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模拟题全国二卷(5)(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模拟题全国二卷(5)(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新试题精选(五)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卡尔维诺通过想象,却真实地描写出这三类特殊人的生活,给人真实的感觉,让人更多地思考小说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这种“真实”不是表面上的真实,它脱离了大众的思维定式,脱离了普通的常识范围,但符合深层次的逻辑,某种意义上更加真实。在逻辑基础上想象的细节,可以让小说长出翅膀,从而抵达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杨遥《好的细节,让小说长出翅膀》)
材料二:
细节是读者与小说之间的纽带。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好的细节一定是真实的,让读者觉得作品真切、鲜活。好的细节也一定是对生活进行过高纯度提炼的,不仅真实还要精彩,超越普通读者的经验,打捞出深潜于生活表象下的真相。鲁迅的小说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精彩细节,如《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锐张狂的言语和动作表情,闰土那一声恭敬的“老爷”,《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间或一轮”……好的细节是小说招展的旗帜,让人感动、震撼和沉醉,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细小动作、细微表情、细致的生活场景,为塑造具有真实性、个性化的人物服务。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动性。细节是构成小说魅力的重要部分,一个失真的细节会败掉整部作品。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人物的临终表现都有精彩刻画。葛朗台离世之前,给他做临终法事的神甫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放到他唇边亲吻,他却作出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而严监生临终之际,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他担心费油而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这两个细节对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成为吝啬鬼形象的点睛之笔。
细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储存丰富的信息和无尽的意义——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意义。显性的意义肉眼可见,隐性的意义却需要挖掘和辨析。细节使小说靠近生活,小说用细节征服读者。那些意蕴丰厚的细节一只手牵着生活,而另一只手牵着的是不断绽放的意义和隐喻,比如夏瑜坟顶上那一圈红白的花。细节既来自写作者的显意识,也来自写作者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说,某些细节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也可能携带着作者无意为之的信息和意义。而正是这样的细节使文本内蕴丰饶,充满张力,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二度创作和阐释的可能与空间。
细节不是小说的赘物,它是为小说整体服务的。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甚至就是以细节结构全篇。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用一个喷嚏和五次道歉撑起整个作品。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人物本身就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品质,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改变他的人生、导致他悲惨离世的不是那个喷嚏,也不是那位将军,而是以他五次道歉呈现出的愚蠢和胆怯。闪亮的细节成为小说的原点,原点的能量炸出小说这朵美丽的“蘑菇云”。
(摘编自韩春燕《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优秀作家准确描述的那些日常生活细节,其意义在于能够让读者因此记住作品。
B.细节真实并不意味着细节全都来源于真实生活,作者可以通过想象来描述细节。
C.好的细节使小说具有真实性,是读者走进小说的桥梁,能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
