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共3份打包,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共3份打包,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相距很远的两个分子,以一定的初速度相向运动,直到距离最小。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  )
A.一直为引力 B.一直为斥力
C.先为引力,后为斥力 D.无法判断
2.关于分子势能和物体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必定增大
B.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大
C.当物体体积减小时,其分子势能必定减小
D.当物体体积不变时,其分子势能一定不变
3.关于气体分子的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温度升高时,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一定都增大
B.气体温度降低时,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一定都减小
C.气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必定增大
D.气体温度降低时,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可能增大
4.关于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密闭在容器中的气体,在某一时刻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气体分子数目基本相等
B.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有大有小,但是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
C.气体压强的大小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分子的密集程度这两个因素有关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不变,体积减小时,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5.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体积增大,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中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变,所以压强保持不变
B.此过程中每个气体分子碰撞器壁的平均冲击力不变,所以压强保持不变
C.此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器壁的碰撞次数不变,所以压强保持不变
D.此过程中,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只有气体的体积同时增大,使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才能保持压强不变
6.体积相同的玻璃瓶A、B分别装满温度为60℃的热水和0℃的冷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A瓶中水分子的平均动能比B瓶中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
B.由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所以A瓶中水分子的布朗运动比B瓶中水分子的布朗运动更显著
C.若把A、B两玻璃瓶并靠在一起,则A、B瓶内水的内能都将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热传递
D.由于A、B两瓶水的体积相等,所以A、B两瓶中水分子的平均距离相等
二、多选题
7.我国已开展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工作。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μm的悬浮颗粒物,其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对人体形成危害。燃烧矿物燃料是形成PM2.5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M2.5的尺寸比空气中氧分子的尺寸大得多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的运动轨迹只是由大量空气分子对PM2.5无规则碰撞的不平衡决定的
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
8.若某种实际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则一定质量的该气体内能的大小与气体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是(  )
A.如果保持其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B.如果保持其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内能减少
C.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体积增大,内能增大
D.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体积增大,内能减少
9.下列关于教材中的四幅插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显微镜下三颗小炭粒的运动位置连线图,连线表示小炭粒的运动轨迹
B.图乙是某材料制作的细管竖直插入水中的情景,证明水不浸润该材料
C.图丙是是理想气体分子速率的分布规律,气体在状态下的分子平均动能大于状态下的分子平均动能
D.图丁中一只水黾能停在水面上,是浮力作用的结果
10.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一定相同
B.物体的内能改变时温度不一定改变
C.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0 ℃的物体内能为零
D.分子数和温度相同的物体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内能
三、实验题
11.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中:
(1)该实验过程中,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模型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2)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会导致所测的分子直径 (选填“偏大”或“偏小”);
(3)若已知纯油酸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在测出油酸分子直径d后,还可以继续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12.“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将1mL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1000mL的油酸酒精溶液,用注射器测得1mL上述溶液为80滴,把一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撒有痱子粉的浅盘中,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轮廓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再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已知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边长为1cm。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是 mL;若数出油膜轮廓对应的方格数为150格,由此估算出分子的直径为 m。(结果均保留1位有效数字)
(2)在实验中将油酸分子看成是球形的,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A.等效替代法 B.理想模型法 C.控制变量法 D.极限思维法
(3)用油膜法测出分子直径后,要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只需知道油滴的( )
A.摩尔质量 B.体积 C.摩尔体积 D.密度
(4)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估测出油膜分子的大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油酸浓度适当大一些
B.爽身粉层在水面上适当厚一些
C.轮廓范围内的完整正方形个数即代表油膜铺开的面积
D.油酸扩散并待其收缩稳定后再绘出轮廓图
四、解答题
13.对于单个分子而言,能说它的温度有多高吗?为什么?
14.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水的摩尔质量,水的密度,请进行下列估算:
(1)水蒸气分子的平均间距约为多少?
