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朝花夕拾》重要考点梳理 思维导图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朝花夕拾》重要考点梳理 思维导图 素材

资源简介

七上《朝花夕拾》重要考点梳理+思维导图
一、作者与作品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1918 年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鲁迅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批判性著称,被誉为 “民族魂”。
作品定位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 10 篇,原名《旧事重提》,1927 年改名 “朝花夕拾”(意为 “早晨的花傍晚拾起”,喻指回忆往昔生活)。作品创作于 1926 年,反映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轨迹,兼具叙事性与批判性,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现代文学经典。
二、成书背景
创作时间:1926 年 2 月至 11 月,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连载于《莽原》半月刊,总题《旧事重提》。
改名缘由:1927 年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暗含 “回忆往昔、反思现实” 之意,体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珍视与对社会的批判。
现实关联:虽为回忆性散文,但 “借题发挥”,通过往事影射 1920 年代的社会现实,如封建思想的残余、教育制度的弊端、文人阶层的虚伪等。
三、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
内容主线:以鲁迅青少年生活经历为线索,记录从农村到城镇、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片段,包括:
童年故乡生活(如百草园、长妈妈、父亲的病);
求学经历(三味书屋、南京学堂、日本留学);
社会见闻(迎神赛会、民间习俗、文人百态)。
核心主题:
反封建批判:揭露封建孝道(《二十四孝图》)、教育制度(《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迷信思想(《父亲的病》)的危害。
人性关怀:怀念真诚善良的亲友(长妈妈、藤野先生),同情正直的爱国者(范爱农)。
自我反思:通过回忆求学与思想转变(如《藤野先生》中弃医从文),展现个人成长与时代觉醒。
社会讽刺:嘲讽 “正人君子” 等虚伪文人(《狗 猫 鼠》《无常》),批判社会不公。
四、艺术特色(中考高频考点)
夹叙夹议,现实与回忆交织:如《狗 猫 鼠》既忆隐鼠之死,又讽刺现实中 “猫似的正人君子”,体现 “旧事重提” 的批判意图。
细节刻画,以小见大:
《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 “满肚子麻烦的礼节” 与买《山海经》的真诚,凸显劳动妇女的复杂人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的百草园景致,与书屋 “拗过去” 的先生形成对比,表现儿童天性与封建教育的冲突。
反讽与对比手法:
《父亲的病》以 “名医” 装腔作势的治疗过程,反讽其草菅人命的本质。
《无常》将 “鬼” 的公正与人的虚伪对比,揭示 “人间无公理” 的现实。
语言风格:深沉隽永,兼具抒情与批判。如《藤野先生》中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白中蕴含深情。
五、重点篇目解析(中考常考篇目)
《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回忆保姆长妈妈的生活细节(睡相、礼节、讲长毛故事),重点写她为 “我” 买《山海经》的事。
主题:赞美劳动妇女的善良与真诚,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怀念。
考点:长妈妈的人物形象(粗俗却善良、迷信却真诚);“《山海经》” 的象征意义(童年的渴望与温暖)。
《藤野先生》
内容:记录日本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关心 “我” 的学习(改讲义、问解剖图),及 “我” 因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经历。
主题:歌颂无民族偏见的师生情谊,展现个人思想觉醒与时代责任感。
考点:藤野先生的性格(严谨、正直、平等);弃医从文的原因(文学更能唤醒国民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对比百草园的自由欢乐(捕鸟、听故事)与三味书屋的枯燥压抑(背书、罚跪)。
主题: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向往自然与自由。
考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五猖会》
内容:“我” 盼望去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最终兴致全无。
主题:揭露封建家长制与教育制度对儿童的精神压迫。
考点:“我” 的心理变化(兴奋 — 失落);父亲行为的象征意义。
《二十四孝图》
内容:抨击 “卧冰求鲤”“郭巨埋儿” 等封建孝道故事的虚伪与残忍。
主题:反对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倡导理性孝道。
考点:作者对 “孝道” 的态度;故事的批判意图。
六、主要人物形象(中考必考)
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
身份:鲁迅儿时保姆,底层劳动妇女。
性格:迷信(讲长毛故事)、唠叨(礼节繁琐),但善良、真诚(为 “我” 买《山海经》)。
作者情感:先厌烦后尊敬,怀念其朴素的爱。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身份:日本仙台医专教师。
性格:治学严谨(改讲义)、正直无私(无民族偏见)、关心学生(问解剖图)。
意义:是鲁迅 “师道” 的理想化身,象征跨越国界的真诚。
范爱农(《范爱农》)
身份:爱国知识分子。
性格: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现实,却在辛亥革命后遭排挤。
主题:反映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表达对正直者悲剧的同情。
衍太太(《琐记》)
身份:邻里妇女。
性格:虚伪、自私(教唆孩子偷东西、散布流言)。
意义:讽刺社会中 “两面派” 的丑恶嘴脸。
父亲(《父亲的病》《五猖会》)
形象:封建家长代表,严厉且受传统思想束缚(强迫背书、信庸医)。
主题:反映封建教育与观念对家庭关系的伤害。
七、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