D.细节作用多样,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小说主题,可以作为情节的原点来构建全文。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篇设问,用一个问句引出下文对细节的论述,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B.材料一引用美国诗人庞德的话,既印证了自己的观点,也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
C.材料二运用了“打捞出”“牵着”“炸出”等词语,使理性的分析显得生动形象。
D.材料一中“脱离了大众的思维定式”的含义,等同于材料二中的“高纯度提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和一般作家相比,好作家更擅长捕捉那些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打动人的细节。
B.鲁迅善于选择和书写细节,他作品里的细节往往储存着丰富的信息和意义。
C.如果没有葛朗台和严监生离世前的细节,他们的吝啬鬼形象就会逊色不少。
D.相较于有意为之的细节,无意为之的细节更能让作品内蕴丰饶,充满张力。
4.下面是小说《阿Q正传》的选段,请根据材料内容评析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4分)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通往滴水泉的路
李娟
最早的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而更早的时候,在这茫茫戈壁,所有的路都只沿着其边缘远远绕过。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滴水泉的传说了吧?那时,只在牧民之间,寂静而神秘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戈壁滩最干涸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股奇迹般的泉水。
每个牧民在荒野深处寻找丢失的羊羔时,都坚信滴水泉就在附近。他四面呼喊,又饥又渴地走过一座又一座沙漠的高地,垫足遥望。野地茫茫,空无一物,但他仍坚信着滴水泉。
滴水泉如同这片大地上的神明。①它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
然而战乱使大地上不再存在安静的角落,滴水泉最终还是从牧民世代口耳相传的秘密中现身了。乌斯曼的烈马走出了一条忽明忽暗的道路,笔直地戳向滴水泉。那些烽火连天的年月里,他一手持匕首一手握马缰,无数次孤身前往这隐匿的绿洲,休养生息。然后北上南下,穿梭战事。在当时,除了官道以外,居然还有一条路也能使人在荒原上来去自如,这是乌斯曼的传奇,也是滴水泉的传奇。
在我很小的时候,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只能搭乘拉矿石或木材的卡车,沿东北面的群山一带远远绕过戈壁滩,一路上得颠簸好几天。我永远忘不了中途停宿的那些夜晚,那些孤独地停留在空旷雪白的盐碱滩上的破破烂烂的土墙房子旅店,还有旅店上空辉煌灿烂的星空。
那条被称为“东线”的漫长道路,只能在夏天通畅。到了冬天,大雪封路,去乌鲁木齐只有走通过滴水泉的那条路。
司机们路过滴水泉,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天色早晚,都会停下来歌一宿。打水洗漱,升火烧茶泡干粮。等过了滴水泉,剩下的路程将是几天几夜无边无际的荒凉。
后来,有一对夫妻经历种种辗转来到滴水泉,在泉边扎起了帐篷,还挖了地窝子,开了一家简陋的小饭馆。菜蔬粮油全都由过往的司机捎送。这样一个小店对于司机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司机们也不用睡狭窄的驾驶室了,新的小饭馆还有住宿的地方,虽然只是地窝子里的一面大通铺。
总会有一些时刻,大家都约定好了似的,突然间会有很多人同时光临滴水泉。那时,饭桌前的板凳都不够用了,吃饭时大家黑压压蹲了一屋子。睡觉的地方更是不够用,女主人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把饭桌拼起来,还在地上铺塑料布和毡子。
那一年,从乌鲁木齐到富蕴县的班车也开通了,每星期对发一趟。两人的生意极好,滴水泉从未如此热闹过。于是他俩决定把店面扩大。
整个夏天,当车辆改道穿行在东线的群山中时,滴水泉是悄寂无声的。两个人决定利用这段时间盖几间新房子。
大地上雪白的盐碱地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他们把泉水下的水坑挖成深深的池子,又挖了引水渠一直通向店门口。泉水很小,他们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水池一次次蓄满,用这水和泥巴打土坯。晾干后,土墙很快砌了起来。
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一整个夏天,房子起来了,新的饭桌打制好了,新床也添了两个。他们坐下来等待冬天,等待第一辆车辆在门口鸣笛刹车,等待门帘突然被猛地掀开,等待人间的喧哗再一次点燃滴水泉。
②但是,他们一直等到现在。
就在他们盖好房子的第二年,新公路在戈壁另一端建成通车了,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了
③新的道路如锋利的刀口,笔直地切割在戈壁腹心。走这条路,一两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一切都在上面飞速地经过,不做稍刻的停留。
滴水泉的故事结束了吗?再也不需要有那么一条路通向它了吗?再也不需要艰难跋涉和挣扎的生活来换取它的一点点滋润了吗?
