并说明其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中某一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名称:郑和下西洋。特点:规模空前,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为目的;后来未能持续;耗费巨大;起到扩大和加深中华文化影响的作用。(2)【示例】特点:规模空前,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朝国力的增强;航海经验的积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奠基;朝廷的支持。【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明朝(中国)。名称:根据材料“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凡三十余国”可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为郑和下西洋。特点:根据材料“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凡三十余国”可知,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根据材料“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可知,耗费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郑和下西洋起到了扩大和加深中华文化影响的作用。(2)本题是特点题和原因题。时空:明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明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家实力强大,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此外,明朝在航海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同时航海技术也不断进步,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条件。最后,明朝皇帝对远洋航行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和组织上的支持。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36.(2025·江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主要是秦汉以来人口的发展,表现为相当明显的周期波动性。下表为人口史学家们估计的中国古代人口数。朝代 时期 数量(人) 朝代 时期 数量(人)西汉 汉初 1500-1800万 唐代 安史之乱前夕 7500万武帝初年 3600万 北宋 初年 不到4000万平帝 6000万 后期 可达1亿东汉 初年 2500万 南宋与金 政权并存时期 已超1.1亿后期 6000万 元代 初期 6000万三国 初年 1500万 明代 初期 不少于6000万唐代 初年 3000万 后期 至少1.6亿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动性发展,在世界人口史中极为典型突出。有人认为,世界其他地区人口的发展同样也有波动周期。然而,“波动”虽然依稀可寻,“周期”规律却无从探求。看来只有中国独具条件孕育完备的人口周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涛《人口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动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孕育完备人口周期的条件。【答案】(1)波动性:新旧王朝鼎革之际,中国人口的数量可在极短的时间里降至最低值;新王朝建立到王朝中后期,人口进入高速、稳定增长阶段,出现人口的最高值;王朝后期进入下降阶段,人口再次跌落谷值;随着社会动乱的平定或新王朝的建立,人口恢复增长,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2)条件: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长期存在;发达的农业文明长期发展;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基数大;历代王朝的人口统计制度;鼓励人口生育的举措;中国古代的人口观。【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景之治”、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波动性:根据材料“汉初”“东汉初年”“北宋初年”“元代初期”“明代初期”人口数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旧王朝鼎革之际,中国人口的数量可在极短的时间里降至最低值;根据材料“武帝初年”“平帝”“西汉后期”“北宋后期”“明朝后期”人口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王朝建立到王朝中后期,人口进入高速、稳定增长阶段,出现人口的最高值;王朝后期进入下降阶段,人口再次跌落谷值;根据材料“三国”“唐代”“安史之乱前夕”“南宋与金政权并存时期”人口数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动乱的平定或新王朝的建立,人口恢复增长,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条件:根据材料“西汉”“东汉”“唐代”“元代”“明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长期存在;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基数大;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发达的农业文明长期发展; 历代王朝的人口统计制度; 鼓励人口生育的举措; 中国古代的人口观等方面分析。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2练】必修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原卷版).docx 【第12练】必修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