(2)水分子的直径约为多少?(以上结果均保留1位有效数字)
15.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蒸发器(铜管)液化成水,经排水管排走,空气中水分越来越少,人会感觉干燥.某空调工作一段时间后,排出液化水的体积.已知水的密度,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试求:(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该液化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总数;
(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1》参考答案
1.C
【知识点】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合力与距离的关系图像
【详解】分子力随距离的变化如图所示,故两个分子从相距很远处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先表现为引力,后表现为斥力。
故选C。
2.BD
【知识点】两分子间分子势能和动能随间距变化的变化
【详解】AB.物体体积增大时,分子间可能是引力也可能是斥力,则分子力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故分子势能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A错误,B正确;
C.同理可知,当体积减小时,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C错误;
D.如果物体的体积不变,分子间的距离不变,故分子势能也不变,D正确。
故选BD。
3.C
【知识点】气体温度的微观意义、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像
【详解】AC.温度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故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必定增大,但每个气体分子的速率不一定都增大,故A错误,C正确;
BD.温度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则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必定减小,但每个气体分子的速率不一定都减小,故BD错误。
故选C。
4.D
【知识点】理解内能的概念、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气体温度的微观意义、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像、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详解】A.虽然分子的运动杂乱无章,在某一时刻,向着任何一个方向运动的分子都有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任一时刻与容器各侧面碰撞的气体分子数目基本相同,故A正确;
B.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有大有小,但是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故B正确;
C.气体压强的大小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分子的密集程度这两个因素有关,故C正确;
D.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则气体的内能一定不变,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5.D
【知识点】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详解】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但这不是压强保持不变得原因,故A错误;
B.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每个气体分子碰撞器壁的平均冲击力增大,但这不是压强保持不变得原因,故B错误;
C.压强与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器壁的碰撞次数以及分子碰撞器壁的平均冲击力有关。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冲击力增大,要使压强不变,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器壁的碰撞次数需减少,故C错误;
D.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分子碰撞器壁的平均冲击力增大;而气体体积增大,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器壁的碰撞次数减少,这样才能保持压强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C
【知识点】通过热传递改变系统内能、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因素——温度、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详解】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瓶中水的温度高,故瓶中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大,故A错误;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水分子的运动,两瓶中不存在布朗运动,故B错误;
C.若把、B两玻璃瓶并靠在一起,则、B瓶内水的内能都将发生改变,热量会由传递到B,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热传递,故C正确;
D.相同体积不同温度时水分子的平均距离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7.AD
【知识点】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因素——温度、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
【详解】A.PM2.5的尺寸比空气中氧分子的尺寸大得多,故A正确;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B错误;
C.PM2.5的运动轨迹是由大量空气分子对PM2.5无规则碰撞的不平衡和气流的运动决定的,故C错误;
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故D正确。
故选AD。
8.AC
【知识点】理解内能的概念
【详解】AB.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由于体积不变,所以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不变,故内能变大,故A正确,B错误;
CD.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体积增大,分子间距离变大,则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内能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C。
9.BC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气体温度的微观意义、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像、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
【详解】A.每隔一段时间把观察到的炭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成折线,所以布朗运动图像反映每隔一段时间固体微粒的位置,而不是运动轨迹,故A错误;
B.管内的页面低于管外液面,液体不浸润管壁,即水与该材料属于不浸润,故B正确;
C.由图丙可知气体在状态下速率大的分子占比较大,即气体在状态下温度较高,气体在状态下的分子平均动能大于状态下的分子平均动能,故C正确;
D.水有表面张力,所以水黾能停在水面上,故D错误。
故选BC。
10.BD
【知识点】理解内能的概念