还有两个人,至今仍留在那片小小的绿洲上,仍然还在泉水边日以继夜打土坯,并在等待土坯晾干的时间里,冲着天空仰起年轻的微笑的面孔。④只有他们仍然还在无边无际的等待之中,美梦不受丝毫惊扰。
(有删改)
文本二:
正如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感情的表现中间。”新疆的散文作家在观摩与描绘生活时注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也关注形而下的现实困境。他们在生活与写作时,与这些当地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李娟为了保持这种恰当的距离,则是刻意不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将他们的生活写给别人,以此来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书写过程中,新疆散文家没有对新疆生活进行丑化或是美化,而是把一种原本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
(节选自刘扬《1990年代以来新疆散文作家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中将滴水泉的传说和乌斯曼的传奇相交织,展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滴水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
B. 在“中途停宿”时,作者既看到了荒凉与破败,也发现了绚烂与美丽,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呈现出了生活真实面貌。
C. 文中描写简陋的小饭馆中旅客满堂的热闹场景,可见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也传递出人间温情。
D. 新公路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但通往滴水泉的路却被抛弃了,无比荒凉,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失落和不满。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句子①反复使用“一滴一滴”,突出滴水泉的珍贵,它是困境中滋养生命的希望之光。
B. 句子②在语义上和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转折语气和所表达出的感情更加强烈。
C. 句子③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锐不可当的时代发展给戈壁滩带来深刻变革。
D. 句子④写年轻夫妇的期待和坚守,与现实状况形成对比,这种反差体现了文章的张力。
8. 文本一中夫妻盖房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这个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
音乐特点 舒缓
远镜头(不超过25个字)
近镜头(不超过25个字)
视频解说(不超过50个字)
文本二指出,新疆散文家在书写过程中“把一种原本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是怎样实践这一观点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人孰无恶盗之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指怎么,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安”字词义不同。
B.“齐素多盗”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词义相同。
C.泥,指拘泥,与“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中的“泥”字词义相同。
D.“罪之”中的“罪”与“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日”词类活用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安潜发布公告,对那些举报盗贼的盗贼实施奖赏,免除其罪行。这就导致盗贼团伙之间互相猜疑,盗贼无处容身,纷纷出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B.李公择通过询问一名盗贼知道了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于是下令拆除窝藏盗贼人家的房子,让盗贼无处藏身,最终实现了治盗的目的。
C.盗贼起初非常害怕被捕获,此时,官府若匆忙抓捕,他们或拼死抗拒,或吓得躲藏起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
D.光武帝富有智慧,他下令规定,评价官吏治盗政绩的标准是以捕获盗贼的数量来确定的,而对官吏们除窝藏盗贼的其他行为一概不予以追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背下,犹言惜故林。
落叶(其一)
修睦
两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孔绍安,原是南北朝陈朝的达官子弟。此篇当是孔绍安于陈亡后不久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②修睦,晚唐诗人。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诗开头用个“早”字;一语双关,既表明这一年秋天来得比往年早,又给人以好景不长的暗示。
B. 孔诗中“翻飞”二字,借落叶形容诗人内心纷乱而又身不由己的神情状貌,可谓贴切。
C. 修诗中“重重落叶红”,既展现出枯叶深红的颜色,又刻画出其层叠的姿态。
D. 修诗时而从正面描写,时而从侧面烘托,既有拟人化手法,又有丰富的想象。笔触灵动,饱含深情。
16. 两诗均借落叶抒发情志,但主旨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作者借“______”一句,通过动物的表现道出家族崩析、血亲渐远之痛;又借“______”一句,以物的巨大变化,抒发思念亡妻之悲。
(2)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苏轼践行着这样的读书方法,《石钟山记》中,他质疑李渤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说法,是因为:“______,______。”
(3)下图是小刚全家正月十五晚上出行图片,由车流涌动的景象联想到经典古诗词,不由得吟出“______”一句。看到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又想到“______”一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风格席卷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
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很多年轻人穿着如此搭配的“新中式”出游、逛街。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旗袍、中山装到马面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多样,款式类型丰富,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____①____?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 A ),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
让人意外的是,与其他( B )的流行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______②____?其实,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不管是旗袍、马褂、曲裾,都有其独特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气韵。细看这些服饰,从纹样到配色,从纽扣到针脚,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美。
