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蝉》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学习本诗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体会作者寄寓诗中的情感。3.体味作者在诗中表达的高洁品质和不依赖外力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2.体味作者寄寓诗中的志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读古诗和领悟作者情感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猜谜语:“有翅没有毛,飞着没多高。一到大热天,躲在树上叫。”教师给出一定提示:它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响亮的歌声。师: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关于蝉,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生充分回答)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蝉的药用价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金蝉脱壳”等故事,蝉在古人眼中还是高洁的象征。唐代诗人虞世南就创作了一首咏蝉的著名诗歌,现在,我们就跟随诗人虞世南,进一步认识蝉。(板书:蝉)二、自我研学1.认识作者: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主要作品有《蝉》《赋得临池竹应制》《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2.了解创作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他踏实勤奋,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常邀请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4.检查反馈,相机指导。(1)把握字音緌、藉(2)词义理解緌:指帽带的下垂部分,诗中指蝉长在口、腹下的针喙。流响:传播响声,指蝉长鸣不止。疏桐:疏朗的梧桐树。居高:栖息在高处。藉:凭借,借助。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解释诗意蝉伸着两条长长的触须,就像垂下的帽带。它们喝着清晨的晨露,响亮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来。因为它们站得高,所以鸣声能够传得很远,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三、细读诗歌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预设:形态(触须很长)、习性(喝露水,栖息在高树上)、声音(响亮,传播很远)、品格(高洁独立)2.诗人仅仅是在说蝉吗?提示:诗人不仅是在说蝉,更是借蝉来表现自己人格的高洁独立。作者认为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强调了人格的巨大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热情赞颂。3.托物言志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4.小组合作,深入品读诗歌,逐句赏析“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习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耀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连绵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可以说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从上两句引发出的议论。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四、课堂小结师小结:《蝉》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蝉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人格的高度自信。五、拓展阅读品读托物言志的著名词作《卜算子 咏梅》,把握词人所托之物、所言之志。卜算子 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六、布置作业1.查找并阅读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写一篇赏析短文。2.仿照《蝉》写一首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寄托某种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