【详解】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可能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可能不同,内能增量不同,故A错误;
B.物体内能改变时温度不一定改变,比如零摄氏度的冰融化为零摄氏度的水,内能增加,故B正确;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可知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内能,故C错误;
D.物体的内能与分子数、物体的温度和体积三个因素有关,分子数和温度相同的物体不一定有相同的内能,故D正确。
故选BD。
11.(1)A
(2)偏大
(3)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误差分析
【详解】(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是将油酸分子近似看成球形,并且油膜呈单分子分布的、分子间没有空隙。以上思路是将油膜想象成一种理想模型,故体现的物理思想是理想模型法。
故选A。
(2)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油酸分子无法充分展开,测得油膜面积会偏小,根据,则会导致所测的分子直径偏大。
(3)一个油酸分子的质量为
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12.(1)
(2)B
(3)C
(4)D
【知识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误差分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和实验方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
【详解】(1)[1]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的纯油酸的体积为
[2] 油膜的面积为
分子的直径
(2)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中将油酸分子看成是球形的,所采用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
故选B。
(3)由油酸分子直径可以求出油酸分子的体积,只要知道了油酸的摩尔体积,由摩尔体积和油酸分子体积之比可以求1摩尔油酸所含有的油分子数目,即可以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故选C。
(4)A.油酸浓度越大,油酸的分子数越多,越不容易形成单分子膜,不利用实验准确度,故A错误;
B.爽身粉层在水面上越厚,不容易使油酸分子扩散形成单分子膜,故B错误;
C.轮廓范围内的超过半个的完整正方形个数才更接近代表油膜铺开的面积,故C错误;
D.油酸扩散并待其收缩稳定后再绘出轮廓图,此时油膜铺开的更接近单分子膜,实验更准确,故D正确。
故选D。
13.不能;见解析
【知识点】分子动能
【详解】不能;温度是反映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程度的物理量,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大小的量度,具有统计意义,对单个分子无意义。
14.(1);(2)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详解】(1)对气体分子来说,由于分子不是紧密排列,分子的体积远小于它所占有的空间的体积,所以分子所占有的空间的体积通常以立方体模型来计算。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为
(2)固体和液体,认为分子紧密排列,通常把分子看作球体;则分子体积为摩尔体积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即
又有
联立解得
15.(1)个
(2)
【知识点】计算物质所含分子个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详解】(1)水的摩尔体积为
水分子总数为(个)
(2)建立水分子的球体模型,有
可得水分子直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2
一、单选题
1.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某液体的摩尔质量为,密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所含有分子数为
B.该液体所含分子数为
C.1个液体分子的质量为
D.液体分子的直径约为
2.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单位为),摩尔质量为M(单位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已知1克拉等于克,则(  )
A.a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B.a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C.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单位为m)
D.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单位为m)
3.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如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雾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气中霾粒子的运动是布朗运动
B.霾粒子的运动是分子的运动
C.霾粒子的扩散形成霾
D.霾粒子的运动与温度无关
4.关于分子势能和物体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必定增大
B.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大
C.当物体体积减小时,其分子势能必定减小
D.当物体体积不变时,其分子势能一定不变
5.对于封闭在大型气罐内的氧气对器壁的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分子向上运动的数目多,因此上部器壁的压强大
B.气体分子向水平方向运动的数目少,则侧壁的压强小
C.由于氧气的重力会对下部器壁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因此下部器壁的压强大
D.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可能性相同,撞击情况相同,器壁各处的压强相等
6.把铁分子围着地球表面一个紧挨一个地单列排起来,筑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大“分子环”。已知地球半径为,铁的摩尔质量为,铁的密度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为,筑这个大“分子环”共需的铁分子个数(  )。
A. B. C. D.
二、多选题
7.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为0 ℃,说明该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均为零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内能不一定增大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D.10 g 100 ℃水的内能小于10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
8.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的原因是(  )
A.温度降低后,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小
B.温度降低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小
C.温度降低后,分子撞击器壁的平均作用力减小
D.温度降低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变少,撞击到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分子数减少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叶面上的小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B.热机的效率可能达到