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敏锐的商家嗅到了这场商机,借着这场新中式的“东风”开始加码营销。人们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与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创意表达东方美学。“新中式”的走红,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白晓晴认为,不仅“新中式”风潮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也润物无声地承载了大众的审美意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四处引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处的一项是(3分)(  )
A.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B.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
C.敏锐的商家嗅到了这场商机,借着这场新中式的“东风”开始加码营销。
D.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材料内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给“新中式”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即将面临前所未遇的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将变得更为容易。对此,有人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已不再重要,运用知识处理问题才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新试题精选(五)
1.A【解析】A.“其意义在于能够让读者因此记住作品”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可知,其意义是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性。
2.D【解析】D.“等同于材料二中的‘高纯度提炼’”说法错误,依据两则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比较可知,两者的含义并不相同,“高纯度提炼”是指提炼出的细节不仅真实还要精彩,超越普通读者的经验,打捞出深潜于生活表象下的真相。
3.D【解析】D.“无意为之的细节更能让作品内蕴丰饶,充满张力”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某些细节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也可能携带着作者无意为之的信息和意义。而正是这样的细节使文本内蕴丰饶,充满张力”可知,文中并未将两者进行比较。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文本内容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材料二“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可知,“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这一细节真实、准确地描写出第一次拿笔的阿Q控制不好笔的情形,来源于生活,增强了现场感,能够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结合材料二“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细小动作……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动性”可知,“一抖一抖”“画成瓜子模样”这两个动作细小,场景细致,使小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结合材料一“卡尔维诺通过想象,却真实地描写出这三类特殊人的生活,给人真实的感觉,让人更多地思考小说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材料二“细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储存丰富的信息和无尽的意义……而另一只手牵着的是不断绽放的意义和隐喻”等内容可知,作者设置阿Q画圆而未圆这一细节,蕴含着丰厚的意义,表现了阿Q精神麻木,愚昧无知的同时,又包含着作者辛辣的讽刺。
【答案】①“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真实、准确地描写出第一次拿笔的阿Q控制不好笔的情形,来源于生活,能够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②“一抖一抖”“画成瓜子模样”,动作细小,场景细致,使小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③阿Q画圆而未圆,蕴含着丰厚的意义,表现了阿Q精神麻木,愚昧无知的同时,又包含着作者辛辣的讽刺。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论证方法的知识。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材料一第一段“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使用了比喻论证,把作家比作技艺高超的渔夫,把作家把握细节比作渔夫叉鱼,把鲜活的细节比作水淋淋的鱼身,使观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的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让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材料一第二段“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不同水准的作家对细节的描写加以对比,突出了好作家对细节的精彩描写,使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答案:①使用比喻论证,把作家把握细节比作渔夫叉鱼,细节鲜活如同水淋淋的鱼身,使观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②使用对比论证,把不同水准的作家对细节的选择加以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使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6.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D.“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失落和不满”错误。文本中作者对新公路带来的变化并无“失落和不满”的直接表达,而是以客观笔触呈现发展带来的自然淘汰过程。故选D。
7.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句子③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错误。句子③“新的道路如锋利的刀口”仅运用比喻(将新公路比作刀口),未使用拟人手法。故选C。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远镜头:由“大地上雪白的盐碱地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可知,远镜头应展现夫妻俩在雪白的盐碱地上忙碌的场景,突出环境的荒凉与开阔。 近镜头:由“他们把泉水下的水坑挖成深深的池子,又挖了引水渠一直通向店门口。泉水很小,他们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水池一次次蓄满,用这水和泥巴打土坯”可知, 近镜头应聚焦夫妻俩和泥打土坯的细节,突出他们的耐心与辛劳。视频解说:结合原文,解说应概括夫妻俩盖房子的过程,并点明他们对生活的坚守与期待,呼应文章的主题。
