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寒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3.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1.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2.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齐读。引导:从注释中,你了解到和这个诗题相关的哪些信息?预设: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按古代习俗当日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新取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唐诗中对寒食节习俗多有描绘。过渡:的确,这个诗题就点名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传统节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设计意图:以传统节日“寒食节”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寒食》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翃(hóng)”“散(sàn)”。3.知人论世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吧!教师请学生进行诗人简介或诗歌创作背景介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韩翃,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主要作品有《宿石邑山中》《送客贬五溪》。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品、交流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活动探究过渡:寒食节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又作何感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歌,一起探究吧!(一)合作探究1.活动任务结合注释知大意,展开想象悟诗情。2.活动提示(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2)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想象画面,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3.活动展示(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③汉宫:汉代的皇宫,这里借指唐代皇宫。④传蜡烛:指传赐新火。唐宋时,清明前一天禁火,吃冷的食物,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⑤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过渡:了解了大意,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2)引导:默读《寒食》,诗人写了寒食节的哪些景象?请同学们把这些景物圈出来。预设:春城、飞花、东风、御柳、汉宫、蜡烛、轻烟。(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引导:为什么不说“处处飞花”?预设:“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烘托满城春意盎然的盛况。引导:“御柳斜”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预设:柳树枝条在东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引导:这两句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诗人抓住暮春时节的典型之景,通过“飞”“斜”二字,明写花柳而暗写东风,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春城美景图(板书:春城飞花图),让我从中体会到了春日美景的灵动。小结:让我们展开想象,一起来读一读吧。过渡:那么等到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什么样的呢?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引导:结合之前我们对寒食节的介绍,你能讲讲什么是“传蜡烛”吗?预设:权贵宠臣在寒食节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引导:这传递的燃烛,造就了什么景象?预设:一幅忙碌的走马传烛图(板书:走马传烛图),伴随袅袅炊烟弥漫,也随着东风散入了王侯贵戚家中。引导: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而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小组内互相说来听一听。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王侯贵族、重臣们在家吃着山珍海味,饮酒作乐的样子,但老百姓家家禁烟火,只能吃冷食。预设2:我仿佛听到了王侯贵族、重臣们开怀大笑的声音,而老百姓都在祭祀悼念。追问: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预设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王侯贵族、重臣之家却灯火通明?预设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点拨:从这儿可以看出诗人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知识补充: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3)结合理解与想象画面,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朗读古诗。4.情境背诵(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2)开展“想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背诵《寒食》。设计意图:在这两诗的学习中,我们从比较陌生的寒食节入手,指导学生用“先寻找景物,再想象画面,然后体会情感”的方式学习《寒食》。三、课堂小结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京城的美景和皇帝赏赐权贵大臣新火的景象,既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和对太乎盛世的歌颂,也暗含着对特权阶级的讽刺。四、拓展延伸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也是丰富多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除了本课的三首古诗,我们还学到过的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等,你还知道类似的诗歌,了解其中的传统习俗吗?学生畅谈。成果展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寒食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交流更多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五、布置作业背诵本节课的两首古诗并默写。【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飞花图走马传烛图讽刺1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