C.温度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说明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变化
E.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煮水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粉在翻滚,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B.某复兴号高速列车驶出车站逐渐提速,其恒温车厢内的一切物体的内能也一定会逐渐增加
C.尽管蔗糖受潮时粘在一起,但是它依然是晶体
D.荷叶上小水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使其表面积具有收缩到最小趋势
三、实验题
11.下面介绍了两种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
(1)先用移液管量取0.30mL油酸,倒入标注300mL的容量瓶中,再加入酒精后得到300mL的油酸酒精溶液,然后用滴管吸取这种溶液,向小量筒中滴入200滴溶液,溶液的液面刚好达到量筒中1mL的刻度,再用滴管取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向撒有爽身粉的盛水浅盘中滴下1滴溶液,在液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待油膜稳定后,放在带有正方形坐标格的玻璃板下观察油膜,如图1所示。坐标格的正方形大小为。由图可以估算出油膜的面积是 (保留2位有效数字),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m(保留1位有效数字)。

(2)用离子显微镜拍下的一个“量子围栏”的照片如图2所示。这个量子围栏是由48个铁原子在铜的表面排列成直径为的圆周而组成的。由此可以估算出铁原子的直径约为 m(保留2位有效数字)。

12.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中:
(1)该实验过程中,体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模型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2)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会导致所测的分子直径 (选填“偏大”或“偏小”);
(3)若已知纯油酸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在测出油酸分子直径d后,还可以继续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四、解答题
13.判断以下现象是否由于分子间的引力所致,并简述理由。
(1)两块纯净铅柱的端面刮得十分平整后用力挤压可以“粘”在一起;
(2)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3)磁铁能吸引小铁钉;
(4)自由落体运动。
14.判断下列哪些宏观现象可以作为分子热运动的证据,简述理由。
(1)水的对流;
(2)墨水滴入清水中缓慢散开;
(3)打开酒精瓶盖就嗅到酒精的气味;
(4)水中悬浮花粉的布朗运动。
15.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试管底部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会慢慢扩散到上面的清水中,即使没有外界温度变化等干扰,还是会发生,这说明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稀释后的墨汁,发现悬浮的小炭粒在不停地运动,每隔30秒记录一次位置,然后连线,如图乙,小炭粒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3)在(2)中微粒的运动叫布朗运动,实验发现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试结合图丙模型分析布朗运动的这一特点。
(4)扩散和布朗运动都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实验发现,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布朗运动越明显,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2》参考答案
1.B
【知识点】计算分子的体积、计算物质所含分子个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详解】A.该液体所含有分子数为
故A错误;
B.该液体所含分子数为
故B正确;
C.1个液体分子的质量为
故C错误;
D.设液体分子的直径为,则有
解得
故D错误。
故选B。
2.A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物质所含分子个数
【详解】AB.a克拉钻石物质的量(摩尔数)为
所含分子数为
故A正确,B错误;
CD.钻石的摩尔体积
单位为,每个钻石分子体积为
设钻石分子直径为d,则
联立解得
单位为m,故C、D错误。
故选A。
3.A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影响微粒布朗运动快慢的因素
【详解】AB.雾霾天气中霾固体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是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选项A正确,B错误;
C.扩散现象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则霾粒子不是扩散形成霾,选项C错误;
D.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则霾粒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选项D错误。
故选A。
4.BD
【知识点】两分子间分子势能和动能随间距变化的变化
【详解】AB.物体体积增大时,分子间可能是引力也可能是斥力,则分子力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故分子势能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A错误,B正确;
C.同理可知,当体积减小时,分子势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C错误;
D.如果物体的体积不变,分子间的距离不变,故分子势能也不变,D正确。
故选BD。
5.D
【知识点】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详解】由于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撞击的宏观表现,而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可能性相等。因此,器壁各处的压强相等。
故选D。
6.D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详解】设铁分子的直径为,根据题意,可得把铁分子围着地球表面一个紧挨一个地单列排起来,筑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大“分子环”需要的分子数为
一个铁分子的质量
一个铁分子的体积
则有
联立解得筑这个大“分子环”共需的铁分子个数为
故选D。
7.BD
【知识点】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合力与距离的关系图像、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因素——温度
【详解】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内能不为0,所以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为零,故A错误;