【答案】①远镜头:广阔无垠的戈壁滩,白色的盐碱地上点缀着团团青草;②近镜头:夫妻两人挖池子、引水渠、打土坯;③视频解说:围绕环境和人物(或者:动作、心情、评价皆可。)示例:烈日下,夫妻用泉水耐心和泥打坯,土墙渐起。镜头定格在蓄满的池水与未干的新墙上,无声诉说着对未来的期待。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①作者通过滴水泉的传说、生活场景的描绘、夫妻盖房子的细节以及新公路带来的变化,展现了戈壁滩的真实面貌。这些描写既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而是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呈现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时代变迁,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真实表达。 ②作者通过新公路建成通车后通往滴水泉的路被抛弃的描写,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真实地呈现了戈壁滩的变化。客观呈现现实困境。 ③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如“中途停宿”时看到的破败旅店和辉煌星空,以及简陋小饭馆中旅客满堂的热闹场景,真实地呈现了戈壁滩生活的艰辛与温情。体现情感的真实。 ④作者详细描述了夫妻利用夏天时间盖房子的过程,包括挖水坑、打土坯、晾干土墙等,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耐心和努力。细节真实没有明显的主观评价。 ⑤“只有他们仍然还在无边无际的等待之中,美梦不受丝毫惊扰”夫妻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如既往,这种向往是真实的。
【答案】①作者既写戈壁滩的荒凉、交通不便,也写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真实地描绘自然图景和社会生活;②新公路建成,通往滴水泉的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后无比荒凉,客观呈现现实困境;③人们在艰难的条件中互相温暖,保持乐观,满怀憧憬,注重精神层面的描④对文中的人、事、景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没有明显的主观评价;⑤夫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真实的。
10.BEH[“使盗自相推为甲乙”是一个兼语句,“盗”既作“使”的宾语,又作“自相推为甲乙”的主语,故应在B处断开;“官吏”作主语,“巡捕”作谓语,“及门”是“巡捕”的地点,故应在E处断开;“擒”作谓语,“一人”作宾语,“以首”作“擒一人”的目的,“则免矣”主语省略,故应在H处断开。]
11.C[A.正确。怎么;使……心安。句意:你怎么能抓我呢?/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B.正确。都指“一向”。句意:齐地一向多盗贼。/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C.错误。拘泥;同“涅”,染黑。句意: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不为尘世的污垢所沾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D.正确。“罪”,名词作动词,处罚;“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只有窝藏盗贼的才处罚他们。/你将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显贵。]
12.C[C.“等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错误。根据文中“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可知,盗贼们随着时间推移出来是因为和缓的治盗方式让他们的抗拒之心懈怠了,而不是官府不抓了。]
13.(1)你既然知道我有告示,为什么不抓他前来?(“既”,既然;“榜”,告示;“何”,为什么)(2)我每次读到这事,总认为崔安潜的做法是治理盗贼的上策。等到知道了李公择治理齐州的事迹,才知道不是这样。(“以为”,认为;“及”,等到;“然”,这样。)
14.解析:①根据材料一中“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可不存乎其人哉!”可知,洪迈认为做事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在人。②根据材料二中“治盗之法,莫善于缓”可知,王夫之认为,和缓治盗是“治盗”最好的方法。
答案:①洪迈认为做事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在人。②王夫之认为,和缓治盗是“治盗”最好的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朝崔安潜担任西川节度使,到任后不去整治盗贼。他说:“盗贼如果不是彼此通同容留,就无法为非作歹。”他于是从公家仓库里拿出钱放到三个市场上,并且在它的上面张榜告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如果同伙告捕,则免除他的罪,赏钱和普通人一样多。”不久,有人抓捕盗贼送来。盗贼不服气,(对捉他的人)说:“你和我一同当盗贼十七年,赃物都平分,你怎么能抓我呢?”崔安潜说:“你既然知道我有告示,为什么不抓他前来?那么(这样)他应当被处死,而你受到奖赏了。现在你既然已经被人家先告发了,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崔安潜立即下令付给捕盗的人赏钱,让被捕的盗贼亲眼看见,然后在街市上处死盗贼。于是,盗贼们与他们的团伙相互猜疑,无处容身,竟然在一夜之间,等不及到早上,纷纷逃散出境,从此境内再无一人为盗。
我每次读到这事,总认为崔安潜的做法的确是治理盗贼的上策。等到知道了李公择治理齐州的事迹,才知道不是这样。齐地一向多盗贼,李公择严加治理盗贼,但是屡禁不止。有一天抓到一名奸猾盗贼,李公择发现他可以利用,将他脸上刺字编为士卒,让他在自己帐下听差。李公择乘便拿盗贼大量被捕却屡禁不止的原因询问他。(那个盗贼)回答说:“这是由于富豪人家为他们窝藏。他们让盗贼团伙自己排序,官员搜捕到家中,就抓一人来告发,其余盗贼就可逃脱了。”李公择说:“我有办法了。”于是,他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都拆除房子,盗贼就绝迹了。
我于是认识到治理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像崔安潜的办法可以说是高明的了,但齐地的盗贼反而借此作为保命的计策,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
材料二:
治盗之法,没有比缓治更好的了;性急的,没有不最终以缓治了结的。况且,盗贼初发时非常害怕被捕获,强而有力的必定会拼命抵抗,弱小的就必然是惊恐失措地逃窜,悄无声息地藏起来,没有人知道他所在的地方。如果官府采取缓治的办法,时日稍久,那么盗贼拼死抗拒的心自然消散,潜逃的也不能长期躲藏,于是又往来于他们的乡里族党了,这时一个人的力量擒获他也有余了,官吏不必害怕因为盗贼难以捕获而受到惩处了。人,谁没有憎恨盗贼的心,哪个会放纵他们呢?只有当官府急不可待地捕捉他们时,逼着他们拼死抗拒,吓得他们深深地藏匿起来,官吏害怕不能捕获而受罚,因而不敢声张,这样以后盗贼辗转蔓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大规模的叛乱势力,百姓因此大量死亡,国家因此覆亡。
光武帝的法令规定,官吏即使有逗留、回避、故意放纵盗贼等行为,也都不问罪,允许他们以最终擒讨成功为政绩。州牧、郡守、县令、县长懦弱胆怯不敢捕盗的,都不认为是罪过,只以捕获盗贼的多少确定政绩。只有窝藏盗贼的才处罚他们。这是不需改变的好办法,而愚蠢的人长期以来,都不能施行此法。
