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搭石》课堂实录【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积累好词佳句。思维能力: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审美创造: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教学重难点】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活动一:初读统计,探寻提速之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篇新课文——《搭石》的学习之旅。在开始之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关于阅读速度的小游戏。请大家自由朗读这篇课文,老师会帮大家计时,看看读完这篇课文大家各自用了多少时间。记住哦,不用有任何压力,就像平时阅读一样自然就好。(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计时) 师:好啦,时间到!都读完了吧?哪位勇敢的同学愿意先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用时呀?生:老师,我用了 1 分 10 秒! 生:我更快,只用了 45 秒! 师:哇,大家的速度差别还不小呢。那老师特别好奇,刚才读的时候,有些同学读得很快,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呀?来,你先说说。生:我就是想快点读完,心里一直想着要快点,然后就故意读得很快!师:哦?原来你心里一直有个“要读快”的小目标呀,这就是“目标意识”在发挥作用呢,真不错!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做法吗?。生:我是一行一行快速扫过去读的,没仔细看每个字,感觉这样速度就上去了。师:像扫描仪一样快速扫读,这其实是在运用“方法”来提速呢!虽然没逐字细品,但也把文章读下来了,很有自己的小办法。 生:我就是想着“大概读一遍知道意思就行”,没太纠结细节,所以读得也不算慢。 师:从“不想纠结细节”的想法出发,这就是“态度”在影响你的速度啦。看来大家提速的小技巧,其实可以归为“目标意识、方法、态度”这三类呢!那老师再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呀? 生(齐声):想!师:老师告诉大家,第一,你想提升就一定能提升;第二,如果你不是非常认真,态度相对松散一点,也可以读得很快,为什么呢?因为你确实不是很在意细节;第三,如果你有好的方法,那一定读得很快。不过,我们肯定不能要松散的态度,整个单元的学习都要有提升阅读速度的意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学习一些提升阅读速度的好方法!活动二:掌握“跳读”技巧,深化文本理解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已经尝试了自己阅读课文,现在我们要更进一步,学习如何更高效地阅读。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课文旁边的“自读提示”,这里面藏着能让大家阅读速度变快的小秘诀。谁来勇敢地读一读这个提示? 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师:念得真好,声音也响亮!大家发现了吗?提示里其实告诉我们两个关键的方法:一是“集中注意力”,二是“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也不要回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跳读”技巧。现在,我们就用这两个方法,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这次的速度会不会更快?读完后,我们再来聊聊感受,和第一次读有什么不一样,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师:好了,同学们,大家都读完了。谁来说说,这次用“跳读”的方法读,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比第一次读得快多了!师:很好,看来“跳读”确实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那接下来,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在跳读的过程中,你们跳过了哪些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句呀?可以举手分享。 生:我跳过了“汛期”,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我看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觉得有点难,就先跳过去了。 生:“理所当然”这个词我也不太懂,也跳了。 师:大家都很诚实,也很勇敢,敢于面对自己不懂的词语。其实,老师早就发现了,这篇课文里确实有几个容易让大家“卡壳”的地方。不过,我们用跳读的方法读完了课文,速度也比第一次快了。那老师再问一个关键问题:刚才跳了这么多词句,会不会影响你们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呀? 生:好像不影响!我知道课文讲的是人们在搭石上走路的事。生:对,我还知道大家走搭石的时候很有默契,很讲究。