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故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内能的大小还与物质的多少以及分子势能有关,所以内能不一定增大,故B正确;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当分子间距小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大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小于引力表现为引力,故C错误;
D.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10 g、100 ℃的水的分子平均动能等于10 g、100 ℃的水蒸气的分子平均动能,同样温度的水变为同样温度的水蒸气要吸收热量,所以100 ℃水的内能小于100 ℃的相同质量的水蒸气的内能,故D正确。
故选BD。
8.ABC
【知识点】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详解】体积不变,分子密度不变,温度降低,分子平均速率变小,单位时间内单位器壁面积上所受的分子平均撞击次数减少,撞击力减少,气体压强减小。
故选ABC。
9.ACD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分子动能、液体的表面张力、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
【详解】A.叶面上的小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故A正确;
B.热机的效率一定小于,故B错误;
C.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故C正确;
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说明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变化,故D正确;
E.布朗运动是悬浮颗粒运动,故E错误。
故选ACD。
10.CD
【知识点】液体的表面张力、晶体和非晶体、理解内能的概念、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
【详解】A.胡椒粉在水中翻滚是水的对流引起的,属于机械运动,布朗运动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故A错误;
B.物体的内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故B错误;
C.尽管蔗糖受潮时粘在一起,但是不改变它的内部结构,所以它依然是晶体,故C正确;
D.荷叶上小水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使其表面积具有收缩到最小趋势导致的,故D正确。
故选CD。
11.(1) 64
(2)
【知识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子直径大小的数量级
【详解】(1)[1]由题图1求出油膜的面积,油膜的面积
[2]根据题意求出1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的体积

(2)48个铁原子组成一个圆,圆的周长等于48个铁原子直径之和,铁原子的直径
12.(1)A
(2)偏大
(3)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误差分析
【详解】(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是将油酸分子近似看成球形,并且油膜呈单分子分布的、分子间没有空隙。以上思路是将油膜想象成一种理想模型,故体现的物理思想是理想模型法。
故选A。
(2)若实验时痱子粉撒得太厚,油酸分子无法充分展开,测得油膜面积会偏小,根据,则会导致所测的分子直径偏大。
(3)一个油酸分子的质量为
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13.(1)是,把接触面刮平,使两个铅块的距离接近分子间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这个现象是由于两个铅块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的缘故;
(2)不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是静电吸附的缘故;
(3)不是,磁铁能吸引小铁钉,为磁场力作用的缘故;
(4)不是,自由落体运动为地球吸引的缘故。
【知识点】分子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实例、磁现象、磁性和磁极、磁性材料、摩擦起电、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详解】(1)是,把接触面刮平,使两个铅块的距离接近分子间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这个现象是由于两个铅块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的缘故;
(2)不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是静电吸附的缘故;
(3)不是,磁铁能吸引小铁钉,为磁场力作用的缘故;
(4)不是,自由落体运动为地球吸引的缘故。
14.见解析
【知识点】扩散现象解释分子热运动、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
【详解】(1)水的对流是水的宏观现象,不可以作为分子热运动的证据;
(2)墨水滴入清水中缓慢散开,是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证据;
(3)打开酒精瓶盖就嗅到酒精的气味,是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证据;
(4)水中悬浮花粉的布朗运动,是由于水分子不规则的碰撞导致固体颗粒做的运动,反应了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证据。
15.(1)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小炭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3)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受到周围液体分子撞击的不平衡性就越明显,所以布朗运动越明显
(4)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
【详解】(1)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使没有外界干扰,硫酸铜分子也会由于自身的无规则运动扩散到清水中。
(2)从图乙中连线的轨迹可以看出,小炭粒的位置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每次记录的位置都是随机的,所以其运动是无规则的。
(3)由图丙可知,液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时会撞击微粒。对于较小的微粒,在某一瞬间,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对它的撞击力不容易相互平衡,就会使微粒的运动状态更容易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更明显的布朗运动。
(4)因为温度升高时,扩散变快,布朗运动也更明显,而扩散和布朗运动都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所以可以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3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就越剧烈,每个分子动能也越大
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不变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2.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实验方法”的三位物理学家,他们的实验为人类探索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已知1阿秒等于10-18s,则光在真空中1阿秒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与下列微粒尺度最接近的是( )
A.氢原子核 B.氢原子 C.尘埃 D.乒乓球
