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代诗歌三首《竹石》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古代诗歌三首《竹石》教案

资源简介

《竹石》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
3.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了解诗中事物的特点。
2.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志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出古诗,明确题意。
引导:读读诗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竹石”就是长在石缝中的竹子。
过渡:的确,这个诗题就点明了今天这位诗人所咏叹的事物,它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竹石)
设计意图:以新事物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基础巩固
1.情境诵读
播放《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
3.知人论世
教师请学生进行诗人介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他的诗多描绘穷苦人民的生活,揭露富豪和官吏的残暴贪婪;他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三、活动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活动任务
利用已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竹石》,明特点,系生平,悟情怀。
2.活动提示
(1)小组合作,朗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古诗的大意。
(2)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活动展示
(1)引导:请大家先利用语文书上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来说说古诗的大意吧。
①字词梳理
任:任凭。
尔:你。
②诗意疏通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种磨难和打击仍坚韧挺拔,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都不能让它动摇。
(2)知道了诗意,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体会竹石的特点。
预设:
①咬定:竹子像牙齿一样咬住青山,一个“定”字说明竹根是牢牢扎根在石缝中的,能看出竹石刚毅的性格。
②立根:竹子扎根于破裂的岩石中,环境的恶劣更能显示它顽强的生命力。
③千磨万击:竹子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磨难,却一直不屈不挠。
引导:这样的竹石,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呢?
预设:不屈不挠、坚贞不屈、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等。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诗人借竹石抒发了什么样的志向?
预设:我收集到了一则郑燮为官时的故事,他在荒年开仓救灾,后又把饥民的借条用一把火烧掉,因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我感觉到他非常清廉耿直,就像这竹子一样,刚正不阿。
点拨: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首《竹石》。借竹子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小结: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诵读这首诗。
4.情境背诵
(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
(2)开展“借情景图背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学生根据诗中所咏叹的事物,再联系学习过程中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本课第一首《石灰吟》,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从找关键词入手,明确事物特点,而后又联系诗人生平事迹来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首《竹石》,则放手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两个自学提示为媒介,让学生自己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古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落实语用。
四、课堂小结
《竹石》首诗借竹石表现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凛然傲气。这种托物言志的方法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深得诗人们喜爱,我们也可以在平常的写作中试一试。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诗,想一想它与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预设:
相同之处:这首诗也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之处:主题不同,这首诗诗人借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来表达自己坚强高洁的高尚情操。
设计意图: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竹石》。
【板书设计】
竹石
托物言志
5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