师:太棒了!那为什么跳过了“汛期”这样的词,还能懂呢?我们就拿“汛期”来举个例子。谁来说说,虽然一开始不懂“汛期”,但读到后面,有没有哪个地方让你慢慢明白它大概是什么意思了? 生:课文里说“汛期过后,人们会摆上搭石”,我猜“汛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比如下雨多的时候? 师:太会思考了!你看,即使不认识“汛期”,但结合上下文“摆搭石”的场景,就能猜到它和“水多、需要过河”有关。这就是跳读后“自然理解”的魔法。其实很多时候,不认识的词就像路上的小石子,我们先跨过去,读完整个段落,反而能从前后文里找到“答案”。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跳过了“脱鞋挽裤”这个词,老师特别理解——这四个字分开认识,但连在一起可能有点疑惑。那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就算当时跳过了,读完第一段之后,有没有慢慢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呀? 生:我后来好像有点懂了!课文里说“山洪过后,人们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应该是要过河的时候做的事吧? 师:观察得真仔细!“必须”这两个字很重要。为什么山洪过后过河“必须”这么做呢? 生:因为溪水可能还没退,直接走会弄湿鞋子和裤子!师:对呀!那“脱鞋挽裤”具体是怎么做呢?我们可以试着做个动作——(边说边示范)“脱鞋”就是把鞋子脱掉,“挽裤”就是把裤脚卷起来。这样过河的时候,脚直接踩水,裤脚也不会湿,是不是很形象? 生:原来就是这个意思!我刚才跳过去的时候,还以为是很难的词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了“汛期”“脱鞋挽裤”这些词,发现跳过去读不仅不影响理解,还能通过上下文慢慢“意会”。那接下来,我们要挑战两个有点特别的句子。先看第一个,“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一句俗语,大家刚才跳读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好奇它的意思呀? 生:我跳过去了,但读完第三段,好像有点懂了。师:那我们先一起朗读第三段里带这句话的部分,感受一下语境好不好?(带领学生朗读:“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哒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读完有没有发现?“紧走搭石”里的“紧”,不是“快”的意思哦。你看文中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像小朋友排队走路,一个跟着一个,脚步紧凑又协调,这就是“紧走”的意思。我们试着用这种“协调有节奏”的感觉再读一遍这句话,好不好?(学生齐读,教师用手势引导节奏) 师:真棒!再来看另一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句话不像前面的词,能通过上下文直接猜出来,因为它太美了,是文学性的表达。谁来说说,读这句话时,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想到溪水波光粼粼的,有人走在搭石上,影子映在水里,一晃一晃的。师:太有画面感了!这种句子呀,光跳读不够,得“边读边想象”。我们再来读一遍,读的时候闭上眼睛,想象溪水荡漾、人影晃动的样子——(示范朗读,语速稍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生:(跟读,边读边做“水波”手势) 师:是不是感觉自己好像站在溪边,看到这幅画面了?这就是“反复读、边读边想象”的魔力。以后遇到这种像画一样的句子,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到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但这种文学性的表达,就像一幅藏在文字里的画,每个人想象的画面可能不一样。老师用AI把这句话的场景画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和你心里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展示AI生成的图片:清澈的溪水泛起层层波纹,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光;一行人踩着搭石慢慢走过,身影倒映在水里,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像水墨画一样柔和。) 生:哇!我想象的水面就是这样的,有小波浪!生:我没想到人影在水里会跟着水波动,图里这样一画,就像真的看到了一样!师:是呀,AI把“清波漾漾”的“漾漾”(水波晃动的样子)和“人影绰绰”的“绰绰”(影子隐约晃动的样子)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大家看,水面的波纹不是乱的,是轻轻散开的;人影也不是模糊一团,而是能看出轮廓,还跟着水波动——这就是文字里藏的“细节”。现在再读这句话,是不是能比刚才读出更多画面感了? 生(齐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现在我们回头想想,这节课我们学的“提升阅读速度”,是不是让大家非要读得像飞一样快呀? 生:不是!是比自己原来读得快就行。师:对啦!“提升”是和自己比的。只要我们学会“遇到不懂的跳过去,集中注意力读”,哪怕只比上次快了10秒,也是进步。