3.物理学中,常用图像或示意图描述现象及其规律, 甲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气体进行的等温实验中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图像,乙图是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规律图像,丙图是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图像,丁图是每隔一定时间悬浮在水中的粉笔末位置示意图,关于下列四幅图像的所描述的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图线①对应的温度较低
B.由乙图可知,图线②对应的温度较低
C.由图丙可知,分子间距离从r 增大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大
D.图丁说明分子在短时间内沿直线运动
4.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过状态B、C又回到状态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单位时间内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加
B.C→A过程中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单位时间内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减少
C.A→B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大于B→C过程中气体放出的热量
D.A→B过程中气体对外做的功小于C→A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5.家庭用的小烤箱的简化模型如图所示。若烤箱中气密性良好,烤箱内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烤箱内初始气体压强为 ,温度为 。现通电加热使气体温度升高到540K,此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为9300J,烤箱内气体的体积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中烤箱内气体的内能的增加量为9300J
B.烤箱内温度升高后,所有气体分子的速率均变大
C.烤箱中气体在温度升高后的压强为
D.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外做功
6.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120J,已知状态A气体的温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在状态B时的温度为
B.气体在此过程中吸收了200J的热量
C.状态B气体中每个分子动能与状态A相比较或多或少都有所增加
D.状态B时气体单位时间内对容器壁单位面积上碰撞的分子数为状态A时的一半
二、多选题
7.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气溶胶颗粒做的是布朗运动。用追踪软件可以记录每隔相同时间这些颗粒所在的位置,然后用线段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起来,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轨迹就是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轨迹
B.气溶胶颗粒越小,其运动越明显
C.环境温度越高,气溶胶颗粒运动越明显
D.气溶胶颗粒的运动是由气体对流等外界影响引起的
8.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紧的铅块会“粘”在一起,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B.气体难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C.扩散现象在液体、气体、固体中均能发生
D.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
E.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物体分子动能也增大
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变化过程的P--V图线为如图所示的从A到B的实线段,已知ΔOAC和ΔOBD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且S1=S2。在此过程中(  )
A.状态A与状态B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
B.A→B过程中气体的内能保持不变
C.A→B过程中气体分子数密度增大
D.状态A与状态B下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对单位面积的容器壁的碰撞次数相同
E.A→B过程气体向外界放出的热量等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动能与分子的势能的和叫做这个分子的内能
B.物体的分子势能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
C.物体的速度增大时,物体的内能可能减小
D.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其温度可能增加
三、实验题
11.(1)如图1反映“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的4个步骤,将它们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用符号表示);
(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将油酸溶于酒精,其浓度为每1000mL溶液中有0.6mL油酸。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有75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画出油膜的形状。如图2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试求:
①油酸膜的面积是 cm2:
②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 ,
③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油酸的密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为 B.油酸所含分子数为
C.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为 D.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12.某同学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的实验。
(1)请选出需要的操作,并按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D (用字母符号表示)。
A.倒入油酸 B.倒入水 C.描绘油膜轮廓
D.记录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 E. 滴入油酸酒精溶液 F.撒爽身粉
(2)实验中使用到油酸酒精溶液,其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
A.可使油酸和爽身粉之间形成清晰的边界轮廓
B.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
C.有助于测量一滴油酸的体积
D.有助于油酸的颜色更透明便于识别
(3)已知实验室中使用的油酸酒精溶液每溶液中含有2mL油酸,又用滴管测得每50滴这种油酸酒精溶液的总体积为1mL,将一滴这种溶液滴在浅盘中的水面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边界线,再把玻璃板放在画有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小格的纸上,如图所示。油酸分子的直径 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在该实验中,若测出的分子直径结果明显偏大,则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多选)。