15.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这一年秋天来得比往年早”错误,早秋之“早”交代时令为初秋。故选A。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孔诗“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写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借落叶以慨叹身世,早秋落叶像飘零之游子,表达了游子思归怀乡之情;“翻飞未背下,犹言惜故林”,写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托物言志,借落叶惜故林暗指家国破亡的境况,表达诗人的故国之思。修诗写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可见春绿秋红,顺应季节变化是万物的规律;
颔联写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尾联“只应松自立”写秋天落叶凋零中,只有青松依然耸立,此两联中将“落叶”和“松”对比,启示人们要学四季常绿的青松傲然自立,不轻易随外在环境而改变。
【答案】孔诗借落叶以慨叹身世。早秋落叶像飘零之游子,表达了游子思归怀乡之情;托物言志,借落叶惜故林暗指家国破亡的境况表达诗人的故国之思。修诗借落叶说理。春绿秋红,顺应季节变化是万物的规律。落叶被秋风吹散,唯有青松常在。启示人们要学四季常绿的青松傲然自立,不轻易随外在环境而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吠”“亭亭”“铿”“雕”。(3)图上呈现的是“元宵夜晚”“火树银花”“豪车车流”“行人”,据此可以联想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诗句“宝马雕车香满路”“东风夜放花千树”。或“车如流水马如龙”“火树银花合欢夜”等诗句,只要意境符合就可。
【答案】 ①. 东犬西吠 ②.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 所在皆是也 ⑤. 宝马雕车香满路/车如流水马如龙 ⑥. 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合欢夜
18.解析:A处,语境是说一些“新中式”服装中花鸟、山水暗纹这些精致的图案融入得十分巧妙,在阳光下隐约模糊,看不清楚,故选用“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隐隐约约”。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很难分清。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时隐时现: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形容忽明忽暗,时有时无的景象。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很不明显。B处,语境强调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故选用“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稍纵即逝”。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转瞬即逝:转眼之间就很快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消失。
答案:A.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隐隐约约 B.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稍纵即逝
19.解析:第一空,根据后句“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分析,此处是问“新中式”的新表现在哪些地方,可知补写内容为“‘新中式’新在哪里”。第二空,根据前句“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和后句的答语“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分析,此处是问“新中式”生命力长久、旺盛的原因,故补写内容为“‘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
答案:①“新中式”新在哪里 ②“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
20.A [A.表示引用。B、C、D均表述特殊含义。]
21.解析:一是“不仅‘新中式’风潮”语序不当,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的前面,故应改为“‘新中式’风潮不仅”;二是“承载了大众的审美意趣”搭配不当,应把“承载”改成“滋养”;
答案:“新中式”风潮不仅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也润物无声地滋养了大众的审美意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2.解析:“新中式”是种概念。“新中式”是服装的表现风格,故“新中式”的属概念为“表现风格”。然后从“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旗袍、中山装到马面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多样”“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与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创意表达东方美学”中概括出种差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而产生的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最后,按照“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形式给“新中式”下定义为:“新中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而产生的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表现风格。
答案:新中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而产生的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表现风格。
23.[写作指导] “人工智能时代”是本题写作思考的大背景。对考生而言,这一背景是真实的,并且在不断发展中,是能让考生有切实体验和感受的思考内容。本题充满思辨色彩。在“人工智能”盛行的生活背景下,“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是应该依然注重学习积累的过程,还是应该更看重利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本质上是在说学习的积累过程;“运用知识处理问题”本质上是在说学习可达到的结果。如果认为前者“已不再重要”,后者“才重要”,本质上是在淡化过程,突出结果。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辨作文题。考生可以支持材料中“有人认为”的观点,因为这一观点在“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有其合理性,例如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考生也可以反对这一观点,坚持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当然,考生也可以有更加综合性的考量。无论是哪一种思考,都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去选择。
参考立意:①学不可以已,过程不可替。②智能时代,让知识获取更便捷。③注重学习,亦重视运用。④知识需获,运用当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