而且大家发现了吗?跳过去的词,后来是不是大多都“意会”了? 生:是!比如“汛期”,读完那段就知道是山洪爆发的时候了。 师:所以呀,以后读书别害怕陌生的词,大胆往下读——文字都是帮我们理解文章的,只要抓住主要意思,那些“小障碍”慢慢就会自己消失啦。活动三:还原“印象深刻”的画面,探寻画面感写法师:同学们,咱们之前读了《搭石》这篇文章,脑海里一定留下了不少深刻的画面。来,和老师说说,都有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呀?生:老师,我觉得摆搭石的那个画面特别清晰,感觉乡民们做事特别有条理。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走搭石,大家动作协调有序,感觉特别有节奏感。生:还有背老人过搭石那个画面,让我觉得特别温暖,很有爱。师:大家的感受都很棒!那咱们就先来还原“摆搭石”这个画面。现在呀,咱们把教室前面的这块空地当成“小溪”,要用粉笔来画搭石。不过在画之前,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摆搭石”要“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摆一排”。这些词可就是“画搭石的图纸”,少一个都不行,明白了吗?来,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第一块搭石?记住,得是“平整方正”的哦,可别画成圆溜溜的。 师:好,你来试试。(生在地面画了个正方形)师:哎,这形状画得对啦!“平整方正”就是像这样,有棱有角,踩上去才稳当。接下来画第二块,要注意“间隔”,不能离第一块太近,也不能太远,差不多“二尺左右”(师用手比划大概30厘米距离),就像咱们走路迈一步的宽度。要是斜着画,就成“竖着摆”了,过溪的时候得歪着身子走,多别扭呀!来,再画第三块,顺着这个间隔和方向画。(生接着画第三块,三块正方形沿直线排列,间距均匀) 师:大家看看,这三块搭石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横着摆”。现在咱们“踩”着这几块搭石过溪试试(师边说边踩着地面的“搭石”往前走)—— 一步一块,不挤也不远,是不是走得很顺?这就是“间隔”的作用。要是刚才画成圆的,或者挤在一起,现在踩上去就得“趔趄”啦。 师:所以呀,咱们在地上画搭石,其实是在“用脚检验文字”。“平整方正”让搭石能“站”稳,“间隔”让脚步能“迈”开,“横着一排”让方向不“偏”。这些词看着简单,一画就知道,都是作家琢磨透了生活才写出来的。以后读文章遇到这种“怎么做”的内容,就想想:要是我在地上画出来,哪些词是“必须照着做”的?这就是把书读“实”了。 师:接下来,咱们还原“走搭石”的画面。课文里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师:好,你当“前面的”,旁边同学当“后面的”,走两步老师看看。师:慢着!不是让你们赛跑,是“协调有序”——前面的脚刚抬,后面的脚就得跟上,像齿轮似的“卡”住节奏!再来一次,加上“哒哒”的声音,跟打拍子似的!(俩学生重新配合,节奏顺了,全班跟着小声“哒 — 哒 —”) 师:这就对啦!你看,不用画图,不用AI,就靠俩字——“动”和“读”,画面不就出来了? 师:最后,咱们还原“背老人过搭石”的画面。这部分不用演动作,咱们来“说对话”就行。谁愿意当“年轻人”,谁愿意当“老爷爷”? 师:好,老爷爷先开口,就说你走搭石时的难处;年轻人接着说怎么帮忙。生:哎,这石头滑,我这腿脚不利索,可咋过呀?生:爷爷您别急,我背您过去,您抓稳我就行!师:听听,多实在!为啥这段一读就有画面?因为写的就是咱生活里的理儿——见人有难处,搭把手;遇着老人,多照看。这种“过日子”的文字,最容易让人想起身边的事。 师:现在呀,老师要考考大家,为啥这些文字一读就有画面?咱们先从“摆搭石”这部分找找原因。来,哪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个词让你一下就想到搭石长啥样了?生:“间隔”!搭石不是挨在一起的,得有距离。 师:嘿,抓得准!“间隔”这词多实在,不像有些文章写得云里雾里,它直接告诉你“石头怎么摆”,这不就有画面了?再看“走搭石”,“抬起脚”“紧跟上去”,这哪是写字啊,这是给你“说戏”呢! 师:那“走搭石”这部分,为啥有画面感呢?谁能说说? 生:因为作者写得特别用心,文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就像一首散文诗。师:说得太棒啦!这篇文章是散文,但读起来有诗的节奏和美感,画面感十足,文字太精致了。师:最后说说“背老人过搭石”这部分,为啥有画面感?生:因为作者写得很生活,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个场景。师:是呀!两个人你先过,我后来。老人家走在搭石上晃晃悠悠,来,我背您过去,这些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读到这些文字,眼前自然浮现出画面。师:同学们,通过还原这些画面,咱们知道了,文字要是有画面感,要么是词用得准,要么是用心描述,要么是写得像咱身边的事。以后咱们读文章,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感受,好不好?生:好!课堂总结: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排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继续品味搭石的深意。布置作业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读一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