A.水面上爽身粉撒得较多,油酸膜没有充分展开
B.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足半格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
C.油酸酒精溶液配制的时间较长,酒精挥发较多
D.求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时,1mL的溶液滴数少计了5滴
(5)某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的数据估算油酸分子直径。他把油酸分子看成紧密排列的球体,查阅得知油酸的密度,油酸的摩尔质量,取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四、解答题
13.如图所示,导热良好的固定直立圆筒内用面积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圆筒内气体的热力学温度,平衡时圆筒内气体的体积,压强。大气压强,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1)求活塞的质量m;
(2)缓慢推动活塞使气体的体积,固定活塞,缓慢升高筒内气体的温度,使气体的热力学温度,求此时筒内气体的压强。

14.如图所示,圆柱形绝热容器水平放置,绝热活塞将容器分成体积相等的两个气室A、B,活塞到A气室左侧壁和到B气室右侧壁的距离均为d,用插销K将活塞固定,这时两气室中气体的压强均为p0,温度均为T0,给B气室中气体加热,当气室B中气体温度升高时,停止加热,求:
(1)加热后B气室中气体的压强;
(2)若加热前活塞不固定,在缓慢加热的过程中,活塞极缓慢向左移动,当停止加热,活塞再次静止时,活塞相对于开始的位置移动了d,此时A、B气室中气体的温度之比。(不计活塞与容器间的摩擦)
15.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中国科学家不断实现着“上天、入地、下海”的梦想。2025年2月20日塔里木盆地,我国把入地的“亚洲深度”,标注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首次实现在地下10910米完钻。如图所示,为科学家们对地球内部的猜想模型,在距离地表近3000千米古登堡面附近,存在着很薄的气态圈层。为研究气态圈层压强,某科学家建立如下模型方案:设想在该气态圈层内气体为理想气体,在圈层放置正方体容器,并假定每个气体分子质量均为m,速率大小都为v,只与各个面发生垂直的弹性碰撞且机会均等。(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1)若该气体摩尔体积为Vmol,,求该气体密度ρ、单位体积分子数n;
(2)若该气体单位体积分子数n已知,写出气态圈层压强p的微观表达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6届人教版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分子动理论综合提高练习3》参考答案
1.C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分子动能、判断系统吸放热、做功情况和内能变化情况、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
【详解】A.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并不是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A错误;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能反映液体分子的运动,B错误;
C.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内能,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等量的正功,内能不会发生改变,C正确;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在消耗其他能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错误。
故选C。
2.B
【知识点】分子直径大小的数量级
【详解】真空中光经过1阿秒前进的距离为
原子核的尺寸约为,氢原子的尺寸约为,尘埃的尺寸约为,乒乓球的尺寸约为,故光在真空中1阿秒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与下列微粒尺度最接近的是氢原子的尺寸。
故选B。
3.A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合力与距离的关系图像、气体温度的微观意义、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像、气体等温变化的图象
【详解】A.图甲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结合图像可知,A正确;
B.图乙中,曲线②速率大的分子占据的比例较大,则说明曲线②对应的平均动能较大,曲线②对应的温度较高,B错误;
C.图丙中,分子间的距离从增大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
D.图丁是每隔一定时间悬浮在水中的粉笔末位置示意图,这些位置的连线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轨迹,也不能说明分子在短时间内做直线运动,D错误。
故选A。
4.C
【知识点】分子动能、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气体等温变化的图象、气体等压变化的图象
【详解】A. A→B等压升温过程,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单个气体分子撞击器壁的平均作用力增加,气体压强不变,所以单位时间内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减少,故A错误;
B. C→A等温压缩过程,过程中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单个气体分子撞击器壁的平均作用力不变,气体压强增加,所以单位时间内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加。故B错误;
C. A与C的温度相同,内能相同,A→B等压升温过程,过程中气体膨胀,气体对外做功,同时气体温度升高,最终气体的内能增加,其吸收的热量等于内能增量与气体对外做功之和;B→C过程气体体积不变,不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放出热量;因A→B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量等于B→C过程中内能减小量,所以A→B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大于B→C过程中气体放出的热量。故C正确;
D. A→B过程中气体压强不变,C→A过程中气体压强变大,其过程中气体压强始终小于A的气体压强,容器横截面积相同,由公式
即C→A过程中气体压力始终小于A→B过程中气体压力,过程气体体积变化相同,移动距离相同,由公式
所以A→B过程中气体对外做的功大于C→A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故D错误。
故选C。
5.A
【知识点】分子动能、应用查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系统内能改变、吸放热及做功
【详解】A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由于气体的体积不变,所以
则有
故A正确;D错误;
B.烤箱内温度升高后,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均变大。故B错误;
C.根据查理定律,可得
解得
故C错误。
故选A。
6.B
【知识点】气体温度的微观意义、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像、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应用盖吕萨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系统内能改变、吸放热及做功
【详解】A.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等压变化,则
由题意知
,,
可得
故A错误;
B.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则
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120J,则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故B正确;
C.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并不是每个气体分子的动能都增大,故C错误;
D.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体积加倍,压强不变,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则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增大,分子对器壁的平均撞击力增大;根据压强的微观意义可知,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器壁的气体分子数一定减少,不一定是一半。故D错误。
故选B。
7.BC
【知识点】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影响微粒布朗运动快慢的因素
【详解】A.图中轨迹是每隔相同时间记录的颗粒位置连线不是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轨迹,故A错误;
B.气溶胶颗粒越小,受到周围分子撞击的不平衡性越明显,其运动越明显,故B正确;
C.环境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对气溶胶颗粒的撞击越频繁且越不平衡,气溶胶颗粒运动越明显,故C正确;
D.气溶胶颗粒的布朗运动是由气体分子对颗粒的撞击不平衡引起的,故D错误。
故选BC。
8.ACD
【知识点】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定义、现象和解释、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合力与距离的关系图像、分子动能
【详解】A.压紧的铅块会“粘”在一起,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故A正确;
B.气体难压缩,是因为气体压强太大,此时气体分子距离仍相当大,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B错误;
C.扩散现象在液体、气体、固体中均能发生,故C正确;
D.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E.物体分子动能反映的是微观运动,而物体运动速度反映的是宏观运动,两者没有直接联系,故E错误。
故选ACD。
9.ACE
【知识点】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气体等温变化的图象、判断系统吸放热、做功情况和内能变化情况
【详解】A.因为

所以
即,状态A与状态B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故A正确;
B.A→B过程中气体的温度先降低后升高,所以气体的内能先减小后增大,故B错误;
C.A→B过程中气体的体积一直减小,所以气体分子数密度增大,故C正确;
D.状态A与状态B下气体温度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即分子的平均撞击频率相同,但是分子数密度增大,所以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对单位面积的容器壁的碰撞次数增大,故D错误;
E.A→B过程气体内能不变,即
气体的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可得

即,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故E正确。
故选ACE。
10.CD
【知识点】理解内能的概念
【详解】A.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故A错误;
B.宏观上,物体的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温度无关,故B错误;
C.物体的内能与物体做宏观的机械运动的速度无关,速度增大,内能可能减小,故C正确;
D.物体的温度由分子的平均动能决定,与物体宏观运动的动能无关,故D正确。
故选CD。
11. bcad
B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详解】(1)[1]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步骤为:配制油酸酒精溶液→测定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准备浅水盘→形成油膜→描绘油膜边缘→测量油膜面积→计算分子直径。因此操作先后顺序排列应是bcad。
(2)①[2]图中油膜中大约有个小方格,则油酸膜的面积为
②[3]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
③[4]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3)[5]
A.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为
故A错误;
B.油酸所含分子数为
故B正确;
C.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为
故C错误;
D.设油酸分子的直径为,则有
解得
故D错误。
故选B。
12.(1)BFEC
(2)B
(3)/
(4)AD
(5)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误差分析
【详解】(1)“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步骤为:配制酒精油酸溶液(记下配制比例)→测定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的体积→准备浅水盘→形成油膜→描绘油膜边缘→测量油膜面积→计算分子直径,因此操作先后顺序排列应是:DBFEC
(2)如果油酸不加稀释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大,不便于测量,油酸可以溶于酒精,故酒精溶液的作用是对油酸溶液起到稀释作用。
故选B。
(3)通过数油膜在纸上的格数可知,共有62个格,则油膜占有的面积约为
S=62×12cm2=62cm2=6.2×10-3m2
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纯油酸的体积
油酸分子的大小
(4)A.水面上爽身粉撒得较多,油膜没有充分展开,测得的油膜面积偏小,由可知,测出的分子直径结果偏大,故A正确;
B.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足半格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测的油膜面积偏大,由可知,测出的分子直径结果偏小,故B错误;
C.油酸酒精溶液配制时间较长,酒精挥发较多,则溶液浓度增大,1滴溶液形成油膜面积变大,得到的分子直径将偏小,故C错误;
D.求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时,的溶液滴数少计了5滴,测得纯油酸的体积偏大,由可知,测出的分子直径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AD。
(5)把油酸分子看作一个个球紧密排列,则有
解得
13.(1);(2)
【知识点】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
【详解】(1)对活塞,根据平衡条件有
代入数据解得
(2)由气体状态方程有
解得
14.(1);(2)
【知识点】应用查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1)加热过程中,B气室中气体发生的是等容变化,则
解得
(2)设最后稳定时,A气室中气体的温度为,B气室中气体的温度为,两气室中气体压强均为p,则A气室中气体有
B气室中气体有
联立解得
15.(1),
(2)
【知识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详解】(1)设该理想气体摩尔质量为Mmol,根据密度定义式有
其中
整理可得
单位体积的分子数为
(2)设正方体的边长为L,△t时间内与其中一个面发生碰撞的气体分子个数为N,则有,
取碰前速度方向为正,设气体分子作用在其中一个面压力大小为F,由动量定理可得
又因为
联立解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